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養老牌窺見清代千叟宴盛況,“康乾盛世”從此走向末路

首都博物館收藏有一塊很不起眼的銀牌。這個牌子長13.5釐米,寬8.3釐米,銀合金製成,從外觀上看並無特別之處。然而,細細觀察就會發現他的非同一般:正面中有銘文“太上皇帝御賜養老”,背面有“丙辰年太極殿千叟宴重十兩”。

一塊養老牌窺見清代千叟宴盛況,“康乾盛世”從此走向末路

循著這些銘文,我們就會發現銀牌的不同尋常之處,太上皇帝是指乾隆皇帝,千叟宴是清朝宮廷的大宴之一。這塊銀牌就是清代御賜的銀質養老牌。

透過這塊牌子,結合有關史料,我們可以一窺清代最後一場千叟宴的盛況。

一塊養老牌窺見清代千叟宴盛況,“康乾盛世”從此走向末路

有清一代共舉辦四場千叟宴,其中康熙朝舉辦兩次,乾隆朝舉辦一次,嘉慶朝一次。丙辰年正是發生在嘉慶元年,即公元1796年。清昭槤《嘯亭續錄·千叟宴》載“丙辰春,聖壽躋登九旬,適逢內禪禮成,開千叟宴於皇極殿 ,六十以上預宴者凡五千九百餘人,百歲老民至以十數計,皆賜酒聯句。”

一塊養老牌窺見清代千叟宴盛況,“康乾盛世”從此走向末路

此時,乾隆已是一個86歲的耄耋老人。不久前,他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紀錄,便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自己則做起了名副其實的太上皇。乾隆在位的最後一個年頭,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家顯示祥瑞之兆,進入農曆十月,天降瑞雪,乾隆皇帝很是高興,便決定行禪位大典後,“再啟耆筵,以紀重光之盛”。

這“耆筵”便是丙辰年正月初四舉行的千叟宴。如前清昭槤所述,這場宴會盛況空前,涉及人員達8000人之多,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60歲以上的親王、貝子、蒙古貝勒、貝子、公額駙、臺吉何大臣官員;二是70歲以上的兵民以及各藩屬國貢使;三是60歲以上70歲以下的兵民,他們未能如席,卻依舊分得了食物,並接受了賞賜。末了,乾隆皇帝還給每人發了規格不等的銀質養老牌。

一塊養老牌窺見清代千叟宴盛況,“康乾盛世”從此走向末路

在這場精心組織的宴會上,乾隆皇帝高興得像個小孩,儘管動作有些遲緩,但神采奕奕。他豪邁地下旨分發食物,又極為大方地為一批90歲以上的老人恩賞頂戴。乾隆皇帝一生摒除困局、戡亂邊疆、揚威西南,自己甚為滿意,並時常以“十全老人”自居。這場千叟宴無疑是對自己皇帝生涯的一個總結。

一塊養老牌窺見清代千叟宴盛況,“康乾盛世”從此走向末路

這場千叟宴後,乾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幕後訓政,直到自己逝世。從形式上看,這場千叟宴極具象徵意義,很多人將其視為乾隆時代的結束,隨之而來的便是“康乾盛世”走向了末路。

舉辦千叟宴,題中之意便是彰顯康乾時期的盛世景象。然而,相對於前三次,最後一場千叟宴則徒有其表。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盛世末路的迴光返照。此時,朝政腐敗嚴重,國家財政赤字嚴重,庫存白銀也有千萬級銳減至百萬級;同時,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激化,各種起義不斷。廣大百姓啼飢號寒,與千叟宴的盛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塊養老牌窺見清代千叟宴盛況,“康乾盛世”從此走向末路

回顧歷史,千叟宴雖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他依存的國家機器更像是一個冰凍已久的蘋果,表面光鮮依舊,內核卻早發生黴變。不久,便無可避免地向世人展示其潰爛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