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軍力比劉備強大,為什麼會被劉備打敗?

雲話往事


倘若劉璋真的那麼強大,他還邀劉備入蜀打張魯幹什麼呢?應該說,劉璋是個冤大頭,遇到劉備這種忘恩負義的人,他算是倒了大黴的。

第一,劉璋養肥了劉備的軍隊

劉璋引狼入室,把劉備請到益州,是想讓他去打張魯的。劉備帶著數萬人到益州後,劉璋接待規格空前,雙方士兵歡聚一百天,天天有酒有肉。劉璋覺得還不夠,為了彰顯誠意,他還調撥一部分兵力給劉備,並提供大量的車馬、盔甲、器械及其他物資。

劉備拿了劉璋賞賜的巨億財物,並沒有去打張魯,而是養肥軍隊,收買人心。不僅如此,劉備的險惡用心,是要奪取益州。怎麼奪呢?劉備聽了龐統的建議,佯稱要返回荊州抵抗曹操。

劉璋一聽傻了眼,花了血本請劉備前來剿滅張魯,豈料費了許多錢財,一槍未放,劉備就要打道回荊州去了,這是哪門子事啊?不僅如此,劉備還獅子大開口:我回荊州打曹操,就是幫你守住益州大門,你要撥給我一萬人馬以及相應的糧食物資。

這下劉璋明白了,自己遇到無賴了。他那心情,就跟今天借錢給人的債主們一樣,本以為自己是老大,最後發現是苦逼。你不追加投資,以前的投資全泡了湯,你要追加投資,又怕被套住。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放債的成了孫子,借債的反成了大爺。

劉璋也真是實誠之人,在劉備的勒索下,他勉強撥四千人給劉備差遣,至於糧食物資,減少一半。

說實話,劉璋仁至義盡了。但劉備分明是找茬的。劉備翻臉了,你把老子當乞丐啊。

就在這時,有人向劉璋告發張松與劉備勾結,密謀奪取益州。劉璋大驚,當即下令逮捕張松,斬首示眾,並快馬通告益州各地守將,防備劉備突襲。

第二,劉備先下手為強

劉璋還是遲了一步。

劉備已經動手了。當時劉璋麾下有兩位名將,一個叫楊懷,一個叫高沛,手握重兵,據守關頭。這兩人都不喜歡劉備,多次寫信給劉璋,要求把劉備遣回荊州。劉備突下殺手,召楊懷、高沛兩人前來,隨便扣了個“無禮”的罪名,將兩人斬首,吞併其部,進而佔據涪城。

益州之戰由是爆發。

大家可以看到,在益州之戰爆發時。劉備不僅從劉璋手中撈到鉅額財物,還勒要兵力,殺其名將,吞併其部眾。從一開始,劉璋就非常被動了。因此,並不像某些人認為的,劉璋兵力有多強大。

第三,劉璋犯了戰略錯誤

面對虎狼劉備,劉璋如何應戰呢?

益州從事鄭度獻策道:“劉備孤軍深入,遠道來襲,據我所知,他的兵力不到一萬人,而且有些士兵未必真心歸附他。他的弱點在於軍隊輜重補給缺乏,只有沿途收羅田野的莊稼為糧食。最好的辦法,是把巴西、梓潼等地的老百姓盡數遷往內水、涪水以西,把糧倉及田野裡的糧食焚燒一空,我們則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等敵人前來挑戰時,我們堅守不出,只要拖上一段時間,他們的糧食就耗盡,用不著一百天的時間,必定要撤退。等他們撤退時,我們再發動掩襲,定可把劉備手到擒來。”

行軍打仗,沒有糧食可不行,鄭度這一著,著實點中劉備的死穴。

然而,劉璋卻說:“我只聽說過要抵抗敵人以保護百姓,沒聽過把百姓遠遠遷走以躲避敵人。”

對於劉璋這個人,在三國時代,他才能平平,沒有雄心壯志,統御力不強,但他不是昏君、暴君。從他心繫老百姓這點看,至少是個好人。

不採納鄭度的計策,只能硬拼了。劉璋派部將冷苞、張任、鄧賢等人出戰,被劉備打得落荒而逃,只得退守綿竹。劉璋確實不是打仗的料,他不甘心失敗,又派李嚴、費觀督綿竹守軍出戰,豈料李嚴、費觀早看出劉璋不是劉備對手,索性舉旗投降了。

