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肢体语言变成人际沟通中的“利器”呢?


93%的交流都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吗?从人类语言出现到现在,言语交流大大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准确度和效率,考虑到人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不懈努力,93%这个数字是对的吗?

如何让肢体语言变成人际沟通中的“利器”呢?

(图片源自网络)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数字被发现的出处。1967年,美国研究人员梅拉毕安和温拿以中性、消极或积极的语调给被试读了一个单词列表,例如,“亲爱的”、“亲爱的”、“真的”、“野蛮的”和“紧急停下来”,并展示了各种匹配或不协调的面部表情的照片。根据照片中描述的语言和情感的声音判断,要求被试识别这些语言背后的意图。结果发现,只有7%的判断是基于实际单词,38%是基于语气,55%是基于面部表情(即总共93%的非语言判断)。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


如何让肢体语言变成人际沟通中的“利器”呢?

(图片源自网络)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我们常见到的交际过程中表现出的仪态、举止、谈吐中前两项就是非语言范畴。所谓非言语行为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非言语行为作为信息、情感的载体,其本身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具有稳定性,它是一种独有的代码;另一方面,又具有可变性,因为文字随文化背景不同而各异。


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文化背景制约着非言语行为的内涵。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而且,在谈吐中也还含有大量的属于非言语行为的副语言信号,例如:声调、停顿、笑声和交谈中的话语转接等。

如何让肢体语言变成人际沟通中的“利器”呢?

(图片源自网络)

然而,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交际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在交际中,如果只存在单一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有效达到交际目的;另一方面,非言语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言语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和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因此,脱离语言行为或其他的非言语行为孤立地理解或应用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做法往往难以奏效。

正如科学家阿尔伯特·迈赫拉宾后来写道的那样:“当口头表达的态度和姿势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姿势成分应该在决定推断的总体态度时占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当某人的话似乎与他们的非语言信号相匹配时,我们可能会完全注意话。只有当我们怀疑某人的话与他们的非语言信号不匹配时,我们才会“倾听”非语言交流。

如何让肢体语言变成人际沟通中的“利器”呢?

(图片源自网络)

那么,应该如何做成为一个更好的沟通者,避免误解呢?


在你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之间建立一致性。如果你感到悲伤,确保你的面部表情匹配。如果你高兴,用你的声调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你创造的一致性越多,你建立的信任就越多,你精心选择的词汇也就越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