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戰國七雄?

狐羊樹


題主好。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國家的簡稱,它們分別為: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下面我來一一解說。

齊國,戰國七雄中發展最全面的國家。無論從農業,商業,手工業,文化上講,齊國絕對是得天獨厚的所在,它們有質地不錯的土壤,有海鹽的優勢,在紡織業更是冠絕天下。人口眾多,規模龐大,國家富庶,舉國一片繁華的景象,國家軍隊勢力強大,先後攻取燕國,滅掉宋朝。只是後來其餘五國合縱攻齊,才導致後面國力衰敗,偏安一隅。

楚國,地大物博。楚國的工業,木材產業,水產業在當時是首屈一指。楚國是制鐵強國,同樣它的青銅業也發展不錯,金,銅,錫等重要礦藏都在楚國。楚人愛玩樂,喜文藝,荊楚文化生命力強盛。只是當時楚國人員分散,加上國內貴族權利的鬥爭導致最後被秦國滅掉。

燕國,七雄勢力相對較弱的一個國家。燕國依靠不錯的土地和一些商業來維持國力,文化相對落後,在春秋初年,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在日後有所發展。

韓國,一個發展極度不平衡的國家。有著首屈一指的工業水準,但是農業發展水平低下,沒有好點的良田限制了韓國人口和國力的發展,這也導致了以後國家的分裂。

趙國,實力平平的一個國家。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特質,使得趙人在抗秦和抗胡的戰爭中擔起了重任。趙人成功抵禦了胡人,趙國文化獨具特色,引領時尚潮流。長平之戰後,趙國慢慢就垮掉了。

魏國,一個商業發達的國家。修建大梁城,開鑿鴻溝,為防止水患,修建長堤。魏國商業發達,大力發展池鹽業,以致後來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但是因為君主的不明,導致人才流失,最終被滅。

秦國,統一大國。無論從農業,水利,商業,軍事上講,秦國都是有優勢的,興建水利工程,鄭國渠,都江堰,堪稱工程奇蹟。商鞅變法後,將鹽鐵收為國有,國力強盛。秦國的軍事實力也是很強大的,對外征伐,到最後統一六國都展示了其不俗的軍事力量。雖然秦王朝壽命短暫,但是對於歷史而言,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功績是不可替代的。





江湖奈我何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花開水不流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以下僅為我個人評價:

說韓國,首先不能不說的是冶鐵業。自公元前12世紀赫梯滅亡之後,西方就進入了鐵器時代。相比之下,東方或許要晚一些。但從冶鐵的成就看,東方世界就更勝一籌了。這其中要首推印度。孔雀王朝竟然已經掌握了鍊鋼技術,以印度烏茲鋼製成的大馬士革彎刀將在千餘年之後伴隨阿拉伯世界威震西方,與馬來刀、日本刀一起並稱世界三大名刀。而烏茲鋼,正是此時在印度煉製出來的。

比起印度不可思議的鍊鋼術,中國稍遜,但冶煉生鐵的技術卻獨步天下。《老子》有云:"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個橐龠就是冶鐵的鼓風爐。中國自春秋末年起冶鐵技術開始高速發展,到戰國末期,無論是冶煉的速度還是效率,都遠遠高於西方。中國的那套鼓風方法和對溫控技術西方直到千餘年後的中世紀晚期方才掌握。或者按照李約瑟先生的說法,乾脆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而這其中,做出貢獻最大的莫過於韓國了。春秋末年,中國冶鐵技術領先的諸侯當屬晉、楚兩強。而晉國的冶鐵中心,正在韓國。小小韓國冶鐵都市之多,

實在令其餘諸侯望塵莫及。到漢朝時,說劍還言必稱堂溪、墨陽(皆是韓國冶鐵重鎮),常與傳說中的干將、莫邪並稱。

有工業,就有都市。戰國時期都市的發展是個很重要的現象。列國間最大的都市都是國都,國都之下有郡城,郡城之下有縣城。像韓國宜陽一個縣城,就"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足見興旺發達程度。