勢力此長彼消,收羅眾降兵後,劉備更加強大,分兵略取綿竹附近諸郡縣。

張任收攏殘兵敗將,退到雒城。劉備尾隨而至,張任擺開決戰架式,在雁橋展開大戰。此役益州兵團大敗,張任戰死。劉備兵圍雒城,已是牢牢控制住戰爭的主動權。

雒城包圍戰持續了一年之久。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終於攻破雒城。

能否奪取益州,關係到劉備集團的生死存亡,劉備必須全力以赴。為了加強攻勢,劉備把一支戰略預備隊投入戰鬥,這支預備隊就是留守荊州的部隊。

第四,諸葛亮、張飛入蜀

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人,走水路沿長江逆流而上,進入益州。這支精銳的荊州部隊勢如破竹,先是攻陷巴東郡,緊接著又襲取江州,俘虜巴郡太守嚴顏。

攻克江州後,諸葛亮兵分兩路,一路由趙雲指揮,平定江陽、犍為;另一路由張飛指揮,略定巴西、德陽。

雒城失守、諸葛亮入蜀,益州牧劉璋大勢去矣。法正寫了一封信給劉璋,分析益州強弱形勢,勸他放棄抵抗。劉璋一肚子火,把法正的信撕個粉碎。

劉備由雒城向成都挺進,與此同時,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也陸續抵達成都外圍。作為益州首府,成都有堅固的城防,城內有三萬名精兵,糧食足夠支撐一兩年。更重要的是,成都軍民抵抗意志很強,在他們看來,劉備就是個忘恩負義之輩,大家磨拳擦掌,要與劉備一決死戰。

第五,劉備以攻心戰術,成都淪陷

劉備採取攻心戰術。當然馬超正好歸降劉備,劉備秘密撥了一支軍隊給馬超,讓他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成都北郊。

成都守軍看傻眼了。怎麼突然間在城北冒出一支軍隊,再細細看時,竟然打著馬超的旗號。大家心裡不由得寒意襲來。馬超居然投降劉備了,還帶來了剽悍的涼州騎兵!這消息一傳開,成都城內百姓惶惶不安。說起涼州騎兵,簡直是恐怖的代名詞,當年董卓那些涼州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令人還記憶深刻。

其實馬超投降是沒錯,那支軍隊卻不是涼州騎兵,而是劉備的部隊。這就是劉備的攻心戰術,我不攻城,但嚇嚇你總是可以的。在攻心戰的同時,劉備又派人進城勸降劉璋。

益州牧劉璋真的被嚇住了。

劉璋對眾下屬說:“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對百姓沒有恩德。如今益州戰亂已三年,百姓暴屍荒野,這全是因為我一人的緣故,我怎麼能安心。”

成都終於掛起白旗,城門打開了。

神情憂傷的劉璋出城投降,他的部屬、沿途的百姓都無不失聲而哭,可見他還是得到士民的擁戴的。《後漢書》作者范曄這樣評價他:“璋能閉隘養力,守案先圖,尚可與時推移,而遽輸利器,靜受流斥,所謂羊質虎皮,見豹則恐,籲哉!”把他說成是“羊質虎皮”,想借劉備來完成大事業,可是終究自己只是一隻羊罷了。


君山話史


劉備能打敗劉璋,並最終迫使成都投降,也不盡是劉備當初入蜀帶的部隊,還要加上白水軍,劉璋的降軍,諸葛亮的援軍,以及馬超的歸附。當然,此時馬超軍本身沒多少人,但是他的威名足以成為壓垮劉璋的最後一根稻草,從聲勢來說,馬超一人就足以頂一軍。但是,劉備從葭萌關起兵推進成都,畢竟是客場,劉璋才是主場作戰,即便有張松,法正做內應,綜合實力必定不如劉璋,為何偏偏劉璋就打輸了呢?



早在劉焉入蜀時,劉璋就和兩個哥哥劉誕,劉範都留在朝廷了。可是,劉璋又為何能得到西涼軍閥李榷,郭汜等人控制下的朝廷以及漢獻帝的認可,放他入蜀找他爹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劉焉有野心,朝廷要敲打一下,所以就派劉璋去曉諭。之所以派劉璋,還不是因為三兄弟中,就屬劉璋最溫良恭順,從日後的表現來看,劉璋還真不是裝的,否則益州元老派趙韙,龐羲等人就不會擁戴他當上益州之主了。而留在朝廷,劉璋的那兩個兄弟,因參與劉焉,馬騰襲擊長安的計劃洩露,被斬了,劉焉也在悲痛中去世。可是,問題就在這,劉璋對益州平定並無尺寸之功,再加上個性問題,連續決策失誤,幾乎對益州的軍事失去了控制。

