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殉葬制度?當時陪他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

小刀刀說史


怕被戴“綠帽子”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在公元1392年朱元璋晚年執政時期,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淮西二十四將發生了一件大事,淮西二十四將之一的周德興兒子周驥犯了大案,原來周驥竟然和皇宮宮女私通,宮女都是皇帝可以隨時寵幸的女性,周驥這樣做不是把綠帽子戴到皇上頭上,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後勃然大怒,周驥和他私通的宮女被處死,攻城周德興也因為受牽連被處死。

同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太子朱標因病去世,這打破朱元璋原有的計劃。為防止武將干政的局面出現,朱元璋炮製藍玉大案,將留給太子朱標的功勳武將集團給一網打盡,並立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允文為儲君。為了防止出現出現呂后那樣後宮干政大肆屠殺大明宗室的事情,還有一點就是不放心那些後宮嬪妃,反正只要跟朱元璋有關係的女人都要殉葬,總共有19位嬪妃陪葬,只有一位因為女兒年幼倖免。


陸棄


據記載,給朱元璋殉葬共有妃子46人,宮女15人。至於殉葬方式據說有兩種,一是灌服水銀二是縊死,過程十分殘忍毫無人道可言。


老朱當過和尚要過飯,當了皇帝后勤政程度古今罕見,眼看著要死了,自然想著可以在地下放鬆身心享盡榮華,於是在臨時前給朱允炆下詔:責殉諸妃。朱允炆自然不肯違背爺爺的旨意,於是按照慣例,將老朱後宮中沒有生育的妃子和十多個宮女一起殉葬。

據說當時殉葬的旨意發佈後,那些定下來要殉葬的女人知道大難臨頭,立刻哭聲一片。但她們再如何的不情願,也沒有絲毫的反抗之力,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據記載,到了殉葬的日子,太監們在後宮的開闊地準備好了最後的美食,等這些殉葬的可憐女人們食用完畢後(估計沒人還有心思吃東西了),就帶著她們進到選好的廳堂之中。廳堂上都已經事先擺好了椅子,殉葬者站在上面,將頭伸進懸掛的白綾中,太監撤掉椅子,她們很快就香消玉殞了!

至於那些不肯殉葬反抗激烈的女人,則灌服水銀或者由太監直接用白綾勒死。


這些可憐的女人也不能葬入朱元璋的孝陵,而是被埋入帝陵周邊事先建好的殉葬陵墓,如同在九泉之下仍服侍在朱元璋身畔。

朱元璋選擇讓後宮無所出者殉葬,後人推測有幾個原因,一自然是為了在地下仍享受豔福,二是老朱一生節儉,怕留著這些女人吃乾飯浪費糧食,三是怕自己死後她們穢亂宮闈。由此可見,朱元璋雖然是做了皇帝,還是擺脫不了他狹隘的本性。

後來朱允炆還假惺惺地冒充明君,把這些殉葬者的家人都封了官職,以表彰她們的犧牲。人都死了還做表面文章,簡直是厚顏無恥。

殉葬這種事情自古有之,在商周時期,一般的殉葬者都是戰俘或者奴隸。當時的戰俘和奴隸的地位和牲畜沒什麼區別,不僅是殉葬經常用到,甚至在求雨、祭祀祖先、重大節日等等時刻,都會殺掉一些戰俘和奴隸。

後來也有人認識到,用人來生殉過於殘忍,於是出現了以陶俑代替人殉的方式,不過人殉仍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秦始皇雖然製作了數量龐大的兵馬俑,但二世仍把後宮無所出的嬪妃都送進了始皇陵,另外殉葬的還有那些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同時實現了滅口和殉葬兩個目的。



到了朱棣駕崩的時候仍有眾多的嬪妃和後宮女子殉葬,方式和朱元璋如出一轍。號稱仁慈君主的明仁宗朱高熾還親自到了現場,和這些女子一一話別,大概也說了一些你們忠心耿耿我很感動,到了下面好好服侍先皇,我以後對你們家人一定很好之類的屁話,一方面顯示他所謂的仁義,另外也監督整個過程。

