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講: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能見之性


”直指出六根,現用常住,無生滅性,與佛無異;親證現知,分明無惑。“

他說這是真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一種方法,我直指出來,大家離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理、心理的作用,我們本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你明白了這個東西,“與佛無異”,我們本來就是佛。這些不是講道理,要“親證現知分明無惑”,要親自證驗到這個境界。


”今於六根之中,且指見聞二性,最為顯現,可驗初心,疾入圓通,同歸宗鏡。“


他說,就在我們現有生命,這個身體的眼下、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思想的六個作用上,拿出“見聞二性”,眼睛看得見的“見性”、耳朵聽得見的“聞性”,是最明顯的。“可驗初心”,可以測驗自己,最初學佛的心能不能明心見性?他說不要輕視這一點,懂得了這個道理,“疾入圓通,同歸宗鏡”,很快就能進入佛法圓融自在的境界,最後到“宗鏡”。這本書叫《宗鏡錄》,禪宗明心見性的宗旨,像鏡子那麼明白。這一段是講經教的重要。接著他引用《楞嚴經》講明心見性的道理。


”且見性者,當見之時,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處故,不可以性,更見於性,分明顯露,絲毫不隱。“


要如何明心見性呢?

永明壽禪師先給”見性“下個定義,這個定義下的非常好!什麼叫“見性”?

“當見之時,即是自性”,當我們眼睛看到東西的時候,這個作用就是見了,譬如見到茶杯,曉得這是茶杯,那個能夠起作用,了了分明的,就是自性的功能。所以“當見之時,即是自性”,為什麼呢?

“以性遍一切處故”,心性的本體無所不在,普賢普現嘛!到處在。眼睛見到茶杯時,你的見性就在茶杯上;眼睛看到黑板時,見性就在黑板。那麼眼睛不看的時候呢?就在那個不看的上面。開眼看到一切,就在開眼的一切上;閉眼看不見,其實沒有看不見,閉眼就在那個看不見上。他說“見性”本來就在這裡,”當見之時,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處故“。

“不可以性,更見於性,”張開眼睛就看見,閉著眼睛看見沒有?看見了,看見一個看不見的狀況。然而你會問:“當我睡著了,閉著眼睛,那連看不見的也沒有了,見性到哪裡去了?”“睡著了!睡著不是沒有了!當你睡醒又看見了。”今天的看見,跟明天、後天的看見是一樣的。

當我們五、六歲,眼睛好的時候的看見,與現在老花眼、近視眼的看見是一樣的,“見相”不同。近視眼沒有眼鏡看見什麼?看見模模糊糊。看見模模糊糊是相,看得清清楚楚也是相,與那個能見之性沒有關係。

佛問你開眼看見什麼?看見明,一切都瞭解。閉眼看見什麼?看見暗,看不見。開眼看見明,閉眼看見暗,明暗的現象有變動,你“能見明、能見暗”沒有動過。佛在《楞嚴經》上表達得很清楚,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明暗有變化,這個見性沒有動過,那麼,你還去找個什麼東西?佛用眼睛來做分析,非常清楚。等於我們的思想,思想動曉得動;清淨曉得清淨,你那個動與清淨有變動,你那個知道思想亂與不亂的那個知道沒有變動過,你還要找個什麼?那不是吃飽了飯沒事做?《楞嚴經》就有那麼科學。


古教雲:”摩尼殿有四角,一角常露。“


摩尼珠,是一個無價的寶珠,本來是圓的,十方八面都看得見。這顆珠四面八方放光,但是,只露出一個角,只有一面放光給你看。

這比方什麼?我們的本性在我們身體內部,等於無價之寶摩尼珠,然而被困住了,只開兩個洞。其實等我們功夫修到了,明心見性,不用肉眼的話,十方八面上下都看見了。我們本來就有這個功能。那麼,現在大家為什麼沒有現出這個功能呢?

