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的省會,原本在西部的張掖,為何遷往了東部的蘭州?

樂聖傑


甘肅行政區域最早形成於西漢漢武帝時期

  • 西北在歷史上長期以黃河為界
  • 漢武帝擊敗河西匈奴,新建四郡,首建涼州
  • 涼州河西四郡
  • 武威,古涼州,涼州府及武威郡首府,取軍功威武;
  • 張掖郡,古甘州,張國之掖以通西域!
  • 酒泉郡,古肅州,漢武帝犒賞,霍去病傾酒於泉,三軍共飲,取名“酒泉“
  • 敦煌郡,古沙州,取”敦大輝煌”之意;
  • 金城郡,取”固若金湯”之意,自西寧--蘭州,西控海藏咽喉,河湟谷地,北依黃河,控河西走廊要塞!
  • 隴西郡,現臨洮、臨夏地區。西北失去對河西控制,軍政中心多設於臨洮!
  • 武都郡,現隴南,通巴蜀!
  • 漢陽郡,現天水及定西東部。沿渭水過寶雞通關中,過漢中沿漢江過襄陽直抵江漢平原!
  • 安定郡,現平涼、定西西部,固原,中衛地區,沿隴谷過蕭關聯關中!
  • 北地郡,現慶陽、吳忠、銀川、石嘴山地區。沿黃河谷地北通包頭,東出太原進華北!

甘肅並非網友意,直插藏疆蒙回西北各大民族之間,隔斷各族聯通,反而是以甘肅為肱骨生藏疆蒙之臂掌!

  • 甘肅是文化大省,中華文化傳承基石!
  • 天水秦安大地灣顯示,8000年前仰韶文明五期連續3000年文明!
  • 中華人文之祖--伏羲,天水大祭之證。
  • 大禹生於隴西,後遷至山西!
  • 周祖發祥於慶陽
  • 秦祖發祥於隴南
  • 漢打通西域,抵禦了西亞伊斯蘭文明東擴,新疆地區受漢文化影響深遠!
  • 唐,文成公主進藏,吐蕃與漢融合加深,藏傳佛教在甘影響巨大!

兩宋政治、軍事戰略回撤,蘭州以西長期不能有效控制,伊斯蘭文明向東擴張,新疆、甘肅伊斯蘭逐漸壯大!

  • 北宋
  • 河西走廊大部、銀川周邊屬西夏統治
  • 元,依西夏制首設甘肅行省,包括河西及銀川地區,首府張掖!
  • 元時期的甘肅行省轄區與清及現甘肅行省轄區差別很大,不能只用名稱混淆!
  • 清以後甘肅行省轄區更接近西漢涼州轄區,因此,甘肅行省轄區依漢為基!
  • 無論西夏還是元朝甘肅行省,無論在轄區,還是歷史上均不能做主要根據!

元,涼州會談,吐蕃納於中華多民族大家庭,蘭州同時控河西走廊和河湟要地,甘肅軍政中心向金城轉移!

  • 涼州會談
  • 西北向西三大戰略方向,彙集蘭州
  • 吐蕃咽喉,金城河湟谷地
  • 西域通道,金城依黃河控河西走廊東口
  • 蒙古,沿黃河出銀川抵蒙腹地,出額濟納通蒙政治中心--烏里雅蘇合!

明,重東北輕西北,亡於西北大順集團!

  • 明,沒有以清楚周秦漢唐等政權均起於西北的歷史,認為人口、經濟、科技重心向東轉移!
  • 強化東部戰略,強化東北軍事!
  • 北宋長期在東北與遼金對抗,戰事不少,北方軍事集團不能南下!
  • 西北河湟之戰失敗,北宋隨之亡!
  • 蒙古大軍同樣從西向東大迂迴,南宋滅!
  • 明,山海關前無亡國危,西北大順挺進北京,山海尚固!
  • 夫!自古中興之王,起於西北,據中原復東南,凡起於東南,據中原難而東西兩北不顧!

清認為西北軍政中心在河湟一線,置蘭州總督“節制三秦懷柔西域”,建蘭州左右翼西寧、銀川兩府,建新疆行省,穩藏固疆!