不過他的孫子明英宗朱祁鎮卻十分令人稱道,這位仁兄雖然聽了太監的話以致於遭遇土木堡之變,但在殉葬這個問題上卻是千古以來難得的仁君。他因為小時候見過活人生殉的場景,心裡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另外在做異族俘虜,被弟弟軟禁期間,只有一群嬪妃始終陪伴左右,他也不忍心讓這些人活生生的殉葬。所以最後他開創性地下令:從我開始,不用人殉。

這可以說是朱祁鎮一生最大的善良。


李飛叨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殉葬制度是一項慘無人道的制度。在六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就有貴族死後要求活人殉葬,因為懸殊的地位差異,被殉葬者無力反抗。


在掌權者生時受其壓迫,死後卻也擺脫不了受害的命運,只能跟隨掌權者一同進入墳墓。殉葬的活人有些是被殺後埋入墳墓,有些甚至是被活埋窒息而死。

活人殉葬殘忍至極,是一項泯滅人性的封建落後制度,在漢代之後已經少有。那麼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會重啟這項殘忍的制度?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受元朝影響

元朝為蒙古族掌權,蒙古族受教育水平低,民智未開,所以元朝沿襲了殉葬制度。而漢承元制,朱元璋不但沒有廢除這項制度,還效仿成吉思汗,讓大量活人為他殉葬。

第二個原因,朱元璋本人疑心很重

他在即位後大殺功臣,生怕大權旁落。出於保護宮廷秘密的考慮,他讓後宮妃嬪都隨他入葬,殺人封口。雖然朱元璋算是一個勤勉的好皇帝,但他也有著極其血腥殘暴的一面。


最後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古人落後的思想,認為死後會有另一個世界。

當權者生前地位尊貴,享受擁簇。他在死後也不願獨自一人,仍想享受這份殊榮。所以他要曾經侍奉他的人隨他入葬,在死後的另一個世界仍然奉他為王。

朱元璋死後,有四十餘名妃子隨他入葬,殉葬制也由此沿襲。直到明英宗去世前,這項殘忍的制度才被廢除。活人殉葬是一項極其殘忍,毫無人性的制度,是愚昧落後的封建社會的產物。朱元璋作為帝王,政績顯著,有開國之功。但他大殺功臣,使用活人殉葬的惡行令人髮指。

有人說朱元璋之以是要規復這類禁用千年的軌制,其主要緣由是想避免在本人身後出現像武則天這麼禍亂朝廷的女人,免得毀了朱氏的山河,但是規復殉葬軌制後,又有幾的女性為此支出了性命的價格,正如魯迅師長教師所說:“這一類無主名有意識的殺人團裡,古來不知道死了幾人物。”


江水趣談


殉葬制度從殷商時期始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止,幾乎貫穿了中國所有的朝代,期間一直反反覆覆,尤其以商周秦三朝的殉葬制度為甚。



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中原王朝從漢代開始就廢棄了人殉制度,但是從宋代開始,由於受到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邊疆民族的影響,中原王朝人殉再度興起。成吉思汗死後據說就有大量活人殉葬。在馬可·波羅的記載中指出:成吉思汗死後,生前服侍過他的妃子,以及生前他騎過的戰馬統統被殺掉殉葬,在運送靈柩的途中,蒙古人沿途殺死2000多人為其殉葬。明朝皇帝也延續了這一落後而殘暴的習俗。


