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四賢坊”背後的故事

來江西省贛州市旅遊的朋友,往往都會到老城區的文清路逛逛。從南門口沿文清路一直走,就到了鬱孤臺公園。然後,遠遠的我們會看到一個大牌坊。大理石材料,磅礴大氣,高高屹立在那裡。左邊是“鬱孤臺”公園,後面是“軍門樓”古城,再往前是“蔣經國故居”。繁華路段,人來人往,每天薰陶著贛州市民和世界各地到此的遊客,講述著背後的故事。

贛州“四賢坊”背後的故事

走近“四賢坊”,除了這三個醒目的大字,我們會看到上面還書寫著這些字,“趙抃疏險灘,劉彝福壽惠千古;濂溪創理學,文山丹心昭四賢”。是的,每一句都是一位歷史人物,曾為贛州這個地方和人民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或深刻的影響著贛州人民的精氣神。原來的老牌坊已經倒塌,現在看到的,是前些年贛州人民重建的。

這四位賢人分別為:趙抃、劉彝、周敦頤、文天祥。北宋虔州(贛州北宋時候的城市名字)知府趙抃,在位期間,籌集資金物資並組織能工巧匠和百姓,把贛州的重要水道贛江上面的險灘險阻鑿通。水路交通變得更加方便和通暢。在交通不便的北宋年間,對於所處贛南山區的贛州而言,意義太重大了。從贛州運出去的各種當地特產和物資幾乎都是走的這條水路,比如說茶葉和木材等。甚至,作為北方和廣東的交通要道,此水道的通暢,意義就變得更加重要。從秦朝開始,北方進入廣東的主要通路之一就是沿贛江而上到贛州,進章水到大餘縣上岸,再翻越大餘嶺進入廣東。包括,從外邊發達先進地區運進來的各種先進設備或物資,也得走這條水路。建國後,這條水路還是挺忙碌的。造福贛州百姓近千年。

北宋虔州知軍劉彝,在位期間,贛州水患不斷。章水和貢水(贛州城的左邊是章水,右邊是貢水,往北流到現在的八鏡臺位置合併為贛江,浩浩蕩蕩向北,一直流到鄱陽湖)經常漫進城區,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洪水之後還會有瘟疫蔓延,害得百姓家破人亡。劉彝看到此情此景,痛在心裡。而後,他親自主持修建了享譽世界的城市排水系統“福壽溝”,並重修了贛州城。徹底解決了贛州雨季排水的難題,甚至至今還在發揮著作用,造福著贛州百姓。近千年來,贛州城區的水患幾乎就被杜絕了,然後被稱為了“永遠不會被淹的宋城”。

贛州“四賢坊”背後的故事

周敦頤,北宋虔州通判,趙抃同時期的歷史人物。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是理學的開山鼻祖。寫進現代教材裡的《愛蓮說》就是出自於他之手。“蓮出淤泥而不染”,影響了多少後世的仁人志士們呀!在現實和夢想之間,如何去進行平衡,又如何去堅持那份操守,他似乎在上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或建議。包括這份精神在內他的很多優秀思想和學說,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文明裡的一部分。

文天祥,南宋贛州知州。老家就在贛州邊上的吉安,贛州“鄰居家的子弟”。南宋末年,曾經組織過地方義軍到臨安(南宋時候杭州的名字,京城所在地)勤王抗元。後來,在贛州抗元失敗,撤退到福建現在的龍巖附近的時候不小心被元軍擒住。拒絕投降,大義凜然。元軍企圖讓他勸降堅守在廣東海邊涯山的宋軍和南宋小皇帝,在被押往的路上,珠江口零丁洋,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在遞交勸降書的時候,把這篇文章交了上去。然後英勇就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尤其是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前赴後繼,迎來了革命的勝利。

一個牌坊,幾行文字,四個名字,四個人生。造福了贛州人民群眾,啟蒙和淨化著贛州人民的思想。贛州人民立此牌坊,世代感恩敬仰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