  • 拆分川陝總督為四川總督及陝甘總督
  • 陝甘分治,置府蘭州,西寧總理青海軍政,銀川總理後套!
  • 培養迪化,建甘肅新疆省,後建新疆省。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張掖,原本是肅王朱楧的藩地,朱楧是朱元璋的第十四子,朱楧當時被封藩王的時候才2歲,成年後的朱楧到張掖時,朱元璋還給了他5萬兵馬防守邊塞。

沒過兩年,朱元璋就去世了,繼位的是朱允炆。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父親是朱標太子,朱標早年就去世了,朱元璋去世後,就該是朱標太子的兒子繼位。

朱允炆當皇帝,但,朱姓的藩王大多都是朱允炆的長輩,而且每個藩王都手握重兵,這對剛剛繼位的新皇帝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隱形壓力。

朱楧遠在邊塞,其實對朝中的局勢十分了解。朱楧對這位侄子做皇帝后的心思很明白。所以,朱允炆剛一繼位,朱楧就向朝廷提出將自己的藩地,遷移到一個人口不足萬人的小城鎮蘭州。

當年,朱楧接受張掖藩地的時候有兵馬5萬,再加上他在張掖,勤政愛民,開墾野地,做了許多政績,人馬糧草充足,他所防守的邊關,安寧一帶。

朱楧,之所以想把藩地遷往不起眼的蘭州,是想打消新皇帝朱允炆對自己這個藩王的忌憚。

要知道遷藩,意味著朱楧得放棄自己辛辛苦苦多年的政績豐富之地張掖。放棄5萬兵馬,以及那裡的一切,而去小城鎮蘭州。朱楧到蘭州後,一切得從頭開始,這樣就可以讓新皇帝朱允炆可以對他放心。

果然,當朱楧一申請要遷藩到蘭州,就得到朱允炆的同意。

就在朱楧遷藩一年後,朱允炆就打擊5位叔伯藩王。被打擊的藩王下場都很悲慘。

朱楧的遠見使得他逃過一劫,並且蘭州在朱楧的勤勉治理下,為以後蘭州強盛打下堅實的基礎。


蝸牛知道


現在大家都知道甘肅省的省會是設在了蘭州,但其實最早的時候蘭州卻不是省會,是到後來才改成了這裡。一般省會的城市是不會隨便的更改的,一更改可能會給當地的人帶來不少的心態變化造成矛盾,不利於中央和當地官員的管控,所以一般在歷史上是省會的城市也被一直延續了下來。

但甘肅的省會為什麼會把在西北方的張掖改為了蘭州呢?

張掖在歷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西漢之時開闢了重要的絲綢之路,其中路上的道路之中張掖是一個重要的中轉點。其實最早的時候這裡並不叫這個名字,絲綢之路像一個張開翅膀的老鷹,連接了西域和大漢王朝,相互幫助,而掖就有扶助的意思,這裡又幾乎是在最中心的地方,所以就用這個名字來命名了。

張掖這裡有著許多的糧食和蔬菜生產,因為連通西域所以其它地方的蔬菜水果在這裡種植的也很多,堪稱是內陸地區的魚米之鄉,就是這樣一個十分優越的城市為什麼會失去了省會這個位置呢?

秦朝之前甘肅一直都是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而且也幾乎都是在張掖孕育而生,可見不僅僅是因為絲綢之路,直到漢朝的時候,在這裡生活的匈奴屢次進犯,衛青、霍去病等大將率軍來抵禦,當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大漢獲得了勝利,匈奴也退出了這裡。將軍們發現張掖這裡的很適合發展農業,所以稟報給了聖上,皇帝也就下令在這裡設置了郡縣,以後每次征戰之時大軍也都會來到這裡駐紮囤積糧草,慢慢的這裡就形成了非常重要的軍事、經濟等的中心,曾經與西域各少數民族締結盟約也都是在這裡。

但是到了清朝的時候狀況卻發生了改變,清朝與之前的朝代相比疆域更加大了。曾經首都都幾乎是在陝西和河南一帶,相對在中間的地,而到了明清之時首都卻改為了現在的北京,離甘肅就更遠了,對這裡的管理一開始也有些鬆散。

雖然大清放鬆了,但這對西北準格爾部來說卻是一個大好的機會,這個部落一直虎視眈眈想要擴大領土,甚至是消滅大清掌握天下。張掖的位置在那時候就是非常的靠近準格爾部了,都知道要想佔領一個地方就要先打下中心之城,只要中心陷落了,其它的地方也就不在話下了,所以這個部落多次攻打到了張掖進行騷擾。

