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的悲壯背後,是一群不要臉的“大明精英”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圍攻北京城。

在兵部尚書張縉彥打開正陽門,成國公朱純臣打開朝陽門之後,十九日李自成身著縹衣,乘烏駁馬,在簇擁之下前往紫禁城。忽然卻從側面殺出十幾人意欲刺殺李自成,但終究寡不敵眾,都被殺死。

在詢問後,方才得知這群人乃是司禮監太監方正化一干內官——而他們也有個雅稱閹黨。在到了天子的金鑾殿後,劉宗敏為首的眾人指著龍椅進言到:大哥,去座!李自成也不客氣當真坐下。也就在同日,前朝舊主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在這等悲壯之前,崇禎帝已與十八日先將自己的妻兒殺死,以避免被農民軍凌辱,又寫好了他統治時期的最後一封罪己詔。


崇禎帝的悲壯背後,是一群不要臉的“大明精英”


隨後在謀士牛金星的建議之下,李自成開始著手建制、勘用前朝降官。

陳演,崇禎朝倒數第二任內閣首輔;魏藻德,崇禎朝最後一位內閣首輔;此時便跪倒在殿外。魏藻德先站起說話:“明主不聽臣言,致有今日”。

李自成:既是新進宰輔,當死社稷,為何偷生?

“臣不是偷生,先主不可教,所以避之。陛下若赦臣,自當赤心以報。”魏藻德繼續說道。

此時的李自成早已是對這樣一位首鼠兩端的宰輔心生厭惡,便令人將他押解下去。可即便此時,求生的慾望還在魏藻德的心中燃起,大聲吼道,如若用我,任何職務都可!

崇禎帝的悲壯背後,是一群不要臉的“大明精英”


而一旁的陳演,一位前任宰輔,在看過了同僚的遭遇後,說到:“世有更替,陛下應運而生”。不過這兩位,識時務的大明精英到底還是在李自成的厭惡中被處死。臨死之前,陳演之輩還獻出了重金,卻仍無濟於事。

隨後的故事,已然是人盡皆知。在崇禎帝因為李自成的農民軍攻伐開始向百官募捐 ,卻籌措不到銀兩下,李自成對於崇禎帝的朝臣們,大明王朝的精英們又一次展開“募捐”,只不過是用武力逼迫下的募捐,最終得銀七千萬兩。

而當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在思量許久之後,終於在李自成與多爾袞間做出了最優解,投靠滿清。山海關大戰,也讓李自成功虧一簣,最終只得撤出北京,最後落得一個身死名滅的結局。

崇禎帝的悲壯背後,是一群不要臉的“大明精英”


這場權利之爭,最後的勝利者也成了滿清。1644年十月初一,在紫禁城武英殿,順治帝宣佈登基。

那麼明朝為何而亡?崇禎帝又為何會落得一個如此的結局呢?

這個問題很大,大到我們非一言一語能包括。我們可以從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時期的極端天氣,從山東干旱、陝西乾旱,山西蝗災,再到崇禎十六年那場肆虐京師的鼠疫分析;亦能從朱元璋定下的分封制之下,朱氏皇族無休止的繁衍,近百萬宗嗣對財政的壓力分析;還能從遼東地區滿清皇太極、多爾袞的崛起,大明內部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興起,閹黨、東林黨的黨爭不斷,崇禎帝用人不明說起。

崇禎帝的悲壯背後,是一群不要臉的“大明精英”


但作者想說的是在這些因素下,我們更不應該忽視的是人,是站在廟堂之上的大明精英們在面臨王朝危殆時的表現。他們是在明亡中的陳演、魏藻德、吳三桂、錢謙益、洪承疇、孫之獬之流,亦是在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中投降滿清回首屠戮同胞的李成棟等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誰來了都很牛逼,但唯獨國家亡了,他們卻不關心,他們要的是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