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和紙尿布,邏輯謬誤還是營銷神話?

小明發現家裡的啤酒喝完了,於是和老婆打了個招呼就去超市了。沒想到回來之後,老婆責怪他為什麼不給孩子買紙尿布。小明十分愕然,覺得老婆是在無理取鬧,回答說:“我去超市的時候,你沒告訴我要買紙尿布啊。”

小明的老婆生氣的回答:“你不是每次去超市,啤酒和紙尿布都是一起買的嗎?”

小明回憶了一下,還真是如此,而且沃爾瑪超市裡的啤酒,就擺放在離紙尿布很近的地方。這是怎麼回事情呢?小明的老婆又犯了什麼邏輯錯誤?

答案是:“錯誤歸因謬誤。”

當兩個現象經常同時發生時,我們會本能的認為,這兩個現象是有因果關係的。簡單的說,就是從“有A必有B”,得出“因為A所以B”的結論。其邏輯謬誤的表現形式為:

如果:A現象發生的同時(或之後不久),B現象發生

而且:上述步驟多次出現

那麼:A現象是因,B現象是果。

事實上呢,有很多種可能性導致A和B現象的伴隨發生。一是,A現象和B現象都是C現象所導致的,而A和B現象之間沒有因果關係。二是,A現象是B現象發生的其中之一的原因,但並不是唯一的原因。三是,A現象和B現象的發生毫無關係,二者同時發生只是一種偶然巧合。四是,A現象和B現象同為C現象的原因,但A現象和B現象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五是,恰恰相反,B現象是因,A現象是果。

唐朝李賀的《致酒行》詩云:“我有迷魂找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古人觀察到,雄雞常常在黎明前最黑暗的瞬間發出鳴叫,就迷信的認為,是雞群的鳴叫導致了天亮。《西遊記》中提到的昴日星官,本體就是一隻六七尺高的大公雞,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住在九天之上的光明宮,而他的工作就是“司晨啼曉”。

但“雄雞一唱天下白”的真相卻讓人啼笑皆非,科學研究表明,一群公雞什麼時候開始鳴叫,和天亮不亮完全沒有關係,而是取決於第一隻公雞什麼時候醒。群雞的鳴叫,既非天亮的原因,也非天亮的結果。公雞在戶外餐風露宿,受到驚擾的因素很多,醒的自然比人類要早,常常是在天將亮未亮的時間。於是在沒有鬧鐘的年代,公雞就承擔起了叫大家起床的任務。

著名作家高玉寶曾寫過一個家喻戶曉的惡霸地主“周扒皮”半夜雞叫的故事。一般而言,長工的規矩都是“日出而作”的,但他和長工的賣身契上卻規定:“雞叫就得起床幹活勞動。” 長工們犯了錯誤歸因的謬誤,本能的把“雞叫”和“天亮”建立了因果關係,所以並未在意這個細節。沒想到,“周扒皮”為了長工們能多幹些活,半夜三更起來學雞叫,雞群也跟著他一起叫了起來,迫使那些長工們提早起床,為他披星戴月地勞作。

儘管我們現在覺得古人的迷信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但事實上我們自己也經常會產生這種“錯誤歸因謬誤”,做出在別人看來很可笑的事情。

上個世紀末的時候,我國曾出現過一陣“鋼琴熱”,一些父母也完全沒有音樂細胞、經濟條件也一般的家庭,砸鍋賣鐵也要買一臺鋼琴,讓自己的小孩子從小學習彈奏。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當時“有出息”的很多年輕人,小時候都學過鋼琴。所以得出結論,“從小學鋼琴,長大有出息。”

事實上,他們又犯了“錯誤歸因的謬誤”,把鋼琴變成了“司晨啼曉”的大公雞。迷信“學鋼琴”能讓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和迷信“雞叫”導致了天亮,是同樣可笑的錯誤。

上個世紀末的“有出息”的年輕人,在改革開放初期都是小孩子。如果改革開發初期,他們就有條件學鋼琴,至少說明兩點:第一,他們的父母是有一定知識文化水平的,甚至接受過西方教育,有過海外留學經歷,否則不會讓他們的孩子自小學習一門如此高雅的西洋樂器;第二,他們的父母是有一定經濟能力的,甚至多半是企業家或是高級管理人員。家裡房子不夠大的話,一架鋼琴是很難放下的。而且,鋼琴的價格本就不菲,請鋼琴老師和調音師的代價也很昂貴,甚至沒有一定的人脈關係,在那個年代,有錢都找不到人。

試想一下,在這樣家庭出身的小孩子,長大之後會不會更容易“出人頭地”?換句話說,是良好的家庭條件,同時導致了“長大有出息”和“從小學鋼琴”這兩個結果。而這兩者本身之間,並沒有任何因果關係。

說實話,自己犯了“錯誤歸因謬誤”的人,只是可笑或可憐;然而,主動利用“錯誤歸因謬誤”去欺騙別人的人,則是可厭和可恨了。

中超勁旅天津權健足球隊的贊助商,是經營保健品起家的權健集團,這家公司就是一個擅長利用“錯誤歸因謬誤”的典型案例。

他們在對消費者的宣傳過程中,在真實案例的基礎上摻雜一些虛構的案例,說明使用了權健產品的病患,都獲得了治癒。但事實上,即便是真實的“起效果”的病例中,這些病患在使用權健產品的同時,也接受了正規的醫療服務。然而,不明就裡的消費者,真的以為“權健產品”就是包治百病的萬能靈藥。