大清當時實行的是軍隊與將領分離的政策,軍隊的調動權力都在皇上手中,但即便如此君王也擔心自己鞭長莫及,邊關會有人偷偷地籠絡軍心不聽自己號令,所以留在邊關守城的軍隊也並不多。每次一有外敵來侵犯,城中的士兵也只能是給京城傳消息求救,再簡單的進行抵抗,等到京城之中接到消息再下令讓將領帶著八旗將士們前去,怕是城中的士兵早已經被殲滅了。

但是這種軍隊政策是為了防止將軍擁兵自重作亂而實行的,是不可能會取消的,所以只能想辦法拖延邊疆部族打下甘肅的時間,皇上與朝中的大臣們思來想去只能把省會遷到了更偏向東南的蘭州來,以此來延緩敵軍的進攻時間,也為自己調兵遣將爭取了時間。就這樣張掖從省會的位置上掉了下來,清朝政府做的這件事其實也不是沒有意義的,至少給邊疆各部落攻佔甘肅的進程增加了重重的困難。

蘭州在歷史上雖然不像張掖是在絲綢之路的中心地帶,但也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一個重要的交通便利之地,也是古時經商往來的一個必須會經過的地方,只不過不如張掖離西域更近,西域的物產也就稍微的差一些。但更接近漢族卻也給這裡帶來了優勢,它感受著中原和西域文化的雙重薰陶,留存了許多風格的歷史文化,所以雖然是不如張掖,卻也是一顆重要的內陸明珠,將甘肅省會遷到此處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了。

貓眼觀史



甘肅最早建省是在元朝,元朝在甘肅設立甘肅行中書省,省會在甘州,也就是張掖市。

甘肅這兩個字的來歷是甘州、肅州各取一個字形成的。甘州剛才說了,是張掖;肅州呢,就是酒泉。

當年漢武帝開疆拓土,在河西地區設立四郡,自東向西,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史稱河西四郡。後來,有些人可能覺得這些名字不太好聽,就亂改,把武威改成涼州、把張掖改成甘州,把酒泉改成肅州。漢武帝取得名字也敢亂改,現在不是都又改回來了。沒事別瞎折騰。

涼州後來長期成為河西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一度還建立了少數民族偏安政權。


為什麼武威能一度成為甘肅地區的中心呢?這個和當時的地理位置、人口分佈有關,武威是河西走廊的咽喉,當時也是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的地方。元朝設立甘肅行省以後,把政治中心遷到了更西邊的張掖。

明朝建立後,整個甘肅地區屬於陝西布政使司,省會在西安,沒有甘肅省了,所以甘肅地區範圍內不存在省會一說。但是,這個地區的中心還是在張掖。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統治,將自己的第十四子朱楧封為肅王,封地就在張掖,明朝在甘州設立九邊重鎮之一的甘肅鎮。

位於甘州(張掖)的甘肅鎮就愛著蒙古人,的確很危險。


但是,在明朝立國之初,張掖以及武威都屬於的邊疆地區,和蒙古勢力捱得很近,明朝和蒙古長期對峙,作為軍事前線,經濟社會方面不可能會有大的發展。年輕的肅王朱楧沒有四哥朱棣的膽量,為此在父皇朱元璋去世後,斗膽上疏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說張掖是邊防前線,不安全,要求遷到偏內地一點的蘭州。

蘭州相對張掖來說,算是遠離邊境,這裡更安全。此時,建文帝朱允炆正在削藩,巴不得肅王內遷,以免在邊境做大軍事實力,為此順水做了人情,同意。

肅王朱楧遷到蘭州後,大規營建肅王府,從此就定居蘭州。肅王駐蹕蘭州,對甘肅地區的政治、軍事、人口發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藩王駐地必然是安全要保證,因此蘭州吸引了一大批人士前來定居,蘭州逐漸成為甘肅地區的人口、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武威、張掖等靠西的地區被歷史性地邊緣化了。

美麗的蘭州市,黃河穿城而過


清朝建立後,康熙初年(1670年),朝廷決定將甘肅地區獨立出來,單獨設立甘肅省,蘭州由肅王家240多年打下的基礎,理所當然地成為新的甘肅省的省會。

後世來看,蘭州確實是好地方,南北兩山,中間夾一條黃河,易守難攻,確實固若金湯,所以蘭州又有金城的稱謂。看來,600多年前,肅王朱楧的眼光的確不錯,他營建的肅王府,從此以後一直是甘肅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

清代的甘肅巡撫衙門、陝甘總督府、民國甘肅省政府都在肅王府舊址辦公,現在是甘肅省委省政府的辦公地點。


坐看東南了


蘭州作為甘肅省會的歷史並不長,直到乾隆中期,蘭州才被確定為甘肅的盛會。其實在清朝之前,蘭州的軍事價值大於經濟價值。

為什麼將省會設置在蘭州呢?