古人認為上天有神支配著自然,支配著人間的禍福;有時夢見死去的人,就以為是鬼魂託夢,人死了,肉體雖然消滅了,但有鬼、有靈魂。靈魂在陰間也要和在陽間一樣,得到與他們活著時依據社會地位而有的相應的享受,朱元璋是我國古代唯一一個“乞丐皇帝”,他更希望通過這種人殉制度來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由於朱元璋是從乞丐變成皇帝,所以他把皇權看得極為重要,不允許任何人挑戰朱家天下。他廢除丞相,親自掌管六部,來消除文臣的威脅;將大都督府的統軍權一分為五,設立五軍都督府彼此平行,互不統屬,互相制約,五軍府雖然統領各都司衛所兵馬,但無權調遣軍隊,調兵權由皇帝直接掌管,從而消除武將的威脅;為了防止宦官干政,在宮門口立有“內臣不得干政,犯者斬”的鐵牌,並明確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官銜,官階不得超過四品,各部門不得與宦官公文往來等;而通過殉葬制度,則可以避免後宮婦人干政和消除外戚勢力的威脅。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按照太祖遺囑,將後宮那些沒有生育過的後宮嬪妃全部拉去殉葬,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小哥話歷史


我們先來說說為何朱元璋要恢復殉葬制度

作為正史《明史》並沒有記載太多關於殉葬制度的,而且清朝為了最大程度闡述自己的正統性《明史》多有詆譭明朝的記載,但是對於殉葬確實在明朝是事實存在的,郢靖王朱棟位於湖北鍾祥市的墓被盜後,當地考古專家進行“搶救性”發掘時,便發現了殉人。在左右耳室裡,各發現了六口棺材,從遺骸鑑定分析來看,年齡都不是很大,且都是女性,由於年輕,骨頭早都爛了,只剩下牙齒和金屬飾物。這些女人應當是朱棟生前年輕漂亮的妃侍,她們不可能同時生病死去,惟一的解釋是非正常死亡——殉死。郢靖王朱棟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個孩子死時僅有二十八歲。即便是古代也是正壯年,而且他沒有後代,在他死後王位就被收回,沒有子祠意味著所有的王妃都要會陪葬。


如此殘忍的事情為何朱元璋這樣的草根皇帝,愛人民的好皇帝會恢復執行,惹來罵名。殉葬制度最早起源於商周,不但妃子要殉葬還會有很多主人生前的奴隸也會殉葬,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依然存在,《墨子》記載天子死後殉葬者達到了上百人,秦始皇死後,不但建造墳墓的勞工被關進墳墓陪葬,還有眾多妃子,劉邦即為後認為殉葬太過殘忍就有取消的用意,逐步到了唐宋殉葬被取消,像著名的女皇帝武則天正常屬於唐太宗的妃子但只是被要求出家為尼。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卻要強推歷史倒退,原因自有屬於他的道理,首先我們要辯證朱元璋重啟殉葬到達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自己。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賤的皇帝天子,對這裡我們可以用低賤來形容,因為他祖上幾代都是農民。沒有任何做官的,連劉邦還是亭長。朱元璋父母死後連埋葬的棺材都沒有,何止棺材因為不是本地人都沒有墳地,不是任何地方都允許你埋人的,只有求父母生前的打工的地主家,當然被地主拒絕了,但還是後好心人幫忙給與土地埋葬,之後朱元璋當和尚,當乞丐,一路打拼才有大明天下,最為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他有著屬於初代創業者的特徵,狠辣,獨斷,還不留餘力的為子孫後代鋪路。從朱元璋的種種舉措來看,第一他為平民是足以的明朝的農業稅幾百年幾乎沒有增長過,他打擊貪官,壓制武將等這是為國,但他也有著暴發戶的特徵就是來自於靈魂的不自信和沒有安全感,所以他敢於殺人,且為了朱家永遠享受天下他對待朱家子孫可以說是太好了。

有人說殉葬是繼承元代,錯誤的,元朝繼承於蒙古,在蒙古女人是資源,就像突厥,匈奴,鮮卑等等,王死後後代繼承,只要先王的女人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就可以繼承,元朝雖然沒有繼續如此但要說陪葬遠不可能,有人說是防止後宮干政,唐朝,宋朝,清朝等都有後宮干政,唯獨明朝後宮是最為安靜的為何?因為朱元璋為了防止後宮干政,選妃子都是從出身比較低的官員或者民間選取,沒有龐大的母家支持,加上明朝的內閣與司禮監太監的分權,皇后想要說的算很難。皇后都不容易干政,何況沒有後代的妃子。

