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名將為什麼大多善守不善攻?

光輝十萬


趙國名將中,廉頗善守,李牧善用詭兵,所以說趙國名將大多善守不善攻是不對的。李牧在北地用兵,往往出奇制勝,打的胡兵不敢擅入趙地。趙國名將中還有位非常善攻的那就是趙括的父親趙奢。

趙奢本是一個田租令因秉公執法受到平原君的舉薦,升入廟堂。秦國進攻韓國駐軍於闕與,趙惠文王問廉頗和樂乘有無解救之法,兩位名將均回答無。召趙奢詢計,趙奢言狹路相逢勇者勝。後趙奢領軍與秦軍戰與闕與,以奇兵擊秦軍,致使秦軍出現了自商鞅變法以來的的最大一次失敗。從趙奢的成名之戰來看,趙奢就跟會進攻,要知道商鞅變法之後的秦軍基本上是天下無敵,可以碾壓魏武卒的虎狼之師。然而趙奢奇兵以少勝多殲滅秦軍將士數萬。因其功勞,趙惠文王封其為馬服君。

另一方面,趙國國力不強不能一直採取攻勢,特別是與秦國的對抗中,更不能以攻勢這樣很有可能被秦國一舉滅掉。後面有名的長平之戰便是趙國因國力不濟逞強出擊導致四十萬士卒被坑殺從此一蹶不振。國與國之間的對陣攻守更多的是國力所定。國力強則攻多守少,國力弱責守多攻少。所以不能以國力強弱來評判將之強弱。




摸黑的人


趙國名將既善守,也善攻。

軍事上的攻和守,是要根據戰爭的客觀實際情況而確定的,該進攻時就進攻;該防守時就防守,甚至守中有攻,攻中有守,千變萬化,而不侷限於攻、守。

一、趙國名將廉頗

趙國名將廉頗,據稱善於防守。在秦趙長平之戰前期,率軍堅守,雙方一度陷入僵持狀態,秦國無可奈何,才使出離間之計,讓趙王撤掉廉頗,而換上趙括,秦國才取得最終勝利。廉頗之所以採取守勢,是因為秦強趙弱,秦國是乘勝進兵,銳氣正盛,只能先避其鋒芒,消磨其銳氣,待其疲憊,趁機破敵。

長平之戰後,燕國派遣大臣到趙國訪問,看到趙國青春壯年稀少,少兒還沒有長成,於是回國後向燕王建議趁機進攻趙國,可以奪取大片土地。燕王動了貪心,派出軍隊侵略趙國。趙王派遣廉頗率軍抵抗燕軍,不但打敗了燕軍,而且還追擊燕軍到燕國境內,一路過關斬將,包圍了燕國首都,嚇得燕王慌忙向趙王求和,割地賠款,廉頗方才退兵。

廉頗之所以對燕國採取攻勢,是因為燕國弱小,趙國強大於燕國。對於這樣的敵人,在取得初步勝利後,就可以環環相扣,攻勢連連,一鼓作氣,直接把它徹底打敗。

二、趙國名將李牧

趙國名將李牧,在鎮守北部邊疆時,畫地自守。匈奴軍隊來搶劫,就堅壁清野,進城防守。匈奴軍隊常常搶不到財物。待匈奴退走後,邊防軍民再出城放牧、種植。匈奴人甚至李牧的部下、軍人都認為李牧生性膽怯,不敢迎敵。趙王也認為他怯戰,把他免職。但換上別的將領後,匈奴人入侵就出擊,但結果卻是勝少敗多,大批財物被匈奴人擄走。趙王不得已,又把李牧派遣到北疆,李牧向趙王提出了一個上任條件:是攻是守由李牧自己做決定,趙王不得干預軍事。李牧到任後,依然採取原先的策略。

久之,匈奴人更加不把李牧放在眼裡。這次,匈奴集結了十幾萬主力軍隊,決心要進攻到趙國腹地,大大地撈一把。不曾想到,李牧早就做好了準備。佈下了天羅地網,只一戰,就把匈奴主力殺亡殆盡。從此匈奴遠遁,二十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李牧不戰則已,一戰成功。