劉璋繼任益州刺史,最先不鳥他的就是漢中的張魯,但是張魯還沒有造反呀,是劉璋為了立威,也可能不滿劉焉和張魯母親的關係,總之殺了在成都的張魯的母弟,這下就和張魯成了死敵。這絕對是劉璋最大的失誤之一,因為張魯整個家族都和道教有密切的關係,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且,張魯的母親還是五斗米教的創始人之一,母子還對劉焉平定益州,使之成為半獨立狀態,起了不少作用。劉璋雖然溫仁,卻對如此重要的一股力量舉起了屠刀,導致張魯成了最頭疼的敵人,最後還引狼入了室。所以,漢中的張魯軍事勢力是劉璋失控的第一股軍事力量,還走向了反面。



第二股失控的軍事力量,就是比張魯還老資格,扶立劉璋上位的“元老派”趙韙部。劉璋十分重用趙韙,不僅重用他來對付荊州的劉表,還用他威壓人數龐大,威脅到益州本土的“東州兵”,參考裴注《英雄記》。只是,有一定軍事才能,並且善於拉攏人心的趙韙還是造反了,雖然最終被他的部下龐樂,李異斬殺,但是劉璋對這支部隊還是失控了。為何這麼說呢?證據就在張松勸劉璋迎劉備時提到,州中諸將龐羲,李異持功驕豪,欲有外意云云《三國志.劉璋傳》。可見,接替趙韙帶領部曲就是李異,而當初李異殺趙韙也並非是為了劉璋,為了自己而已。

至於另外一個“元老派”大將龐羲,則是劉璋失控的第三股軍事力量。龐羲和劉璋原來是鐵哥們,劉璋也重用龐羲,用他為巴西太守專門對付張魯。可以說,龐羲和趙韙,可謂一南一北,都是手握重兵的益州大將,而且龐羲還擁有專權。可惜,劉璋耳根子軟,連和昔日的好友都產生猜疑,根據《三國志.程秉傳》,龐羲在和劉璋關係破裂後,一度要程秉招募當地驍勇的賨人,增加自己的軍事勢力,這是有自立的想法,好在程秉拒絕了。是以劉備入蜀,大飛熊估計龐羲老早就歸附了,因為劉備奪得巴蜀後,就任命龐羲為府中司馬,在蜀漢,這可是屬於親任。另外,在勸劉備進位漢中王的上表中,龐羲位列第三,僅在馬超,許靖之後,可見地位。

巴蜀另外一股重要的軍事力量,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州兵”了,早在南陽,三輔地區因動亂流入益州的幾萬戶士眾百姓時,劉璋就已經失控了。後來,趙韙反叛,東州兵反而幫劉璋抵抗叛軍,這更加讓劉璋在東州集團裡沒了威嚴。因此,主張迎接劉備入蜀奪取益州,東州的法正,孟達就是主力,不用多說了。



綜上所述,劉璋看似軍力強大,又是主場,本質幾乎可以說“尸位素餐”,真正能控制的軍隊很有限,忠於劉璋的將領也無非白水軍督以及張任等幾人而已。反觀劉備,人數雖少,卻用計並了白水軍,部隊達到了三萬人。而且,劉備在推進成都的路上,又連續得到李嚴,吳懿,費觀等人的歸附,軍力大增,甚至可以分兵去平定周圍各縣。所以,在諸葛亮,張,趙援軍未進巴蜀前,劉備這邊人馬增加的數量,相當於劉璋軍減少的數量,再加上如梓潼王連的中立派,對軍事失控的劉璋不失敗也難呀。


大飛熊騎士


劉璋首先是戰略失誤,疏於備戰。劉備稱荊州遭曹操共計,要帶兵回荊州,劉璋的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設宴送行,席間被殺。劉璋的部下建議:“劉備兵不過萬,水土不服,無輜重。可將巴西郡和梓潼郡的百姓遷到涪江西岸,堅壁清野,我們關城避戰,劉備沒有糧食,很快就會撤退。”劉璋心善又軟弱,說:“我們是安定百姓的,怎能動以百姓迎敵?”結果,兩郡的糧食都歸劉備。

