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何昆峰


瀘定橋是清朝康熙時期建造的,橫跨大渡河的一條懸掛式鐵鎖橋,長103米,共用鐵40噸,建造雖有它的獨特之處,但不要奇怪這麼重的鐵橋是怎麼修建的,因為1000年前的唐朝,我們的祖先已修建了體量更大的,橫跨黃河的蒲津橋,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黃河鐵牛,僅一隻鐵牛就超過了40噸,整座橋共用鐵800噸,所以瀘定橋對比蒲津橋,是小巫見大巫了,而且瀘定橋的修建只用1年時間就完成,在當時來說,沒有技術難題,完工很快。

瀘定橋,1705年建造,為我國曆史古橋。

自古以來,藏區跟我們經濟交流,以前是由四川上陝西,繞甘肅再進藏,這個路途遙遠,後來開發了從四川雅安直取藏區的路線,走這條捷徑必須過流水湍急的大渡河,當年過大渡河的渡口就設在瀘定縣,可是大渡河經常氾濫,商旅們渡江緩慢,還不能攜帶大件,經常造成翻船事故,如遇到雨水天,只能用溜索,嚴重阻礙了茶馬古道貿易活動。

瀘定橋為康熙御筆所題。

特別是公元1700年,發生了一起軍事暴亂,促使了清廷改變交通要道的決心,這年在大渡河西岸駐守打箭爐的地方武裝,依託險要地勢,劫掠過往商客貨物,公然與清廷對抗,四川提督唐希順馬上率軍平叛,暴亂雖然平息了,為了以防外一,清廷在打箭爐增兵3000人,這麼多人的兵械、糧餉運輸就造成了很大困難,當時的四川巡撫能泰在考察了大渡河沿岸情況後,於1704年請奏康熙皇帝“仿鐵索橋規制建橋,以便行旅”,這個計劃很快得到康熙批准,1705年9月動工,1706年5月竣工,康熙很高興,親自題名“瀘定橋”。

圖為瀘定橋定樁結構。

瀘定橋共13根鐵索,9根是底鏈,4根是扶手,上面鋪木板,橋兩端有巨石修的基臺,鐵索的地龍樁就埋在基臺下,地龍樁造的比較考究,由鐵栓、臥龍樁、羅鍋絆組成,再埋入落井下,巧妙的利用基臺的自重來分擔鐵索的巨大壓力,基臺上修有橋亭,保護鐵鏈不受雨水侵蝕,當年的瀘定不產鐵,交通極為不便,可以想像鐵鏈運來的艱難,安裝的步驟是,先裝好一邊的地樁,再用巨繩溜索把鐵鏈一根根繃在河上,用鐵釺楔於樁內。

圖為瀘定橋康熙御製瀘定橋碑記。

此後瀘定橋成了川藏交通要衢,並設有軍事驛站,乾隆時準噶爾侵入藏區,清軍兵分兩路,一路青海、一路過瀘定橋驅除了噶爾丹,此後的抵抗廓爾喀、大小金川等軍事行動,瀘定橋都發揮了重大作用;兩邊的商業貿易更是達到空前,雍正就在瀘定橋專門設置巡檢一職,因為這座橋形成了一座新興的城市,到了1913年正式取名“瀘定縣”,革命時期我軍也在此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飛奪瀘定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