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老的掉渣,兩千餘年的運河,與千里長淮,在這裡相擁而聚


漕運之都,貫通古今。水是人類的起源,漕運則是王朝的命脈。一條運河,貫穿淮安,過去,現在,與未來。

四代以演猴戲聞名的六小齡童家族,將300多件家族史料和猴文化藏品,捐贈給吳承恩紀念館,興建猴王世家藝術館。

海棠花開,芳香滿院。身著鎧甲,披著戰袍,颯爽英姿的巾幗女將梁紅玉。人傑地靈之所在。興漢大將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民族英雄關天培……這些閃光的名字,都輝映在歷史的星空。

東嶽廟始建於貞觀年間,供奉著道教的東嶽大帝。解放前,淮安每年都舉辦多次迎神賽會,把神像抬出廟來遊行,以求消災祈福,其中最為隆重的首推東嶽廟會。

在這裡,除了領略官衙文化,亦可以親身體驗昔日知府老爺的“浮生半日閒”。

鎮淮樓與相鄰的漕運總督部院、淮安府署一同構成了淮安城歷史核心區和古城中軸線。其中,淮安府署始建於明朝,沿用至清末,已有640餘年歷史。它佔地五萬多平方米,其大堂體量為全國現存地方衙署建築之最。

1898年,淮安古城的駙馬巷裡,一位新中國的領袖誕生了,在這裡他度過了整整12個春秋。他就是周恩來,12年後,他隨伯父去東北讀書,從此四海為家。

如今,這座亞洲最大,實現入海水道與大運河分流的水上立交工程,彷彿在嚮往來船隻訴說著,運河與淮安的前世今生。

在飛簷翹角的古戲臺前,聽一曲淮劇;於金絲楠木的藤花廳內,品一杯香茗;徜徉寶翰堂碑園,感受書法的魅力;移步後花園,登畫舫過浮橋:方寸之間,皆是情趣。

1500多米長的石板街上,先後走出了67名進士、123名舉人,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為古鎮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作為江淮流域古文化發祥的源頭之一,淮安這塊土地孕育了新石器時代的青蓮崗文化,滋養了兩千年前的淮夷風情,繁衍了一代代淮水兒女。

數代統治者都曾在淮安開鑿運河,以通漕運。吳王夫差開鑿邗溝,使老淮安逐漸成為南北交通的咽喉;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在此設立漕運專署;到了明清兩朝,淮安又設立了漕運總督公署。

水是淮安的靈魂。綿延兩千餘年的運河,與橫亙東西的千里長淮,在這裡相擁而聚,猶如母親的雙臂,輕輕擁抱著這座古城,也滋養著“一城古蹟半城湖”。五方輻輳,九省通衢,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無怪乎古人感嘆:襟吳帶楚客多遊,壯麗東南第一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