譬如大家打坐閉起眼睛,始終忘不了前面這雙眼睛對不對?在座作功夫的很多,坐在那裡始終看到這兩個洞,此即不懂道理,你被那兩個洞困住幹什麼?後面可以看,前面、上面、下面都可以看,我們可憐習慣了,天眼通被障住了!如果真曉得自己能放光動地、無所不照,為什麼要被這兩隻眼睛控制?這兩隻眼睛老花了、死後變成灰,你把它當成寶貝幹嘛?這就是眾生的可憐,認錯了自己的東西。

所以說,摩尼殿有四角,無所不照的,只有一個角露在外在給你看。“眼門放光,照破山河大地”,雖然只有這一角也夠用了,整個宇宙看得清清楚楚,不過可憐一點,象照相機一樣,只對著一面。眼睛也可憐,只看到四分之一。

“應眼時,若千日”,當眼睛看東西時,放光的作用,眼睛的功能同一千個太陽的功能一樣。站在高樓上看臺北市有多少燈?何止萬盞燈光一覽無遺,但你不能加上障礙;如果要數數看有多少燈,那就看不見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應眼時,若千日,萬像不能逃影質”,此心不動,眼睛一望,森羅萬象,所有影像像照相機反影一樣,都過來了。


“凡夫只是未曾觀”,一切凡夫沒有迴轉來找自己能看的功能。能見的功能,他找不出來。

“何得自輕而退屈”,因此所自己看輕,認為自己不是佛。佛經上說,佛眼看三千大千世界,如看掌中庵摩羅果,越想佛越偉大。

”是知顏貌雖童耄,見性未曾虧。“


以眼睛看見東西的功能來講,有青年、中年、老年的差別,但能見之性並沒有虧損。老了戴老花鏡眼鏡模模糊糊,不要認為模模糊糊,那也是看,功能並沒有退失。為什麼會模糊?因為用的工具損壞衰老,眼根、眼神經退化了,與那個能見之性並沒有關係。


”明暗自去來,靈光終不昧。“


佛教導波斯匿王開眼閉眼的道理,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的去來是現象。《心經》上說“是諸法空相”,你把現象一丟開,一空了,“靈光終不昧”,你本身的靈光自然在這裡,何必去找?你到哪裡去找一個性?你到哪裡去找一個性?明心見性,性有多大?白的?黑的?它白了就能夠白,黑了就能夠黑。


佛在《楞嚴經》中說,就在我們現有人生生滅滅變動的境界中,不生不滅的本性就在這個地方。就在現有的物質世界中,可以瞭解超物質世界作用的那個不生不滅的本身。


”方知窮子衣中寶,乃輪王髻裡珠。“

你才曉得悟了道是什麼?窮人衣服裡的寶貝。窮人衣服裡的寶貝。這句話出自《法華經》裡面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說佛對於一切眾生像愛這個兒子一樣,我們這些人都是離家出走、浪走他方的流浪漢,自己衣服裡就有顆無價寶珠而不知,欲在外面幹討飯。因此佛囑咐菩薩跟我們一起討飯,行教化。打坐、拜佛,幹什麼?做清潔工作,掃廁所,把大便塵埃掃乾淨。慢慢修得好,再加一點錢,不要做清潔工作,管帳,研究佛學嘛!十二因緣。管了半天慢慢熟了,最後叫你當老闆。成佛,就是這個道理。

”何假高推極聖,自鄙下凡“

我們學佛常有一個毛病:高推聖境,把菩薩、佛的境界,假想推測的太高而看不起自己。這些凡夫動不動就流眼淚,我一輩子沒有辦法了。“自鄙下凡”,沒有自信心,自卑感重。眾生何必自卑,佛是聖人,聖人也是凡夫作。

“一向外求,不能內省。”

見性成佛很容易,你不要向外面找東西,只要迴轉來找自己一念清淨,一念自在,就行了。成佛也不難,發財才難,做生意、賺錢、謀生什麼都難,就是成佛容易,因為那些要向外面去找。


他說我們修行是“空滯行門”,一天到晚講修行,早晨燒香,晚上拜拜,今天打坐,明天磕頭,處處表示自己在修行,這些都是挑糞啊!《法華經》上講搬大糞,你哪裡有那麼多糞搬?一次清潔,一灑就完然了嘛!

