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文化黎瑞剛:《致命女人》背後的男人


華人文化黎瑞剛:《致命女人》背後的男人 | IIR

機構投資者評論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記錄最傑出的投資人物與事件


也許真如黎叔所說他不是中國默多克,但這並不能剝奪我們期待一個可以層層突圍,走入世界量級、帶著“文化”標籤征戰世界的“黎版”新可能。


文 | 梨枝

出品 | 機構投資者評論


中國默多克


9.5億美金,CMC資本三期美元基金close的消息在疫情籠罩的當口被刷屏。放眼投資圈,這已趕超老牌創投啟明2018年六期美元基金9.35億的規模。在市場普遍低迷的當下,CMC陡然“炸”現,絕對是一枝獨秀。


外人評價黎瑞剛,多數意見是他與默多克最像。默多克從牛津畢業後開始經營家族報業,現控股澳大利亞2/3、英國40%的報紙,去年更是翻翻手指,713億美金將自己手上的21世紀福克斯賣給了迪士尼。而中國國內文化產業內掌握極大話語權和資源優勢的標杆性人物,黎叔當仁不讓。黎瑞剛本人則講,在中國傳媒界,他確實有機會與默多克最相熟。


黎瑞剛是實打實白手起家的媒體人。94年復旦新聞系畢業,進入上海電視臺後3年成為《新聞觀察》製片人。2002年哥大訪學歸來,年僅33歲的黎瑞剛開始接棒肩負市場化改革重任的全國第二大媒體集團SMG,任CEO。


“懸崖上行走”的黎瑞剛,亦商亦官,主導了SMG最重要兩次改革——製播分離及大小文廣整合、又操盤了百世通與東方明珠的合併。他用了9年時間,令SMG收入翻了近10倍,調至上海市委的2011年,SMG收入破160億。第一財經、東方衛視、五星體育等排得上號的媒體都出自他的手筆。默多克、孫正義、政商投三界他均能廣結合作。外媒稱他為“亞洲電視行業風雲人物”,在此都顯得片面,上上個月廣電總局頒發的“中國紀錄片傑出貢獻獎”也顯得像是份遲到的禮物。


手捧直接與意識形態掛鉤的文化產業這碗飯,難度與風險自不用說,但黎叔的能量遠遠不止於此,他開始正式進軍文化產業投資。

從默多克的星空傳媒到英國的城市足球集團,從世界最大的傳播集團WPP到好萊塢最大的經紀公司CAA,從東方夢工廠到Imax中國,黎叔一步步邁向他的“華人文化”世界。


如今的CMC資本,就是開拓“世界”最重要的抓手。脫胎於2009年由國開金融、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上海大眾、招商局等共同出資的華人文化產業投

資基金(China Media Capital),黎瑞剛彼時仍為SMG總裁,也是基金的核心推動者、掌舵人。


其實傳媒集團進軍股權投資的案例也有,比如2001年成立的達晨,就是湖南電廣傳媒試水的試驗田,2011、2015分別成立的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文投)和芒果文創基金(管理人後發生變化),則分別背靠財政部和芒果傳媒。如IIR之前的討論,達晨是典型國資背景綜合人民幣基金掙扎向上

的縮影,而中文投和芒果文創則主要聚焦文娛,尚未涉足美元。但黎瑞剛從2014年起,就已開始嘗試美元基金,“雙幣基金”從美元到人民幣的“降維打擊”,偏偏就讓黎叔反向挑戰成功了。


在文娛投資領域,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黎瑞剛覓得先機的產物(第一個在國家發改委備案通過的文化產業基金),2010年黎瑞剛憑藉星空傳媒收購案一戰成名,之後的深度佈局、雙幣聯動、BAT結盟、告別體制,一招一式,精準無比,節奏準確,絕不套泥帶水,也讓人望其項背。