所以我們可以相信明代恢復殉葬就是一種壓低女性地位,和避免皇妃淫亂的舉措,女人在朱元璋除了馬皇后就都是一種生育後代的產物,既然沒有後代,誰也不能保證以後是否會紅杏出牆,索性就直接殉葬。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也是極度自私的表現。

記得看《易中天,品三國》有一集曹操的妻子,因為曹操好色招惹導致其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名將典韋因救他而死加怒於他,分居了,曹操一開始沒在意就讓她會孃家冷靜,後來曹操內心譴責數次來認錯想讓其和自己回去,都被拒絕,曹操明白妻子的堅決就和她家人說,有困難隨時找他,也希望她可以改嫁。曹操的妻子誰敢再娶,曹操死時和他一眾夫人說,要讓她們織布買香養活自己。這就是一種豁達。所以相對比我更喜歡曹操。但這並不影響朱元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殉葬人數

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這些殉葬的妃子,家父兄也會因為這樣而得到加封朱允炆時就有對這些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人都被封賞,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其官皆世襲。他們都是給朱元璋殉葬宮人的父兄,即所謂“朝天女戶”。


闡釋君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十數人。

這是明朝文人毛奇齡在其著作《彤史拾遺記》中所記載的資料,我們可以得出為朱元璋殉葬的妃子一共有四十六人。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要恢復殉葬制度呢?

首先,朱元璋本著“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來安排他的後事的。古人常以為死後“靈魂不滅”,就算死後在地下照樣可以使靈魂享受生前榮耀,本著這種“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來安排後事,尤其以帝王陵墓規矩更是齊全,朱元璋的孝陵是按照秦漢陵墓仿照修建的,所以秦漢殉葬那一套一點沒落下,全部按照當時的禮制執行的。

其次,朱元璋怕後宮嬪妃在他死後不安分,淫亂宮闈。前朝有著大量的例子,在先主殯天后,後宮妃子不安分,與太監、禁軍、大臣、和尚甚至皇子等等發生一系列的醜聞,貽笑後世。朱元璋本身疑心深重,對此是寧可殺錯,不可放過,於是臨死前拉了這些嬪妃給自己陪葬,以避免以後宮闈之亂。

再次,為了避免外戚干政,為朱允炆順利統治江山掃除後患。朱元璋生前為了朝政的平衡,接受了臣子們送上的秀女。這些嬪妃與朱元璋一沒有感情,二沒有子嗣,如果他死後極有可能被外戚所掌控,造成隱患。為了消除這種隱患,為朱允炆順利掌控江山,不得不讓這些嬪妃們進行殉葬。



最後,殉葬制度在元朝皇族中盛行,可能是沿用舊制。元朝皇族在蒙古實行的就是這種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因為蒙古人在當時生產力低下,他們保留下了這種制度。如果事實如此的話,則朱元璋就不是恢復殉葬制度,而是沿用這種制度。


人殉制度殘忍之極,不管怎樣,用了這種殘忍制度,說明文明已然倒退。朱元璋還是叫花子的思想,不通透啊!

生前紅顏,死後白骨,只為一人殉葬,是為當時女性之大不幸啊!


望風瑟瑟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奴隸社會時期,殉葬制度非常盛行。 很多奴隸主認為生前有很多傭人陪伴,死後也要有很多傭人。 漢朝的時候,朝廷正式叫停殉葬制度。 但是,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又恢復了殉葬。 這是為什麼呢?


