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娘惹菜是一道南洋佳餚,融合著甜酸,辛香,微辣等眾多品味,但這部《娘惹肉》帶給觀眾的卻只有酸辛辣,一部不到十六分鐘的短片,讓人回味良久唏噓不已。

影片一開頭,生意火爆的屠夫正在賣肉,媳婦一把拉住他,說有件重要的事情今天要做,兩口子生意也不做了,立刻趕回家。

是什麼重要的事情?兒子說他第二天要過生日,難道是給兒子做生日前的準備?

但他們回到家卻是給老孃做了一桌子肉菜,讓老孃吃到撐。

這兒子一家可真是孝順。


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但第二天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原來兩個兒子每家輪流照顧老孃一年,到交換的日子,如果老孃瘦了,就得繼續再養一年。

屠夫兒子是怕老孃還留在他家,拼命的給老孃塞肉,好讓老孃第二天能順順當當的滾蛋!

而為了能讓老孃過稱,不但給老孃夏天穿棉襖,甚至還塞了兩大塊肉。

最後肉掉下來的時候,兩個兒子大打出手,老孃拿著那兩塊肉,滿眼的淒涼。

真是諷刺意味十足!

自古以為,孝順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動物尚且知道報答母親養育之恩,但有的人卻喪失最基本的人性,把老人當做累贅一樣拋棄。

這種現象不止發生在農村就是城市也普通存在。

世人都說,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位母親養幾個孩子,辛苦付出也不說累,而當母親年老力衰後,幾個孩子卻養不了一個老孃,究竟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不外乎這幾種情況。

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1,溺愛

母親對於孩子的疼愛是件天經地義的事,但愛也要有個度,如果過了,就成了溺愛,也就養成孩子飛揚跋扈的性格。

明成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有三個孩子,明成是最小的孩子,所以特別偏愛,要什麼給什麼。

明成上學時經常幹壞事,偷同學的錢偷看女生上廁所,老師告訴家長,明成母親卻哭鬧到學校,說老師冤枉明成。

中學沒畢業也就不上了,天天在家遊手好閒,偷雞摸狗的讓整個村子都非常厭惡。

這種人品在他母親的眼裡卻如稀世珍寶一般,掏出全積蓄給明成買了個媳婦,以為他能安生過日子。

可結果,跑出去幫人花假錢,坐了幾年牢。

出獄後就天天罵他母親,說都是她害的,自己要文化沒文化,要前途沒前途,罵著罵著還動手打。

明成哥姐看不下去,斥責他。

這種時候,他母親竟然還護短,說明成開玩笑的。

最後,明成把他媽的棺材本偷了去賭錢,把宅基地也給賣了,最後竟然把他媽押給村裡的老光棍當媳婦。

他母親氣的喝農藥,明成就眼睜睜看著他媽死在家裡,就是覺得去醫院還得花錢,而且母親對他而言,就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工具。


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養不教父之過”。

一個孩子生下來就像一個透明乾淨的瓶子,孩子慢慢長大,瓶子裡呈現出什麼樣的顏色,白的或者紅的,或者黑的,都取決於父母給予什麼樣的教育。

如果只是一昧的溺愛縱容,孩子最終走上歪路,父母脫離不了關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昔孟母,擇鄰處”。

孟母為了教育好孟子,帶著孩子搬了一個地方又一個地方,只為找到有品德有學識的賢人,這樣孩子才能明白什麼是禮義廉恥,應該如何做一個讓人敬仰的人。

像明成母親這樣,只怕到最後一刻才會想到後悔吧。

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2,嚴格

有的孩子的不孝順,卻是因為父母嚴格的教育,和溺愛同樣一個道理,無論何種教育都要有一個度,過於溺愛不好,過於嚴格也不好。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確實他們生下來就是純潔的白紙,但除了父母之外,他們所接觸的外界事物,也在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

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就要正確引導,挖掘他們所喜愛的,認同他們的想法,聽取他們的意見,而不僅僅只有父母的權威來壓迫他們順從。

馬玉的父母是一對高級知識分子,從小對他的期望非常高,上學時必須全校前五,否則就要受到懲罰,不許吃飯,罰站,甚至不許睡覺。

這樣的情形維持到馬玉留學,出了國的馬玉像一匹脫韁的馬,享受著從未有的輕鬆和自由,就是畢業後也不願意回國,甚至得知母親出國來找他,馬玉直接就跑到另一個國家躲起來,從此幾乎杳無音訊。

直到母親重病去世,馬玉才再次出現在家裡,他回來不是為了陪伴已經年邁的父親,而是要拿走母親留下的遺產。


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他的自私讓父親很寒心,質問馬玉到底還有沒有人性?