首先講一下甘肅的由來,甘肅其實是甘州和肅州合併而來的。說這兩個地名大家比較陌生,其實甘州就是現在的張掖,至於肅州則是現在的酒泉。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江蘇和安徽。江蘇是江寧與蘇州的合稱,安徽則是安慶與徽州的合稱。甘肅的很多地名都與漢朝有關,比如武威、酒泉、張掖等等,當年漢朝開闢絲綢之路,留下了這一系列榮耀。雖然甘肅這個名字在元朝才出現,但甘肅的行政區劃大體上在漢朝就形成了。

在漢朝,甘肅被稱為涼州,這是漢朝十三州之一。從漢朝一直到唐朝初期,甘肅的省會一直在武威。主要是武威水草豐滿,既適合耕種又適合放牧。因此,武威做了幾百年的首府。到了唐朝時期,由於軍事上的需要,甘肅的首府從武威遷移到了張掖。唐朝前期一直在全力向西開疆拓土,遷移到張掖也是為了形勢需要。宋朝這段可以直接跳過去,因為當時甘肅大部是西夏國的地盤。元朝統一天下之後,建立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甘肅省的省會就在張掖。

張掖最輝煌的時刻在明朝,當時由於要面對草原部落的進攻,明朝建立了九邊重鎮。張掖作為西北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當時的蘭州更像是軍事要塞。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在清朝的前期,準葛爾部虎視眈眈。張掖已經不再安全,而且隨著經濟凋敝的原因,繼續留在張掖也不太合適。就這樣,到了清朝乾隆時期,甘肅的省會從隴西遷往了蘭州。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講到了這一點,那會應該是剛剛遷移。

省會遷往蘭州的原因很多,既有軍事目的,也有經濟目的。隨著時代的變化,絲綢之路已經成為往事。由於戰爭的影響,張掖和武威已經衰落,甘肅的經濟中心在東南部,也就是蘭州一帶。從軍事上說,蘭州的地理位置極佳。向東可以拱衛關中平原,向南可以拱衛青藏地區。在宋朝時期,蘭州就是西北的軍事重鎮,宋朝與西夏反覆爭奪。清朝選擇遷往蘭州也是形勢需要,言而總之,這一舉動是非常正確的。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都是以各省的省會為中心。但是隨著海洋貿易的迅速發展,東南地區迅速崛起。與之相比,西北地區則顯得黯淡無光。小編的一位同事就是甘肅人,他一直不願意回家,小編百思不得其解。目前,蘭州的經濟總量達到了2500多億,佔到了甘肅省的四分之一。但是與鄰居西安相比,差距就十分明顯了,西安的經濟總量接近8000億,幾乎相當於甘肅的總和。不過隨著新絲綢之路的開通,甘肅等地也在重新崛起。


微蘭州資訊


肅簡稱甘或隴,位於黃河上游,省會為蘭州。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市與肅州,今酒泉市二地的首字而來。

從歷史看。張掖在先秦時是西部少數民族輪番登場的地方。到了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人強大起來。擊敗並趕跑了原來的月氏人,統治了張掖地區。到漢武帝時,驃騎將軍霍去年病進軍張掖,戰敗匈奴,開始統治該地區,以後又置張掖郡。由此可見甘肅以前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重心在河西走廊西部,省會自然在張掖,或者酒泉,武威等地。

而蘭州作為甘肅省省會的歷史並不長,清初甘肅省是由陝西省管轄的範圍。由於陝西民風彪悍,而且管理的轄區面積太大,清朝就把甘肅重新設省。而當時西北的準噶爾汗國在處於鼎盛時期。準噶爾對甘肅虎視眈眈,清政府為了避其鋒芒,不敢把甘肅形政首腦設在張掖。而東部的蘭州依靠黃河天險能夠確保省會安全。蘭州向東能拱衛關中平原,向西能夠進入青海地區。並且蘭州是絲綢路上的商埠重鎮及交通要道,人口密度大,地理位置優越,幅射範圍更廣,因而省會選擇在蘭州。

