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麼來的?

關注國哥


地球是太陽系內的行星,如果知道了太陽的起源,也就知道了地球的起源。然而如今關於地球的起源還沒有定論,一切說法都只是假說,還有待證明。



通過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對地球和太陽系的瞭解逐漸加深,同時對地球是怎麼來的也基本產生了以下幾種假說。



其中早期的說法分為兩派。一種認為我們的太陽系是由一團旋轉的高溫氣體冷卻凝固而成的,另一種則認為太陽系是由2-3個恆星發生碰撞或者互相吸引形成的,它們碰撞產生的物體通過演變發展成了行星。也有的認為太陽形成後俘獲了周圍的天體,才發展成為行星。


現代假說認為行星屬於太陽系外的產物,在5.4億年前,地球被太陽捕獲成為行星,於是地球有了陽光,進而演變成現在的樣子。

總之,關於地球的起源現在依然是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現在的假說都還缺少有力的證據;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人類一定會揭開這個謎底。


星球上的科學


答:關於地球的起源,科學上已經有嚴謹的理論,認為地球誕生於50億年前的太陽系原始雲,在太陽形成後,由一些殘留物質聚集而成。


在歷史上,關於地球的起源有過很多假說,比如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在十八世紀就在他的著作《宇宙體系論》和《天體力學》中,提出太陽系形成於一團星雲,星雲因萬有引力作用逐漸聚集為恆星和行星。

在十九世紀初,英國著名科學家開爾文,就根據拉普拉斯的星雲說,推測地球誕生時為一團高溫的熔岩,然後經過長時間的冷卻成為現在的樣子;開爾文甚至還根據熱力學原理,計算了地球從高溫熔岩冷卻為現在所需的時間,大概是4億年,以此估算出地球的年齡,實際上這個模型是錯誤的。


現代天文學認為,在50億年前,太陽系還是一片原始星雲,原始星雲來自於更遙遠的一次超新星爆發,那次超新星爆發給太陽系原始星雲提供了豐富的重元素。

然後經過數億年的演化,原始星雲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開始聚集,並保持一定的角動量,而在星雲中心,就形成了我們的太陽,我們太陽誕生於45.7億年。


然後殘餘物質圍繞太陽運轉,在不同的軌道上聚集形成了不同的行星,根據鈾衰變為鉛的性質,科學家找到特殊岩石研究其鈾和鉛的含量,推測出地球的年齡為45.5±0.7億年。

地球形成後不久,又捕獲了屬於自己的衛星——月球,在30多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第一批單細胞生物比如綠藻,這些單細胞生物逐漸改變了地球的大氣環境,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發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爆發事件,從此地球生命繁榮發展,直到人類出現。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目前來看最可靠的依據就是遠古時期的太陽系。簡單的說,我們的地球也是有引力構造的,它是引力的造物。通過觀測地球上會發現很多稀有的貴重金屬。而這些貴重的金屬並不來自於太陽,很可能來自於其他天體,比如說超新星爆發!人就發現比鐵更重的元素,比如說金、鉑、鉛這些重型元素都不存在於太陽中,他們都是超新星爆發的造物。

那麼我們知道太陽是無法進行超新星爆發的,因為本身它的質量非常的小,那麼只有一點,那就是我們的太陽系,我們的太陽是第二顆恆星,是第二批出現的恆星。從這點推測我們可以計算出銀河系誕生於130億年前,那麼在這131年中,我們的太陽系或許出現了多顆恆星甚至是兩顆恆星。而在50億年前,就是太陽的上一顆恆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最終產生了一些重型元素。那麼我們就能理解太陽系是如何誕生的,通過這樣我們就能知道地球的誕生起源。

剛才說了地球是引力的造物,同樣地,整個太陽系的所有天體幾乎都是引力所創造的。不過由於地球質量擺在那兒,因此它的誕生時間可以說是比太陽以及木星都要短,那麼它具體是在什麼時間出現的呢?大約為45億年前。50億年前我們的太陽出現了,太陽誕生之後釋放出一股巨大的風暴,最古風貌將大部分的元素吹散到了星系空間。只有少量的元素還存在於太陽系中,而這些元素構成了八大行星。

在引力的作用下大量的金屬元素以及氫氧氦碳都逐漸的被引力凝聚,最終遠古時期的地球誕生了,但由於遠古時期的地球,它的地核,沒有足夠的鐵來產生磁場,因此在這之後我們的地球受到了一顆小行星的撞擊,這個小行星完全由鐵組成,它就是忒伊亞。在忒伊亞的撞擊後,地球和忒伊亞完美的融合,因此地球地核內部蘊含著大量的鐵,而這些鐵在引力的作用下下開始產生自轉,最終地球的磁場出現了。

在地球磁場出現之後,我們的大氣層也開始慢慢的出現,而水來源於什麼的來自於小行星的撞擊,每一次都小心它們都是由冰和太空塵埃所組成,在他們撞擊之後會遺留大量的水蒸氣,而這些水蒸氣逐漸的變為雲,地球開始下雨。最終海洋誕生了。這就是地球的起源之謎。當了還存在著其他說法,不過這種說法是最具有權威性的。

我是宇宙V空間,一個科普天文愛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間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疑問,請在下方評論和留言!

