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接上集文章,前面論述了從神話到兩漢,六朝志怪和志人、唐傳奇、一直到宋話本。接下來就是小說最成熟也最精髓的明清時期了。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元明傳來之講史

這一節講述的是歷代由歷史演進來的傳說故事,主要是三國和水滸。

在日本內閣文庫就藏有元代至治(1321—1323)年間的五種平話:《武王伐紂書》、《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秦並六國》、《呂后斬韓信前漢書續集》、《三國志》。

是不是一看書名就知道寫的是哪個時代的故事?(先說明下,這裡皆是元代出版的書,並沒有明確說明是什麼時候去的日本,其實很大可能是古代兩國文化交流引進的,畢竟我們國內有些都失傳了。這裡不引戰,請好好欣賞文化。)

其中《三國志》從桃園結義開始,孔明病歿結束。

開篇就是一段有趣的神話:說漢高祖劉邦殺功臣韓王信、彭越、英布,三人不服,於是玉皇大帝斷獄,就命令韓王信轉世為曹操,彭越為劉備,英布為孫權,而劉邦自己則轉世成漢獻帝。讓三人共分漢家天下以報仇,頗受古代因果律的影響。

說句題外話,其實這類演繹小說,大多以神話故事開端。如:《隋唐演義》中說薛仁貴是吊睛白額虎轉世,《說岳全傳》中說岳飛是大鵬轉世等。

古人最善於給英雄人物穿鑿附會出非凡的出生,以證明他們為何能成就偉業。這也是歷代開國皇帝最喜歡做的事:高祖斬白蛇,朱元璋出生時滿室紅光。

言歸正傳,接著說三國。

其實在宋朝時“說三分”就非常流行了。蘇東坡就說起:街巷裡那些孩子們,聽到講三國,說起劉備敗了,又是皺眉又是哭;說起曹操敗了,就開心的大聲叫好。

可見當時就形成了“尊劉貶曹”的思想。

而到了金元時代,各種講三國的雜劇就更多了。他們大多是把三國中最精彩的片段摘出來,單獨為一本。如《赤壁鏖兵》、《諸葛亮秋風五丈原》、《隔江鬥智》、《連環計》、《復奪受禪臺》等。

到這裡,羅貫中就出場了。

他一生所著小說很多,現存的只有《三國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傳》等,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版本,都是經過不知多少代多少人增增減減,早就沒有最初的模樣。其中最大的一次批改是康熙年間毛宗崗,他模仿後文要提到的金聖嘆批改《水滸傳》,他的版本成為清代最流行的三國,也就慢慢演進成我們今天的版本。

這裡列舉幾處修改的地方:

劉備敗走白帝城。原本不涉及孫尚香,毛本改為孫尚香在東吳聽到劉備兵敗身死的傳聞,遂投江而死。

孔明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原本中本來想一併將魏延給燒了。

還有諸葛瞻大戰鄧艾,原本中有鄧艾投書勸降,諸葛瞻遲疑不定,被兒子諸葛尚責怪,最後才決心死戰。毛本中都沒有,顯然是為了美化諸葛家子孫,以達到美化孔明的目的。

這便也是《三國》最被詬病的地方,人物臉譜化,黑白太過分明。

魯迅評價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這也是我們看劉備,覺著除了哭毫無用處;而孔明借東風又太過妖孽了。

當然人物中刻畫最好的就是關羽:忠義昭日月,勇烈蓋無雙。

如雲長溫酒斬華雄、華容道義釋曹操、單刀赴會等。

《三國演義》最著力描寫的是戰爭,特別是經典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以及較小戰役失街亭、空城計等。從戰爭起因、醞釀,雙方力量對比,彼此戰略戰術,內部紛爭,將帥決策,軍隊所處位置與地形優劣,以及天氣、後勤等等,無不寫得曲折生動,波瀾壯闊。所以後世甚至將其作為《孫子》的輔導用書。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再來說《水滸傳》

現存的水滸有六本,最重要的有四種:

