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參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麼看?

柳侍墨


“性理參天地,經書輔國朝。勿勞民力盡,莫使俗氛囂。 不誤農桑事,須輕內外徭。 風高林鳥靜,雨足路塵清。 視察焉能隱,行藏豈可搖。 桑榆雖景暮,松柏後霜凋。 長養春容盛,寬嚴君德調。 倦勤應不免,對越愧明昭”。這是康熙六十一年,於第二次辦千叟宴前做的一首《六十一春齋戒書》,這一年康熙帝走到了人生的最後旅途,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

第一次千叟宴辦於康熙60歲大壽時,康熙認為自秦漢以來,一百九十三位皇帝當中,沒有比他做皇帝的時間更長的,而這時又恰逢自己60大壽,便佈告天下耆老,年65歲以上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趕到京城參加暢春園的聚宴。


宴會上,康熙慷慨激昂,他當眾敬了三碗酒,這三碗酒他等了60年,包含了多少酸甜苦辣、多少豪情壯志和對故人的懷念。

第一碗酒他敬孝莊皇太后和列祖列宗,第二酒敬諸位臣工和天下子民,第三碗酒敬他的敵人們,是敵人成就了他,並希望來世他們還能與自己為敵。

第二次的千叟宴,12歲的乾隆弘曆也參加了,他深深為這空前的宴會震撼,也為康熙帝的豪情壯志而感染,康熙一直是乾隆心中的偶像,他處處效仿祖父。

所以乾隆五十年,當時國家安定,人民生活富足,一派和平喜樂之像,這時恰好乾隆又添了五世元孫,心裡非常高興,於是效仿康熙舉辦了第三次千叟宴,當時因為席間有一位141歲的老人,乾隆和紀昀還為他做了一對聯,“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這副對子堪稱對聯中的絕上佳品。

這次千叟宴距康熙第二次開千叟宴已經過去了五十年,參加宴會的老人們都非常開心,因為能夠參加千叟宴是無上的榮耀,對於有的家族來講百年難遇。

這些老人參加了千叟宴對於他們的後代子孫來說,以後可以在人前炫耀,必竟千叟宴難得開一回,能夠參加千叟宴更是難上加難。


為什麼說能參加千叟宴不容易?

第一、參加千叟宴的人選要經過各級官員的層層篩選。

不是說皇帝讓所有老人都參加嗎,為什麼還要經過篩選?試想天下的百姓千千萬,怎麼可能讓每家每戶到年齡的老人都參加千叟宴,這是不現實的,那只是一種說法而已,皇家就算再有錢,也請不起這麼多人吃飯,所以能參加千叟宴的老人必是有一定的身份的。

第二、因路途遙遠,參加千叟宴要長途跋涉

大家都知道當時的交通工具十分匱乏落後,如果從遙遠的南方來到紫禁城要花費很多時間,有時要走上幾個月。因為中途遙遠,有時要水路陸路各種工具交替前進,對於這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如果遇到水土不服等,可能會中途病倒,耽誤了行程。但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他們依然萬分開心地來參加千叟宴,因為這對於整個家族來講也許僅此一次,一個家族如果有人參加了千叟宴,在當地那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後代子孫都會因此而沾光。人老了,很多時侯都是為了後代而活,所以不管再怎麼艱難,他們也要來參加這個空前的宴會。



經過了長途跋涉之後,身體已經很疲勞,到了京城還沒安頓下來,沒有適應這裡的生活,宴會已經開始。

人有時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宴會上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都情緒高漲,群情激昂,老人們推杯換盞,大快朵頤,心情真是無比激動和振奮。可是他們必竟是上了歲數的人,經不起這樣的情緒激動,很多人可能已經患了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卻不自知,所以有的老人喝了太多酒,吃了太多肉以後,身體受不了,當場就昏了過去,有的因無法醫治離開了人世。

他們可以說是用生命參加了這次宴會,但是這並不是乾隆的初衷,不能把這個罪過加在乾隆身上,否則對他來講是不公平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乾隆沒有虧待這些去世的老人,讓他們能夠得到厚葬。

這次宴會的一個附加值據說使火鍋得以誕生,因為當時宴席太多,再加上天氣冷,有些菜送到席面上已經成了冷菜,老人們的身體本就虛弱,再加上吃了冷食冷酒,對身體也是一個傷害。

因此聰明的和坤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把菜放在一個鍋裡煮,再醮上美味的調料一起吃,這樣大家就都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了, 這道菜後來被命名為火鍋。 不得不說和坤大人確實很聰明,他能得到乾隆的寵愛也是有原因的。


我對乾隆折騰死了這些老人的說法實在不能苟同,人老了就容易懷舊,做為皇帝也是如此,他們也希望能見見曾經的老朋友,和他們敘敘舊,說說家常,這是老人的一種正常心理,所以乾隆舉辦的第二次千叟宴借鑑了上一次的經驗,各方面的條件都有所改善,使參加的老人們身心都感到非常愉悅,更加感念天朝的恩德。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連皇帝都害怕孤獨,都渴望能與朋友們在一起,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所以我們要更加關愛老人,更多地陪伴老人,讓每一個老人都能過上一個幸福的晚年。(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