第二,劉備在蜀中一年多,是劉璋把他養肥的。劉備剛到益州,劉璋給了他四千兵馬,此後劉備駐葭萌關,大量索要兵馬錢糧。等到劉備起兵攻打劉璋,實力起碼增長一倍以上。

第三,益州部隊長期未臨陣,戰鬥力很差。劉備劉璋開展以後,看看劉璋的三路大軍:一路由向存率一萬人,進攻葭萌關,霍峻只有幾百人,硬是抵抗了一年,還擊斬向存;二路是劉璝、冷苞、張任、吳懿等人,在涪城正面迎戰,都被劉備擊潰;三路是李嚴在綿竹一帶迎戰,卻投降了劉備。這三路軍隊被打垮後,劉備合圍成都。

第四,最後一根稻草—馬超。馬超投降劉備,但是隻有他跟馬岱兩人,劉備叫馬超在四川北部等著,偷偷給他一支部隊,然後帶著開向成都。劉璋看了,覺得再也沒有希望打敗劉備。


九州歷史


益州牧劉璋手下兵馬遠多於劉備,還是在自己地盤作戰,仗都沒怎麼打劉璋就投降了。丟了兩代人經營二十多年的益州,為劉備三分天下做嫁衣。要說這個坑是劉璋的父親劉焉給埋下的,最後這坑也葬送了蜀漢政權。

劉焉漢末劉氏三牧之一,出身跟劉備差不多,雖是宗室身份,但是屬於西漢漢景帝的兒子魯恭王劉餘的後人。只不過劉餘沒有像中山靖王那樣生了一百多個兒子,譜系還算清楚,也只是以宗室身份混了個小官,和另外兩個州牧劉虞、劉表東漢近支的身份不可比。正是出身的卑微,劉焉在朝廷做官四十年都是謹小慎微,也讓他躲過兩次“黨錮之禍”,擔任九卿之一的太常。劉焉看到漢末朝綱敗壞,為了給自己和子孫找一片容身之地,向漢靈帝提出了對漢末群雄割據影響深遠的建議“廢史立牧”,並自請交州牧。(漢末割據群雄大多擔任過州牧,像董卓、袁紹、曹操、劉備、劉表、呂布等)原本只是想遠離是非之地,到帝國最遠的地方交州避禍的劉焉在這個時候聽到了朋友的讖緯之言。(算命先生)

兩漢之際人們非常相信巫蠱、讖緯學說,漢末著名的讖緯大師益州人董扶,在朝中擔任侍中董扶私下跟劉焉說:“京師洛陽將有大亂,我觀益州上空,有天子氣。”聽信讖緯之言的劉焉把自己運作到了益州擔任州牧。

劉焉和另一位荊州牧劉表一樣是單槍匹馬跑去上任的,劉焉還比較好,有董扶牽線搭橋,提前得到益州地方上部分豪強世家的支持。加上當時的益州刺史在地方上橫徵暴斂,早已怨聲載道,鑑於劉焉在朝中的一貫表現,益州的豪強認為劉焉是個可控制的傀儡。跟商量好了一樣,益州此時爆發黃巾起義,殺死了刺史,地方豪強大族賈龍等人聚集兵馬鎮壓黃巾起義。也迎來了有朝廷背景的大名士劉焉,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但是讓益州豪強們想不到的是劉焉到益州後一改過去謹小慎微的表現,露出了吃人的獠牙。

劉焉為了對付益州豪強士族,趁著北方大亂,大力引進三輔、南陽地區的流民,組成東洲軍,重用北方來的士人,形成了東洲派。益州的豪強賈龍等人看到這樣,起兵攻打劉焉,有了東洲士人集團和東洲軍的支持,劉焉打敗益州豪強,殺死了賈龍。東洲派輔佐有功開始全面壓制益州本土豪強,形成以許靖為首,吳懿、李嚴、法正、孟達為骨幹的東洲士人集團。

深信讖緯之言的劉焉野心極度膨脹,打造天子的乘與,暗殺朝廷使者,派遣張修、張魯進兵漢中。漢獻帝派他的四子劉璋前來勸說,由此劉璋留在益州。劉焉還積極聯絡馬騰,準備進攻長安,馬騰事敗退回涼州,劉焉在長安的長子、次子被李傕、郭汜殺害。劉焉憂思死去的兒子,加上城內大火燒掉了打造的天子乘與,擔心災禍,劉焉不久發背疽而死。