宇宙V空間


地球伴隨著太陽系誕生:太陽系誕生之初,是以巨大並不斷旋轉的由塵埃與氣體組成的雲團的形態存在。它是由大爆炸所生成的氫與氦組成,同時亦有著由很久以前的星球內部所合成的其它元素。地球誕生前十五至三十分鐘(等於大約四十六億年前),一個鄰近的恆星可能形成了超新星爆炸。這對太陽星雲傳送了一個震盪波,並使之收縮。

因為雲團旋轉,引力與慣性將雲團壓為一個圓碟,與其旋轉軸成垂直。大部份質量集中在中央並地球開始加熱。與此同時,因為引力使得物質環繞塵埃粒子緊縮,使得圓碟剩餘部份開始分解為環狀物。細少的碎片互相碰撞並組成較大的碎片。[2]而組成的地球物質並眾集在距中央約一億五千萬公里的地帶。當太陽收縮並被加熱,核融合開始,而因此形成的太陽風則清空了在圓碟內大部份沒有收縮並組成較大個體的物質,只剩下少量的元素。之後,較重的元素聚集於太陽附近,形成了體積小,密度高的星體(類地行星);較輕的元素則聚集於離太陽較遠的地方,形成了體積大,密度低的星體(類木行星),而地球則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

冥古宙早期地球沒有海洋,大氣層裡亦沒有氧氣。小行星與太陽系形成後餘下的物質不斷撞擊。這些撞擊與放射性崩解產生的熱、殘熱與收縮壓力產生的熱相結合,使得地球在這階段完全為熔化狀態。較重的元素沉向中心,而較輕的元素則升至表面,從而製造了地球的不同層次(請參看“地球構造”)。地球的早期大氣層包括了圍繞其存在的太陽星雲裡的物質,特別是較輕的氣體如氫與氦,但是太陽風與地球自身的熱力清空了這層大氣層。地球表面慢慢地冷凝,在(大約為假設時鐘)的上午0時47分形成了固體的地殼(一億五千萬年內)。在大約是假設時鐘的上午3時至4時(四十億至三十八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個重型星體撞擊時期。 蒸氣由地殼裡逃出,而更多的氣體由火山內釋出,從而形成了第二道大氣層。火山爆發更多的水份在火流星撞擊地球時帶來。這時地球開始冷卻,在三十八億年前;假設時鐘的上午4時(七億五千萬年內)雲層開始形成,雨水落下從而形成海洋,而且可能更早時已出現這些現象。(最近的證據提出海洋可能在四十二億年前開始形成,即此條目假設時鐘的上午1時50分。) 這道新的大氣層可能包含了氨、甲烷、水蒸氣、二氧化碳、氮氣與其他含量較少的氣體。而氧氣則被氫氣或地表上的礦物質束縛著。火山活動出現頻密,而且因為沒有臭氧層防護,紫外線大量照射在地球表面。

46億年前:地球形成。 45 - 24億年前:太古代。晚期出現生命,存在菌類和低等藍藻。 約24 - 5.7億年前:元古代。藍藻和細菌開始繁衍,末期出現原始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等無脊椎動物。 約5.7 - 2.3億年前:古生代。出現無葉植物和昆蟲,海中魚類動物和兩棲動物繁盛。 約2.3億 - 6700萬年前:中生代。爬行動物繁盛,恐龍發展,鳥類和哺乳動物出現。 約6700 - 25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植物與動物逐漸接近現代,哺乳類動物繁盛。 約60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最早的靈長動物。 約3500 - 3000萬年前:原上猿生活在今埃及法雍等地區。 約1400 - 700萬年前:臘瑪古猿生活在今肯尼亞特南堡、南亞西瓦立克山地、中國開遠和祿豐以及土耳其、匈牙利等地。 約300、400萬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出現 約200、300 - 1萬年前:人類舊石器時代。打製石器流行,已使用火,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器。狩獵和採集業發展,血緣家族及母系氏族公社產生。 約170萬年前:元謀人生活在今中國元謀一帶,已能製造和使用石器。 約70 - 2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國華北地區。 18萬年前:山頂洞人生活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 約公元前3 - 前1萬年:原始宗教出現。 約公元前1.2萬 - 前4000年:人類中石器時代。發明並使用弓箭,細石器廣泛應用,狩獵業發展。 約公元前8000 - 前2000年:人類先後進入新石器時代。磨光加工的石器流行,出現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