一本115回,前署“東原羅貫中編輯”;一本100回,寫著錢塘施耐庵著,羅貫中編次;一本120回,上題“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四本70回,題“東都施耐庵撰”,這一本是金聖嘆刪減過的,書中止於宋江受天書。金大罵羅貫中,說後面招安都是羅加上的,寫得狗屁不通,所以就刪了。

其實這些版本只有一個區別,就是:簡略與繁縟。

小說在古代地位很低,歷代文人都喜歡按自己的喜好隨意修改,連諸子經典有些都是後人託名所作。甚至連羅貫中與施耐庵的籍貫都傳訛了,還說是師生關係,魯迅考證不可信。

至於各版本的具體區別,由於篇幅所限,這裡不便多作分析,只論述《水滸》的地位。

過去學術界一般將《水滸》和《紅樓》並列,認為兩書的思想、藝術成就相當,各具風格,只是現在才將其列於《紅樓》之後。但民國時胡適、錢穆等大家反而對《水滸》評價更高。即便到現在在日本、韓國《水滸》的聲譽和影響依然遠大於《紅樓》。

至於《水滸》的作者,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定論。有說施耐庵寫了前70回,後面是羅貫中續寫的;但由於文獻缺乏,還沒有定論,甚至有沒有施耐庵這個人都不得而知。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明代小說的兩大主潮

明朝小說至嘉靖前後,作品很多,逐漸形成兩大主潮:

一講神魔之爭;一講世情。

先說神魔

“神魔之爭”的代表作有三部:《西遊記》、《封神傳》、《三寶太監西洋記》

在這之前要先介紹下《四遊記》。它由四本書組成,也不知作者是誰,只知刊發在明代。分別是:

《上洞八仙傳》(或《八仙出處東遊記傳》),沒錯,這就是八仙最早的由來。

《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轉》(也叫《南遊記》)

《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也叫《北遊記》),寫真武本身及成道降妖之事。

《西遊記傳》,楊志和著,雖非後來的西遊,但大體輪廓幾乎已經成型。

從上面可以看出,《四遊記》新創了許多神話故事,八仙東遊最初就源自這裡。

下面就該吳承恩同志登場了。

這位同志就如他寫的書一樣多災多難。連他的具體生年都不知,家鄉縣誌中《藝文志》連《西遊記》壓根不收錄,所以後人對於吳的性行幾乎不知。就連西遊這本書,到清代甚至被謬傳是元初長春真人丘處機所作,原因是丘處機確曾西行,並寫過一本書叫《長春真人西遊記》,金庸的《射鵰》中就寫過丘處機西行見蒙古大汗之事,此書收錄在《道藏》中,清人竟不知倆書壓根不是一回事。

吳承恩版西遊與前面楊志和的版本大體輪廓相同,但吳版有100回,楊版只41回。

吳承恩取材極廣,不僅有前面《四遊記》中的《南遊華光傳》和《真武傳》,還有宋人的《三藏取經詩話》,元人的《西遊記雜劇》,甚至挪移了唐傳奇的故事。可以說集歷代神話小說之大成。

例如:灌口二郎神大戰孫悟空。楊版只有區區三百字,而吳版是其十倍。我們現在看到的兩人比拼七十二般變化,就是吳的改編。

還有過火焰山。牛魔王在楊版西遊中只有一個名字,鐵扇公主則是《西遊記雜劇》和《華光傳》中的人物,吳巧妙的將兩人合為一處,這才成就了經典的CP,也才有星爺經典的《大話西遊》劇情。

《西遊記》最偉大之處在藝術形象的塑造方面,打破了此前好人啥都好、壞人啥都壞的思維定勢,突出了人的複雜性。

如唐僧虔誠,卻迂腐固執,多次誤會悟空,記得當初看電視時,恨不得一棒子敲死他;八戒貪婪好色愚蠢,還意志不堅定,但終究跟著走完了全程;還有就是滿天神佛的虛偽,而妖精中有的卻很可愛。這一點在金庸的武俠中更明顯,正派幾乎滿口仁義道德,背後卻虛偽齷齪,反而是魔教中時有真性情的豪傑。