劉璋接任益州牧,但是劉焉的本意肯定沒想讓懦弱多疑的劉璋來接班。劉焉到益州時只帶了三子劉瑁,後來聽說吳懿的妹妹有大富大貴之像,就讓三子劉瑁娶回家了,栽培之心昭然天下。劉璋卻是在益州當地豪強趙韙、王商的支持下接位的,裡邊的貓膩可見。劉璋昏庸懦弱,根本無法駕馭,東洲派和本土派內訌不已,劉璋只會和稀泥,矛盾激化,兩派人都對劉璋離心離德。知道了前因後果,就能明白劉備打益州為什麼能那麼輕鬆,益州不但士無鬥志,法正、張松早已成為內應。劉璋最後無奈的說:“吾父子在蜀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攻戰三年,血肉捐於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

劉備得到益州也沒有解決劉焉留下的大坑,益州除了原有的兩大派系,現在還多了個劉備帶來的荊州派。劉備在世時,重用東洲派的法正,娶了吳懿的妹妹當皇后。(劉瑁的遺孀,益州是有天子氣,吳女士也有大富大貴之像,那都屬於劉備的,強求不來的。)劉備臨死前,任命李嚴為軍隊的二號人物,可見對東洲士人集團的重視,益州豪強則無出頭之日。諸葛亮為控制軍權,不得不殺掉李嚴,益州的本土勢力一直對蜀漢政權離心離德。譙周等益州士族,仗都沒怎麼打,就慫恿劉禪投降,可見劉焉的大坑有多厲害。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劉璋軍力比劉備強大,為什麼會被劉備打敗?

大家好,我是三維策論。

官渡之戰,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而西川之戰劉備有七勝,劉璋有七敗。

一、劉備謀西川已久,而劉璋卻毫無防備。

大家都知道,劉備集團的戰略發展計劃是諸葛亮制定的,這就是著名的的隆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說道:“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也就是說劉備集團在此時就已經在謀劃奪取西川了。

反觀劉璋,他從來沒有想過過劉備會來奪自己的地盤。甚至聽從張松的建議還邀請劉備入川,給劉備奪取四川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劉璋會邀請劉備入川固然是中了張松的計策。但這還都是外因,其內因還是自己對劉備疏於防範。所謂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

因此奪取西川,劉備勝在蓄謀已久。劉璋敗在毫無防備。

二、劉備集團上下一心,劉璋集團則四分五裂。

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有關羽,張飛、趙雲、龐統、諸葛亮等人。劉備對軍師和大將們都信任有加,而屬下們對劉備也都是忠心耿耿,可以說是為君效死、指哪打哪。

劉璋集團的重要人物有張魯、趙韙、龐羲、法正,孟達等人。他們的遭遇就千奇百怪了。

劉璋殺了張魯的母弟,從此雙方不死不休,於是漢中就割據出去了。

劉璋是趙韙扶上位的,趙韙扶立劉璋,是因為其寬厚(闇弱),頗有點立個傀儡的意思。但是此後劉璋的表現,讓趙韙出乎意料,他發現劉璋似乎並不滿足於當一個傀儡。尤其是劉璋殺張魯家人的時候毫不手軟,於是趙韙就起兵叛亂了。雖然後來失敗被殺,但是也消耗了劉璋集團的元氣。

龐羲和劉璋本來關係很好,劉璋重用龐羲來制衡趙韙,趙韙死後,劉璋猜疑龐羲,於是兩人關係破裂。此後頗有點聽調不聽宣的味道。

法正,孟達是東州軍的的代表人物,他們先是被劉璋視為叛軍,派出趙韙討伐,可惜趙韙自己也叛亂了,反而被東州軍給平叛了。從此以後劉璋對東洲軍僅僅只是名義上的統屬而已。法正,孟達更是迎接劉備入川的急先鋒。

由此可見益州雖大,其實真正掌握在劉璋手裡的地盤和兵力還是有限的,這也是為什麼他急於引進外來勢力對抗張魯的原因。在他看來,他自己的處境真的是步步驚心。

劉備集團組織性強,給人的感覺是一個整體。大家都認同主公,有極強的凝聚力。劉璋集團則是組織分離,內部割據,擰不成一個拳頭。

因此奪取西川,劉備勝在組織嚴密。劉璋敗互不統屬。

三、劉備志在天下,而劉璋只想守成。

劉備素有大志,想要匡扶漢室,出道以來南征北戰,有很強的的進取之心。劉備集團的將領打起仗來自然勇氣過人。

劉璋是個官二代,只想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別人不來打我就是上上大吉。劉璋集團的將領打起仗來自然畏畏縮縮。

