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對方變成“稻草人”的神奇魔法

一個稻草人,當然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隨便你如何攻擊它,它都不會反駁你。如果能把對方變成一個稻草人,對方的觀點自然就變成了不堪一擊的稻草,辯論自然也就不戰而勝了。真的有這樣的“神奇魔法”嗎?

答案是,確實有!

這種魔法,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給對方的觀點扣上“大帽子”,然而不斷振振有詞的攻擊這個“大帽子”,對方的觀點就變得不攻自破了。所以,這個“神奇魔法”的訣竅在於,事先準備一堆“大帽子”,例如“不愛國”、“性別歧視”、“種族歧視”、“自私”、“懶惰”等等,然後把對方的觀點按圖索驥的套到這些“大帽子”中,奇蹟就會發生了,對方變成了“只能捱打、不能還手”的稻草人。

美國的政客可謂都是擅於“扣帽子”的高手。面對競選的辯論對手時,如果他年輕時沒有參軍服役,就可以給對方扣上“不愛國”的大帽子;如果他的孩子讀了昂貴的私立學校,就可以給對方扣上“反對人人平等”的大帽子。面對他國政府時,如果因為發生了疫情采取了隔離措施,就可以給對方扣上“不尊重人權”的大帽子;如果發生了兩國間的貿易逆差,就可以給對方扣上“傾銷商品”的大帽子。如此一來,他們的一切言行,都顯得如“美國隊長”一般正義。

本屆美國總統競選中,唯一的華裔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雖然有著華人的名字、華人的面孔和華人的基因,但事實上,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就連他三句不離口的“愛國主義”,指的也是他作為一個少數族裔,對美國這個祖國的熱愛。我猜,他應該對美國政客的這一套頗為熟稔。

2019年11月24日,楊安澤聲稱,美國三大有線新聞網之一的MSNBC,對他的競選存在“系統性偏見”。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MSNBC試圖壓制、並最大程度地減少我的競選活動,因為他們可能會支持一些其他候選人。”這不啻於給MSNBC新聞網扣上了“種族歧視”的大帽子,真相就是如此的嗎?

在MSNBC主持的第五場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全國電視辯論中,目前全國平均民調排名第六的楊安澤“再一次”獲得了“最少發言時間”。在接近兩個半小時的辯論中,楊安澤僅有6分多鐘的講話時間,比發言時間最多競選人的一半還少。《商業內幕》稱,“與民調數字相比,楊安澤說話的時間比民眾們期望的要短......”

不過同時報道也指出,與其他競選人相比,楊安澤性格較為“內斂”,並不喜歡批評別人或者主動“搶話”,限制了他的講話時間。此外,與他相比,其他一些競選人也被問到了相同數量的問題,但他們的講話時間更多。換而言之,如果楊安澤自己不改變自己的風格的話,主持人必須向楊安澤提出更多的問題,並且禁止其他競選人主動發言,這才能保證楊安澤獲得“公平”的發言時間。

當然,“系統性偏見”完全是有可能存在的,美國媒體對華裔的忽視或“打壓”也完全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因為某一個具體的事件,就扣上這樣的大帽子,則無疑就是利用“稻草人謬誤”為自己謀利了。

2020年2月11日,楊安澤宣佈退選時說:“我擅長數學,但數字告訴我贏不了特朗普。”但事實,數字告訴我們,他也不失為贏家。剛開始競選總統時,楊安澤幾乎無人知曉,但二年多的競選活動,讓他擁有10萬名以上的捐款者,社交軟件的粉絲更是從一開始的幾萬人猛增到如今的127萬。

當然,楊安澤可能確實是無意中利用了“稻草人謬誤”,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犯下同樣的錯誤,曲解和誤會真實的事物,導致自己“恐嚇”自己的可笑局面。例如,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草船借箭”故事中,曹操就是在大霧中,誤把“稻草人”曲解成了真正的士兵,從而中了諸葛亮的妙計,平白無故的贈送了孫劉聯軍十多萬支箭。