不過,跟首屈一指的工業水準比起來,韓國的農業水平還是太低下了。主要是條件不好,如《戰國策·韓策》所言,"韓地險惡山居",沒有良田,大大限制了韓國人口和國力的發展。而這種工農業發展的不平衡,更加說明了晉國分裂的重大影響。否則,以晉國的工業實力,加上並不差的農業,仍足以成為中原的龍頭老大。但一分裂,晉國的工業優勢歸韓,等於是浪費掉了,平白給秦國做了嫁衣。

韓國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不平衡的故事。一個頭等工業強國,卻因為國小民貧人才少,從而在兩百多年裡始終默默無聞,甚至任人欺凌,實在可惜。申不害不能救韓國,韓非不能救韓國,韓國的首先滅亡,似乎從它一出生開始就註定了。

七雄之中,最弱的莫過於燕和韓了。把燕放到韓國後頭說,是因為畢竟樂毅那個時候還很是鬧騰出了一些動靜,比起從未興起的韓國還是好些。不過跟韓國相比,燕國更加沒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遼河平原是塊不錯的土地,渤海、黃海的煮鹽業也能給燕國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燕國畢竟還是太小,兵力也不足以從北方胡人手中搶得地盤。但從河北張家口一直修到朝鮮博川的燕長城對於防禦北方侵擾來說還是起了很大作用。

二百多年來燕國唯一的機會就是燕昭王中興了。其中最具轉折意義的故事當屬炒作宗師郭隗(wěi)所獻千金買馬骨之策,燕昭王以一無名郭隗為"馬骨",造郭隗宮,築黃金臺,引得樂毅、蘇秦、鄒衍、劇辛等名士紛紛來投,連日語中都留下了"隗より始めよ"(以郭隗始)這樣的成語。可惜在戰國之中,屬於燕國這樣的小諸侯的機會只有一次,燕昭王死,燕惠王昏,燕國的歷史機遇就此錯過,再度淪為配角。最後在強秦東出天下之心昭然若揭的時候還與趙國互毆,結果被廉頗、李牧等人打個半死,可謂荒謬之至了。

在晉剛剛分裂的時候,人們常常把魏、晉混稱的。

魏國就是晉國的主幹。而魏文侯也沒有辜負這個稱號,讓魏國在戰國初年全面領先。李悝、西門豹等人的內政建設,極具成效。只可惜的是,魏國領先太早,那個時候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吞天下之志,也就不可能制定相應的戰略。

等到兩代之後的魏惠王時期,也是他比較倒黴,趕上東邊齊國和西邊秦國同時到達頂峰,吃了很多大敗仗。但應該說,魏惠王的國內建設是卓有成效的。前面我們也提到過大梁城的修建,鴻溝的開鑿,還有一個人我們未及提到,就是在魏惠王時期擔任過相國白圭。

話說這齊魏兩國本以黃河為界,但齊國地處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地勢偏低,而黃河又是著名的很喜歡氾濫甚至很喜歡改道氾濫的主。為防止水患,齊國就在距黃河二十五里處修築了一座長堤,於是乎黃河水都被趕到魏國去氾濫了。這魏國連忙跟趙國合作,距黃河二十五里處也修了一座長堤。黃河就只能在這五十里間游來游去了。結果水患大減,利在千秋。

這堤壩正是白圭主持修建,修得太好了。韓非評價說此堤連螞蟻都鑽不進去,而白圭也頗以此堤自得,說古時大禹也不過如此了。

當然,比水利,誰也比不過秦國那兩座驚天地、

泣鬼神的水利工程,我們稍後再提。白圭本人更大的成就也是在辭官之後做商人的時候,所謂"天下言治生者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箴言,被歷代商人奉為貿易聖經。

在魏國還有一個與白圭名氣相仿的大商人,叫做猗(yī)頓。此人是中國最早的大鹽商。與齊、燕之地先天靠海不同,魏國只得在河東發展池鹽業。所謂池鹽,就是墾地為畦,引含鹽分的池水沃之,稱作種鹽,水耗則鹽成,即為池鹽。