現在蘭州是甘肅省最大的城市,是國家二線城市,更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地理郭郭


在我國的西部,黃河上游,有一個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的狹長省份,這就是甘肅。甘肅全省面積42.59萬平方公里,在我國省級行政區劃中排名第七,人口兩千六百餘萬。甘肅作為省級單位的名稱最早起於西夏,西夏曾置甘肅軍司,是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元代設甘肅省。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漢代,霍去病北征匈奴,打通河西走廊,漢武帝在此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將全國設為十三個刺史部(州),其中帝國版本的黃土高原西緣和河西走廊是涼州刺史部的轄區,涵蓋河西四郡和隴西三郡(隴西、安定、金州),古時的甘肅----涼州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了省級行政區。

從漢朝一直到唐朝初期,甘肅的省會一直在武威,主要是武威扼守河西走廊的最東端出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武威水草豐美,既適合耕種又適合放牧。彼時的武威成為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全國第三大城市。

唐初,因吐谷渾和吐蕃的邊患,出於整個戰略攻防格局的考量,貞觀年間設置隴右道時將道治選在了青海鄯州(樂都),自此,武威的省城生涯終結了。隨著唐朝的崛起,開始向西部地區開疆拓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唐王朝遂把甘肅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轉移到了更往西的張掖。



到了宋朝時期,河西走廊都在西夏的控制之下,金州(蘭州)成為了西北地區重要的軍事要塞,成為了拱衛關中地區的屏障,宋和西夏在此反覆爭奪。

元朝統一全國以後,建立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其中就包括甘肅行省,彼時的省府就設在張掖。明朝建立後,由於西北邊疆的收縮,沒有再設立甘肅都司(省),而是把甘肅併入陝西省,此時的張掖雖然不是省會,但是也是西北地區一座重要的城市。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把自己的二十多個兒子,除太子朱標之外,其他人全部分封到各地成為藩王,用以拱衛他老朱家的大明江山。其中,第十四子素王朱楧被封到了甘肅,於1395年就藩甘州(張掖),建文元年(1399年),遷至蘭州。由此,逐步奠定了蘭州的主導位置。


肅王府大門

到清朝陝甘分治,康熙三年(1664年),分別成立左、右兩個布政使司,管轄甘肅地區的右布政使司(後改甘肅布政使司)治鞏昌(隴西),增設的甘肅按察使司也駐鞏昌。八年末(1670年)定省治蘭州府。將原明肅王府作為甘肅省衙門的駐地,蘭州以此開府建省,從此蘭州成為甘肅的行政中心。

康雍乾三代,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叛亂接踵而至,西部邊疆軍務繁忙,特別是準噶爾部的崛起(對準噶爾的戰爭一直到道光年間還有小規模的作戰),對張掖(甘州)構成了極大威脅,鞏昌又遠離前線,不適合作為指揮作戰的中心。而蘭州正好可以扼控東西南北四個戰略方向。它和鞏昌相比更接近前線,和甘州涼州相比則更靠近中央政府,其背靠黃河的盆地地形又使之易守難攻,正是控制甘肅並進而西進的絕佳所在。

民國時,青馬馬步芳集團盤踞蘭州。1949年8月,人民解放軍在彭德懷司令員指揮下發起了蘭州戰役,8月26日,蘭州解放。


再來看一下甘肅的衛星圖

在下方的甘肅東部地區以及青海與河西走廊之間有一個深顏色凸起的山脈,那就是深入乾旱戈壁的祁連山脈。正是有了祁連山的雪水,才使得河西走廊地區產生了一個個的沙漠綠洲城市。在蘭州向北通往武威的中間,橫亙著繞不過去的烏鞘嶺。


廣義上的烏鞘嶺包括代乾山、雷公山和毛毛山。雷公山、代乾山同祁連山東部的主幹山脈相接。

從太平洋吹過來的暖溼季風,在跨越了秦嶺和太行山的阻擋後,被烏鞘嶺阻攔住了最後一絲水汽,也斷絕了廣大西北地區獲得大規模降水的可能。所以身處400毫米等量降水線上的烏鞘嶺,也是我國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地理分界線的一部分。