當然所有人物中孫悟空是最具藝術想象的,石猴的演變,更是直接影響了後來《紅樓》中補天之石轉世,以及“混世魔王”賈寶玉等人物的性格複雜。

《封神傳》一般認為是明許仲琳所著。假借商周之爭,實寫自己所想,書中虛構了兩教的許多大能,具有很高藝術造詣。但“較《水滸》失之於架空,較《西遊》又遜其雄肆”,所以比之四大名著稍弱。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書中寫鄭和率領27800餘人從蘇州劉家河行船至福建,又到占城,最後遍歷諸國,宣揚皇帝詔書,賜給當地首領,不服的就打服他。先後七次,所到共30餘國。

但書中開篇先寫碧峰長老下山降魔,接著碧峰與張天師鬥法,接著鄭和招兵,天師和碧峰長老前去相助,一路斬除妖孽,諸國入貢。

只可惜這書作者,眼光是好的,寫鄭和下西洋之事,但文筆想象實在是差了些,所以這書的水平一般。但讀者們還是可以一觀,以此來了解下西洋之盛事。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二講世情

代表作:《金瓶梅》

此類小說大都敘述風流放縱的事情,終於悲歡離合,描寫世態炎涼。

《金瓶梅》就是借《水滸》中西門慶一人物,寫他的家事。

西門慶原本有一妻三妾,後來又喜歡上潘金蓮,於是“大郎吃藥”後,納潘為妾;後來又私通潘的婢女春梅,接著私通李瓶兒,又納李為妾。最後結局李瓶兒、西門慶都先死了,潘為武松所殺,春梅也因淫縱暴亡。最後金兵來了,西門的妻子帶著遺腹子孝哥想逃到濟南去,路上遇著普淨和尚,以佛法感化孝哥出家,改名明悟。

因為書中潘金蓮、李瓶兒、春梅是三個主要女性,所以書名就叫《金瓶梅》。

至於小說的作者蘭陵笑笑生,一般認為是當時大文豪王世貞。他為父報仇而作了本書,因為他父親被嚴嵩所害,而嚴嵩的兒子嚴世蕃權勢極盛,王聽說世蕃喜歡看小說,就寫了這本書讓其沉湎,無暇他顧,那麼參嚴嵩的奏章也就能遞上去。

魯迅認為這種說法不足為憑。

讀者們是否還記得唐傳奇中的《白猿傳》,也是因嫉妒而作,頗有相同之處。

世情小說一般都講因果報應,以此來刻畫炎涼,勸善世人。從《金瓶梅》的結局中能看到也是如此。

此書藝術造詣極高,在明代與西遊、三國、水滸並稱為“四大奇書”。其中兩部歷史小說,一部神魔,一部世情。

這裡引用魯迅的書評:

作者之於世情,蓋誠極洞達,凡所形容,或條暢,或曲折,或刻露而盡相,或幽伏而含譏,或一時並寫兩面,使之相形,變幻之情,隨在顯見,同時說部,無以上之,故世以為非王世貞不能作。

這裡再多說一句,明代寫放縱之事還有比《金瓶梅》更厲害的,叫《玉嬌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看。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明清市人小說

代表作: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馮夢龍《拍案驚奇》二刻;清康熙年間周清源《西湖二集》

市人小說乃是模仿宋人的說話,描寫市井間老百姓的故事,相當於古代的短篇小說。但它也受到宋明理學的影響,小說並不為有趣或記故事,而是在故事中明見道理,規勸世人。有韓愈所說的“文以載道”的涵義。

馮夢龍“三言”,前兩言只剩殘本,《恆言》取漢事2篇、隋唐11篇、宋事11篇、明事15篇等。其中因為明朝事情最近,所以寫得最好。

比如有篇故事:說朱世遠與陳青是棋友,喜歡在一起下象棋,有次一個看熱鬧的王三老攛掇兩人結了兒女親家,後來陳家兒子得病生了滿身的癩子,朱家那個氣啊。老朱又是個怕老婆的人,老婆天天在家打砸罵,想悔婚,那年代又悔不了。最後只得眼睜睜看著自家女兒往火坑裡跳,嫁去陳家照顧男人,三年後夫妻倆最終一起喝藥死了。

