張馨元:想要優雅地老去 我們如何充分利用養老金融

新年伊始,我們卻發現了不太一樣的網紅句——“2020可以重啟一下嗎”。從新型冠狀病毒到疫情所帶來的經濟加速下行擔憂,再到全球範圍的災難和意外,都在提醒我們“黑天鵝”時代越來越近,面對諸多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更前瞻的財富管理和養老規劃。

张馨元:想要优雅地老去 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养老金融

“團塊世代”的窘境

日本有一個群體叫“團塊世代”,是1947至1949年二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口。他們年輕時也曾締造日本的高速經濟增長和全新生活方式,形成了中產階級群體,卻由於90年代泡沫破滅後經濟的長期不景氣,導致大量人口在50歲左右遭遇裁員。現在這一群體進入老年,只能保障日常開銷的基本養老金和並不充裕的存款,使很多人無力應對各類養老支出,在本應享受長壽所帶來的天倫之樂的年齡,卻面臨破產般的生活窘境。NHK拍了一部關於這一群體的紀錄片,取名《團塊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產》,隨後又出版了一本紀實錄——《老後破產:名為“長壽”的噩夢》。

雖然這只是日本的特殊情況,其表述也難免有所誇張,但養老“預則立、不預則廢”的事實無法否定。

提到養老,我們首先想到什麼?

提到養老金,大家通常想到社保中的養老保險,以政府為最大負擔方,定位全面覆蓋、滿足養老基本需要,這也是所說的養老三支柱中的第一支柱。其發放額區域差異大,做個全國層面的粗略測算,2018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均領取額約為37841元/年,面向非城鎮職工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均領取額約為1828元/年。

第二支柱為用人單位的補充養老金計劃,負擔方以用人單位為主、個人繳費為輔。其中的職業年金面向機關事業單位,為強制性;企業年金面向企業員工,其建立取決於用人單位的意願,粗略估算覆蓋率低於6%。

目前,養老第一支柱受老齡化、財政壓力的影響,面臨支付壓力;第二支柱取決於用人單位,投資者自主操作空間有限。

想要優雅地老去,我們如何充分利用養老金融?

除上述第一、第二支柱外,養老還有第三支柱——個人主導的養老金計劃,其效果取決於養老金融產品的豐富性和政策的優惠性。

儲蓄養老——跑平通脹:

通過銀行儲蓄和理財積累養老金是很多投資者較認可的養老金融,優點是穩妥,不足是僅能勉強跑平甚至略輸通脹,難帶來“驚喜”。假設一位35歲的投資者,每年儲蓄9萬元,參考銀行理財4%左右的年收益率,65歲時能形成約500萬元的存款,在往後30年中每月可提取2.2萬元,暫且考慮3.5%的通脹率,相當於現下8000元的購買力,基本等同於投資者需投入的月均儲蓄額。從全球經驗來看,低利率是人口結構老齡化、經濟增速放緩的必然結果,中國的低利率化時代極可能與人口老齡化同頻而來。

以房養老——“丁克”的選擇?

此處“以房養老”為狹義概念,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產品,老年人將自己的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按約定每月領取養老金,身故後保險公司獲得房產處置權,所得優先用於償付相關費用,剩餘金額按約定處理。該模式2014年開展試點,2018年擴大到全國,根據銀保監會數據,自開始試點到2019年9月末,有效保單129件,191位老人參保;對於其是否“叫好”尚不過早下定論,但“不叫座”是較為確定的。問題在於,一方面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波動性為產品設計帶來困難;另一方面,名下只有一套房產的老年人多打算將房產留給後代,而有多套房產的會選擇出售或出租,效果來得更為直接。“以房養老”或在未來成為丁克家庭的選擇?

商業養老保險——強制性儲蓄和可期的個稅遞延功能:

商業養老保險本質上是年金保險,即投保人在一定期限內繳納保費,從某個年齡開始定期領取養老金。對其收益水平,銀保監會有相關規定,最新調整在2019年8月——“對2013年8月5日及以後簽發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長期年金,將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上限由年複利4.02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調整為年複利3.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由於銀保監會並沒有規定之前4.025%的產品停售,也就是說商業養老保險能夠實現的最高收益率約為4.025%。保險公司的測算以平均壽命預估為基準,對領取年限足夠長的被保險人,最終實現的收益率可能高出這一水平。可見,商業養老保險的收益率相比銀行理財並無優勢,那對於投資者的價值在於什麼呢?一方面是其強制儲蓄的特性,保險中途退保通常存在損失,投保商業養老保險相當於做了強制性儲蓄,鎖定養老金。另一方面在於可期的個稅遞延功能,2018年在上海、江蘇、福建、廈門四地曾開展試點,對通過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支出,允許一定標準內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未來領取時,養老金收入的25%免稅,75%按照10%計算繳納個稅,相比於現行個稅政策優惠力度較大。

養老目標基金——追求長期增長和較低下行風險的FOF,個稅政策有待明確:

養老目標基金是追求養老資產長期穩健增值的公募基金,通常以基金中基金(FOF)形式運作,即主要投資其他公募基金(80%以上)、而非個股個債。與普通FOF相比,養老目標基金設定了不短於1年的封閉運作期或最短持有期要求,並注重控制下行風險,設定了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投資上限,對管理人的要求也更為嚴格。自2017年《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出臺以來,已發行養老目標基金86支,總規模265億元,在所有FOF基金中佔比超過60%。產品分類包括目標日期基金和目標風險基金,目標日期基金會設定退休日期,隨著日期臨近,投資者提取養老金的需求提升、風險承受能力降低,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下降,目前已發行基金選取的目標日期多在2030-2050年之間,投資者可根據自己的退休年齡選擇;目標風險基金的管理核心是將整體風險控制在預設範圍內,追求穩健、平衡的資產配置。相比於普通公募基金,養老目標基金更注重控制風險,能通過封閉期和最短持有期的要求規避投資者追漲殺跌、過度買賣帶來的損失,不乏為有效的養老投資和增值渠道;當然,其投資吸引力的大小還要看個稅方面的政策力度,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通知中曾提到,試點結束後將公募基金納入投資範圍,但具體政策尚待明確。對於經驗豐富的投資者,養老目標基金的配置思路也可成為養老投資過程中的有益參考。最後,優雅地老去需要在未老時堅持長期投資,在居民財富配置從房產轉向金融資產的過程中,相信時間複利和價值投資的力量。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財富管理有限公司資產配置部總監,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