隨著人文精神的覺醒,從春秋晚期起,這種野蠻的做法就不斷遭到人們的抨擊。秦國起於西陲,在諸國中文化最為落後,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殉葬者居然高達177人,秦人因此作了著名的《黃鳥》之詩,表達諷喻痛惜之意。殷商時期是中國殉葬制度達到的高峰。 從考古發掘的商代貴族墓中,發現了大批殉葬者的屍骨,這些墓葬中少則殉一二人,多則二三百人。 這種制度是慘絕人寰的,有些奴隸主死亡時已經七老八十,但是殉葬者很多人都是年輕人,給親人帶來了無限傷痛。西漢初年,制度性的人殉正式被廢除。漢宣帝時,趙繆王劉元因逼迫奴婢16人殉葬,遭到了撤消封國的處罰。此後,雖然偶爾也有殉葬事情,但是官方從來不做要求,並且下令糾正殉葬的高官顯貴。但是,這件事到明朝時期就發生了變化。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死後,以兩名王妃殉葬,首開明代妃嬪、宮女殉葬之惡例。此後,朱元璋就規定,一旦皇帝和親王死後,沒有生兒子的妃嬪就要殉葬。朱元璋首開殉葬制度後,其後世子孫都紛紛效仿。《史料記載,明朝小史?卷三》載:“太祖崩,伺寢宮人盡數”。諸宮人中,張美人的女兒年僅4歲需要撫養得免一死外,全部殉葬。《明朝小史》卷三亦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46名妃嬪、宮女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為治喪期間勒令從死。


殉葬制度就是“封建迷信”,人們認為人死了會進入另一個世界,權力者生前使奴喚僕,死了也想享受這種殊榮,所以他要殺死生前伺候他的奴僕和女人,死了讓他們繼續為其使喚。因為嚴重的地位差距,被殉葬者無力反抗,只能隨這些權力者進入棺木。有的先被殺而埋,有的甚至被活埋。《墨子·節喪》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殉葬的人數:“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作為農民出身的朱元璋,起家就是貧苦百姓,為什麼當上皇帝后恢復了已經停止了上千年的殉葬制度呢? 簡單說來一是明朝以元朝為正朔,而元朝是蒙古人統治的,蒙古人是少數民族,文明程度低,他們是實行殉葬制度的,史載成吉思汗死後,“挑選四十名出身於異密和那顏家族的女兒,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穿上貴重衣服,與良馬一道,被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而朱元璋只是“元規明隨”罷了;二是朱元璋由於生長環境特別,朱元璋的猜疑心特別重,他可以為了明朝江山殺害眾多開國大臣,要知道這些人和他都有過出生入死的經歷,但在絕對利益面前,朱元璋仍然可以殘忍下手。歷史上後宮干政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從後宮一步步走到皇帝的武則天,所以朱元璋為了不讓歷史重演,最乾脆的辦法就是將所有嬪妃一起除掉。所以恢復了殉葬制度。三是朱元璋也有死後另一世界思想,讓這些人到地下也要陪著他。



《朝鮮實錄》記載:“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可見當時情景,實在是太悲慘。 不管怎麼說,如果說朱元璋用殘忍的手段誅殺功臣,還算有一些道理外,他把早已廢棄千年的殘忍“活殉”制度,又重新撿起來用,完全是歷史的倒退。


昊濤說史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社會,用活人殉葬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這種殘忍的制度最早開始於殷商時期,後來一路盛行,一直到漢朝以後,才逐漸廢止了這種不人道的殉葬制度。

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這一制度又重新死灰復燃。明朝自朱元璋開始,一直都實行皇帝死後妃嬪殉葬的制度,歷經了數任皇帝,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時,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那麼,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妃嬪殉葬制度呢?

1、古代的皇帝后宮也代表著帝王的尊嚴,且不容賤踏。朱元璋雖然是平民草根出身,自尊心也是比較強,他應該是這樣想的:在他死後如果把他的女人遣散出宮的話,日後如果傳出緋聞,有損明室顏面,不妥。 把她們全留在宮中也不妥當,萬一某天和自己的兒子孫子有染,也會授人笑柄,倒不如讓她們隨朕而去,這樣可以繼續侍候朕,讓朕不至於孤單,一了百了。

2、朱元璋是一個疑心病特別重的人,無時無刻都在擔心自己打下的江山,因為有了前朝李世民妃子武則天的前車之鑑,他也擔心在他死後他的後宮會亂政,只有他的妃子後宮清理乾淨了他才安心,於是殉葬也就延續下去了。



3、在朱元璋做皇帝的中後期,曾經一手炮製了“胡黨”案和“藍黨”案,想方設法的羅織罪名,大殺明朝開國元勳功臣,受兩案牽連誅殺的功臣名將幾乎消失殆盡,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為了他的皇位江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犧牲的,更何況是區區後宮妃子?