公元前6000年:小亞細亞地區出現亞麻和羊毛織物。 約公元前6000 - 前1000年:古代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希臘、羅馬、印度和波斯等地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盛行。 約公元前5000年:亞洲西南部和中亞地區開始用冷鍛法加工天然銅。古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為已知最早的衡器。 約公元前5000 - 前4000年:古埃及出現以太陽和月亮為規律的日曆。 約公元前5000 - 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下游地區。 公元前4000 - 前3000年:古埃及、西南亞、南歐、中歐和中國等地先後開始用礦石鍊銅。 前3760年:古代猶太人日曆的首年。 公元前3500 - 前3100年:古代兩河流域烏魯克時期。出現陶輪製陶和塔廟建築,創造了楔形文字。古埃及國家(諾姆)形成。出現了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 - 前3000年:古代兩河流域居民開始使用輪式運輸工具。古代埃及人已在農業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前3372年:古代南美瑪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前3100年:古代埃及上埃及統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統一國家。埃及早王朝時期開始。 公元前3000年: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地區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約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出現有槳和帆的船。古埃及人已使用銅鏡。古印度人發明了印章文字。 公元前3000 - 前2300年: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出現。 前2686年 - 前2181年:埃及古王國時期。國家統一完成,大規模興建金字塔。


心揚一九八八


地球內核是空心的,地球內核就是一個次黑洞。地球內核的次黑洞一直在旋轉,不斷的吸收外界物質,由於力量不夠強大,物質從頭進入後就從尾部拉出來。地核周圍佈滿岩漿,並且不斷的運動,從而帶動地球版塊運動。地球剛開形成的時候,由於吸收太空的物質還比較少,版塊還比較薄,所以那是版塊運動的速度比較快,版塊間的碰撞比較多,幅度也大,所以那時候的地球火山比較多,地震比較多。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吸收宇宙的物質越來越多,版塊也變的越來越厚事,版塊和版塊之間越來越緊密,就出現了,版塊俯衝,出現了造成開海運動。這時候的岩漿只在地球內部循環滾流,因為地幔層足夠後,所以岩漿衝破地幔已經比較少了。它在內部有足夠的空間環流。地球內核的轉動速度遠比地球自轉速度快。地球內核得轉動帶動內部岩漿流通,內部岩漿的流動,還在繼續推動板塊運動。

地球的萬有引力不是直接的,而是弧線的。由地球彎曲向外輻射。

思考一個問題:地球的上的海洋為什麼是首尾連通的,假如把海洋分割開來地球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

首先是大地震,板塊持續振盪,直到然有的板塊破裂,打通洋流為止。


一號風手


對於地球是怎麼來的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地球的形成,是由太陽經約為50億年持續核聚變的燃燒,所釋放出來數量龐大的塵粒流物質,部分圍繞著太陽磁場第三條磁力線圈軌道而運行,不斷實現太陽塵粒流物質量的積累,而形成為現階段的體積與質量的表現結果。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50億年前,太陽週期誕生的時候,太陽系的太空間之中是沒有行星體形成的自然現象,當時整個太陽系是空間太空氣體的一片,只會有太陽初期核聚變燃燒過程所釋放出來稀少的塵粒流物質。

太陽誕生時期,擁有目前太陽系物質總和的質量與體積,在巨大質量和體積的太陽之中,還擁有一個不可視見而巨大磁場存在,太陽磁場的涉及面,就是太陽系的太空間範圍,有磁場的存在,就必定會有區間性磁力線圈現象的客觀存在。因而,太陽磁場擁有多少個穩定性的磁力線圈,太陽系就會有多少條大行星運行的天然軌道。

隨著太陽持續核聚變的燃燒過程,能源源不斷地將龐大數量的塵粒流物質散發到太陽系的太空間之中,因而,太陽系空間的塵粒流物質會顯得越來越多,是與太陽物質成為反比的比例。