像白圭、猗頓這樣的人物魏國有不少。那時魏國就是全中國的商業中心,就是可惜幾代下來都沒趕上一位有見識的君主,導致人才大量外流。什麼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簡直就是秦國的人才庫。否則,魏國絕不會落得那般下場。魏國之衰,純屬自作孽,不可活。

中國文化毫無疑問是分版塊的,三晉就是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版塊。但趙國有比較特殊,趙人既有三晉人的機智功利,又因地處北疆,兼具了燕趙之士的慷慨豪邁。正是這種特質,使得趙國在戰國中後期奇蹟般地崛起,並自始至終擔當起抗秦主力軍的重任。

當然,趙人更主要的不是在抗秦,而是在抗胡。我們知道,為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燕、趙、秦三國都修築了長城,這其中,趙長城是最短的。因為不需要。林胡、樓煩,以及後來崛起的匈奴,對趙人是又敬又怕,中國在亂成一團的時候沒有經歷遊牧民族的大規模騷擾,趙人居功至偉。與臨淄、大梁相比,強敵環伺下的邯鄲城的繁華,得來的更為不易。

說來也巧,在整個世界的大環境下,中國的戰國時期都是遊牧民族比較消停的時期。由於波斯、希臘、秦國、趙國、馬其頓、羅馬這些相繼興起的強盛政權的存在,遊牧民族遠沒有了之前幾次大遷徙浪潮時的威猛。不過,這個消停只是暫時的,遊牧民族的故事還很長。

趙國不但成功地抵禦了胡人,還進行了適當的胡化。這使得趙國獨具特色,也獨具魅力。邯鄲以盛產美女聞名,趙人的氣質也被各地人們所欣賞,所謂"邯鄲學步",足見趙人是引領時尚潮流的。在那個時代,趙、魏文化可謂各有千秋,是很吸引人的兩個地方,才使得平原君、信陵君等人的養士傳統成為可能。

當然,論綜合實力,趙國並不強。論工業,不如韓楚;論商業,不如魏楚;論農業,不如秦齊;論政治清明、軍力強大,離秦國也差得挺遠。但一股倔強

的氣質,就足以令趙國始終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

可長平一敗,趙國的根基垮掉了。自此以後,儘管趙國表現得仍然十分頑強,但除非奇蹟出現(比如秦國突然內亂加上趙國突然湧現一打人才什麼的),否則再無可能力挽狂瀾於既倒,為秦所滅已是必然結局了。

戰國七雄當中,齊國是全面發展的典型。農業上,有質地相當不錯的土壤;商業上,有得天獨厚的海鹽優勢;手工業上,齊國紡織業幾乎統治了全中國,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文化上更不必說,那個時候的人誰不知道稷下學宮啊,人才一點也不缺。無論從人口、規模、財富、還是文化底蘊上講,臨淄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國第一都。其熱鬧繁華比之今日都不遜色。街市之間,人們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賽狗、蹴鞠、奕棋,好一派其樂融融。《史記·滑稽列傳》有云:"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無怪乎齊人安坐逍遙五十年不聞戰事,臨淄之樂,即使是後世眾多時代恐怕也不能比擬。

其實,齊國曆代君主們只要野心再大一點,頭腦再清楚一點,合縱攻秦的時候再積極一點,國勢大有可為。公元前314年,齊國破燕;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這足以說明齊國有相當的實力擴張地盤。如果能夠更巧妙地處理外交的話,齊國遠遠不是後來那樣的局面。結果滅宋引發眾怒,五國合縱攻齊,隨即被樂毅逼入絕境。再復國時,舉國上下再沒有了從前的心氣,唯有偏安一隅、苟延殘喘了。

或許還是過於優裕的環境導致齊國君臣無法像秦人那樣奮發圖強,才最終造就了一個羸弱的大國。

曾幾何時,楚是與晉分庭抗禮的南北雙雄之一。晉分裂掉了,楚卻沒有。楚國是僅次於韓國的冶鐵強國,而在發展鐵器的同時,楚的青銅工業同樣發展到了一個極高的水準。只不過跟秦國把工業都往軍工業發展不同,楚人愛玩樂、愛文藝。楚國的青銅技術,大都用來製作精巧細緻的工藝品。楚匠的才華,使得楚國的青銅工藝足以登上世界的最高峰。

