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中國機床被世界機床業徹底甩開

中國是世界第一機床生產和消費大國,為什麼十年前我們還有世界TOP10的機床企業,十年後卻“養”不出一家能打的機床企業?

  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用戶群。2002年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床消費國,中國機床市場消費額在世界機床消費總額中的佔比曾一度達到近40%,至今繼續保持在1/3左右的水平。在高端領域,由於差距懸殊,國產機床基本上還不具備市場競爭能力。而中端市場領域一直是國產機床與進口機床爭奪的主戰場,也是我們曾經瀕臨全面失守的領域,爭奪這一領域的市場份額,是多數機床企業長期以來的主攻方向。

十年來中國機床被世界機床業徹底甩開

  然而,天質本高端的機床母機行業,在中國一直營養不良。這其中,反而是四處覓食的民營企業,為這個行業增添了一抹令人期望的暖色。像大連光洋不僅僅發力高端五軸機床,而且在控制系統、轉檯、力矩電機等精密零部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進展。機床行業要發展,必須要有健康的零部件產業。其實這是整個中國製造業暴露來的問題:只迷信最後的大機器的集成,為一個個首臺套歡呼,而忽略基部零部件的突破,是萬萬做不好中國的裝備製造業。

  2008年時,世界機床企業產值排名中,德國通快以25.3億美刀居首,亞軍日本山崎馬紮克21.6億美刀,季軍是21.4億美刀的德國吉德曼(GILDEMEISTER)。其後是日本大隈、日本天田(AMADA)、美國MAG、日本森精機、中國瀋陽機床、日本捷太格特(Jtekt)、中國大連機床。TOP10裡,兩家德國企業,五家日本企業,一家美國企業,兩家中國企業。

TOP10的最後一名大連機床,總營收11.7億美刀。

  十年後,2018年,當年排名第一的德國通快營收已超41億美刀,排名第三的德國GILDEMEISTER的DMG已與排名第七的日本森精機合併為MORI-DMG,年營收同樣超過40億美刀。當年排名靠後的日本捷太格特,憑藉機床和汽車零部件兩線業務高速發展,年營收規模躥升超過130億美刀!連當年籍籍無名的臺灣地區的友嘉機床集團,通過不斷併購和發展,年營收也超過了22億美刀。

  而當年國際機床十強之一,瀋陽機床的年營收如今不足8億美刀,陷入鉅額虧損。另一家十強,大連機床在2017年底破產,債權總額高達224.22億人民幣。中國機床行業的四大支柱企業,瀋陽機床、大連機床、秦川機床、昆明機床中,瀋陽鉅虧、大連破產、昆明退市,只有秦川機床還支撐著,但離世界機床TOP 10的距離很遙遠。中國是世界第一機床生產和消費大國,年度數控機床的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人民幣,全球機床市場三分之一屬於中國,如此大的市場容量,怎麼十年前我們還有世界TOP10的機床企業,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都“養”不出一家能打的機床企業呢?

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

  2009年,中國機床製造業的經濟規模就已超越德國和日本躍居世界第一位,並且一直保持至今。近年來,中國機床工業的總產出始終佔世界總產出的四分之一左右。40年機床工業的規模增長過程,大致可以劃分成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改革開放初至上世紀末(1978-2000)。這一階段機床工業的主題是體制改革、引進合作和調整提高,總體上處於培育基礎、積蓄能量的階段,增長速度並不是很快。第二階段為本世紀初至今。這一時期各種增長要素——改革基礎、開放入世、勞動力供應、市場需求等充分疊加,機床工業隨同中國經濟同步進入了快速增長時期。

  機床工業經濟規模於2009年躍居世界第一位的背後,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背景,即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出現了此消彼長的變化。由於中國政府迅速推出大規模投資計劃,經濟增長得到了快速恢復,重新進入高速增長的軌道。正是這一增長落差為中國機床工業的規模躍升創造了條件。中國機床行業,在高端幾乎是完全失守,低端國內混戰,中端交鋒。中國機床工業的總產出始終佔世界總產出的四分之一左右。儘管機床進口總額有所上升,但進口機床佔國內機床市場總規模的比重從2012年的41%下降至2017年的29%,表明國內企業正在努力向高端技術、替代進口方向發展,逐步降低我國對國外高端機床的依賴。

  機床這個市場環境惡劣,行業市場很小,自然很難得到GDP至上的重視。即使機床強國之如德國日本,機床行業佔GDP也不過0.2-0.3%。然而德日美都拿這個當寶貝,含起來都怕化了。這是國之重器!一個國家工業強國的標誌是什麼,第一就看機床!機床是一切製造的精度、速度和效率的量尺。然而,中國機床行業,一直就處於邊緣位置。就各種產業政策、資金扶持而言,機床行業就是冷板凳選手:置之一邊,少聞少問。

  不管是功能部件和主機,中國現在都有不少的技術底蘊,有著經年的科技積累,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短板突出”的現象是顯著的,而產品的工藝性驗證同樣也是長期缺失的。國外企業產品研製與工藝驗證投入比例一般在1:5甚至1:10,而試驗面積與製造面積之比在1:0.5-1:1左右。國內傳統老牌機床企業的通病:盈利能力不強,缺乏實驗驗證能力和條件,“做得出”樣機,但無法通過工藝性驗證進行完善,最終難以進入高端市場。再加上高檔數控機床研發是“高投入、低產出”,企業不堪重負,長期陷於“可靠性低——難以形成規模性應用——不能通過規模性應用提高產品可靠性”的低端鎖定。

  機床有通用性的一面,但也有戰略性的一面。簡單地靠市場機制、靠兼併和歸堆,絕不是機床的發展之道。而放到社會資金解決也不太現實,因為機床行業週期性明顯,差不多五年一個週期,1年半好三年半壞。投資機構最怕的就是這種行業。靠簡單的社會投資和回報率,是不可能解決這種投資巨大、回報慢而且呈現週期性顛簸的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