之所以李牧先前採取守勢,是因為匈奴人善於騎馬射箭,來去如風,與趙國打游擊戰法。趙國派兵少,難以取勝;派兵多,則敵人聞風而逃;大兵團追擊敵人,則需要深入大漠,後勤支援困難,反而白白地消耗自己。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堅壁清野,讓敵人無所得,這反而能消耗敵人,從軍事戰略上講,也能使敵人產生驕傲輕敵心理。等到敵人自高自大,放鬆警惕心,且集中主力人馬,大舉進犯趙國之時,這才是李牧殲滅敵人主力的最佳時機。長期準備,故而一戰成功,徹底解決了匈奴禍患。這正是李牧的目光遠大,過人之處。

趙國名將中還有位非常善攻的那就是趙括的父親趙奢。

趙奢本是一個田租令因秉公執法受到平原君的舉薦,升入廟堂。秦國進攻韓國駐軍於闕與,趙惠文王問廉頗和樂乘有無解救之法,兩位名將均回答無。召趙奢詢計,趙奢言狹路相逢勇者勝。後趙奢領軍與秦軍戰與闕與,以奇兵擊秦軍,致使秦軍出現了自商鞅變法以來的的最大一次失敗。從趙奢的成名之戰來看,趙奢就跟會進攻,要知道商鞅變法之後的秦軍基本上是天下無敵,可以碾壓魏武卒的虎狼之師。然而趙奢奇兵以少勝多殲滅秦軍將士數萬。因其功勞,趙惠文王封其為馬服君。

另一方面,趙國國力不強不能一直採取攻勢,特別是與秦國的對抗中,更不能以攻勢這樣很有可能被秦國一舉滅掉。後面有名的長平之戰便是趙國因國力不濟逞強出擊導致四十萬士卒被坑殺從此一蹶不振。國與國之間的對陣攻守更多的是國力所定。國力強則攻多守少,國力弱責守多攻少。所以不能以國力強弱來評判將之強弱。

所以,說趙國名將善守不善於進攻的論斷是站不住腳的。



當代曹植


趙國名將既善守,也善攻。

軍事上的攻和守,是要根據戰爭的客觀實際情況而確定的,該進攻時就進攻;該防守時就防守,甚至守中有攻,攻中有守,千變萬化,而不侷限於攻、守。

一、趙國名將廉頗

趙國名將廉頗,據稱善於防守。在秦趙長平之戰前期,率軍堅守,雙方一度陷入僵持狀態,秦國無可奈何,才使出離間之計,讓趙王撤掉廉頗,而換上趙括,秦國才取得最終勝利。廉頗之所以採取守勢,是因為秦強趙弱,秦國是乘勝進兵,銳氣正盛,只能先避其鋒芒,消磨其銳氣,待其疲憊,趁機破敵。

長平之戰後,燕國派遣大臣到趙國訪問,看到趙國青春壯年稀少,少兒還沒有長成,於是回國後向燕王建議趁機進攻趙國,可以奪取大片土地。燕王動了貪心,派出軍隊侵略趙國。趙王派遣廉頗率軍抵抗燕軍,不但打敗了燕軍,而且還追擊燕軍到燕國境內,一路過關斬將,包圍了燕國首都,嚇得燕王慌忙向趙王求和,割地賠款,廉頗方才退兵。

廉頗之所以對燕國採取攻勢,是因為燕國弱小,趙國強大於燕國。對於這樣的敵人,在取得初步勝利後,就可以環環相扣,攻勢連連,一鼓作氣,直接把它徹底打敗。

二、趙國名將李牧

趙國名將李牧,在鎮守北部邊疆時,畫地自守。匈奴軍隊來搶劫,就堅壁清野,進城防守。匈奴軍隊常常搶不到財物。待匈奴退走後,邊防軍民再出城放牧、種植。匈奴人甚至李牧的部下、軍人都認為李牧生性膽怯,不敢迎敵。趙王也認為他怯戰,把他免職。但換上別的將領後,匈奴人入侵就出擊,但結果卻是勝少敗多,大批財物被匈奴人擄走。趙王不得已,又把李牧派遣到北疆,李牧向趙王提出了一個上任條件:是攻是守由李牧自己做決定,趙王不得干預軍事。李牧到任後,依然採取原先的策略。