2012年,內蒙古4歲患癌女童周洋在北京被確診為骶尾部惡性生殖細胞瘤,在醫院治療半年後病情有了改善。2012年12月,為了給已經做過4次手術的周洋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案,周洋的父親和伯伯登上了央視“星光大道”的舞臺,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在權健集團的主動邀請下,周洋的父親去了權健董事長束昱輝的辦公室,束昱輝說權健有一張抗癌秘方,可以治癒周洋的癌症。

於是,在與束昱輝談話一週後,小周洋結束了醫院的正規治療,開始服用權健公司的產品。但是,在服用產品三個月後,周洋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不得不回到醫院繼續化療。此時,醫生雖不斷調整治療方案,但卻已無力迴天,周洋不幸病逝。而2013年夏季,周洋的親屬卻在驚訝的互聯網上發現,權健集團大肆宣傳:“內蒙4歲小女孩周洋患癌症在權健自然醫學重獲新生”;“權健秘方救助罕見癌症”。於是,周洋的父親將權健集團告上了法庭。

2019年1月1日,天津市公安機關對權健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和虛假廣告罪立案偵查。2019年12月16日,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權健的束昱輝等12名被告人組織、領導傳銷活動一案。對於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指控,束昱輝當庭認罪悔罪,或面臨最高十五年的刑期。遲到的正義,終於得到了伸張。

周洋如果不停止正規治療,她幼小的生命能否得到拯救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卻可以肯定的說,權健的所謂“抗癌秘方”,只不過是一紙謊言。據公開資料顯示,僅2015年這一年間,權健集團的年收入就超過了100億元,靠著製造“錯誤歸因謬誤”,收割了無數老實人的“智商稅”。

當今社會,依靠“錯誤歸因謬誤”割韭菜的商家就只有權健一家嗎?我想肯定不是的。

某著名的奶製品企業,宣傳某一個長壽村的居民都喝同一種牛奶,而且這種牛奶的品質非常之高。我們先假定他們說的是事實,那麼你能得出,這種牛奶是所謂的“長壽的秘密”嗎?也許只是因為這個村莊地理氣候條件適宜,才同時有利於居民和奶牛的健康。甚至,根本就是其他原因,導致了這個村的居民的長壽。

又比如,某著名女演員,為自創品牌的面膜做宣傳。聲稱自己的護膚秘籍裡,“敷面膜”是最重要的步驟之一,自己平均一年使用超過700張面膜。那麼,你真的相信她美豔嬌嫩的面部肌膚,是她所推銷的面膜的產物嗎?恐怕真相恰恰相反吧,是因為她有著美豔嬌嫩的面部肌膚,才出來推銷面膜的。至於“她所知道的美”,也許來自於天生麗質,也許來自於後天保養,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可能完全來自於“面膜”。

1982年,托馬斯•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合著的《追求卓越》,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本銷量超過百萬的商業管理書籍,全球銷量超過600萬冊。許多讀者讚譽有加,稱之為美國工商企業管理的聖經。該書以43家實際的知名企業案例為基礎,最後總結出了“優秀企業的特徵”,即做好所謂的“管理的8項原則”。當時的企業領袖幾乎沒有人不承認,深受託馬斯•彼得斯總結的這8條原則的影響,該書曾經一度被視為美國商業的拯救者。當代管理學泰斗彼得•德魯克高度評價此書說:“彼得斯著作的力量就在於,他強迫你關注最基本的東西……它使管理聽起來是令人難以置信地容易。你所要做的就是把這本書放回在枕頭下,然後一切都會完成。”

然而,就在此書出版後沒幾年,令人尷尬的事情發生了,書中提到的43家優秀企業並沒能一直“優秀”下去,其中32家更是出現了嚴重的財務危機。事實上,那些努力學習“管理的8項原則”的小企業,也並沒有成長為“優秀企業”。

事實上,這本企業家的成功學書籍,所總結的優秀企業特徵,不過就是成功企業的常規管理原則而已。這些企業是首先獲得了成功,才開始逐步實施這些管理行為的。而非書中所暗示的那樣,實施這些管理行為,就能讓你的企業成長為所謂的“優秀企業”。

為什麼如此多的企業家,甚至包括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都陰溝裡翻船,被“錯誤歸因謬誤”所矇蔽呢?原因就在於,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心理,希望能夠找到成功的捷徑。而“錯誤歸因謬誤”聽上去是一個基於客觀事實的合理化推斷,人們在貪圖方便心理的唆使下,極容易信以為真,而彼此之間的以訛傳訛,又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謬誤的可信度。

但最終,“紙是包不住火的”,真相遲早會發聲。

所以,當我們發現兩種現象總是伴隨出現時,不要武斷的就認為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而是應該獨立而深入的思考,也許你會得出與眾不同的結論,甚至發現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美國沃爾瑪某個超市的經理,就是這樣一個有心人。當他發現每到週末,紙尿布和啤酒的銷量都會同時上升時,他並沒有像小明的老婆那樣,得出“因為某人買了啤酒,所以他一定會買紙尿布”這樣的荒誕結論。

他通過仔細的分析和觀察發現,類似於小明這樣愛喝啤酒的年輕男性,往往週末會開車到超市購物,而家中年輕的妻子則會讓他順便買一些孩子用的紙尿布,這才導致了啤酒和紙尿布存在因果關係的假象。於是,沃爾瑪根據他的建議,調整了貨架,將啤酒和紙尿布擺放在相鄰的位置,方便像小明這樣的顧客的購買。沒想到,僅僅這樣的微調,啤酒和紙尿布的銷量都獲得了大幅增長,締造了一個營銷行當的“神話”。


啤酒和紙尿布,邏輯謬誤還是營銷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