然而,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犯了“稻草人謬誤”,都不是最可怕的;先是個別人有意利用“稻草人謬誤”傳播錯誤觀念,然後一群無意犯錯的人跟風起鬨、推波助瀾,才是最可怕的。不妨設想一下,有人施展了“神奇魔法”,將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稻草人”,而其他人一擁而上,對這個“稻草人”拳打腳踢,置於死地。於是,殘忍的暴行,就變成了合理的正義。

歷史最著名、同時也是最悲情的“稻草人”,就是納粹時期的猶太人。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將猶太人的富裕,用“神奇魔法”變成了狡詐貪婪。在受到矇蔽的德國民眾眼裡,猶太人變成了殺死耶穌的“稻草人”,是世界的敵人,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和一切災難的起點。

1938年11月9日深夜,在納粹黨領導集團的慫恿和操縱下,德國各地納粹狂熱分子走上街頭,他們瘋狂地搗毀猶太人的店鋪和私人住宅,燒燬猶太人的教堂,公然迫害和凌辱猶太人,大肆逮捕猶太人。這一夜僅砸毀的玻璃隨處可見,據德意志保險公司的代表希爾加德先生講,其損失就達600萬馬克。要彌補這項損失,比利時全國玻璃工業要生產半年,由於被砸毀的玻璃晶瑩透明,所以柏林居民用尖刻的俏皮話稱之為“水晶之夜”。

在整個二戰期間,歐洲的600多萬猶太人成為希特勒屠刀下的屈死鬼,其中還包括100萬兒童。整個世界當時三分之一的猶太人,成為納粹“稻草人謬誤”的犧牲品,而素以理性著稱的德國民眾,大多數都保持了沉默、甚至縱容的態度。

千萬不要把這一幕悲劇,僅僅看當過去的歷史!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所言:“‘過去’永遠不會消逝,它甚至並不曾‘過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

互聯網的普及,催生了一種新型的“納粹主義”,那就是網絡暴力。一些人在網絡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語、文字、圖片,針對受害者所犯下的小錯或是個人的缺點,進行肆無忌憚的攻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灌水跟進,甚至不理性的“人肉搜索”,曝光各項隱私,把受害人變成了活生生的“稻草人”。

2012年由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搜索》,就描述了這樣一幕悲

劇。電影中,高圓圓飾演的女主角,因為在醫院被檢查出癌症晚期而心灰意冷,沒有給身邊的老大爺讓座。這件“不道德的”事被人拍下視頻傳上網絡,最終引起群體的口誅筆伐,不堪侮辱的女主在精神和病魔的雙重打擊下,自殺身亡。

很多情況下,網民習慣性的站隊到自認為正義的一方,以道德的力量審判他人,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充當了劊子手,卻沒能辨清對方究竟是“活人”還是“稻草人”。甚至到了辯論激烈的時候,一些網民已經完全不考慮事件的真相,純粹享受的是辱罵和蹂躪“稻草人”的快感。

然而,誰人不會犯錯?誰人沒有缺點?如果“稻草人謬誤”依然盛行,我們遲早都有被扣上“大帽子”的那一天。

那麼,為什麼我們特別喜歡給人扣“大帽子”呢?而且,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還常常振振有詞呢?

在認知科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表徵”(representation),即信息在頭腦中的呈現方式。“不愛國”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例如,總是幫其他國家人說好話,申請加入他國國籍,不尊重國歌國旗,不支持自己國家的體育代表隊等等。我們的大腦,為了便於記憶的存儲以及日後的搜索和讀取,會將這些具體的信息放在同一個表徵“不愛國”之下。

當我們日後遇到類似的具體信息時,“不愛國”的表徵就被觸發了,如果我們此時不做進一步思考,這些用來表徵具體信息的“大帽子”,就取代了具體的信息,呈現在我們的大腦之中。

所以,要想避免“稻草人謬誤”,遇事就要先進行獨立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輕率的當即提出自己的觀點。

把對方變成“稻草人”的神奇魔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