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的"五起樓",火柴大亨李漣溪出資修造,開啟青島的高樓時代

北京路的

老青島的歷史上,有著名的"四大家族"。雖然比不得民國時期的"蔣宋孔陳",在青島港卻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很少涉及政治,名望主要體現在財富上,是名副其實的舊青島頂尖富豪。他們就是劉子山、傅炳昭、丁敬臣、李漣溪。

今天要說的這位,是靠房地產經營起家,獲得了第一桶金,之後首創了青島火柴廠,為人受到當時的大總統曹錕稱讚,他最大的成績,是出資修建了青島港乃至整個山東的第一高樓,打破了青島無高樓的傳統。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北京路的

房地產起家的島城新秀,李漣溪其人其事

在青島"四大家族"中,名氣最大的當屬靠煙膏生意起家的劉子山,而名氣最小的則是李漣溪。李漣溪是典型的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勤奮努力成功超越層級,他積累財富的過程堪稱神速,從一窮二白到榮登財富榜前四名,只用了十幾年時間。

李漣溪祖籍山東棲霞,他十幾歲的時候就離開家鄉,來到青島港闖蕩,最初靠給別人打零工過活,做過瓦工、木工等等,建築業的經驗讓他看到了其中的商機財富,逐漸摸透了箇中奧妙,他開始嘗試自己當包工頭,組織建築隊,四處攬買賣。從小打小鬧積累經驗,由承攬分包到代建,再到自己建造,李漣溪成了很有名氣的房地產業內大亨。上世紀二十年代,民族工業興起,李漣溪用自己積累的財富,開辦了青島第一家"洪泰"火柴廠,有自己的註冊商標。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北京路的

"急公好義"的火柴大亨

當時的資料顯示,山東地區冠名"洪泰"的火柴企業,一共有三家,分別位於膠縣、濟南和青島,名稱相同地區各異。民國時期,同名企業之間,都有傳承關聯。

青島與膠州的連接,主要依靠德佔時期的膠濟鐵路,李漣溪的火柴廠,選址在膠州車站附近,創建於民國九年(1920),出於運輸便利需要。火柴廠生產"金牛"品牌的火柴,由李漣溪獨家出資經營,效益很好。民國十五年(1926),李漣溪擴大企業規模,在省城濟南投資設立分廠,位於經六緯十路,濟南分廠運營之後,仍然生產"金牛"牌火柴,後來又有"大愛國"、"天官"、"剪子"等牌號。

作為民族實業家,他的為人處世與其他三大家族的人頗有不同。當時社會局主持成立的"魯青火柴產銷合作社",出於抱團取暖的目的,但是並沒有改變當時的同業互相傾軋現實,華北火柴的周子西,濟南恆泰的王渭川,振業火柴的吳心齋,各廠在分配生產數量等關鍵利害問題上各存私心,矛盾重重。李漣溪對此很是不忿,揭發其中黑幕,導致合作社不到一年就短命夭折。

除了憤世嫉俗的"憤青作派",李漣溪還廣泛參與地方慈善事業,加之民國總統親賜的匾額,讓他的名氣聲望大增,即便如此,也沒有讓影響力有所超越,直到李漣溪在青島蓋了一座大樓,使他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北京路的

打破老規矩,修造青島第一高樓

按照德佔時期的建築要求,房屋高度不得超過18米,樓房主體不得超過三層,主要是綜合考慮當時商鋪、洋行、別墅等低矮建築較多的情況所制定。北洋政府將青島主權收回之後,仍然延續了這個規制,從保護地區風貌的角度看,還是很有道理的。

李漣溪卻試圖打破這個傳統。他看中了北京路上的一塊地,就在"四大樓"之一順興樓西邊不遠,叫"共和大舞臺",民國成立後,由慶泰新舞臺改造而來。它是當時青島港最著名的京劇演繹場所,名角雲集,非常叫座,票價也相當昂貴,最高票價相當於普通工人的一個月收入。但是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共和”失於修繕,竟至破敗不堪。