“空滯”,冤枉停留在行門上的事。等於最近教一班同學修白骨觀,白骨觀有幾十個次序,先從觀腳趾頭起。很多同學老是啃那個腳趾頭,一問我,我就生氣。你抱著腳趾頭啃幹嘛呢?這叫“空滯行門”。你不會試第二步、第三步?跳過來不會試?笨的要命!該聰明的不聰明,不聰明的又要枉做聰明。

所以,以我的推測,包括我在內,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笨蛋;真笨蛋是假聰明。最怕的是假聰明,看起來樣樣能,門門行,自己認為高人一等,兩隻眼睛看人都向上面看,結果他什麼都沒有看見,自己看自己更看不見。

“見性周遍,非汝而誰。”見性的功能無所不在,在這一面看見,回頭也可以看見,無所不見。當我們眼睛張開看見光明;閉起眼睛看見黑暗,明暗過去了,那個能見之性永遠存在。一歲看見的,同一百年以後看見的,那個能見之性沒有變動啊!昨天看見,今天張開眼睛還是這樣看,這個沒有變動。“非汝而誰”,這個不是你的本性是什麼人的呢!你向哪裡去找?這個不是你的本性是什麼?你怎麼自己懷疑自己的本性呢?


”故知明暗差別,是可還之法;真如妙性。乃不遷之門。”


哦!他的才華又來了!他說所以我們要了解,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有來去,現象有變化,能見明見暗的並沒有跟著明暗而變動。這個道理懂了吧!

“故知明暗差別,是可還之法”,明與暗可歸還本位。“明”歸還給光明,還給發光的作用。太陽出來、電燈開了,有光明;太陽下山、電燈關了,則沒有光明。

暗”還給不發光的範圍。明暗都可歸還,你那個明來見明,暗來見暗的那東西歸到哪裡去啊?還不掉的那個正是你的本性。

明、暗這兩者有差別,是可還之法;能見明暗之性,“真如妙性,乃不遷之門”。真如妙性,永遠不變動的,真如不變,你本來沒有變動啊!怕什麼?生老病死,唉喲!發高燒難受,拔牙齒牙痛,不痛的時候曉得不痛。這時你生病,你在哪裡?你在痛上?痛也沒關係,不痛也沒關係,你那個痛絕不因為牙齒拔掉把你本性也拔走一點吧!乃至砍了手,並沒有把本性砍掉一點。痛的時候在唉喲上,不痛的時候在舒服上,本性並沒有變動,所以是不遷之門。


假使人以眼睛看東西的時候,“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你那個見性與明心見性,不能籠統混為一談千萬注意!這個觀念把握不清楚,那就錯得一塌糊塗,非常嚴重


我們任何一個人眼睛能夠看見的這個見性,拿現在的話怎麼說呢?你那個能看見的功能,或者說你那個眼睛,能夠看的那個作用,叫它作用也可以,功能也可以。古代詞彙不夠,而中國人又是喜歡簡潔扼要,所以“見性”、“性子”、“性能”、“感性”、“理性”、“明心見性”都是使用這個“性”字,一切功能也是這個“性”。譬如唯識論的“諸法無自性”,一般研究唯識學的,都搞錯了,認為是絕對空沒有自性。實際上,“諸法無自性”是講世界上每一個存在的東西,都沒有固定性,不是永遠在,同明心見性的空性不相干。可是近一、二百年來,大家研究佛學,沒有把這個觀念搞清楚。換句話說,邏輯的範籌混淆了以後,關於佛法、佛學,在見地、理解方面全錯,很嚴重。如果站在受戒的立場來講,那更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所以佛告訴阿難,你的“見性周遍”,無所不在,當你意識看東西的時候,這是你意識見性的作用,如果這不是你自己的見性,還是誰啊?難道還是我替你看見嗎?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佛說,你為什麼懷疑自己的見性是否真實?你的見性這個功能很真實啊!“性汝不真”,這個真實的見性的功能,在你的生命上的作用是真實的,你為什麼懷疑它有假呢?“取我求實”,這個道理在你自己身上,你為什麼從我這裡求一個東西呢?


(位置:錄音6分鐘左右開始)


恭錄自《宗鏡錄》

本集錄音地址: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3886927/14518457


喜馬拉雅搜“菩提路”有很多南師錄音專輯

精選推薦:


個人收集的南師錄音資料下載地址(珍貴!)


唯識錄音補遺


南師電子書垂直搜索網站 www.zhizhiso.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