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孔子對人的本性的言論,是很難聽得到的,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也就是孔子在這方面很少涉及。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由此,後來在孔子歿後,儒分八家,對於人的本性的分歧就很明顯。荀子(性惡)與孟子(性善)對人性的分解成為截然相反的觀點,而這都可以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得以存在,其原因就是孔子在人性的問題上並沒有作出立場判斷。那孔子在人性上的認識到底是怎樣的呢?是性善,還是性惡呢?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這就得迴歸到孔子對人的觀點之上。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人有相近的性,只是由於後天的習性、習慣、有意識地行為而使得人千差萬別。這就是”性相近,習相遠”。那問題是人相近的性是什麼呢?在這個問題上,孔子的論述幾近空白,但從孔子仁學的整體論述上,可以明瞭孔子關於人性的觀點。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孔子的仁學思想指出,人身上具有一種無所不能的屬性,《聖經》將這種無所不能屬性相連結的是人的“靈”,即人的神性。孔子在人性問題上,並沒有作簡單化的處理,即僅作出性善或是性惡的,或是兼有善惡的結論,而是在這個問題上持開放的態度:性相近。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從大多數人的角度,即民的角度,民鮮矣德是一個非常持久的狀態,“中庸之為德”,也是非常難的。但同時,人又有非常強大的潛力,為仁不是因為人的力不足,而是不能持久而矣,由此,後天的教育與後天的自我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如果以《聖經》來佐證,可以更好理解孔子仁學中對人性理解的複雜性。古希伯來人對人性的認識可以揭示人性的複雜性。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在《聖經·舊約》第一章的“創世記”中揭示了人性的複雜性。首先,人身上具有無所不能的能力,即神性。因為,人是無所不能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來的。同時,人具有照看萬物的能力,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授權。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但是,人又是被趕出純善的極樂世界:伊甸園。那麼,人為什麼被趕出伊甸園呢?是因為人有善惡的判斷:吃了生命樹上的能判斷好壞的善惡果。那麼人為什麼吃了善惡果就被趕出伊甸園呢?因為,上帝怕人又吃生命樹上的果實,並永久活著,即神知曉永恆的善惡,而人只能知道短暫的、現時的善惡,而非永恆的善惡。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如果人能夠吃下兩種果子,即永久地活著+智慧樹上的善惡果,那麼,人也就與神一樣了,能夠知道永恆的善惡。但人的構造本身無法承受這種永恆的善惡,因為人構建的物質基礎是來源於有限的塵土:有限的塵土與永恆的善惡在屬性上相反,無法自然而然地結合。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能知道永恆的善惡,有了判斷善惡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神所具有的能力,也就是人的反思與反省的能力是導向無所不能的能力的鑰匙。但人沒有這種能力,因為已經被趕出伊甸園了,而且,再也回不去了,只能通過判斷善惡的善惡,來尋找永恆的善惡。只有自己後天來尋找,不能再靠先天的恩賜了。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伊甸園裡所發生的一切,是希伯來人用來闡述人的先天的非常複雜性的人性。這並不是一個封閉性的,或是性質明確的分析對象,而是一個混沌的世界。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人性的世界正如《創世記》所描述的,是一個需要創造的過程,原來是一個混沌的世界,然後需要有啟蒙之光,需要有天與地、上和下,高和低、高尚與低俗的分別,有世界的認識,有自我的鑑別,而後才有萬物和萬物的中心的出現,而非簡單化的處理。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這種對人性的複雜認識,並非單一的個人的認識所能完成,而需要世代聖賢、先知認識的積累。據研究者考證,《聖經》的作者達幾十位先知的共識,才有我們現在所見的充滿哲理和寓意的故事來揭示人性這一複雜的事物。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因此,孔子在這一問題的認識上,是一個探索者,而非一個下結論的人。他對這一問題是持開放的態度,而不是問題的終結。正是對人的自然屬性中蘊含的神性的認識,對神性和人的無所不能的潛力的敬畏也就自然而然的了。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聖經·舊約·創世記》對上帝的不可言說有一個很好的說明。《創世記》開篇是少有幾處直接描述“神”存在的狀態:“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先於時間與空間而存在,而人的思維必須依賴於時間與空間才能存在,因此,用人的思維來理解“神”必然存在困難。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那麼,人與“神”到底有多少間隔呢?人與“神”的間隔是六重阻礙,第一是時間,也就是“神”第一天創造了白天與黑夜;第二是空間,“神”第二天創造了空氣與上下;第三是世上所有植物,“神”第三天創造了各種植物;第四是天體星空,“神”第四天創造了眾星和大光;第五是飛鳥和水生動物,即“神”第五天創造的生物;第六是地上的活物,即“神”創造的野獸和牲畜。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在所有這些完成之後,才有人的出現。因此,人要理解“神”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要突破這六天的界限,將世上所有萬物歸納成簡單的“律”或是“道”,通過這種方式,或許可以追溯理解創世之前的“神”的狀態。但就目前而言,即使有藉助於科學,人類也只能理解有限的世界,而且,還是一個充滿著矛盾的、不統一的世界。人類的理性靠這種歸納方法來突破時間與空間,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那麼,靠可以言說的方法沒有辦法理解“神”或是“道”。但《創世記》指出了另外一條可以感知“神”,那就是用“靈”的方法。《創世記》講,“……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人與“神”雖然在序列上相關六大層次,但是在“靈”上與“神”直接相通。憑藉著這種相通,人可以感知“神”的存在。當然,相通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需要信心、努力與幫助,其實,整部《聖經》就是講述如何通過這種相通,如何明確和踐行與生俱來的“約”。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無所不能的屬性

