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文 | caipaofan

圖 | 《剩女》


「剩女羞辱」從沒有停過

北京。


34歲的律師Huamei,正興奮地跟自己的婚姻中介聊天:


「我理想的對象,要受過良好教育、尊重女性、能分擔家務!」她眼睛裡有種閃光的憧憬感。


中介則完全是另外一幅表情:她用匪夷所思的嘲諷表情打量著HUAMEI,像是在看一個新鮮的外星人。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她甚至毫不避諱直指Huamei堪憂的條件:「首先你不是很漂亮,不是美女;第二個,年齡真的很大了。」


Huamei反駁:「可是我覺得我的年齡還好誒。」


「你真的還以為你的年紀在婚姻市場中還是一個很好的年紀?」中介明顯有些吃驚。


她繼續評價:「你自己覺得現在狀態很年輕,看起來很好,這都是自欺欺人。」


「而且你很快就變成大齡產婦了。」中介彷彿掌握了真相一般,不吐不快。


Huamei聽到這句話終於忍不住了,「為什麼我要求對方尊重女性,就是如果我不生育,他也會尊重我。」


「你想要選擇婚姻,那就不能不生孩子啊。你怎麼可以向男人提出這種要求?」中介眼裡,Huamei顯然對自己的條件盲目自信了。


短短2分鐘不到的對話,徹底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單身女性在婚戀市場上,所能遭遇到的最常見、卻也最惡意的評價:只關注年齡、外貌、生育能力,把和這些以外的所有人的品質,消滅地一乾二淨。


這個場面真實發生在4年前,是紀錄片《剩女》中的一段畫面。


我看了不到5分鐘,就已經氣到摔鼠標了。


《剩女》由美國專門製作紀錄片的 PBS 電視臺拍攝,兩位以色列導演在2015到2017年間,跟蹤了三位年齡從28到40之間的中國女性的相親經歷。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紀錄片裡,由「剩女」引發的種種矛盾隨著人物的生活貫穿始終:原生家庭影響、性別歧視、畸形的婚戀市場、艱難的個人奮鬥……


真實到我以為是在看自己,重新感受一遍因為單身而遭受的全部壓力。


是的,我也是所謂的「剩女」,36歲,沒有結婚。


對我來說,未婚的焦慮曾經一度到過頂峰。在30歲的前後幾年,我每週瘋狂相親,來自父母、親戚甚至朋友的壓力,讓我根本無處可逃。


但實際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生活因為太自由而變得很開心,未婚反而不再是困擾我的主要問題。


就這樣過了6、7年,也還是一個人生活著。到今天,未婚好像已經不再是困擾我的主要問題——至少我以為是這樣的。


但這部2019年推出的紀錄片像是一記重錘,把我從自我麻痺中砸醒。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想起一個月前在老家,我和我爸的一次爭吵。


起因是我爸今年69歲,在農村,逢9的生日都是大事。


說到今年要不要辦生日宴的時候,我正吃著飯,理所當然地說:「我什麼都不懂,不如你們定飯店,我來出錢就好。」我爸雖然還往嘴裡塞著飯,但明顯不高興:

「你都沒有結婚,我沒有臉過生日,我要女婿出錢給我過。」


「我沒有結婚就不是你女兒了!?我的錢又不是偷來搶來的,憑什麼不行?!」


我氣得全身發抖,放下筷子就離開了飯桌。


作為女兒,我因為沒有結婚,而被否定了全部。在他們看來,我是敵人,是行走的恥辱柱。


真的很受傷,針扎到肉裡那種尖銳的心痛。


和父母抗爭了這麼多年後,理智上我當然明白,要改變他們的想法幾乎不可能。但當面對循環往復的「不結婚就什麼都不是」的否定時,我仍然會被激怒。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到底誰有權定義幸福

「剩女」第一次出現在2006年。


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剩女成為171個漢語新詞語之一。


它指的是超過適婚年齡還沒有結婚的女性,一般是27歲以上。


但「剩女」這個詞,在它的表面意思之外,有著遠超出想象的歧視、不平等和觀念的衝撞。


我爸媽在勸我一定要結婚時,說過最多的話是:「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還有類似「只有結婚才完整。」「將來誰照顧你?還不是你老公?」「結婚也是一個交代。」


跟誰交代?我不知道,他們其實也說不清。


我內心深處相信,他們真正希望的是我能幸福快樂。但在他們的認知裡,幸福的定義是單一的:結婚生孩子,和別人一樣,就是幸福的。


真的是這樣嘛?