除卻工業優勢之外,楚國的地大物博,幾為其餘六國所不能比擬。金、銅、錫等重要礦藏在楚國,木材產業、動物產業、水產業都遙遙領先。楚國閉著眼

睛都能賺無數的錢。

但楚國有兩個弱點,致使楚國總是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

其一,人民太過分散。公元前301年,楚國爆發莊蹻(jué)起義,竟將楚國分割成好幾塊。這在任何一個諸侯那裡幾乎都是不可能出現的。人分散,軍隊就不好集結,而且容易顧此失彼。

其二,國內貴族權力鬥爭激烈。到了戰國中後期,這幾乎是楚國獨有的毛病。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商鞅變法,使得魏、趙、韓、齊、秦的國家權力都很集中。但楚國就始終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吳起變法失敗後,楚國徹底陷入了貴族亂政的泥潭,始終沒能爬出來。

可即便如此,楚國仍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荊楚文化生命力之強,令人讚歎。當戰國末年,秦軍在北方風捲殘雲之時,嬴政問王翦,滅楚需要多少人馬?王翦毫不猶豫地答道:"六十萬"。嬴政不信,派李信統兵二十萬攻楚,大敗而歸。嬴政這才乖乖地備齊六十萬大軍,交與王翦。

王翦最終滅了楚國,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精神卻沒有一天消亡過。短短十來年後,遠遠更為龐大的秦帝國終究為楚人所滅。那麼這場戰爭中的勝利

者究竟是秦,還是楚呢?

雖然秦王朝的壽命很短,可統一中國的任務畢竟是由秦人來完成的。秦的歷史功績,怎麼誇都不為過。那麼最常提及的問題就是,為什麼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

我們首先來看秦國的綜合實力。

戰國時期有《禹貢》一書,假託大禹,將九州土質分為上上至下下九等。其中上上等的雍州之地,正是歸秦所有。秦國的農業是有優勢的。而提到農業,就不得不提那兩個只能用偉大來形容的水利工程。

其一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鄭國渠。嬴政以無與倫比的眼光和度量容忍了一個間諜主持修完了這座戰國時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其回報也是極其豐厚的,據《史記》載,自此關中成為一片沃野,再無凶年。

這樣一個投資和回報都極其巨大的鄭國渠,卻不是秦國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那自然是因為在此之前的另一項巧奪天工的傳世名作——都江堰了。

世上平靜者莫若水,世上兇猛者莫若水。所以在水利工程上,欲要引水,必先築壩。但都江堰打破了這一慣例。江心一隻"魚嘴",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江。

四川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秋末至春初時,乾旱少雨,於是魚嘴的地勢使得四成水流入外江,六成水流入內江,再經寶瓶口注入成都平原的千萬畝良田。這樣一來,即使天不降雨,春耕亦能照常展開。而春末至秋初,海風帶來大量降雨,水位就會漫過魚嘴,於是六成水奔外江而去,只有四成水流入內江,水患大減。而即便四成水仍然太多,一座洩洪排沙的飛沙堰,可保成都平原常年不為水患所擾。

秦惠王用司馬錯伐蜀,固然是影響深遠。而秦昭王用李冰修都江堰,使蜀地成為秦國一座大大的糧倉,成都平原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意義同樣重大。

在水利工程上,中國比不了埃及、巴比倫人的悠久歷史,可一座都江堰,屹立兩千年,造福數百代蜀地居民,堪稱人類歷史上不世出的工程奇蹟。於是乎,李冰的名字,比起同朝的著名將相白起、范雎,更加響亮,更加讓人緬懷。