太陽系到目前為止,已走過了約為50億年,在這個塵粒流物質運動與變化過程中,都能圍繞著各自的磁力線圈軌道而運行,逐漸能實現同一軌道之塵粒流物質的不斷積累和體積的不斷壯大,漸變的過程會使在同一軌道上運行的塵粒流物質,先從塵粒流物質開始→塵埃→塵埃雲團→小石塊→中石塊→大石塊→巨石塊→小行星→中行星→大行星之現階段形成的天體現象,而圍繞著太陽磁場第三條磁力線圈軌道運行的塵粒流物質,最終結果會形成地球天體現象。

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千個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地外天使


地球開始形成46億年前,原始太陽系中的氣體雲星盤,星際塵埃,形成了太陽系的其他部分,包括我們的地球。事實上,地球仍然在形成過程中,它內部每時每刻都在運動,還有板塊運動等等。


太陽形成於一團塵埃和氣體的雲中,由於自身的引力,這些塵埃和氣體繼續向中心塌陷。這使得它經歷了聚變過程,並釋放出光、熱和其他輻射,達到一定規模後形成了恆星。在這個過程中,圍繞太陽的剩餘氣體和塵埃開始形成較小的塵埃團,這個現象日積月累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行星。



地球在46億至44億年前的最初階段經歷了巨大變化,到38億至41億年前,地球已經擁有一個大氣層,但是不是現在我們理解的大氣層,另外,原始海洋出現在這一時間左右。地球形成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前寒武紀,前寒武紀分為三個部分:冥古宙、太古代、元古代。

在前寒武紀期間,地球熱量和壓力非常高,表面其實是一種熔岩岩漿的液體形態。在45億至38億年前的這個時間段,地球不斷地受到塵埃和碎片,比如小行星、流星和彗星的轟炸,直到它完全形成一個固態球體,並開始冷卻下來。



科學家繪製的原始生命想象圖

地球早期的大氣很可能與木星的大氣層相似,木星大氣中含有氫、氦、甲烷和氨,對人類有毒。)當地球開始以固體形式存在時,它的大氣中幾乎沒有氧。天氣太熱了,大氣中的水滴無法形成地表水或冰,所以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存活下來。 地球后期階段的大氣主要是由地球的火山噴發產生的揮發性化合物(如水蒸氣、一氧化碳、甲烷、氨、氮、二氧化碳、氮、鹽酸和硫)的氣體釋放出來的,這一階段的大氣還是沒有氧氣。



三葉蟲化石

大約41億年前,地球表面或地殼開始冷卻和穩定,形成了具有岩石地形的固體表面。隨著地球開始降溫,雲層形成了大量的雨水,形成了海洋。(還有一種可能是原始海洋是在45億至38億年前不斷轟擊帶來的,現代科學研究證明C型小行星上蘊含著大量的水,彗星也有冰。)


在38億至25億年前,太古宙時期,第一生命開始出現,陸地開始形成。地球初始生命形態是細菌,它們可以在這個劇毒大氣的時期中生存下來。 太古宙末期,也就是大約25億年前,氧氣光合作用開始出現,第一批享受這一過程的是藍藻。

所以,第一生命來自海洋,也可能是湖泊,科學論點和依據不同,地球生命離不開水。

直到大約5.5億年前,超級大陸開始形成並穩定下來,我們可以叫它泛大陸,泛大陸形成於大約2.25億年前,演變為我們今天所知的七大洲。 這個時候,氧氣創造的條件允許大多數生命生存下來。到元古代末期,地球在其進化過程中一直延續到我們目前的時期,也就是全新世時期,或人類世期,也被稱為人類時代。



因此,總結來說大約5億2500萬年前,寒武紀開始了。在此期間,生命呈爆炸式增長,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發展了幾乎所有主要的動植物群。大約4.98億年後至220萬年前-出現了第一個現代人類物種。


宇宙與科學


首先要告訴你:這個問題,到現在其實還是一個謎。

目前普遍最流行也最被認可(但還不是定論)的學說,就是星雲說了。

星雲說表示,太陽系是從一個星雲中孕育而來。星雲具有無數的粒子,在高速旋轉的過程中,中心逐漸凝聚,形成了太陽。

太陽形成後,也會吸附附近的物質繼續加入,完善太陽自身。

與此同時,相對遠一點的部分不能夠被吸收進去,所以在圍繞太陽形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行星、矮行星、小行星等部分。

但是,也有科學家提出了其他的猜想。

和星雲說不同的是,有一個俘獲說。該學說認為,太陽系原本只有太陽一個成員,但是太陽在銀河系運轉的過程中,途中遇到了許多未形成恆星的天體,並用自己強大的引力吸引它們圍繞自己旋轉,形成了現在的行星等成員。

