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春天,又邁著她輕輕的腳步來了,來到了人們的身邊,她帶給了人們美好的希望,並把溫暖傳遞給了我們每一個人。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下面詩詞,春天又給古人帶來了什麼?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


宋代-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

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

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這首小詞從慨嘆人生短暫入筆,表現了詞人暮年對世情的一種“徹悟”。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長命女·春日宴》


五代-馮延巳


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

三願如同樑上燕,歲歲長相見。


這首詞實際是祝酒詞,描寫春日開宴時,夫婦雙方祝酒陳願。前兩願分別祝郎君與自己長壽健康,第一願以梁燕雙柄喻夫妻團圓,天長地久。馮詞三願對於人問恩愛夫婦而苦則相當典型,主人公不求富貴.惟願夫婦相守長久,意願雖強而所求不奢,表現了古代女子對美滿生活的追求。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


宋代-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

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

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整首詞可以這樣理解:黃鶯才剛剛懂得開口唱幾句春天的歌,這是一年當中春色最好的時候吧。天空下著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剛剛冒出地面,在微雨裡,眼前覺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遙遠望去,才發現有一層的綠鋪在地面。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花是不經開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濃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時再觸目傷懷,你我顛倒唏噓、百般感慨在紅英凋零、綠苔如茵之間。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唐代-杜甫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第六首寫尋花到了黃四孃家。這首詩記敘在黃四孃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四時》


魏晉-陶淵明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


詩人藉助景物讚美自然,渲染氣氛,抒發個人情懷,揭露社會黑暗,充分展示了詩歌言志、言情的功能,運用自然質樸的語言創造出自然美好與社會動盪及命運多舛不同的意境。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玉樓春·春恨》


宋代-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此詞抒寫人生離別相思之苦,寄託了作者從有感於人生短促、聚散無常以及盛筵之後的落寞等心情生髮出來的感慨。整首詞感情真摯,情調悽切,抒情析理,綽約多姿,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作者抒發人生感慨時成功地使用了誇張手法,更增添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詠柳 / 柳枝詞》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是一首五律詩,頸聯被明代胡應麟贊為“形容景物,妙絕千古”。時序匆匆交替,這怎不讓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詩中“生”“入”用了擬人手法。是人物一說理。卻在描寫景物中蘊含理趣。海日生於殘夜驅盡黑暗,江上景物呈現“春意”闖入舊年,趕走嚴冬,蘊含了時序變遷,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江南春·波渺渺》


宋代-寇準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此詞以清麗宛轉、柔美多情的筆觸,以景起,以情結,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寫了女子懷人傷春的情愫。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詠紅梅花得“紅”字》


清代-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紅,衝寒先喜笑東風。

魂飛庾嶺春難辨,霞隔羅浮夢未通。

綠萼添妝融寶炬,縞仙扶醉跨殘虹。

看來豈是尋常色,濃淡由他冰雪中。


這裡寫出隨著封建制度日趨衰落,當時的豪門,特別是貴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虛,做詩成了一種消磨時光和精力的娛樂。他們既然除了“風花雪月”之外別無可寫,也就只得從限題、限韻等文字技巧方面去鬥智逞能。小說中已換過幾次花樣,這裡每人分得某字為韻,也是由來已久的一種唱和形式。描寫這種詩風結習,客觀上反映了當時這一階層人物的無聊的精神狀態。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再遊玄都觀》


唐代-劉禹錫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詩人想的是: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樹倒猢猻散”。而這時,我這個被排擠的人,卻又回來了,難道是那些人所能預料到的嗎?對於扼殺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敵,詩人在這裡投以輕蔑的嘲笑,從而顯示了自己的不屈和樂觀,顯示了他將繼續戰鬥下去。運用比擬的方法,對當時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諷刺,除了寄託的意思之外,仍然體現了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意象。這種藝術手法是高妙的。


春回大地,詩詞裡的情感也復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