奪取西川,劉備勝在志存高遠。劉璋敗在固步自封。

四、劉備堅韌不拔、劉璋搖擺不定。

劉備的發家史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早年的他屢戰屢敗,但是又屢敗屢戰。始終圍繞著興復漢室的目標而奮鬥,他周圍的人也都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所以說劉備集團是最不怕失敗的集團。

劉璋則不然,他因為溫和仁義而被推舉為益州牧,但卻殘忍殺害張魯家人。導致失去了漢中。

他重用龐羲,後又懷疑龐羲,與其鬧翻。導致失去了一支聽命與自己的軍隊。

雒城失守、諸葛亮入蜀,劉璋大勢去矣。法正勸他放棄抵抗。劉璋堅決不肯。而後劉備兵臨城下成都軍民鬥志旺盛,城內兵精糧足。他卻下令開城投降。

奪取西川,劉備勝在立場上堅韌不拔,始終朝著目標前進。劉璋敗在立場上搖擺不定,總是推翻自己的決定。

五、劉備從善如流,劉璋固執己見。

劉備對手下的意見是善於聽從的,拜了軍師以後更是對諸葛亮、龐統等人言聽計從,用人不疑。因此很多好的計策都用在了實處。

而劉璋其實也有重創劉備的機會,益州從事鄭度曾經建議劉璋堅壁清野,拖延時間,劉備糧草盡了自然退兵,此時再出兵必能擊敗劉備。這個計策其實是最有可能擊敗劉備的計策。可惜劉璋卻說:“我只聽說過要抵抗敵人以保護百姓,沒聽過把百姓遠遠遷走以躲避敵人。”他有自己的本心,可以卻用的有些迂腐。他的固執迂腐也讓更多的益州士人離開他投入了劉備的陣營。

奪取西川,劉備勝在從善如流,劉璋敗固執己見。

六、劉備精於算計,善於收攬人心,劉璋則性格溫厚,不善於領導。

劉備為人謙和、禮賢下士非常善於籠絡人心 。他在進軍西川的路上,先後籠絡了張松、法正等一大批劉璋集團的重要人物,張松更是把西川地形圖奉上,為劉備攻略巴蜀點亮了視野,祛除了戰爭迷霧。而後新招攬的馬超突然出現在成都,使得劉璋以為西涼騎兵已到,進而膽寒而投降。

劉璋是一個性格柔弱,寡斷少謀的人,他不善於領導,西川的很多重要將領都和他離心離德。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謀士張松更是建議劉璋讓劉備帶軍隊進川幫他對付張魯和曹操,明裡是獻計策給劉璋實際上卻是幫助劉備順利進入西川。張松是深知劉璋性格的,他循循善誘,果然劉璋就答應了。於是後來劉璋發現自己傻傻地被賣了。

奪取西川,劉備勝在得人心,劉璋敗在失人心。

七、劉備兵雖少,但卻是精兵強將。劉璋兵雖然多,但疏於戰陣。

所謂兵在精不在多,冷兵器戰場上雙方交戰真正交戰的都是前方的精銳部隊,後排部隊基本上就是見風使舵的。益州天府之國,雖然偶有動亂但是真正用兵的時候不多。大多數都是雙方対恃的局面。劉璋兵雖然多,但遠不如劉備軍精銳,並且分散駐紮在各地。所以自然節節敗退。

劉備既有諸葛亮、龐統等謀士出謀劃策,又有張飛,趙雲等驍將衝鋒陷陣,更有有法正、張松等帶路黨通風報信。若是正面決戰,劉璋軍也根本不是對手。

早期的戰爭中劉璋軍中的張任、鄧賢、劉璝、泠苞、吳懿、張任等將領先後被劉備軍擊敗,後期諸葛亮率援軍入川,更是遇將斬將,遇城破城。最後劉備、諸葛兩軍合圍成都,迫使劉璋投降。

奪取西川,劉備勝在兵精將強,劉璋敗在疏於戰陣。

戰爭,打得是謀略,打得是凝聚力,打的是勇氣、打的是意志,打得是決策,打得是人心,最後才打的是兵將。

劉備有此七勝,劉璋有此七敗。劉皇叔何愁不能把益州收入囊中呢?


