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情令》入選“中國電視劇藍皮書”,解析劇與觀眾的共生關係

引言

《中國影視藍皮書》“2019年度中國十大影響力影視劇”案例報告,由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國際影視發展研究院合作推出。

該報告歷時數月,三輪票選,在全國影視迷、北/浙大學生票選基礎上邀請了50餘位國內知名影視專家票選最終得出。

該報告既具有大眾性兼具高度精準性、專業性。

本次入選名單分“中國電影藍皮書”與“中國電視劇藍皮書”,《陳情令》赫然在列。

《陳情令》由小說《魔道祖師》改編,以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了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含光君藍忘機重遇,攜手探尋往年真相,守護百姓和平安樂的故事。

《陳情令》說的是江湖兒女的熱血守護,為什麼會獲得這麼高的榮譽?這還得從電視劇的發展歷程,以及電視劇與觀眾之間的密切關係說起。

從《陳情令》入選“中國電視劇藍皮書”,解析劇與觀眾的共生關係


中國電視劇歷史簡說

中國電視劇自1958年至今,已有62年曆史,期間經歷了無處次更迭與蛻變,隨著觀劇人的變化,電視劇題材也在一再改變。

  • 萌芽期

在世界已有67家開播電視的1958年 ,中國成立了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同年6月播出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自此中國電視劇正是走進中國人的生活。

電視劇發展初期經歷了8年,這期間因電視劇的主要播出以宣傳教育之類的的內容,藝術特點不明顯,電視劇還沒有題材定位一說,電視劇初期並沒有什麼進步,以至於進入了長達十三年的漫長停滯期。

  • 停滯期

在中國電視劇沒有什麼進步的情形下,又遭到了十年“文革”的影響。自1966年到1976 年,中國僅拍攝了一部黑白電視劇《考場上的反修鬥爭》,以及《公社黨委書記的女兒》和《神聖的職責》三部戲。

但那場浩劫卻使得原本起步較晚的中國電視業,錯過了寶貴的十年發展時間,並陷入停滯。

從《陳情令》入選“中國電視劇藍皮書”,解析劇與觀眾的共生關係


  • 復甦期

1978年,《三家親》的播出,成為新時期錄製的第一部彩色電視,也標誌著中國電視劇的復甦。

期間播出的長篇電視劇《敵營十八年》,共九集,獲得極大反響,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電視連續劇。

在1980年創辦了“全國優秀電視劇評選活動”後,中國電視劇創作的春天由此開啟。

此後中國電視劇經歷了多種題材的更迭。如:

  1. 名著改編,如《四世同堂》《西遊記》《紅樓夢》等著名改編電視劇。
  2. 大型室內劇,如《編輯部的故事》《渴望》
  3. 生活劇,《外來妹》
  4. 武打動作片,《大俠霍元甲》

通過以上種種或更多的不同題材的嘗試,90年代的電視劇開始蓬勃發展。

從《陳情令》入選“中國電視劇藍皮書”,解析劇與觀眾的共生關係


電視劇與觀眾的前世今生

於中國電視劇而言, 這發展中的62 年,電視劇的蛻變無疑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寫照。從最初的狹隘創作到後來放開手腳,中國的觀眾也在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電視劇不斷髮展的各個階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 關注生存的的被動觀劇者

中國電視劇發展到電視開播就萬人空巷的80年代,人們關注的更多的是現實題材的電視劇。

社會環境處於城鄉結合的發展中,農村改革、倫理道德以及反腐敗等現實題材電視劇非常火爆。

電視劇的存在正是人們內心需求的寫照,同時移民題材電視劇也一讀引起轟動,如《北京人在紐約》。

這個時期也可以說是人們在生活中努力找影子,找夥伴,找話題。

也屬於電視劇心理建設時期,屬於你給我看什麼我就看什麼的被動接受時期。與電視劇沒有進入生活時相比,觀眾通過電視劇看到了跟生活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但還沒有達到觀劇覺醒,即電視劇是我每天等待的“糧食”。

