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話系列34:沒想到!美國民主黨的前身當時叫共和黨

上集提到1800年的大選,異常激烈。聯邦黨人垂死掙扎,不想失去權力,但最終一切努力付之東流,民主共和黨領袖托馬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贏得大選;艾倫·伯爾當選副總統。傑佛遜領導的民主共和黨,其實是今天美國民主黨的前身,但那個時候他們往往稱自己是共和黨人。美國今天共和黨的出現,是半個世紀之後的事情了。

美國史話系列34:沒想到!美國民主黨的前身當時叫共和黨

托馬斯•傑佛遜

傑佛遜就職 呼籲兩黨同心同德

傑佛遜在就職演說中,號召兩黨能夠團結,不要因為爭論而拋棄共同的東西。他在演說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我們都是共和黨人;我們都是聯邦黨人。讓我們同心同德,讓我們和平共處、彼此關愛”。然而,面對傑佛遜的友善態度,聯邦黨領袖漢密爾頓並不領情。他公開發表講話,攻擊傑佛遜。

美國史話系列34:沒想到!美國民主黨的前身當時叫共和黨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雖然聯邦黨這個時候已經失去了政治地位,但漢密爾頓並未灰心,他還想繼續和民主共和黨做鬥爭。不過,傑佛遜對此並不擔心,他對自己的施政方案充滿信心,他相信最終會贏得所有美國人的支持,包括聯邦黨人。傑佛遜看到,像漢密爾頓這樣的聯邦黨高層領袖,無論怎麼說都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他也不再做這樣的努力了。傑佛遜更關心的是,如何讓漢密爾頓的支持者們改變立場。

1801年,傑佛遜就職之後的日子裡,他感到心情愉悅。他說:“我們不能再說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兒了。我們的成就是新的;公眾輿論體現的力量是新的。最重要也是最令人振奮的是,我們沒有使用暴力就完成了政府換屆。這體現了美國的強大,它會讓我們的共和體制長盛不衰”。傑佛遜把媒體和言論自由看成是一個國家健康發展的必要元素。他特別地說到,我們要給那些不同意我們觀點的人發言權,儘管他們的想法是錯的。

果然,除了漢密爾頓以外,幾乎所有聯邦黨人都對傑佛遜產生了一些好感。他們覺得自己不會被當做敵人而在政壇受打壓。比如,喬治·卡波特是新英格蘭地區最重要的聯邦黨領袖,他一貫與漢密爾頓保持步調一致,可這一次,他卻願意接受傑佛遜。他尤其看好傑佛遜的對法國政策。我們前邊講過,民主共和黨人喜歡法國,不喜歡英國,而在亞當斯時期,美法兩國差點打了起來,戰爭一觸即發。現在這個對峙狀態鬆弛了,新總統願意與法國保持長期友好。這不僅是民主共和黨人的夙願,也是很多聯邦黨人願意看到的。

傑佛遜組建新內閣

但是,接受傑佛遜的聯邦黨人,理由各不相同。有一種聲音,認為傑佛遜懼怕聯邦黨人的勢力,他想當穩這個總統,必須得處處看聯邦黨人的臉色行事。然而,事實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傑佛遜任命的內閣成員清一色,全都是支持他的民主共和黨人,沒有一個是聯邦黨人。他任命自己的好友詹姆斯·麥迪遜為國務卿,任命賓夕法尼亞州的阿爾伯特·加勒廷為財政部長。麥迪遜是建國元老之一,我們前邊的節目中多次講到過他。他是一位文藝青年,博古通今、善於寫作,費城制憲會議上他負責記錄。在華盛頓時期,為了和漢密爾頓打輿論戰,他還幫傑佛遜找了媒體幫忙,所以傑佛遜特別信任他。新的財政部長加勒廷也是位民主共和黨人,他先後擔任過聯邦眾議員和參議員,很有從政經驗。他出生在瑞士的日內瓦,在瑞士接受的教育,後來移居美國。加勒廷精通經濟和金融,管理聯邦的錢囊,一點都不遜色於漢密爾頓。

傑佛遜很清楚,新英格蘭地區是聯邦黨的大本營。要想讓這裡的人脫離聯邦黨的影響,就必須讓這裡的人在內閣擔任重要職務。於是,他讓馬薩諸塞州的老利瓦伊·林肯(Levi Lincoln, Sr.)擔任司法部長。

美國史話系列34:沒想到!美國民主黨的前身當時叫共和黨

老利瓦伊•林肯

他參加過美國的獨立戰爭,在政壇很有影響力。他在馬薩諸塞州還是遠近聞名的大律師,對法律非常精通。我們稍微說一下,美國的司法部長和聯邦法官的職責完全不一樣,他是行政分支或者說內閣成員之一。他的主要職責是替美國政府處理法律事務,相當於美國政府的法律顧問。

傑佛遜如何面對民主共和黨和聯邦黨之爭

儘管傑佛遜任命的內閣成員全都是民主共和黨人,但他在就任之初向聯邦黨人拋出的橄欖枝依然令許多共和黨人感到不安。他們甚至指責傑佛遜對政敵過於寬宏大量。比如,弗吉尼亞州的William Giles就直言不諱地說,向聯邦黨人表示友好不能變成一種軟弱。他認為傑佛遜作為總統,應當儘快把政敵從政府中清理出去。

美國史話系列34:沒想到!美國民主黨的前身當時叫共和黨

詹姆斯•門羅

另一位民主共和黨的重量級人物,詹姆斯·門羅,也是後來的美國第五位總統,更是言辭激烈地批評傑佛遜說,“你必須記住,共和黨裡有數以千計的優秀人才一直支持你。如果你繼續留任聯邦黨人擔任要職,那這些共和黨人就不會再相信你了。”他還補充說,他指的是聯邦高層官員,不是那些底層的政府官員。門羅認為,底層官員不要隨意更換,因為這可顯示總統的包容之心;上層建築必須改弦更張,否則新政就無法施行。

托馬斯·傑佛遜的處境很艱難,因為兩邊的人都對他施加壓力。但他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他並不屈從於任何一方的威脅。面對來自兩方的批評,他回應說:“來自聯邦黨人和共和黨人的大聲吼叫,不會讓我多解除、也不會讓我少解除任何一個官員的職務,我會按照自己的判斷公正地去做。”

經過一番權衡,內閣總算安排妥當了。下一步要做的是解決具體問題。傑佛遜當時面對的兩大難題,一個是政府開支太大、稅收太高,另一個是聯邦法院的法官都是聯邦黨人,他們想保住司法這最後一根稻草跟民主共和黨對抗。傑佛遜是如何解決這兩大難題的呢?請看下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