唉,大好女兒,因為父親的不負責任,便葬送一生。

現在雖然沒有了指腹為婚,但兒女在選擇另一半時,做父母的一定要謹慎。不能古代因為父親一言毀了自家女兒,也不能現在因為兒女單純就完全放手,考察還是要的,只是保持一個度的界限。

書中還有些詞句也非常好:

世人眼孔淺的多,只有皮相,沒有骨像。

諷刺的就是那些只看到目下表面,見人英俊多金就往上貼,見人平常普通就嫌棄,卻看不到兩個人本身內裡的學識、氣度、思想、道德等等,一旦選錯時間久了該吃的虧一樣也少不了。

所以就有詩句:“目前貧富非為準,久後窮通未可知。

此外《西湖二集》中也有句非常有名的詩:“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清小說之四派及其末流

清代小說種類變化繁多,魯迅為其分門四類:

一、擬古派。代表作:《聊齋志異》

二、諷刺派。代表作:《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三、人情派。代表作:《紅樓夢》

四、俠義派。代表作:《七俠五義》

先說擬古小說:

所謂擬古,是說模仿六朝的志怪,唐代的傳奇等文體而寫的小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聊齋》。

模仿前人文體在古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李白就寫過《擬古十二》,模仿“古詩十九首”。

再說《聊齋》,我想大家都知道,沒看過書也看過電視,最著名的故事便是經典的聶小倩和寧採臣。從香港到大陸,幾十年來翻拍不斷。

傳聞蒲松齡在寫書前,天天在家門口準備香菸,請過的人給他講故事;還有他從朋友那裡聽來的,從古書中看到的;這些都成為了他寫作的素材來源。

這裡就提醒了諸位朋友,千萬別得罪身邊的作家朋友,尤其是那些寫得爛的。沒錯,是寫得爛的,越爛越要小心。應該思想深邃文筆精到的作家,即便將你寫進故事裡,也會隱其名,你不對號入座,旁人很難知道。可那些差勁的,他很難從故事中提煉化用,所以大多直接運用,只要稍稍對你熟悉的,一定能一眼明瞭。這是題外話。

魯迅說:聊齋中雖然多是神仙、狐鬼、精魅等,但其描寫詳細委曲,用筆變幻熟達;且書中妖鬼多通人情,明曉世故,讓人覺得可親,而並不覺得有多可怕。

最可佩的是,乾隆年間法紀最嚴,蒲松齡身在那個時代,竟然敢借文章攻擊社會不通的禮法,荒謬的習俗,這在當時真的很需要魄力。

書生、狐妖或女鬼的經典搭配,培養了我們最初的想象。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諷刺小說:

所謂諷刺,用旨微而婉約的語言,語作諷,以刺世事。

清代諷刺小說很少,最有名的就是《儒林》。作者眼中所見,手中所寫,所以從文字能看到書中人物的聲態。

書裡那些士林文人迎來送往,不耕不織,耗費銀錢無數,沒了就到處打秋風,有了就專務享受。不關心時事,不關心百姓,唯有一心做官科舉。裡面有篇文章非常出名——《范進中舉》,上學時我們都學過。然而就是這樣的人,最後還是個團圓的好結局。

一般學者認為,此書中的文人不能代表當時整個中國知識分子的情狀,只佔一小部分而已。而書中對科舉制度的全盤否定,也失之於偏頗之見。

這點也的確如此,但書中更反映了滿清日薄西山時,整個士林的死氣沉沉,早已沒有“天下”的觀念。而知識分子都如此,整個國家不腐朽怎麼可能。

至於《官場》和《二十年》,乃是中國在一系列國際大戰中戰敗後,文人開始察覺國勢不振尋找原因,於是官場諷刺文章盛行,但這些文章藝術水準就差多了,很多時候更是直接大罵。

如果作為文學作品,可能差了點,但看此書也能清楚瞭解當時的國家社會現狀。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人情小說:

這一類當然首推《紅樓》。

《金瓶梅》之後,世情小說逐漸沒落,再沒有能與之一比的作品。與此相對的,才子佳人的故事越來越流行,又或者流於最低俗的豔情小說。

後來的文人只學得《金瓶梅》的表象,卻丟掉了它以世情來表達人世悲歡,善惡因果,最終勸導世人的主旨。

即便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也變得越來越庸俗,什麼偷香竊玉,私奔與拋棄等等,就像現在網絡上的一部分低俗小說,簡直毀你三觀,把你給噁心壞了。