馬玉大笑:“人性,人性在我七歲尿褲子,被你們拿到學校展覽的時候就已經沒了!”

童年的傷害是人生中最難以磨滅的記憶,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下來的天使。

有的天使被當成公主王子,有的卻被踩在腳下肆意的欺辱和傷害。

他們失去了翅膀,難以逃離那種環境,但一旦翅膀重新長出來,他們立刻就會逃得無影無蹤。

馬玉就是這樣,父母對他造成的傷害是永恆的,或許這一輩子他都不會原諒父母。

船到橋頭自然直”。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彎小舟,河面平靜的時候隨他慢慢行走,一旦有大風大浪小舟要改變軌跡時,父母再提供可行意見。

你把孩子當朋友,孩子的思想才會成熟理智,與你共同探討人生。


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3,偏心

偏心和溺愛的性質差不多,但偏心的事情發生在子女眾多的情況。

同為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母親卻偏疼某一個,引起其他孩子的羨慕嫉妒恨,這也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有人常說,小時候越不受待見的孩子,長大後會越孝順。

某種意義上是有這種可能,但這話也不是絕對的。

大牛家有兄弟四人,以前農村生活比較苦,家裡男孩子多,吃的也多,家境不富裕的情況下,就有孩子吃不飽。

這種時候如果當母親的公正一些,兄弟間也能和睦些。

但自古母親偏疼小兒,於是同樣食物的情況下,還會悄悄給小兒再多留一份。

一開始是瞞著其他孩子,但小兒子偏偏喜歡賣弄,結果就成了明面上的事。

大兒子不服問母親為何偏心,母親說不出個所以然,反把大兒子打了一頓。


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幾個孩子長大後,母親也老了需要人伺候,前三個兒子都不願意伺候,說她偏心小兒子,就應該由小兒子來贍養。

小兒子卻也不願意,說是大家的老孃,憑什麼就扔給他一個人。

四個兒子在那扯皮,乾脆就把老孃扔在大路邊誰也不問。

可憐家裡兒孫滿堂,老太太卻落個路邊乞討的地步。

《娘惹肉》中,兩個兒子的家庭環境似乎都不錯。

小兒子是屠夫,賣肉賺錢。

大兒子雖然沒交待是做什麼的,但從小孫子的嘴裡卻能聽出,一部好跑車說買就買,顯然也不是差錢的主。

這樣的家庭絕不是到了贍養不起老人的地步,主要的還是他們的心裡根本就沒有贍養和孝順這個概念。

都說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當影片結尾老太拿著那兩塊肉,滿眼淒涼的時候,讓觀眾生出更多的無奈。

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4,利益

古代有個小故事很耐人尋味。

一個老母親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但老了以後誰也不願意照顧她,老村長想了個辦法,讓老母親按他的計劃行事,老母親照做之後,兩個兒子對她孝順至極,直到去世。

兩個兒子搶奪的打開老母親留下一個盒子,裡面卻是幾塊石頭,險些氣死。

老村長想的辦法就是騙兩個兒子,老孃有一盒子的珠寶,誰孝順這珠寶就留給誰。

這不但是故事,也是現實。

美珍是一位老師,退休工資挺高,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買房她替還房貸,孫子買房還是她給還,小兒子不願意了,讓她每個月給自己和房貸一樣的錢才行,否則就去她單位鬧。

老師都要面子,只能給。

這樣三下五去二也沒多少錢了,結果老伴又得了白血病,雖然有醫保,但積蓄也花得差不多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兒子回家把美珍的工資本給偷走了,美珍失去經濟來源,又不好意思去單位掛失,從前利利落落的人民教師,最後襪子都是補了又補。

有退休金的老人相對還好許多,像農村那樣一輩子沒上過班的家庭婦女,她們老了之後只能依靠子女養活。

衣食住行還能接受,一場病下來,再孝順的孩子都承受不住,那把父母當累贅的更是難以承受。

故事:《娘惹肉》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心頭肉,一堆孩子為何養不了一個娘


綜上所述,不孝順的原因有很多。

在面對那些不孝子的時候,很多人會指責他們。

其實不孝順,並不是長大以後才開始的。

前不久,有一個小視頻在短短几十分鐘就達到幾百萬的播放量,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當街毆打母親,而那個母親是怎麼做的呢?就那樣蜷曲身體任由孩子痛擊。

這樣的情形,能指望這孩子以後孝順嗎?

前事之鑑,後事之師!

百因必有果,一棵樹想要結什麼果,是甜是酸還是苦,取決於種樹人是否施肥打藥修枝。

孩子的成長也是修枝的一部分,不能說一味為了多結果,而使這顆樹雜枝重生,最後不但果子沒多少,還毀了一棵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