文娛擴疆


風雲變幻的2015年,黎瑞剛離開SMG,設立了新的純市場化投資機構,即現在的CMC資本,同時成立了華人文化集團(CMC Inc),阿里騰訊以及國開金融半個兄弟的元禾,均為創始股東。在與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順利“過渡”後,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正式成為過去時。


2016年,CMC二期人民幣基金出資人雖然悉數變化,但不乏早年一期LP的“影子”,募資規模也仍然順利達到20億。在策略上,CMC甚至走出一條更為寬闊的道路,擺脫了純文娛基金的標籤(雖然可能也有迫不得已)。


2018年,萬科又聯合阿里騰訊投資華人文化集團近百億。對所有這些巨頭而言,華人文化集團都是一個重要的產業抓手。目前,華人文化集團體系內的視頻類新聞資訊平臺“梨視頻”、出品《吐槽大會》的演藝公司笑果文化、UME影院等,囊括了文娛領域全產業鏈,目的是“形成打通內容、平臺、技術和服務的產業閉環系統”。


而“脫胎換骨”的CMC甚至又再次走向世界。去年大熱的美劇《致命女人》(華裔女演員劉玉玲主演),是CMC下沉到好萊塢劇集生產的印證。2016年入股Imagine Entertainment, 2017年主導Imagine與自己另一個控股公司——香港TVB成立合資公司,專注主流美劇開發,《致命女人》就是這個合作的產物。


華人文化黎瑞剛:《致命女人》背後的男人 | IIR


而另一端的CMC資本,則以財務投資為主。與小米和順為的關係類似,CMC資本與華人文化集團雖然也遵循“獨立判斷,獨立運行”的原則,但兩者必然將長期依託、緊密綁定在一起。


華人文化黎瑞剛:《致命女人》背後的男人 | IIR


2012年,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參與投資的中美合資公司東方夢工廠,6年後由華人文化集團牽頭的中方財團全權控股。此舉不乏退出、接棒、戰略投資“一石三鳥”的效果。就像黎瑞剛本人提到的,“基金總有退出的時候,所以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幫手,但是公司是長期的”。


“他們總能挖掘到我們看不到的項目,能投資我們投不了的項目。”華興資本合夥人杜永波曾這樣評價CMC。2016年,CMC入股曾拒絕比爾·蓋茨的全球最大經紀公司CAA,是因為CAA看好CMC在文娛產業鏈上涉及藝人和體育經紀及營銷業務的資源優勢,雙方合資成立“CAA中國”。


類似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黎瑞剛撬動BAT這樣頭部公司與投資機構的能力也促使CMC在文娛產業內形成更為強大的競爭壁壘,甚至藉此抓住了教育、電商等其他領域更廣泛的投資機會。


2011年創辦燦星文化的田明是黎瑞剛同班同學,曾是東方衛視的綜藝王牌。《中國好聲音》、《這就是街舞》等大熱節目皆出自他手。2018年,騰訊阿里追隨投資燦星3.6億,CMC在這一項目上的回報超10倍。


通過百度這條線,CMC投出愛奇藝、快手。愛奇藝看中CMC的影視資源(2016年投資正午陽光、控股TVB等),而快手則認定了CMC對內容監管政策把控方面的差異化優勢(2015年,CMC參與B站D輪也與此相關)。


2016年,CMC與紅杉共同設立中國健騰體育產業基金。一年後又與紅杉聯合發起“健盛體育專項基金”投出萬名揚傳媒、英雄體育等搏擊和電競賽事運營商。


“從中國到硅谷再到紐約洛杉磯倫敦,媒體的變局太快,很多事物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觀察才能看得清楚。這也是我為什麼不太願意去外面到處演講的原因,因為周圍事物變化太快,太多新的東西冒出來,我需要一定沉澱的時間。”

黎瑞剛可以遊走在國內國外、文化圈投資圈,政商首腦巨頭圈,可以在不同環境、不同身份下切換,他懂得妥協退讓,也知曉原則邊界。雖然如今的黎叔我們很難再看見“文人”的影子,但正是這些繁厚的外衣,才讓如今的CMC,在慘淡的文娛市場外,博得新的領地,新的生機。