從《陳情令》入選“中國電視劇藍皮書”,解析劇與觀眾的共生關係


  • 關注生活的觀劇摸索者

隨著電視劇的發展,觀眾 的生活水平也日漸提高。人們不再只關注生存問題,而是開始尋求生活總的不同。

通過電視,觀眾獲得了更多的外界信息與世界信息,人們開始關注更多不一樣的事情,比如“自由戀愛”,比如“婚姻、婆媳關係”這種不方便與人道的話題。

於是當瓊瑤劇以追求“自由”、“平等”與“愛情”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被禁錮了前年的“媒妁之言”才真正被年輕人反擊。雖然現在看來瓊瑤劇中的三觀存在不正,但並不能否認瓊瑤劇給觀眾帶來的影響。

而後隨著觀眾對電視劇的熱情,電視劇行業嘗試開拓出不同的題材,如歷史劇、武俠劇、言情劇、警匪劇、抗日劇、青春偶像劇等等。進入了創作摸索時期,哪個劇熱就跟拍那種題材的混亂中。

在生活無憂的情況下,人們或許開始嘗試內視,但就像電視劇行業陷入的混亂一樣,這樣的內視和不確定的衝撞,在推著電視劇前進摸索的同時,也在使觀眾一點一點進步改變。

從《陳情令》入選“中國電視劇藍皮書”,解析劇與觀眾的共生關係


  • 跳出虛幻走進內心的自由選擇觀劇者

05年之後,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成為主流,80後年輕人進入奮鬥時期,更多的奮鬥題材也加入到現實題材中來。

而與此同時,玄幻小說大熱,80後開始關注生存的同時,90後和00後成為了觀劇主角,這也為改編劇奠定了基礎。

無論從奮鬥題材《奮鬥》《蝸居》以奮鬥為題材的電視劇,還是到《花千骨》《青雲志》的生命反撲,亦或是《歡樂頌》《甑嬛傳》等電視劇的熱映。

人們學會了選擇自己喜歡看的電視劇,也為電視劇的多元存在創造了存在的空間。

電視劇內容的更迭,觀眾也從被給予到自主選擇的時期。但即使主流觀眾的年齡變化似乎也沒有使電視劇的中心創作脫離現實。

好的電視劇的評價標準應該是什麼?

是能夠引發感動、引發思考、能夠強烈衝擊觀眾的大腦,顛覆觀眾的思考的優秀作品。

從《陳情令》入選“中國電視劇藍皮書”,解析劇與觀眾的共生關係


結語

《陳情令》能夠入選“中國電視劇藍皮書”,於中國觀眾而言,它的存在不只是年輕人快意恩仇的江湖,更是成年人經歷的人世艱辛。

魏無羨恣意瀟灑,堅定自己正義熱血,這是年輕人看到的;於成年人而言,魏無羨為此付出的非常沉重的代價,是作為成年人不想觸及的。

藍忘機秉正剛直,沉穩冷靜且有情有義,敢於為了與世俗為敵,這也是年輕人喜歡的;於成年人而言,這樣的藍忘機是無數個寂寞與孤獨的歲月練就的,假如能選,沒有人要做一個清心寡慾的少年人。

不僅如此,《陳情令》裡還有家國情懷,少年風光無限,但為無辜百姓,忍辱負重在所不惜。

《陳情令》的大熱並不是意外,除了原著IP粉的支持,更多的它傳遞的正能量。

仇恨的化解,家國的保衛等等,其實都是人們內心的映照,觀眾在心疼魏無羨的時候,其實也有人心疼金光瑤這樣的反派,心疼溫寧這樣的無辜。

好的電視劇能夠發人深省,引人深思,入選的電視劇無一不具備這樣的品質。

《都挺好》《長安十二時辰》《小歡喜》《慶餘年》《外交風雲》《在遠方》《破冰行動》《老酒館》《奔騰年代》都在說著這個時代或與這個時代不同卻有相同點的人生百態。

到今天,我們已經不是在看電視,而是在電視劇中學會了“調侃生活”,“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丟棄了盲從,學會了選擇,而這便是我們喜歡和選擇的電視劇。

從《陳情令》入選“中國電視劇藍皮書”,解析劇與觀眾的共生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