久之,匈奴人更加不把李牧放在眼裡。這次,匈奴集結了十幾萬主力軍隊,決心要進攻到趙國腹地,大大地撈一把。不曾想到,李牧早就做好了準備。佈下了天羅地網,只一戰,就把匈奴主力殺亡殆盡。從此匈奴遠遁,二十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李牧不戰則已,一戰成功。

之所以李牧先前採取守勢,是因為匈奴人善於騎馬射箭,來去如風,與趙國打游擊戰法。趙國派兵少,難以取勝;派兵多,則敵人聞風而逃;大兵團追擊敵人,則需要深入大漠,後勤支援困難,反而白白地消耗自己。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堅壁清野,讓敵人無所得,這反而能消耗敵人,從軍事戰略上講,也能使敵人產生驕傲輕敵心理。等到敵人自高自大,放鬆警惕心,且集中主力人馬,大舉進犯趙國之時,這才是李牧殲滅敵人主力的最佳時機。長期準備,故而一戰成功,徹底解決了匈奴禍患。這正是李牧的目光遠大,過人之處。

所以,說趙國名將善守不善於進攻的論斷是站不住腳的。


南宮外史


趙國名將既善守,也善攻。

軍事上的攻和守,是要根據戰爭的客觀實際情況而確定的,該進攻時就進攻;該防守時就防守,甚至守中有攻,攻中有守,千變萬化,而不侷限於攻、守。

一、趙國名將廉頗

趙國名將廉頗,據稱善於防守。在秦趙長平之戰前期,率軍堅守,雙方一度陷入僵持狀態,秦國無可奈何,才使出離間之計,讓趙王撤掉廉頗,而換上趙括,秦國才取得最終勝利。廉頗之所以採取守勢,是因為秦強趙弱,秦國是乘勝進兵,銳氣正盛,只能先避其鋒芒,消磨其銳氣,待其疲憊,趁機破敵。

長平之戰後,燕國派遣大臣到趙國訪問,看到趙國青春壯年稀少,少兒還沒有長成,於是回國後向燕王建議趁機進攻趙國,可以奪取大片土地。燕王動了貪心,派出軍隊侵略趙國。趙王派遣廉頗率軍抵抗燕軍,不但打敗了燕軍,而且還追擊燕軍到燕國境內,一路過關斬將,包圍了燕國首都,嚇得燕王慌忙向趙王求和,割地賠款,廉頗方才退兵。

廉頗之所以對燕國採取攻勢,是因為燕國弱小,趙國強大於燕國。對於這樣的敵人,在取得初步勝利後,就可以環環相扣,攻勢連連,一鼓作氣,直接把它徹底打敗。

二、趙國名將李牧

趙國名將李牧,在鎮守北部邊疆時,畫地自守。匈奴軍隊來搶劫,就堅壁清野,進城防守。匈奴軍隊常常搶不到財物。待匈奴退走後,邊防軍民再出城放牧、種植。匈奴人甚至李牧的部下、軍人都認為李牧生性膽怯,不敢迎敵。趙王也認為他怯戰,把他免職。但換上別的將領後,匈奴人入侵就出擊,但結果卻是勝少敗多,大批財物被匈奴人擄走。趙王不得已,又把李牧派遣到北疆,李牧向趙王提出了一個上任條件:是攻是守由李牧自己做決定,趙王不得干預軍事。李牧到任後,依然採取原先的策略。

久之,匈奴人更加不把李牧放在眼裡。這次,匈奴集結了十幾萬主力軍隊,決心要進攻到趙國腹地,大大地撈一把。不曾想到,李牧早就做好了準備。佈下了天羅地網,只一戰,就把匈奴主力殺亡殆盡。從此匈奴遠遁,二十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李牧不戰則已,一戰成功。