大家知道,400毫米等量降水線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分界線。而到了現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意味著城市人口激增,作為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年平均降水量只有一百多毫米,如此乾旱的氣候僅僅依靠祁連山的雪水供養是支撐不起一個現代化大城市的用水需求。

而蘭州雖然年平均降水量只有三百多不到四百毫米,但是蘭州沿黃河兩岸興建,源源不絕的黃河水給蘭州提供了豐富的水源。這也即是蘭州現在的人口是武威、張掖、酒泉三市之和的重要原因。



蘭州能作為甘肅的省會,區位優勢明顯。黃河穿蘭州而過,水源豐富,環境優美;地處交通要道,幾條交通線路交匯在蘭州,交通便利;明朝以後,由於絲綢之路斷絕,武威、張掖、酒泉的經濟逐漸凋敝,而蘭州是甘肅經濟發展最好,人口最多的城市。所以說蘭州市不管是出於軍事戰略考量還是氣候條件以及地理環境、資源環境、經濟條件等各個方面都適合成為省會城市。


我淡如菊


省會城市的選擇,是一個國家從國家的安全、政治、經濟、軍事、交通、文化等諸多方面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目的是為了由點及面的對國家機器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一般來說,每個省的省會城市都是該省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最發達的城市,從古至今,亙古不變。

張掖是甘肅重要的城市,一張圖講述其歷史地位的變遷。

  • 甘肅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而張掖、酒泉和武威等城市都是在漢武帝時期建立的。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人不斷侵擾西部邊境張掖地區,到漢武帝時,戰敗匈奴,後置張掖郡,所以,甘肅以前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重心在河西走廊西部。

  • 唐朝建立後,唐朝時期的屯田制,使得張掖地區糧食豐收,戰馬無數,這時候甘肅地區的軍事、政治等中心就慢慢的朝著西面張掖推進。
  • 元朝建立後,實施了行省制度,而甘肅行省就是其中,甘肅這個名字是由甘州和肅州合併而來,甘州就是張掖,肅州就是酒泉,在甘肅行省建立後,張掖便一直是省會。
  • 明朝時期,因為蒙古騎兵不斷侵擾西部邊境等,所以當時朱元璋撤銷了甘肅省,和陝西省合二為一,這個時候的張掖不是省會,但是軍事重心一直在。
  • 清朝建立後,甘肅又重新成為了省。此時準噶爾對甘肅虎視眈眈,清政府不敢把甘肅行政首腦設在張掖,而東部的蘭州依靠黃河天險能夠確保省會安全。蘭州向東能拱衛關中平原,向西能夠進入青海地區,也是絲綢路上的重鎮及交通要道,人口密度大,地理位置優越,幅射範圍更廣,因而省會選擇在蘭州。

戲說古今的路人甲


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甘肅省的早期省會

甘肅建省是元朝的事情,當時叫甘肅行省,管轄原來的西夏全境。

西夏曾經在河西走廊地區建立了甘肅軍司,甘州就是張掖,肅州就是酒泉。當時的省會在甘州——張掖。

張掖這座城市在元朝的時候還看不出來發展上限,因為張掖旁邊有弱水。

再加上張掖處於河西走廊,元朝的絲路被打通了,張掖的位置顯得重要。再加上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張掖靠近蒙古高原,所以氣候與地理上都比較適合蒙古統治者。

2.蘭州

明朝時,沒有建立甘肅省,甘肅只是陝西省下的行都司——陝西行(hang)都司。

到了清朝,絲路這時候已經不暢通了,張掖的位置重要性下降,同時甘肅省從陝西省劃出了隴右地區,就是現在的甘肅南部,這地方的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要比河西走廊好得多,所以甘肅的省會這時候就需要南移。

再加上,張掖城市發展受限於弱水,而蘭州旁邊是黃河,淡水使用起來要比張掖方便,城市發展空間更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秦朝 隴西郡 秦安

漢朝 涼州刺史部 武威

十六國 東部秦州 天水

西部五涼 武威,張掖,敦煌,樂都

南北朝 東部秦州 天水

西部涼州 武威

唐朝 隴右道 樂都

兩宋 東部秦鳳路 天水

西部西夏國 銀川

元 西部甘肅行省 張掖

東部陝西行省 西安

明朝 陝西省 西安

清朝 甘肅省 隴西,蘭州

民國至今 甘肅省 蘭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