本文由三維策論原創,喜歡的朋友或者有不同見解的朋友都可以給我留言。


三維策論


劉璋據蜀多年,在士兵數量上與劉備相比是佔絕對優勢的。史書記載劉璋迎備入蜀時,“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往就與會”,而此時劉備入蜀時“兵不滿萬”,但二人之間的戰爭結果則與雙方實力相反,究其原因,劉璋的失敗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一) 劉備早有圖謀,劉璋倉促應戰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荊州、益州是劉備的必奪之地,也因此進行了長期、周密的謀劃;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正中劉備下懷。因此,劉備奪益州是計劃之中,而劉璋早期根本沒有意識到劉備的企圖,也沒有做任何防備。所以,戰爭一開始,勝利的天平就偏向了劉備。

(二)劉璋受到法正、張松等人的嚴重欺瞞

法正、張松等人很早就暗地了投靠了劉備,並一直在劉璋內部做間諜工作。一方面源源不斷的把劉璋內部的各種政治、軍事等情報告訴劉備,讓劉璋處於毫無防備、毫無秘密的情況下,完全暴露在劉備面前;另一方面法正、張松等人還極力在劉璋的面前混淆視聽、說劉備的好話及其他忠誠於劉璋的將領的壞話,嚴重干擾了劉璋對形勢的判斷。

(三)劉璋過於相信自己的實力

正如前面所說的,劉璋在士兵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自恃立足益州多年,根基尚厚,益州險固,兵多糧足,民多附之。因而對劉備過於輕敵,在戰略上就處於下風。

(四)劉璋缺乏足夠的軍事才能。

劉璋在認識到劉備入川的險惡用心、怒斬張松之後,雖迅速組織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來對抗劉備,卻均以失敗告終。

《三國志·法正傳》載:當劉備爭奪益州之初,“鄭度說璋日:‘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鄭度的計策打中了劉備得七寸,是抵禦劉備的良策,但劉璋不能用,反而把鄭度罷黜。鄭度的遭遇,除表明劉璋聽不進忠言外,更主要的是表明劉璋“才非人雄”,缺乏軍事頭腦,不是梟雄劉備的對手。

總結的不到之處,歡迎各位點評。


曉東筆談


因為劉璋政權是跛足,數據強大,但軍隊戰鬥力不行,而且內部鬥爭極其激烈。

益州當時分為本地與外地勢力。

本地勢力是以張秦兩大家族為首的世家。他們對於劉焉劉璋是不滿的。比如張松。

外來勢力就很多:

1、劉焉(劉璋)帶領入蜀的本系,以龐曦為代表。

2、之前已經入蜀的各地勢力,號稱東州集團,以吳懿、李嚴為首,大約3萬戶。這是劉焉劉璋的骨幹支持者。

3、法正孟達為首的關隴派。

4、其他外來戶。

所有外來戶都是劉焉劉璋的支持者。但是劉璋的表現很差,收拾不了張魯,外來戶與益州世家豪強爭奪權力與財富。

所以,張松就想請曹操來,結果曹操暫時騰不出手(馬超、張魯),所以劉備被張松選擇上了。

而法正孟達等人也看不起劉璋。因此與私交很好的張松一起策劃出賣劉璋。

而劉備頂著幫劉璋打擊張魯名義入蜀,結果用劉璋的錢糧大肆收買人心。在劉璋發現後又動手進攻劉璋。

到李嚴投降劉備,這就說明劉璋最後的依仗東州集團也拋棄了劉璋,劉璋當然只能選擇投降劉備了。


四川達州


劉璋確實軍力比劉備強大,而且劉備打劉璋也打的相當辛苦,雖然光看《三國志 先主傳》與《黃忠傳》,劉備似乎是一路凱歌,蜀中郡縣望風歸附。但中國人寫史書有個特點,喜歡專美傳主,你很難在偉大歷史人物的本傳中找到他狼狽的時候。這就需要讀史者再認真細緻一點,不要放過史書中任何的犄角旮旯。

第一個犄角旮旯比較好找,就在《三國志 法正傳》裡,大概就是在涪城之戰後,益州從事鄭度對劉璋所說:“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也就是說,經過連番惡戰後,劉備兵精糧足的三萬多兵馬,如今只剩下不到一萬兵力,而且糧草輜重損失殆盡,只能在城外收取鄉民的野谷了。當時如果劉璋肯聽從鄭度的建議,來個遷民入城,堅壁清野,劉備就慘了。當然,劉璋是不可能聽從鄭度的,擁有大片土地的益州豪強們也不可能讓鄭度的計謀得逞。所以法正讓劉備不要擔心,no problem!