當然,這個學說比上面一個更不完善,因為它只解釋了地球怎麼加入太陽系,卻沒有解釋地球怎麼形成的。

目前,科學家們也在利用多種手段探索地球的成因。由於現在的科技相對比幾十年前要先進,所以除了盲目地提出猜想之外,科學家還會利用超強計算機進行模擬,來測試太陽系的形成。相信在未來不久,地球和太陽系的形成終將有一個定論。

本人常年閱讀科學書籍,涉獵天文、地理、人文、心理等多方面知識,旨在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把高深的知識介紹給大家。喜歡知識、想長見識的朋友,歡迎關注我,與我一起探討~


科學求知者


每次都讓我回答這樣的問題。好害羞!像我腦洞這麼大的人,哈哈哈!有幾個問題很奇怪。第一,天體為啥都是圓的?

有人會說,萬有引力,那麼第二個問題:星球到底來自哪裡?總不能在宇宙中有一地球的物質在一起,就會自動合成一個星球吧。所以我們想要弄清楚地球哪裡來的,我們就弄清楚天體如何誕生。

我們假想所有的天體核心,有一個引力產生的東西。姑且假設有。奇點產生大爆炸後不僅僅產生了物質和宇宙,同時又不知道多少個強力引力粒子誕生,他們膨脹移動的同時將離自己身邊近的物質都吸附在自己周圍,根據引力不同,產生天體大小不同。萬有引力本身是所有物質都有會產生引力,不過我們所看見的天體核心引力更強,從而出現了天體,星系,星雲。而為什麼是繞著轉,而不是撞上去呢?因為引力達到了臨界值。也就是飛不走,也不會撞上去這種!

彗星內部有引力粒子嘛?

有,可能不止一個,互相吸引。

引力粒子是啥?

我瞎編的。以上都是一派胡言,哈哈哈


Juziyu


地球是怎麼來的?

用靠譜和嚴謹一點的說法,地球應該是滾著來的,因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不斷的自轉,因此用滾來形容一點問題都沒有哈!開個玩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話題說的肯定是地球的起源!那麼有哪些靠譜的說法呢?

一、科學史上關於地球起源的說法;

  • 法國生物學家布豐在十八世紀提出過一個“彗星碰撞說”,儘管這個說法現在看起來十分離譜,但在神學流行十八世紀已經很了不起了!布豐認為一顆小行星撞擊太陽,將太陽撞落一個碎塊,隨之冷卻成了地球!

  • 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拉普拉斯在十八世紀末(1796年)在《宇宙體系論》一書中提出了太陽系起源於星雲的假說,和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說法基本一致,因此成太陽系起源說又被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學說"!

二、地球的起源-星雲說

現在看來,布豐的說法明顯是錯的,而拉普拉斯的星雲說更靠譜,因為現代天文認為幾乎所有的天體都起源於星雲一說,也許原初黑洞應該排除在外,但其他天體可以用星雲起源的天體發展演化發展規律來普適!

剛我們說的是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這跟地球有關係嗎?其實無論是行星還是恆星,最初的狀態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就是發展過程,但當星雲的引力中心確定之後,那麼所有的資源都會朝著引力中心傾斜,但也存在兩個或者更多的引力中心形成多星系的(也有可能是捕獲形成多星系)!

但相對而言,雙星系或者多星系的行星成長機會並不多,而單恆星系的行星資源明顯比較充裕!在恆星系的引力中心富集星雲物質形成星雲積盤後,行星將會在這個積盤中誕生,這也是太陽系行星公轉軌道在黃道面附近的重要原因!

三、地球的誕生

在整個恆星系積盤中,行星的早期引力中心一樣會逐漸累積物質,行星的大小與質量與如下因素有關:

1、行星引力中心形成的時間

2、行星引力中心附近的星雲密度

3、恆星開始發光的時間

  • 這三點很關鍵,因為引力中心太晚,那麼星雲物質稀疏甚至都快被其他天體清理殆盡了,這個就難以成長,或者誠徵為小行星或者矮行星

  • 第二點和第一點情況類似

  • 第三點,恆星的發光時間也很關鍵,因為恆星內核聚變開始,那麼光子還需要數萬年才能到達表面,而這個時間就是恆星附近的行星快樂成長的最後時間,因為恆星風(太陽風)形成之後,根據天文學家的測算,太陽規模的恆星會將物質從太陽附近推離到小行星帶以外!


當然地球要成為行星的最後一關是地球清理自身軌道上的其他天體,一山容不得二虎在行星形成之初就是實用的!

地球的成人禮,這是地球成長曆史中的必經之路,這對未來的水形成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