Huamei家裡有5個姐妹,在紀錄片裡,關於不結婚最激烈的一次爭吵,發生在她和姐姐之間。


在對待妹妹大齡單身這件事上,這位孩子看起來已經10多歲的姐姐,態度非常強硬。


她指責Huamei因為不結婚,讓全家人都走不出家門,抬不起頭。


「不結婚可不就是要被判刑。」

「不結婚再幸福它也不叫幸福。」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可她自己真的就覺得結婚生孩子,像別人一樣過完一生,是幸福嗎?


Huamei最終選擇去法國讀書,出國前最後一次回家,姐姐的表情變得柔和但微妙。


擔心妹妹不結婚就像擔心她去法國不能生活好一樣,姐姐的擔心就是親人之間的關切,可偏偏鏡頭裡流露出的,卻有一絲羨慕。


不知道在面對一個即將遠離衰敗的家鄉奔向更廣闊世界的妹妹,姐姐心裡會不會有對自己被困守在老家的遺憾。


Huamei的姐姐覺得結婚生子就是幸福的前提,而Huamei的幸福卻是自由而豐富的靈魂。


誰又能說,自己的一定就是標準呢?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never stop fighting

這幾年,從我自己的感受來說,已經很少有人真的用「剩女」來指代我。


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早就超出了個別語境的意義。


之前看過一組數據:2017年江蘇的統計數據顯示,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已經超過34歲


而年輕人結婚的意願也連續5年在下降。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圖片來自BBC中文節目截圖)


很大程度上,被稱為「剩女」的女性,是自己選擇了剩下來,而並非真的是在婚戀市場被淘汰的那批人。


事實上,從我的經驗來說,我也已經基本上結束了和我爸媽的激烈對抗階段。


儘管每次見面的爭吵在所難免,可我心裡非常篤定,他們從來都沒有辦法捆綁住我,以及逼我嫁給誰。


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剩下,而是選擇剩下。


選擇權其實一直都只在我自己手上。


但承認的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


Huamei在影片中有一段去見心理醫生的描述,特別讓人感同身受。


她說這些年的生活,是不斷在奔跑、不斷在打仗的自救過程:「單身狗也好,剩女也好,被逼婚也好,就是要不停地跟人去戰鬥。」「敵人太多了,就好像有千軍萬馬。最好的辦法是一邊戰鬥一邊撤退。」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看到這裡我也泣不成聲,回想曾經阻擋過的惡意、不滿、規勸、警告,可不就是隨時準備著戰鬥嘛。


想起美國詩人E.E.卡明斯的一段話:


「做自己而不是任何一個別的人,意味著要戰鬥。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最艱難的戰鬥,而且永不停息。」


像紀錄片裡另一位主角、女權主義者Gaiqi所說的那樣,「站穩自己的位置,並且守住它」。


和Huamei遠走高飛的選擇不同,作為大學老師,她最終在2年內完成了結婚生子,並且搬離了原來的城市,開始新的生活。


在一次活動中被問道:「你好像表現出了婚姻是一個成功的結局」時,Gaiqi平靜地回答:「我沒有覺得婚姻是個成功的結局。在沒有結婚之前,我的生活很有趣,很豐富;結婚之後的生活沒那麼有趣了,很boring,但是更美好了。」


她也一樣在為自己戰鬥,只是用了妥協的方式。


36歲都沒結婚,我沒臉過生日 | 那些大齡未婚女性的恐怖現實


因為紀錄片播出產生了很大的共鳴,Huamei今年2月份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她已經完成在法國的學業,搬到了德國生活。


在去法國前,Huamei父親終於對著她承認:「你是我的驕傲,你為我爭氣了。」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為了自己,保持抗爭,並且不要停止。

- END -

作者 | 菜泡飯

版式 | 隨便小姐

配圖 |《剩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