就在這時,《紅樓》出現了,你便可以想象它的受歡迎程度。

它是人情小說第一次以整個時代為背景,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對象,人物眾多,性格各異。在此之前只有《三國》、《水滸》有如此大的恢宏格局,而在人情小說中是前所未有的。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更厲害的是,它以四大家族的衰落,家破而人亡,一個個曾經的嬌花,卻落得個淒涼下場,歡聲笑語似乎還在耳畔,人跡卻已歸塵土。就像最後賈政看著寶玉被帶走後的感覺: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這便是《紅樓》:興衰有時,昨日繁花,今時落盡,紅樓終成一夢。

《紅樓夢》再怎麼過譽也不為多。在清代一直從乾隆年間熱議到道光年間,可見其影響。近代則起於胡適,是他開啟了對此書研究的潮流,“紅學”才由此發端。

到如今,有關《紅樓》研究的論文、學術專著可謂汗牛充棟,甚至有學者因不滿高鶚編寫的後40回,還親自改寫過。

影視作品有87版《紅樓夢》、09版《新紅樓夢》,還有格外值得一看的前幾年由10歲左右的一群孩子演的《小戲骨之紅樓夢》,你不得不佩服現在的小孩真厲害!

總之,關於這本書根本無須贅述,它放之世界也絲毫不遜於任何一部經典名著。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俠義小說:

俠義小說植根於古代的俠客文化,它本是起源於茶館中的說書,後來懂文化的人把它寫出來流通出去,就形成了社會上通行的俠義小說。

而俠義小說在清朝這一時期出現也絕非偶然。因為清代的民間武術全面崛起,我們現在說的三派:形意、太極、八卦,在當時就已經清晰。加之,清代中後期鏢局的出現,就像現在的物流,押送貨物,走南闖北,這些人最重俠義。

俠客文化也由此復興,且它由從古代的個人匹夫之下俠,變成了一門一派之俠。也就是不再單打獨鬥,有了自己的組織。

《三俠五義》便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後來又將它改編擴充成《七俠五義》。

南俠展昭、錦毛鼠白玉堂一出現便成為大俠的代稱。他們一個在朝,一個在野,也表達了當時人們對“俠”理解上的兩種分歧:到底是身在民間,除暴安良,劫富濟貧是俠?還是輔助清官為民請命,伸張正義是俠?

他們的區別便是:就國家法度而言,程序是否合法。一個是國家公道,一個是行私刑。但在古代法律不暢,你很難說誰就一定正確。

但無論如何,兩人都是武俠史上的經典人物形象,即便到我們現在一樣如雷貫耳。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而這種俠義文化到民國更是直接引領了現代武俠小說的興起,這才有了後來的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梁羽生、金庸、古龍、黃易等從舊派到新派的武俠小說家的不斷湧現。

這裡我要特別提一下,我們大陸的新派武俠小說。特別是2000年後,大陸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武俠小說家:鳳歌、滄月、孫曉等。

這其中尤以鳳歌為最,他的“山海經”系列,《崑崙》、《滄海》、《靈飛經》突破了金庸設立的以少林、武當、丐幫等為體系的武俠江湖世界,獨創了“東島”、“西城”的橫向江湖世界。書中對戰爭的反思,對生命的思索,提出了“賊過如梳,兵過如篦”的觀點。而書中的全球化的視野,更是突破了金庸的以民族矛盾為主的思想內核,帶領武俠進入了現代化。

武俠小說,脈絡傳承,它也由此成為了我國乃至世界文學史的一大奇觀。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下)


關於我國小說歷史的闡述已經完成了,接下來我會進入小說本身的論述分析,重點放在現當代。

頭條上關於小說的分析文章很多,但大多雜亂無章,不成體系,見一本寫一篇,讀者看完了也形成不了一個整體的輪廓。希望我能有一點貢獻,哪怕是微末的貢獻。


參考書籍: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上一篇回顧: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上)

下一篇預告:我們這個時代,還需不需要小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