除卻巨大的農業優勢之外,秦國商業也並不差。商鞅變法將鹽鐵收歸國有,史籍中說僅此一項,秦國就獲利百倍。而秦國雖然對商人要求更加嚴格,但並不絕對排斥商業。秦國之中,也有不少商賈鉅富。比如那位著名的女富豪,寡婦清,因開採丹砂而發了大財,嬴政特地為之築"懷清檯"。直至今日,這位奇女

子還被小說《尋秦記》改寫成琴清而廣為傳頌呢。

再加上秦國巨大的軍力優勢,對外征伐中首先就搶到了不少戰略要地和工業重鎮。到中後期,秦國其實什麼都不缺,財富上也已經居七雄之首。李斯《諫逐客書》中提到的許多寶貝,秦國的宮殿修得也是最多的。像秦孝公修橐(tuó)泉宮,宣太后修高泉宮、虢宮,秦昭王修棫(yù)陽宮、羽陽宮,秦孝文王修萯(fù)陽宮,嬴政修林光宮等等,六國之中沒有哪個像這麼大規模修宮殿的,足見秦國之財大氣粗。

秦國的成功,簡而言之一句話,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曆代君主始終走在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上,至少在那個時代,秦國的農戰立國在效率上遠遠勝過了東方六國的全面發展。從這個角度講,秦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


唐明國亮


前期魏國最強

接著是齊國吧,可齊國囂張被樂毅伐齊差點亡國

趙國胡服後,戰鬥力就沒有弱過。雖然國力有限。

後期東方六國中,也只有趙國能和秦國抗爭,趙國長平之後,秦國被幸陵君的聯軍大敗休整了一段時間。那時候應該是秦國最弱的。可他們沒抓住機會,趙國戰鬥力不強了,在也不會成為秦國的東進的阻礙,東方六國滅亡避免不了。

軍隊的數量:這個就很難說了,可以從幾次戰役上推斷一下。長平之戰,趙出兵40萬,那秦遠征的會肯定大於40萬的。這可以說是舉國之師了。後期秦國王翦伐楚,動用60萬。


緣禦寒


戰國七雄,是指戰國時的七大強國,當然,並不只有七個國家,還有許多的小國。

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差不多決定了它們的國力,秦國地處西陲,本來在戰國初年是個弱小的國家,被中原霸主魏國壓著打,後來孝公發佈求賢令,商鞅入秦始有變法,秦國在惠文王時期又派司馬錯取得了巴蜀,有著八百里秦川外加巴蜀的輸血,秦國據崤函之險,加上六代君王的勵精圖治,於是“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威震四海!

燕國,地處北疆,和戰國初的秦國一樣是個弱國,燕國是姬姓諸侯國,是周王室的親戚,但是因為地理因素,很難參與到中原的主要事務之中,一直扮演著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到了燕王噲的時候 ,甚至差點被齊國所滅,所幸出了雄主燕昭王,燕國才雄起一回,但也只是曇花一現。

齊國,地處東海之濱,它的地理位置讓它擁有了漁鹽之利,商業非常發達,可是,這樣優越的環境註定它是一個進取性不強的國家,雖然有威王,宣王稱霸於諸侯,到了湣王之時更是與齊國並稱為東西二帝,但是齊國的戰略有問題,打了多年,國家疲憊,除了掙來一個“霸主”的名聲,好處少的可憐,湣王只是齊國險些被燕國所滅, 雖然後來複國, 但是已經大不如前。

楚國,地處南陸,擁有廣袤的領土,事實上在戰國初期,楚國在中原地區還曾擁有大片領土,不過後來都被其他各國侵吞了。自戰國以來,除了任用吳起的楚悼王算是有些作為,其他的國君都不值一提,楚國的龐大讓它有著強大的國力資源,可是三大家族執政,臃腫的機構讓這個國家行動力低下,因而在爭霸之中處於完全的不利境地。子懷王之後,更是昏君輩出,楚國再無緣霸主之位。

處於中原的魏國和韓國以及趙國,魏國是戰國首霸,魏文侯任用李悝最早進行變法,但是歷三代而衰,魏國的不利就在於它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原的魏國在天下之中,是四戰之地,它強大的時候能夠對四面出擊,可是弱小的時候就會遭到來自四面的打擊,沒有強勢的國君是難以出頭的。