4、太子朱標的憨厚軟弱。太子朱標是一個胖子,而且性格有些軟弱,完全沒有老爹朱元璋的殺伐果斷之風。朱元璋之所以大殺功臣和下遺詔要妃子殉葬,就是為了為朱標登基之路掃清所有潛在障礙。只不過後來朱標早死,朱元璋之孫朱允炆繼位後,面對朱棣謀反,朱允炆因無將可用,而敗於朱棣之手,這因果大概朱元璋也是沒有想得到的。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嬪一共有多少人?

據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下葬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如果這些史料屬實,那麼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就有將近五十人之多。


而對於十三城門同時出棺,一種說法是這是古時帝王之家為了掩人耳目,防止盜賊而採取下葬秘方。

另一種說法是朱元璋死後有嬪妃殉葬之事實,十三城門同時出棺,是因為殉死的後宮妃嬪眾多所致。

話題回到朱元璋殉葬時,專事太監先將妃嬪帶到一個專門的房間,所謂皇帝不使餓兵,會著人先讓妃嬪們吃過飯。吃完飯時辰也就到了,這些妃嬪分別立站於凳子上,脖子被繩索扣住,然後會有專人踢去凳子,像行絞刑一樣使妃嬪窒息而亡。

據說參與生殉的妃嬪都會得到嘉獎,除了撫卹金,一般還會授以官職,由其家父、兄代為世襲。 不過無論事後怎麼樣的補償,都無法抹去其家人喪親之痛, 這殉葬制度也是極度殘忍有侼人道。

所幸的是,到了明英宗死前,終於下了遺詔廢止了殉葬制度。這一舉止造福了後人,也為庸碌無為的明英宗博得了名聲。


雨霽視角


朱元璋之所以要恢復殉葬制度,是和他手裡掌握的皇權有關,他是皇帝想要做什麼事情,就能做什麼事情。

這樣的人,當然是可以為所欲為的了。

朱元璋之所以要恢復殉葬制度,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在他看來,生前享受的這一切,死後還可以享受。

只要他把生前這些妃嬪都給帶走就可以了。

當然了最為主要的是,古人用過這種殉葬制度。在朱元璋看來,這種制度還是可取的。因此,他不但選擇了讓自己的妃嬪,給自己殉葬,另外他還尋找了一些宮女給自己殉葬。

朱元璋選擇他們陪葬,就是讓他們到地下陪自己,就是為了讓自己繼續享受這美好的一切。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這是天真了,事實上人死了就是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可是,朱元璋寧願相信有。

因此,他才恢復殉葬制度的。

那麼,朱元璋到底選擇了多少妃嬪,為自己殉葬呢?

根據史料我們查詢到的是46人,當然了這些人都是沒有為朱元璋生兒育女的人。

那麼,這些人是如何給朱元璋殉葬的呢?

大概有如下幾種殉葬的方法:

自縊而亡

這也就是所謂的上吊,哪些被選來殉葬的妃嬪,他們會在太監的監視之下,全部上吊而死。等他們死後,就和朱元璋一起埋葬在墓室當中。

當然了這種死法相對來說還是很體面的,儘管來說沒有那麼人道。

毒殺而亡

若是不想讓妃子知道自己是要殉葬的。太監就會在妃子的使用的食物裡下毒,這樣妃子用完膳之後,就會不知不覺的死去。當然了這種死法,是沒有痛苦的。但是,未免有一點死的不明不白了。

