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終身大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上帝的使者,今生轉世為世界文壇上的大師,一雙銳利的眼光洞察到塵世間的悲憫人生與人性的陰暗面,幾根手指頭牢牢地抓住它,並用行雲流水般的筆觸讓一行一行的文字猶如種子般慢慢地生了根,發了芽,長出了無個數樹枝細葉向周圍的空間蔓延。逐漸地成長為一個整體,雖說有別於同類,但他的作品充滿了哲理,執著於對人性與信仰的探討,揭穿了人的思想是種種矛盾的組合體,深刻地解剖了人類體內心靈中隱藏的無數個奧秘。他的作品改變了以往小說中圍繞一個主題思想來陳敘平鋪。獨創了復調小說,故事中每個人因對現實社會規則的迷茫,艱辛的生活讓他們產生了對宗教信仰的疑惑,繼而各位人物的聲音穿插其中,自成一體,形形色色的讀者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身影。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著作很多,《罪與罰》《白夜》《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世界名著皆是出自他的筆下,其中巜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鑲在王冠上一顆明珠,也是世界文學史上巔峰之作。

在《卡拉馬佐夫兄弟》裡看不見可人情感 的蹤影,故事情節中也少了一份柔情,與古典文學中理趣美漸行漸遠。只聽見那些激情的言語在故事人物身上湧動著自尊,情慾和憎恨的律聲。當他們一個個在舞臺走過時,無一不以觸目驚心的清晰度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那些漫畫式人物各種情感的流露,卻躍動著生命的活力,真實地展示著錯綜複雜的社會,人性的陰暗,慾望的膨脹,心理的焦慮。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對靈魂的拷問擠進了書本上每一頁,連貫起一個個小故事行走在人性中黑色隧道里,即使這是人類的高貴與卑鄙,冷酷與深情…之間相互折磨著同一人的痛苦體驗,但我們的記憶仍把這次艱辛的旅程永遠在儲存在心靈裡,把它當作解剖我們人性中的奧秘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閃耀著思想的火花,似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把我們的靈魂拉出長長空空的軀體,走入一個奇異的界域裡,在那裡看到了靈魂掙扎在別人看不見深淵裡:

隨著社會的發展,攫住大部份人的現實問題,就是階級層次的固化,把人們的生活撕裂,艱辛的生活讓他們逐漸感知上帝創造世界裡灰茫茫一片:包羅了善與惡,是與非,美與醜,富與窮…等萬物之間的差距。而社會公共資源分配上的不公也讓人們看到公正,平等的權利也在厚此薄彼。失落的陰影則湧進弱者的心靈,時不時地敲打著他們的自尊,世俗的攀比讓心理滋生出無數個慾望,迫使人們努力地去追,心甘情願地做它的奴隸。塵世間的萬物,變幻於瞬間,慾望讓人類的靈魂由以前單一的思想純正者演變為多重思想的混合體逐漸分裂成具有不同人格一體的人,並根據自身需求戴上不同的面具遊走在這個荒謬的世界裡。可人們從小就被教育言行舉止應對社會規則和約定俗成的傳統信奉和遵行,明確了道德的準則與生存的意義,所受的文化範圍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了人類個體行為的支配點。

人性中損人利己劣根性迫使一個個靈魂在肉體的慾望中游走在神性與理性之間,心裡開闢了不同個體之間搏鬥的戰場,雖不見硝煙瀰漫,但也血淋心尖。神性說這個美麗的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只要遵從上帝的律法,就是與上帝同行,也就得到了上帝的祝福。理性說:到底是人創造上帝?還是上帝創造人?如上帝創造人?為何在他創造塵世間找不到美麗的東方伊甸園的蹤影?只見人類現實中殘酷無情,而面對他的子民的無助,那個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上帝為什麼無動於衷呢?每個人應對自己的罪惡問題受苦受難,但接受不了在兒童的眼淚上建起教義的大廈?神性又說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大眾的信仰裡,理性說別人鏡子世界中的獎賞不過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倒不如手中抓住實實在在的以備生活所需…種種奇特的思緒猶如脈絡貫連在人體內,在這個上帝創造的社會沒有變成真正的東方伊甸園之前,神性與理性將永遠在那一塊戰場刀光劍影。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的小說主題,也就是小說的靈魂還是尊崇《聖經》的教義。我們讀者在閱讀此小說時,後背脊樑骨時不時冒出陣陣寒意,不得不感嘆"萬丈深淵終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測”。而後背脊樑骨時不時冒出的寒意也被善良,溫和人見人愛天使般阿遼沙抹去,他是此小說中為數不多的正面人物,其的聖潔,博愛的品行讓殘餘善念的人當著鏡子照著自己良心,糾正了言行舉止。故在小說一開頭他就一二再三地強調小教士阿遼沙就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故事中前部分的留下僅僅他的青年時期人生的足跡。至於他後來歷經種種磨難人生,如何以堅強得毅力克服它並抵擋住來自人性中七情六慾的誘惑,最終成為受他人敬仰的一方名士。他的成長秘密一直隱藏在陀翁腦海裡,最終隨著作者的逝去走進了另一個世界,給讀者們留下了一個空白讓各位文學愛好者自己來續阿遼沙後半生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