韓國大概是七雄之中唯一一個沒有稱霸過的國家,雖然有過申不害變法,但是中途夭折,而且韓國的地理位置被秦國和魏國兩個強國夾在中間,註定只能為他國當小弟,這樣的國家 ,只能苟延殘喘,無法成事 。

趙國,三家分晉的時候它分到了很多的土地,可是大部分位於北邊,這些地方難以耕種,養不活太多的人,但趙國靠近草原,有著豐富的馬匹資源 ,為趙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但是沒有經濟基礎而光有軍事資源的國家是無法全面強大的,趙國註定走一條畸形的發展之路,因而在軍事優勢失去後,趙國沒有資源載重建它的軍隊,所以只能淪亡。





大智歷史觀


七雄論

何謂七雄?秦齊楚燕韓趙魏是也!

七雄之中,魏文候志大高遠,用李悝變法而內修政治,用吳起為將而整軍強兵,遂成戰國最早之雄主!可惜的是後來的魏主狂妄自大,用人唯親,而逐漸衰落!

趙武靈王眼光不凡,雄心壯志,知恥於中山,胡服騎射而強軍,成就趙國百年基業!

秦趙之戰,廉頗禦敵有方使秦軍卻步,後因不平而亡於楚,龐瑗領兵勝敵數次後而不用,李牧中興於趙而被反間計所害,趙終亡唉!

韓昭侯開闢法家治國之先河,用申不害內政修明,外強於軍,韓國小康之治因於此!申不害所取成效引起其它諸侯國恐慌,或軍事圍剿或外交攻奸,終使韓國改革中途夭折!

楚莊王一鳴驚人傳千古,用孫叔敖而國強有問鼎中原之故,棹王用吳起而改革與秦爭霸於天下!

後因楚平王利令智昏,才有張儀三欺楚,子胥含怨而赴吳,屈子投江而懷憂,楚離滅亡不遠唉!

齊王好賓客,聚賢才,晏嬰,田忌,孫臏……才有齊國後雄於諸候!

燕王用樂毅才能使燕國得以續存!

秦較於其它六國,起步晚,自秦穆公以來,秦王以圖存自強為之志,以吞六國為之心,奮發圖強,廣招人才,如商鞅,白起,張儀……以至後來呂不偉!

七國之比拚,是雄主之拚,拚政治格局,拚國策方略,是柱國之臣的人才的比拚!

七國之中,率先改革的魏國最先強起來,最弱的韓國用最先進治國之術強國馭民,而後強盛的齊國是用人得當而雄居一時,楚燕趙亦如此……

六國的滅亡,是六國雄主或自圖續存或只是霸天下,其屬下柱國之臣相互攻奸而主無法辯識,造成上下理念不同,怨言由生,離心離德,何能發展強大?

秦之較之六國,秦臣有吞天下之謀秦主謀之!臣下有吞天下之勇秦主用之,臣下有吞天下之才秦主盡之,秦雄主不僅是霸天下而是吞天下之志!上下同心,且秦雄主用人別具一格!臣下有分歧而主能識,理念相同,目標一致!共同努力,這是秦主取勝之原因!


狐羊樹


秦最終滅六國,為第一。

魏在前一百年佔優為最強,是除秦以外唯一曾對所有其他國家佔明顯優勢的國家,排第二。

楚國領土遼闊,在春秋時能與晉抗衡,強於齊國,排第三。

齊國曾與秦並列最強,排第四。

趙國曾是僅次於秦的第二強國,排第五。

韓國在滅智氏後力量基礎應該接近魏、趙。雖然韓後來多次被秦國打敗,但那時秦國是很強的,被打敗也正常。燕國雖然打敗齊國,那是聯合五國一起進攻齊國的,取勝正常,後來燕被兩城齊國打敗,又多次被趙打敗,可見燕不強。