1932年,李漣溪選中了這塊地,出資買下共和舞臺,連同西邊的一片居民平房拆除,設計建造了"洪泰商場",建造賣場,在當時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問題在於,李漣溪設計的商場,竟然是五層。這座樓,在老百姓口中叫做"五起樓","起"為方言,即"層"之意。

這座"五起樓"在當時絕對屬於鶴立雞群,建成啟用後,許多人專門跑來看,有時候會見到大家一起站在北京路上,向對面仰頭看高樓的有趣場景。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北京路的

"幾經波折"的洪泰商場

李漣溪不僅拿了個青島第一高樓,而且直接點爆了"青島無高樓"的歷史。當李漣溪向政府提交洪泰商場的設計圖,當時負責管理的工務局沒有批准,理由就是青島的樓體紅線。李漣溪並不買賬,他仗著自己的財力和人脈,手眼通天勢力不凡,直接去國民政府的總部南京,從南京政府那裡,領到施工許可證。

事情到此並沒有一帆風順,到了施工建設的時候,青島的工務局堅持"洪泰商場"最高只能建四層,而固執的李漣溪執意要修建五層,為此又跑了一趟南京,領回一張"特批文書"。最高政府的指示,讓"洪泰商場"如期開工。到了竣工的時候,問題又出現了,驗收機構還是青島工務局,這讓它很是尷尬。

縣官不如現管,不知是否存在刁難,工務局的勘測結論,"洪泰商場"的地基鬆軟,無力承受五層建築,而且樓體已經發生傾斜,不能投入使用。李漣溪不得不為了這座夢想的大廈往返奔波,頗費周折打通關節,才最終獲批使用。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北京路的

"曇花一現"的五起樓

洪泰商場的的總面積約7000平米,外牆裝飾花崗岩碎石貼面,非常漂亮。"五起樓"內,頭二層是商店,三樓以上是裁縫鋪、鞋廠和住家,現在看,就是標準的商住兩用寫字樓格局。在樓頂上,還設計有一個平臺,供人休閒。

"五起樓"的廣告效應非常顯著,洪泰商場營業之後,招商情況出乎意料,據資料記載,有"80%店面租出"。但是實際營業卻不如人意,生意很清淡,很多入駐商家不久即退租了。或許是樓層太高的緣故,洪泰商場在樓旁邊又開設了"露天商場",果然生意紅火不少。由此吸引了許多雜貨鋪、貿易行、洋行、皮草行,與劈柴院等地一起,逐漸形成了商業圈,是當時著名的商貿娛樂中心區。

洪泰商場建成不久,1935年,有猶太人在五樓投資開辦了一家電影院,稱為"青島電影院",播映比較少見的有聲影片,內設坐席200個,票價分別為頭等三角、二等兩角兩種,但是同樣受樓層影響,不久即宣告停業了。

李漣溪沒有考慮樓層對顧客的影響嗎?其實五起樓預留了安裝電梯的計劃,已經設立了電梯井,但是不知什麼原因,最後沒有安裝。這成了五起樓的一個敗筆。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改為居民樓,"五起樓"忘了設計煙筒

商業經營不善,洪泰商場改為居民樓對外出售,類似今天的高層公寓樓。誰知改為居民樓後,洪泰商場依然非常尷尬,因為每到冬季採暖季,家家戶戶都有煙囪從窗戶伸出,於是新的傳聞出現了,大家說"五起樓沒有設計煙囪",甚至成為一大笑談。

其實,李漣溪的初衷,這座樓就是作為商場使用,不設煙囪和煙道非常正常。另外,民間對"五起樓"其實也有頗多非議,畢竟這座樓是靠行賄通關才審批完畢,在耿直的青島人看來,有點"瞧不起"。

"四大家族"的李漣溪,因為一座五起樓名聲在外,的確有些匪夷所思。之後,這座商場的經營道路每況愈下,但畢竟有過"曇花一現"的短暫輝煌,"吃螃蟹"畢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五起樓"留存到現在,李漣溪應該知足了。

北京路的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部分照片和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果有什麼意見和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