活埋

這種死法是最為殘忍的,畢竟這個就等於是等待死亡。因為活埋是把活著的人,趕到皇帝的墓室當中。

這些人被關押在墓室裡的時候,墓室裡是有空氣的,他們還能活幾天。

可是,隨著墓室被封閉之後,氧氣越來越少,他們也就漸漸的因為沒有了空氣而直接導致了窒息死亡。

不得不說這種死法,才是最為殘忍的。

總之,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又恢復了這種制度,確實是十分不人道的。不過到了明英宗的時候,他又把這個殉葬的制度,給廢除掉了。


史學達人


中國的殉葬制度,最早始於殷商時期。

當時的人們相信人死以後,靈魂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墓葬是墓主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那個世界和活著的世界一樣,先人們在地下仍然需要寶馬香車,醇酒美女。

所以古代的喪葬是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禮制辦事的。

中國古代帝王墓葬制度裡,最殘忍的就是人殉。秦漢時期,這一制度還比較盛行,但到漢朝以後,逐漸廢止。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 朱元璋的墓中發現了很多屍骨,很明顯,這些人都是陪葬的“人殉”。 朱元璋為什麼要開歷史的倒車,實行這樣殘忍的制度呢?

朱元璋墓:

其實在元朝,按蒙古風俗是有用人殉葬的。中國的殉葬制度,雖然自漢以後很少了,但元朝是異族當政,殉葬在這些蒙古貴族身上是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執政的時候,政治制度是沿襲元朝下來的,所以他跟著學習元朝的制度,是一件他認為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身上有很濃厚的小農意識。他很在乎皇室的威嚴,全力維護皇帝的特權。他是一個很專制的君主。

朱元璋:




所以他擔心自己死後,留下來的嬪妃們會因為種種原因或勾結朝臣,或穢亂宮闈,為他的繼承者們帶來很大的麻煩。

與其這樣,倒不如讓這些妃嬪追隨自己而去。從他大殺功臣,給兒孫接班鋪平道路也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比較狠的,人命在他眼裡根本不值錢。

只要有可能威脅到他老朱家的江山,不管你是誰,都得死。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讀過前朝興亡史。

歷史上那麼多後宮干政的事,讓他的心裡有著很大的陰影。特別是武則天、呂雉等人的事蹟,讓他不寒而慄。所以從根本上杜絕這種可能,在老朱看來是很有必要的。這就是那些可憐女子活殉的原因。

這些陪葬的妃子們,死得很慘的。得知自己的命運是這樣,那些女人們無力反抗,只能哭天喊地的大哭,整個皇宮充斥著不絕於耳的悽慘哭喊聲。


這悲慘的哭喊改變不了她們的命運。 到了殉葬那天,她們被集中到在個大殿上,殿內早已放好了同等數量的高腳椅,上方都懸掛著白綾。

她們被迫將頭伸進了白綾內,椅子隨即被踢倒,掙扎幾分鐘便香消玉殞。也有膽小的此時已嚇得魂飛魄散,怎麼也沒勇氣爬上椅子。

內侍們便幾人抬著一個,強行將她們扶上椅子,一陣折騰之後,這些女人帶著不甘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麼老朱的墓中有多少不幸的女子呢? 根據《明史·后妃傳》記載:

“太祖崩,宮中有多從死者”,《明朝小史》也有關於他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的記載。

至於具體人數,一般採信明代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上的數字: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也就是說老朱死後,有46個嬪妃為他陪葬,其中有兩個是死在老朱前面的,她們被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另外44個都是活人殉葬而死的。


從另外一個數字也可以間接反映殉葬人數。朱元璋大喪完畢後,建文帝王朱允炆對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封賞。

封賞中提到名字的家屬共有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十多戶。

這些都是地位比較高的人殉的家屬,他們被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可以世襲。這些人家被稱為 “朝天女戶”,在當時享有莫大榮光。

有一首明宮詞這樣寫道: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殯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

這首詞生動反映了"朝天女戶"的女兒們殉葬的情況。還有更多低一等的人殉,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


幸好這個殘忍的制度被明英宗朱祁鎮廢除了。他的兒子憲宗也強調不要搞殉葬。

在兩代仁慈皇帝的堅持下,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終於畫上了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