歷史爛番茄


戰國時期是個混亂的歲月,諸侯爭鋒到秦滅六國,小編將戰國時期分為五個時段,講述他們的起落興衰。

公元前450-400年:1.魏國,2.楚國,3.齊國,4.趙國,5.秦國

公元前450年

魏國:晉國三分之一魏國,魏文侯時期,推出吸納人才政策,文有李悝加入,魏國變法後更加強大,武有吳起加入,訓練著名的“魏武卒”,使魏國成為頭號強國。

楚國:此時期,楚國消滅了周邊的蔡國,杞國,莒國,大勢吞併越國大片土地,楚國時當時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齊國:田氏奪取額齊國政權,國君已成傀儡,對外兼併莒國原有土地,佔領了魯國西部。

趙國:此段時期是趙、魏、韓三家的蜜月期,共同抵抗齊國,中山國,楚國的威脅,但趙國沒有像魏國發動改革,依託晉國保存的基礎,也是一個強國。

秦國:這個時期是秦國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鄰居義渠國進入強勢時期,侵奪了秦國西部和北部,河西被魏國佔領。

公元前400-350年:1.魏國,2.齊國,3.楚國,4.秦國,5.韓國

公元前400年

魏國:此時期魏國依然是頭號強國,儘管魏武侯和魏惠王也是開明之君,但四面受制的地理環境,再加上人才的流逝,魏國慢慢開始衰退。

齊國:此時期田氏獲得周天子任命,得到齊國政權,田午大力引進人才,戰國時期的百花爭鳴首先在齊國拉起,孫臏訓練齊兵,軍事實力逐漸強大起來。

楚國:儘管引進吳起改革因楚悼王死亡而中斷,但楚國憑著疆域大,人口多的優勢,還是一個強國。

秦國:秦獻公在位時,大力發動改革,並在石門之戰大敗魏國,秦孝公上臺後,商鞅變法開始。

韓國:這個時段還是魏、趙、韓三國蜜月期,這個時期是韓國最強勢的時候,滅掉鄭國,攻到宋國國都,韓昭侯繼位後,任用申不害改革變法。

公元前350-300年:1.齊國,2.秦國,3.楚國,4.趙國,5.魏國

公元前325年

齊國:馬陵之戰齊國大敗魏國,齊國樹立了霸主地位。

秦國:此時段,秦國經歷商鞅的兩次變法後,實力發展迅猛,在函谷關大敗五國聯軍,並攻佔了巴蜀兩國,鞏固了後方,為東進做準備。

楚國:楚威王時期,大敗齊國,宋國,越國,隨後吞併了越國,在楚懷王時卻遇到了強大秦國的衝擊,不得不採取防禦狀態。

趙國:這個時期趙國與北方接觸頻繁,趙武靈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趙國軍事力量強盛起來。

魏國:魏國因地理原因樹敵太多,再加上人才流失,國力逐漸衰退,河西之地被秦國奪回後,被迫採用割地的方式延緩秦國攻擊。

公元前300-250年:1.秦國,2.趙國,3.燕國,4.楚國,5.魏國

公元前260年

秦國:此時期秦國露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攻佔楚國都城郢都,楚國被迫遷都,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兵。

趙國:此時期趙國人才濟濟,文有平陽君、平原君、藺相如,武有龐煖、廉頗、趙奢、樂乘、李牧,是六國中唯一能對抗秦國的國家,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減。

燕國:燕昭王時期,大力吸納人才,大將樂毅幾乎滅了齊國,大將秦開大敗東胡,領土擴大到遼東一帶。

楚國:自從楚國郢都被佔後,楚國君王都患有“恐秦症”,儘管楚國仍然是疆土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魏國:緊鄰秦國,而且是秦國東進的必經之地,魏國時刻都受著秦國的威脅,儘管有信陵君的輔佐,但依然改變不了大勢。