之所以李牧先前採取守勢,是因為匈奴人善於騎馬射箭,來去如風,與趙國打游擊戰法。趙國派兵少,難以取勝;派兵多,則敵人聞風而逃;大兵團追擊敵人,則需要深入大漠,後勤支援困難,反而白白地消耗自己。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堅壁清野,讓敵人無所得,這反而能消耗敵人,從軍事戰略上講,也能使敵人產生驕傲輕敵心理。等到敵人自高自大,放鬆警惕心,且集中主力人馬,大舉進犯趙國之時,這才是李牧殲滅敵人主力的最佳時機。長期準備,故而一戰成功,徹底解決了匈奴禍患。這正是李牧的目光遠大,過人之處。

所以,說趙國名將善守不善於進攻的論斷是站不住腳的。





堅強的北極熊


七雄時代趙國有趙武靈王,趙勝,趙奢,廉頗,藺相如,趙括,李牧等

趙國有名將而不能用,長平一戰趙國實力大損,後期雖還有李牧抗,但攤上個昏君,李牧也不得善終。總體來說,趙國滅亡在於決策層的決策失敗。對攻守之勢的誤判,正和後來岳飛一樣,一個是當守不守,一個是當進不進。造成這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趙國孝成王繼位後,由於祖孫三代君王昏庸無能,屢中秦國反間計,重用奸佞之臣郭開,聽信讒言,驅逐廉頗,捕殺李牧,將趙國175年的基業毀於一旦。這一系列都是由於君主昏庸,聽信讒言,貪圖享樂,所以只讓防守,不主動攻擊。


戰鬥大黃蜂


長平之戰前,趙國是足以和秦國相抗衡的大國,也是極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大國。靈王以後,趙國國力大增,足以與天下諸侯爭雄。

  趙國的文臣武將更是戰國傑出的代表人物,比如說文臣,機智勇敢就連秦王都要佩服。武將就更加層出不窮了,、、等人都是戰國頂尖武將,實在是黃金配合,完美組合。

  可趙國還是亡國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比較複雜,長平之戰對趙國國力的消耗,那是不可想象的,不過這只是個開始而已。趙國末期三代君主,活活把趙國的基業給坑完了。

  01趙孝成王主持的長平之戰戰敗,趙國落後秦國數十年。

  長平之戰其實是一場持久戰,早在上戰場之前,老將廉頗已經在前線與對峙了三年之久。

  秦趙兩國其實都在死撐著,三年之內,前線的數十萬將士全都不能作為勞動力,每天的糧草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趙王壓根就頂不住,試想一下的時期,在西北帶著二十萬人馬,雍正用全國財政來支撐,都未必撐得住,更別說當時小小的趙國了。

  趙王認為,如果再不決戰的話,那麼趙國肯定會被拖垮的。其實秦國也是快拖不起了,這麼下去秦國後備力量再強大,也撐不下去。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可是秦國還是忍住了,他就是要等待趙國換將出擊,這就中了他們的圈套了。結果我們都知道,趙國把廉頗換成了趙括,結果趙括帶著四十萬萬大軍與清軍決戰。

  大戰過後,趙括被射殺而死,40萬大軍被困只好選擇投降。可讓人想不到的是,秦軍主將白起居然把這40萬趙軍給坑殺了。

  這可是趙國最健壯的勞動力,就算他們不打仗,回到國內也是可以耕種發展生產的,所以說秦國的這一舉動,直接把趙國一夜打回瞭解放前。

  就算後來和出手,救下了趙國,卻也無法挽回趙國衰敗的必然結果了。所以說長平之戰,是趙國國力衰落的一個重要標誌。

  02趙悼襄王無視國力落後,一直都在打仗消耗力量。

  長平之戰過後,趙國的生產力急劇下降,趙孝成王雖然極力拉攏諸侯國對抗秦國,以此保住了趙國的存在,卻無法改變趙國衰敗的局面。

  趙孝成王死後,他兒子趙悼襄王並沒有吸取教訓,也沒有重視國力的發展。而是繼續各種戰爭,尤其是對的戰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可他不知道的是,這麼消耗下去,趙國壓根就頂不住。