第二個犄角旮旯就不好找了,這個在《吳書》的《吳範傳》裡,說孫權手下有個叫吳範的術士,他在涪城大戰的壬辰年(公元212年)就預測說劉備在甲午年(公元214年)一定會得到益州。孫權半信半疑,但剛好這時昭信中郎將呂岱去蜀地出差回來,他說劉備現在“部眾離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原來劉備當時竟然這麼慘,我在《先主傳》裡可是一點兒看不出來!陳壽這史筆實在厲害啊!當然,事實證明,吳範是對的,所以他嘚瑟地跟孫權說道:"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見者人事耳。"

第三個犄角旮旯在《魏書》的《袁渙傳》:“魏國初建,(袁渙)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太祖善其言。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渙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魏國初建社稷在建安十八年(公元前213年)七月,正是在劉備拿下涪城之後圍攻雒城之時,這時曹魏方面竟然盛傳劉備已死,可見劉備當時戰事之艱難,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那麼劉備是如何戰勝劉璋的呢?一是因為諸葛亮、趙雲、張飛的生力軍援兵,二是西涼馬超加入劉備,給予益州高層巨大的震懾力。


千古名將英雄夢


關於這個事,如果有人說劉備是民心所向,得民心所以才佔領益州。那我可真的看不下去了!

劉璋之所以被劉備打敗,完全是自己作!

劉備入川打的名義是幫助劉璋對抗張魯。張魯為啥跟劉璋過不去呢?

事情是這樣的,劉璋的父親劉焉,本來是一名京官。他預感大漢將亂,所以跑到益州自立門戶。為了使益州不會被中原的戰火侵擾,他把劉璋留在漢中,目的就是為了讓張魯守住益州的門戶。

這一點劉焉和劉表極為相似,他兩都很有能力,但卻都下了不爭氣的崽。

劉璋上位之後,張魯不聽劉璋的話,劉璋很生氣。殺了張魯留在益州的家眷,這下可是結下大仇了。所以才有了後來劉備入川這一幕。

(就算張魯真有二心,漢中是張魯的地盤,曹操來攻打劉璋,漢中是必經之地。張魯無論如何也是要為劉璋擋槍的)

這點小算盤劉璋沒有算出來,反而跟張魯結了大仇。後來又引狼入室,這完全是劉璋作死!

劉璋有著攻擊力,忠誠度高的東州兵,又佔據益州這樣一個天府之國。如果劉璋是一位能主,三國的形式可能還要為之一變!


璨若朗星


首先說明,劉璋軍力算不上強大,劉璋被劉備打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劉璋之才和性格,不適合在亂世中生存,適合在太平盛世。劉焉死後,由於劉璋溫厚仁和所以被人推薦為益州刺史。在劉備進攻劉璋時,鄭度認為劉備缺少給養和武器物資,建議把巴西,梓潼的全部百姓驅趕到涪水以西的地方,原先的倉庫糧食燒燬,築起堡壘和壕溝,我們堅守不出。劉備沒有物資,自然就撤退了,逃跑時我們再去追擊,那麼一定可以擒住他。

劉備聽說後十分痛恨鄭度,看來此計策對付劉備應該比較管用,不然劉備也不會痛恨鄭度。但劉璋有仁義之心,說道,聽說以抵擋敵人來安定百姓,沒有聽說用遷移百姓來躲避敵人的。

如果劉璋心狠一些,採用鄭度的方法,那麼劉備豈敢輕易攻打益州。後來,劉備包圍成都時,劉璋為了免使百姓遭受生靈塗炭,主動投降。

所以說以劉璋的性格和才能,在太平盛世,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官員,只可惜在生在了亂世之中。不容易生存。劉璋的性格所以給人一種懦弱的感覺。

2.劉備兵強馬壯,士兵大多經歷過許多戰役。而劉璋這邊多次攻打張魯都被打敗,所以應該說軍力較弱。所以題目中提到的劉璋軍力強是錯誤的。劉備既有諸葛亮,龐統這種謀士排兵佈陣,又有張飛,趙雲等各種驍將衝鋒陷陣,反觀劉璋,有黃權,鄭度提的意見卻一點兒都聽不進去,焉有不敗之理。

3.劉璋內部有人叛變。張松,孟達,法正三人原先都是劉璋的部下,但都投奔了劉備,他們對劉璋以及益州較為熟悉,有他們帶路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歡迎補充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