傳奇在逝去的同時,新的傳奇也許正在誕生。

也許真如黎叔所說他不是中國默多克,但這並不能剝奪我們期待一個可以層層突圍,走入世界量級、帶著“文化”標籤征戰世界的“黎版”新可能。


傳媒筆記


二十多前年研究冷門中國新聞史的黎瑞剛如今在文娛版圖的擴張之路上漸行漸遠。當年為完成畢業論文,他還在徐家彙藏書樓裡翻閱了不少民國時期泛黃的舊報紙、舊雜誌,陳舊的油墨氣曾點燃了他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新聞理想。但一切都在變化。他認為,對媒體人來說,有時會感到生逢其時,有時是生不逢時,必須求變。


2002年初黎瑞剛在美國學習媒體經營,他對在Fox news實習的經歷印象深刻。一則報道中國的新聞令他感到不滿,但糾正未果,且被新聞總監刺激,“今天這個世界美國媒體說了算”。從紐約第六大道新聞集團地下室走到寒冷的大街上,他看見《時代週刊》《People》巨大的廣告牌,在不遠處的霓虹、滾動的字幕間,他對媒體的理想正式生根。


回到中國,黎瑞剛經歷甚至主導了紙媒、廣播電視、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傳媒類型的變革,也是近期備受盛讚、傳媒世家胡舒立創辦的財新傳媒背後的投資人、董事長、資源橋樑。


IIR整理了黎叔這位既懂內容、又熟悉產業運作、同時對政策具有極強分寸感的Rainmaker的部分語記,以期在這個疫情催化下尤顯貧瘠的文化與意識寒冬,輸入一絲帶血的溫度,與一劑重生的催化劑。


傳媒洞察


“如果媒體的主要資產是大樓和設備,那麼它和房地產公司有何區別?”“傳媒說到底是兩件事,一個是品牌,一個是版權。”


胡舒立這位“老太太”我十分尊敬她,60歲滿腦子還是怎麼變革,她跟我講:“瑞剛,你投資我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希望你幫助我把這個公司轉化為互聯網公司,互聯網產品將是財新的主產品,雜誌只是副產品。”這位傳媒人她知道自己不可能造就一個互聯網平臺,但她知道自己要創造一種新的產品。


自媒體需要體系,吳曉波也好、秦朔也好,到最後他們都是一個形象、一個品牌。對自媒體來說,能走多遠就要看自媒體自身,能不能從一個純粹個性化的自媒體過渡到背後有體系化的內容生產、保持一種可持續的運營。


中國家庭娛樂的消費趨勢和增長點、爆發點正在逐步到來。城鎮化、消費升級等變化,家庭娛樂逐漸成為必然的市場需求。我相信家庭娛樂的內容消費產品將是核心的主流,也將是創造電影票房的核心支撐的這樣一種內容形態。


投資理念


我們非常關注頭部內容企業、生產頭部內容的團隊。一方面關注它的商業價值,這些內容需要有好的票房、好的點擊量、好的用戶反饋,包括廣告價值等等。但是,商業邏輯的背後還需要人文的邏輯。也就是說,這些內容在價值觀層面,能夠傳遞人類共同的一些價值和情感,它的影響應該是持久的。你傳遞的內容,它的價值觀、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你如何詮釋和表達,在未來也是文化競爭力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技術強驅動是今天產業格局的基本主題。往平臺業務走,如果是從內容基因出發的話必須完成蛻變,徹底擁抱技術,自己要變成技術上的狂人;如果你做不到,就要招一批技術的強者,幫你做驅動,做產品創新、後臺技術的創新,才可能往平臺做;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的話,認識到技術的價值和意義,能夠發揮自身的內容優勢,在一些模式上進行創新,也有一定的機會,當然,這是不同的等量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