“神”具有無所不能的特點,如果以無所不能,無處不在來代替”神”同,不用人格化的方法來理解“神”,那麼,”神”可以理解成“規律”、“法則”,即“道”就是“神”。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天地萬物,人間萬象都有共同的、統一的法則,依法則而行則興,逆法而行則衰,這種思想在古希臘文明,在自然法思想中都是最為基本的認識。啟蒙時代將之理解為“時間與空間”,用自然神代替宗教神。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其實整部《聖經》,上帝並不是全書的中心,閱讀《聖經》無須糾結於上帝的理解,探討上帝的屬性。《聖經》的中心是“神”與人立的“約”,這是人類理智可以觸及的,也是需要用理性來理解的,上帝只是為“約”背書,說明“約”的神聖性、先天性與強制性。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正如《聖經·創世記》所指出,我們所應用的理性,並不是基於自然理性所具有的“靈氣”,而是本乎“血氣”,是分辨短期“善惡”,缺乏持久力(生命之樹果實的支持)。這種理性的分裂使得個人的能力與潛力斷絕通道,而要打開無所不能的潛力的大門,不是依靠區分善惡的本乎血氣的理性,而是自身的超越善惡的、與生俱來的興趣與愛好,這種原生態的能力是開啟潛力、開啟自身神性的鑰匙。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用仁學,可以完整地破解《聖經》中的密碼,這也正如奧古斯丁所講的,正是由於《聖經》要傳播的道過於深奧,如何用時間和空間組成的詞語來闡釋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真理或是神之道,就不能用定義、描述、解釋的方法,而只能用打比方、比喻、誇張、講故事的方法,而這種表述的解釋就需要運用特別的解釋方法,而仁學正是提供了這種解釋的方法。

人性的探討:東西方《聖經》的對話

因此,用仁學來解釋《聖經》,可以讓我們瞭解到仁學的強大解釋力,同時,也可以豐富仁學的內涵。

如果需要進一步瞭解仁學的內涵,敬請加入視頻慕課《論語啟蒙:論語的法典化解讀》,或參考《仁者無敵:仁的力量——大變動社會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視頻加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