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秦國一統六國雕像以及驪山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赳赳老秦,復我河山。

血不流乾,死不休戰!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國恨,滄桑難平!

天下紛擾,何得康寧!

秦有銳士,誰與爭鋒!

——《大秦帝國》主題曲

都說秦人好戰鬥狠,連婦女兒童都敢呵斥盜匪。這在現在社會來說,也是勇氣可嘉!

秦人也曾有著“淺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溫婉一面,而百年國恨留下的只是“豈曰無衣,我與子同袍”的窘境?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不同於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面對國恨家仇的老魏國,以及東出拓土強國的強烈慾望,秦人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曆經七代君王,一百多年最終一統天下。打仗是需要錢糧後勤的,那麼百年死戰,沒有拖垮秦國經濟,反而讓秦人脫穎而出,這就不得不說秦人的經濟發展情況了。

如果你認為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只注重耕戰,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一:農業生產的發展

秦國農業生產的大發展和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有著密切的關聯。所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工具的改進對耕地的擴大和水利事業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就鼓勵耕戰的政策,由於地廣人稀,作用甚微。

耕牛

春秋末期就已經出現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不過那時候,用牛耕地依舊不普遍,到戰國時期,一些先進地區普遍使用牛耕。《戰國策·趙策》就指出:“秦以牛田,水通糧……不可與戰。”表明秦人那時候已普遍使用牛耕,牛耕在先進地區才得到普遍推廣,至少當時趙國沒有普遍使用。而在秦國的法律中有專門評比耕牛的條文,經過評比、考核對耕夫進行獎罰,這從側面印證秦國如此重視耕牛的餵養,正是普遍使用耕牛的緣故。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鐵農具

近年來,不斷髮現戰國時期的鐵農具,這說明戰國已普遍應用鐵農具。這也為秦國開墾巴蜀,興修水利和農業生產的精耕細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水利工程

秦昭襄王時期,李冰選擇岷江中游從山溪急轉進入平原河槽的灌縣一帶為施工地址,然後把外江內江分別截斷掏修,到春明時節,內江也開宴,兩江並用,足夠春耕灌溉用水。《華陽國志》曾記載都江宴建成後:“灌溉三郡,開初田,於是蜀沃野千里……”

據《史記》和《水經注》記載李冰還有不少治水的事蹟。除了都江宴,秦國還興建了一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鄭國渠

《史記·河渠書》記載:“用注填淤泥之水,灌澤鹵之地四萬餘頃。”從此關中地區搖身一變成沃野之地,沒有旱澇,無論雨水多少,都可保證一定收成。

都江宴和鄭國渠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良田沃土,極大的促進了秦國的農業生產水品,從而為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商君書》有記載秦國耕地到了親昭襄王時期也只是佔了全國面積五分之一,這還是秦惠文王吞併巴蜀這塊肥沃的耕地前提下,可想而知光有政策,沒人口也是收效甚微。後來秦國設法誘招三晉農民入秦耕作,加上水利工程的修繕,到了戰國末年修建了鄭國渠,關中土地改變了原來鹽滷的土質,變成肥沃良田。

到戰國末期,《史記·貨殖列傳》則指出秦國耕地:“南有涇、渭之沃;擅巴、漢之饒。”再加上秦國巴蜀給秦國軍隊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物資來源,從而保證了秦國軍隊的物資來源,大大的解決的秦軍作戰的後顧之憂。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糧食產量的提高

由於大型水利的興建,牛耕的推廣而普遍應用,和先進生產工具的的大量使用,到了戰國末年,秦國農業生產的面積和總產量都大幅度增加,秦國的富庶程度,遠遠超過了其它諸侯國。

《史記·高祖本紀》裡說道:“秦富天下十倍”,《秦律》中記載秦國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倉律》則記載秦國櫟陽“二萬石一積”,咸陽達到恐怖的“十萬石一積”,糧食產量的顯著提高不僅滿足了開疆拓土的糧食之需,從而也為秦國銳士打下六國提供了物質保障。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二:兵器

鐵器

戰國末年,採鐵和冶鐵業普遍發展起來,秦國有大量的鐵礦山《管子·地數》曾記載鐵礦山有3690處之多,其中只有15個鐵礦確知其地。這15個鐵礦當中就有6個在秦國管轄範圍內。尤其是在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取得巴蜀以後,巴蜀的鐵礦至今中外著名。現如今,在咸陽附近的聶家溝溝頭西北,發現秦國大規模鑄鐵作坊遺蹟,鐵渣遍地,由此可見秦國秦國冶鐵業發展的如火如荼。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正因為秦國冶鐵業規模宏大,秦國設有“左採鐵”和“右採鐵”專門管理鐵器生產的官吏,如司馬遷的四世祖司馬昌就曾為秦的“鐵官”。

青銅器

而冶銅作坊在秦國的規模也相當可觀,僅咸陽宮殿附近的一處冶銅作坊,就佔地南北150米,東西60米。秦始皇陵大型陶俑陪葬坑中,就發現兵器劍、矛等為青銅製造,這裡出土的青銅製造技術是相當高超的,色澤光潔,鋒薄銳利,顯然經過過搓磨,拋光處理等工序。出土時,兵器濁而不鏽,光彩奪目,鋒利如新,就是因為經過銘化處理,使兵器表面生成10微米的氧化層,這種技術直到1937年才在德國申請專利。可見秦國青銅器製造達到了一個什麼水平,憑藉著神兵利器,秦軍交戰能佔很大一部分便宜。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三:經濟的發展

商品經濟

封建制度確立以後,隨著農業的飛速發展和手工業製造水品的提高,以及統治階級奢侈享樂的需求,戰國末年,秦國商品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首先有許多農產品及地方特產的地方,成為商品生產地。《史記·貨殖列傳》裡描述:“在渭河兩岸種一千畝竹,在秦種千樹慄,其收入就有20萬錢,財富不亞於千戶封君”,可見有些物品就是作為商業而生產的。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秦國市場上商品繁雜多樣,不僅有糧食、家畜、肉等食材,還有陶器‘木器、鐵器等工業品等工業品,其中大商人呂不韋是其佼佼者。除了四人商賈以外還有官府直接經營的商業,同時統治者還直接指派官吏官吏貿易市場。如秦惠文王時期的:“張若治成都,置鹽鐵市官”。而《關市律》說的“官府市”就是市場官吏管理下的貿易,在秦國政府事務中,商業活動佔有重要地位。

貨幣與借貸

而商品經濟的繁榮,催生了市場對貨幣交換的需求。作為商品交換的等價貨幣,在春秋就已經出現,但那時候商品經濟發展十分有限,受到了很大的掣肘。所以貨幣在當時還是處於自然物的階段,以物換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秦國古錢幣

戰國時期,除了黃金為通用貨幣外,各國都鑄造了貨幣。如齊國的刀幣,三晉的布幣。秦國自主鑄造的貨幣出現在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的“初行錢”,而隨著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貨幣的成熟必然催生借貸,借貸是互相性的,百姓向官府借貸,戰爭時官府也向商賈借貸,這就大大降低了秦軍對外作戰的風險性,保障了一定的後勤補給。

所以,秦國沒有給百年死戰而拖垮,離不開秦國源源不絕的後勤補給。而秦國紮實商品經濟,卓越的製造業和耕地糧食產量則是給後勤補給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的就是這個理。

秦國百年死戰打不垮經濟?從經濟角度還原你一個不一樣的秦國

【本文由秦史明月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請各位尊重他人勞動果實,盜版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