  都說北伐消耗蜀漢國力,我們看趙悼襄王這一生,先攻打燕國,後來攻打,再攻打秦國,一直在折騰。

  他老爸留給他那點家產,根本就不夠他揮霍的。所以我們會發現,趙悼襄王壓根就沒有注重休養生息,而是繼續消耗國力,想要通過掠奪來充盈國力,這現實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複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史記》

  本身趙孝成王就不是什麼英明的君主,只能算是守成之君。可生了個兒子,卻是個敗家玩意兒。在趙悼襄王的努力之下,趙國的國力急轉直下,他自己一個人打仗打爽了,死了以後把個爛攤子就扔給後人不管了,可真是想得通。

  秦國就比較聰明瞭,他們長平之戰戰勝以後,,看準了再出手。知道趙國在消耗國力,所以就故意不打趙國,先讓他自己消耗著,等到時機成熟了,大將直奔趙國,奪取大片城池。

  03趙幽繆王殺掉大將李牧,等來了趙國的滅亡。

  李牧一直以來都是趙國的重要將領,他之所以前期不怎麼出名,那是因為一直都在北方防守長城地區的事務。

  後來匈奴人倒是沒怎麼犯境了,可趙國跟秦國之間,卻發生了亡國戰爭。無奈之下李牧只好輾轉南下,帶兵對抗秦國。

  李牧不虧是趙國最後的,他一出手,就算是弱小的趙國,也能夠抵擋秦國猛烈的攻勢。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也只好避其鋒芒。

  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史記》

  趙悼襄王的兒子趙幽繆王上臺以後,國家已經被他爸玩的支離破碎了,所以趙幽繆王基本就是接手了一個爛攤子。

  當然了這不是他亡國的理由,當時秦軍連續攻佔趙國十幾座城池,趙幽繆王實在是頂不住了,就讓李牧出馬,總算是擋住了秦國的進攻。

  這個時候秦國雖然退兵了,和魏國又來進攻趙國,李牧又跑去抵擋這兩個國家的進攻。過了一年趙國境內又發生了大地震和大饑荒,這些破事兒都讓趙幽繆王給趕上了,他運氣是真的差到家了。

  更讓人氣憤的是,秦國大將王翦,花錢買通了趙幽繆王身邊的寵臣郭開,郭開詆譭大將李牧,昏庸的趙幽繆王居然就派人把李牧給宰了。

  沒有李牧抵擋秦軍,那秦軍還不是嗎?再說了,陣前殺將不利於趙國的士氣,所以趙國兵敗如山倒,最終導致了亡國的厄運。

 

 總結:內有奸臣當道,外有強敵壓境,趙國不亡才怪。

  其實趙國也比較堅挺了,長平之戰那麼慘的狀況下,趙國居然還挺過來了,很難想象一個哀嚎遍野的國家,是如何熬過那淒涼的幾十年的。

  趙幽繆王時期,奸臣當道,真正有作為的大臣,卻無法得到大王的任用,唯一能夠抵擋秦軍的大將李牧,居然還被奸臣陷害而死。

  與此同時,強大的秦軍早就磨練出了鋼鐵般的意志力,他們的戰鬥力,是趙國無法想象的,這個時候的秦國滅亡趙國當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趙國本是壓制秦國的大國,實力與秦國相當。卻因為三代不成氣候的國王,導致最終的滅亡:

  趙孝成王的長平之戰,使得趙國徹底失去了與秦國爭鋒的能力。

  趙悼襄王在國力衰敗的情況下,一直南征北戰,拖垮了趙國的經濟。

  趙幽繆王寵幸奸臣,陷害重量,最終自毀長城,失去了唯一可以抵擋秦軍的利器。

  所以趙國滅亡是再多人才都無法挽回的了,就算廉頗、藺相如、李牧、趙奢這些人回來,又能改變得了什麼呢?


快看前面有個


自古名將多為善守者,在沒有摸清敵軍情況的時,主動出擊是下策,趙括、龍且就是典型的例子。


勞資的初戀居然是韭菜味的


因為趙國國君本性保守,沒有稱霸諸侯的野心


Gjfwxws123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攻守一體是相當正常的情況,這種情況大多數都是受到國力制約的,此外戰術上的成功或失誤或別的方面的條件的充分和不足都是有可能影響到戰場態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