公元前250-221年:1.秦國,2.楚國,3.齊國,4.趙國,5.燕國

公元前221年

秦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

楚國:秦滅楚用時三年,也是秦滅六國中最艱苦的。

齊國:齊國是秦滅六國的最後一個,它是秦國丟在五國中的“內因”,是“遠交近攻”的棋子。

趙國:趙國國力無法與齊國,楚國比擬,但趙國的軍事力量強大,永遠站在對抗秦國的第一線,隨著李牧冤死,趙國也失去了最後的基礎。

燕國:荊軻刺秦這個奇招沒生效,隨後被王翦父子滅國。

魏國、韓國:在秦昭襄王晚期時,兩國就如同秦國口袋的物品,可隨時獲取。


水木佳年華


秦國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趙國

戰國初期,趙經常與韓、魏聯合進攻別國,並向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擴展。它首先滅代,後又助魏進攻中山,取得過一些勝利。戰國中期,趙與齊、魏爭奪衛,連年大戰。公元前354年,魏圍趙都邯鄲。次年,齊救趙,敗魏於桂陵。公元前333年,趙為御北敵修築長城。其間 ,中山漸強,曾圍攻趙的鄗地,形成嚴重威脅。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即位,他發奮圖強,不顧天下之議,改革軍事,教民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北略胡地。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立太子何為王,是為惠文王,令其守國,而自號主父,率軍西北攻略胡地。趙惠文王時,趙實力較強。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公元前260年,秦、趙激戰於長平 ,秦軍大破趙軍,史載坑降卒40餘萬 ,進圍趙都邯鄲。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邯鄲圍。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辛勝破趙,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出奔代,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代,虜代王嘉,趙國滅亡。

燕國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秦王嬴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

魏國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國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時是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

楚國

周成王時,周公避禍於楚,楚人敬之如上賓,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後訴說此事,感動了周成王,於是周成王封熊麗之孫熊繹為楚君。荊楚開始躋身於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為楚地之王,繼續了熊渠的開篇拓土歷程,公元前706年,楚國攻打姬姓諸候國隨,並逼周天子晉升其爵位。遭拒絕後,熊通親率大軍再次征討隨國,大獲全勝後,熊通自稱"楚武王",成為天下諸侯中第一個敢於自己稱王的國君。成王兩傳至莊王。莊王勵精圖治,終成霸業。威王后期,楚國成了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隨即開始統-全國的迸程,諸侯國紛紛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滅亡的命運。在攻滅韓、趙、魏後,秦軍於公元前224年大舉伐楚,楚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反擊之力。公元前223年、秦軍席捲淮北淮南,攻陷壽郢,俘獲負芻,綿延800的楚國就此滅亡。

齊國

齊國是貫穿整個東周歷史的強國,沒有哪個國家的影響力能跟齊國相比。論百姓富足程度,齊國是諸國之冠,齊國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超級大國。齊威王的積蓄敗在蘇秦手裡。齊國滅燕國惹下了禍,此後齊閔王狂妄自大自稱東帝,齊又在蘇秦的慫恿下四處打仗,把六國都得罪了,合縱本來是為了對付秦國。最後秦國加入了合縱,矛頭一轉對付齊國,釀成五國聯軍攻擊齊國的慘劇。幾乎被滅了國,國力從此不復昔日盛況。另外,齊國跟秦國不同。秦國地勢險要,聯軍最強大的時候不過攻下了一個函谷關。齊國就不同了,全是平原,無險可守,五國一攻就跨了。齊王建,名田建,是戰國時代田齊的亡國君主。他於前264年至前221年在位,長達44年。在這44年間,國家很大程度上因為得到太后君王后41年的扶持,令一方面也由於秦國實行近攻遠交的策略,籠絡齊國,優先進攻韓國、魏國、趙國等三晉,齊國才得以安享太平。君王后逝世後,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國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終於到五國滅亡後,田齊亦為秦國所滅 。

韓國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第一個被秦所滅是因為他距秦近,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韓王又不能採納韓非的正確建議。韓國或韓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韓國國勢最強是韓釐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於山地,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必敗,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戰鬥大黃蜂


楚國地廣物博之強
魏國軍士戰力之強
齊國財貨物力之強
趙國騎兵陣戰之強
燕國深謀韌力之強
韓國變法兵器之強
秦國綜合國力之強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f87c39d4321b40329f1de09d51519bc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