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曾嚇退關羽,譽比張遼,具體籍貫至今仍有爭議

在傳統的觀念中,“投降”是一種很沒有骨氣的行為,“降將”也是很被人看不起或唾棄的對象。然而,在漢末三國這樣特殊的年代裡面,“降將”、“降臣”,都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人才文化。享譽後世的“五子良將”、“五虎上將”中都有降將的存在,或是有過投降的經歷。在東吳的“十二虎臣”中,就有這樣一位特殊的降將,孫權對他的評價極高,將他與曹魏名將張遼相提並論。另外,此人還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具體籍貫是一個較大的爭議點。

三國名將,曾嚇退關羽,譽比張遼,具體籍貫至今仍有爭議


“降將”甘寧;

在東吳的虎臣中,大部分都是孫氏的宿將,要麼是跟隨孫堅、孫策父子打江山的老將,如程普、黃蓋、蔣欽、陳武等老將;要麼是功臣之後,如凌操之子淩統;再或者是從步武中崛起的新秀,如丁奉;唯獨甘寧是一個特列。

據《三國志·甘寧傳》載,甘寧年輕的時候,在家鄉召集了一幫志趣相投的人,幹了幾年打家劫舍的勾當,後遇高人指點才棄惡從善,發奮讀書,研習韜略,為出仕立業做準備。甘寧走出家鄉後,最先投靠的是荊州劉表。但劉表過於高傲、迂腐,對象甘寧這樣出身微賤的草莽十分不屑。甘寧看立業無望,就想轉投在江東剛剛崛起的孫氏家族。但是,又事不湊巧,當時孫氏正與江夏的黃祖激戰正酣,道路全被阻斷。甘寧行至江夏時,迫於無奈只得暫時棲居於黃祖帳下。

三國名將,曾嚇退關羽,譽比張遼,具體籍貫至今仍有爭議


不過,甘寧在黃祖帳下也沒有得到重用。據《甘寧傳》載:“祖以凡人畜之”。在裴松之注引《吳書》中也有相同的記載:“祖不禮之”。後來,孫權征討江夏時,黃祖兵敗而逃,吳將凌操駕小舟在後面緊追不放。甘寧為了掩護黃祖撤退,隻身攔截吳軍,並一箭射殺了凌操,立下了大功。即便如此,黃祖對甘寧依然未加重視。當時,江夏的都督蘇飛看不下去了,就給甘寧支招,讓他另投明主。就這樣,甘寧投到了孫權的帳下。

甘寧投靠孫權時, “周瑜、呂蒙皆共薦達”、“ 孫權加異,同於舊臣”,此時甘寧才得到了重用,在仕途上有了出頭之日。由於甘寧在江夏射殺了淩統的父親,為了避免二人之間的摩擦,孫權一直沒敢讓甘寧獨自統兵,總是作為隨將出戰。

甘寧的五大戰績;

一、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甘寧跟隨周瑜參加了赤壁之戰,之後,又在江陵之戰中,以千人之力守城,阻擊了曹仁五千人的圍攻;

三國名將,曾嚇退關羽,譽比張遼,具體籍貫至今仍有爭議


二、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號稱四十萬大軍進攻濡須,孫權率七萬之眾出兵迎敵,甘寧率部為前鋒。為了挫一下曹軍的銳氣,孫權密令甘寧趁魏軍還沒有穩固之際來一場奇襲。甘寧領命之後,精心挑選了一百多名勇士,趁著夜間直接偷襲了曹操的中軍行營,斬殺守軍數十名。曹操及眾軍士驚慌不已的時候,甘寧已經率部安然返回了大營。據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載,此次偷襲之後,孫權非常興奮,稱曹操雖然有張遼,但是,我有興霸(甘寧,字興霸),“

足相敵也”;

三、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權率部親征皖城。此戰中,甘寧受到呂蒙的推薦被任命為升城督,率部充當諸軍先鋒強攻皖城。此戰中,呂蒙為震聲威,親自為前軍擂鼓,甘寧手持鏈鎖及攀城器具,率部強行爬上了城頭,順利攻克了皖城,取得了此戰的頭功,戰後被晉升為折衝將軍;

三國名將,曾嚇退關羽,譽比張遼,具體籍貫至今仍有爭議


四、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蜀、吳荊州之戰時,甘寧跟隨魯肅在益陽阻擊關羽。為了防止關羽趁夜渡過淺水灘襲擊軍營,甘寧請命至上游的淺瀨佈防,並且,還說出了那一句流傳至今的大話:“(關)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不過,此戰的結果確如像甘寧說的那樣,他在河對岸“咳嗽”了一聲,關羽就真的沒再渡河了。此事在《水經注》中也有記載,稱關羽率部到了淺水灘之後,聽到了對岸甘寧的聲音,“遂不渡”。後人為了紀念,將此處淺灘稱之為“關羽瀨”,就在今湖南省境內;

五、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孫權親自率部征討合肥,這即是著名的“合肥之戰”。孫權稱甘寧能與張遼相敵的那句話,在此戰中得到了檢驗。吳軍對合肥久攻不克,又恰逢軍中疫疾橫向,不得已下達了撤軍的命令。此時,張遼僅八百勇士突然殺出,孫權未作防備,被這次突襲殺了一個措手不及。甘寧與淩統首次摒棄前嫌,貼身護衛孫權,呂蒙、蔣欽、陳武等將率領一千多孫權的禁衛與張遼等人激戰。即便如此,孫權仍舊險象環生,張遼幾次都殺到了近前。此戰中,甘寧穩住心神,嚴令鼓手擂鼓助威,隨後又掩護孫權先行撤退,直至脫險。

三國名將,曾嚇退關羽,譽比張遼,具體籍貫至今仍有爭議


甘寧究竟是哪裡人;

首先是“萬州說”。據《三國志·甘寧傳》載,甘寧是巴郡臨江人。在南宋時期的《輿地紀勝》中,對甘寧的籍貫已經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說明。該書稱,漢代的

臨江縣即今武寧縣,縣北三十餘里有以甘寧命名的洞、壩等古蹟和以甘寧命名的村落,此處便是甘寧的故鄉。南宋時期的《方輿勝覽》中也持有相同的說法。

北宋時期的《太平寰宇記》中則對武寧縣的歷史沿革,做了進一步的延伸與詳解。該書載,武寧縣既是漢代的巴郡臨江縣,後期歷代多次更名,至唐代更名為武寧縣,隸屬於蒲州,即今萬州。《輿地紀勝》與《方輿勝覽》也將甘寧記載於萬州的《人物誌》中。按照這一說法,甘寧的籍貫應該在如今的重慶市萬州區武陵鎮,民國後期的《萬縣志》中也支持此說。

三國名將,曾嚇退關羽,譽比張遼,具體籍貫至今仍有爭議


其次是“忠縣說”。跟據清光緒年間的《忠州直隸州志》中的記載,甘寧的故鄉在今重慶市忠縣甘家田。並且,也將甘寧納入了《人物誌》中。關於這一說法,近代有相關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的考證,支持此說。所以,甘寧是重慶籍名將,這一點肯定是無可厚非。但是,具體籍貫現在仍存有很大的爭議,究竟是萬州區還是忠縣,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商榷。

參考書籍:《三國志》、《水經注》、《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太平寰宇記》、《忠州直隸州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