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志願服務 創建文明城市

脫下軍裝上“疫”線 退伍老兵顯擔當

“您好!請問您來自哪裡?請出示健康證明”

“請您配合測溫登記”“請下車消毒”……

隨著重點行業復工復產,大量外來人員陸續返蘭,出租戶眾多的北面灘村社區每天像這樣的登記檢測工作要開展200次到300次。忙碌在2號卡口點上的“紅馬甲們”儼然成為抗擊疫情的“鮮紅血脈”。在這個卡口點共有33位的志願者,他們每天24小時連軸轉,辛勤的守護著北面灘村1.1萬名村民的安全。而退伍老兵王習前就是該卡口點臨時黨支部副書記。

以前在部隊的時候,他就是名攢勁麻利的排頭兵,退伍之後,毅然參加社區工作。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後,身為共產黨員的他帶著強烈的責任感主動請戰,要求到戰“疫”的第一線去,今天,已是他連續奮戰的第36天。

北面灘村社區2號卡口點外來人口多且結構複雜,管理難度大,是社區防控工作的“涉險灘”——把這個地方管控好了,才能落實“外防輸入”的硬任務。而這並非易事,除了應對為數眾多的外來人員,有時還要沉下臉,對本村人說服教育。

有些外來人員無法提供健康證明,便通過和房東“咬耳扯袖”,慫恿房東和工作人員說好話、講情面,企圖網開一面,不明事理的村民來找他說情時,作風乾練的老兵王習前總是義正言辭地拒絕:“疫情防控關係著北面灘村1萬餘人的安危,誰都不能因為個別人而將全村人的健康棄之不顧,如果提供不了健康證明就請遵守規章制度,簽訂防控承諾書並做好14天的居家隔離……”

不僅對待別人是這樣,自己的親戚、自己家的租住戶他也一視同仁,漸漸大家都認可了他的做法,尊稱他為不徇私情的鐵判官,對這個稱呼,他也欣然接受:“這說明我們工作做到位了嘛!”

作為卡口點臨時黨支部副書記,他每天天不亮就來到卡口點,掌握前一晚外來人員情況,並安排當天消毒、登記、排查工作,準備防護物資等。他要求工作人員仔細甄別外來人員來源地,嚴格按規定做好測溫、登記工作,將每個環節做細做實,確保人員數據底數清、信息準。對外來務工人員他總是笑臉相迎,仔細查看健康證明、耐心細緻交代防控期間的注意事項並視具體情況辦理出入證,他親自聯繫房東,當面交代管控事宜並簽訂三方管控協議(社區、房東、租住戶)。

為保證隔離人員基本生活,他督促房東做好隔離人員服務工作,同時要求在外來務工人員的隔離期滿後及時聯繫社區和衛生服務中心檢測後出具解除隔離證明,讓他們開始正常生產生活。在他的帶領下,疫情期間北面灘村社區2號卡口點“紅馬甲”志願者共入戶排摸登記總戶數1500多戶,登記外地來蘭人員3400多人,製作防控宣傳標語12條,宣傳展板13幅,張貼海報標語40餘張,消殺毒累計90000多平米,發放一封信及各類宣傳材料1100餘份。通過細緻的工作,構築起疫情防控居民家門口的堅實防線。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顏娜

揹著“座機”去防控“疫線”的網格員

3月5日,當夜色降臨。在正寧路轄區的街上,一個一邊走路一邊拿著座機打電話的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她戴著紅袖章,手裡拿著一部“座機”一邊走一邊語速很快地在電話裡說著事情。一番瞭解後,記者得知原來這個人是正寧路社區的網格員李秀蓮。她拿著的是社區的移動辦公電話,的確是一部可移動的“座機”。原來晚上正在值班的她和同事得知轄區內有從國外回來的人員,需要馬上去現場,但是又怕有人打社區值班電話沒人接,於是情急之下,帶著這部可移動的“座機”上了街。

從疫情防控的第一天開始,李秀蓮和同事們都沒有休息。白天忙碌在防控一線,晚上還要輪流值班,但是每次值班也像是一次“考試”,面對這樣的考試,李秀蓮和同事也總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但儘管如此還是怕出現一些意料外的情況。

“他們這個小組每次值班都能遇到‘突發情況’,第一次值班巡查時遇到兩個湖北來的遊客,第二次值班又遇到兩個潛江來的打工者,需要集中留觀的,但這兩個年輕人又沒錢,李秀蓮和大家一起先幫他湊了錢去了留觀點,今晚值班又遇上有境外回來的市民,真的是有點提心吊膽。”社區書記張丁丁對記者說道。

的確,如今到了防控的關鍵時刻,防止輸入型疫情也是當下的關鍵點,作為基層的社區更要“嚴防死守”。這樣的情況下,李秀蓮在始終忙碌的情況下帶著“座機”上街了,這一幕看起來可能在移動通訊發達的今天有點“落後”。但這確實也是一線網格員嚴密堅守的另一種真實剪影。

帶著座機走在街頭;放下孩子顧不上管;和愛人共同堅守在一線……在白銀路街道,在正寧里社區,在我市無數個疫情防控的一線,有太多太多這樣的故事和瞬間,而也正是因為這些真實的故事,這些閃亮的瞬間,也為我們的城市豎起了一道最堅實的防線。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顏娜

抗疫情 為生命接力

城關區組織黨員幹部義務獻血

践行志愿服务 创建文明城市

3月9日,為確保全市臨床醫療用血,城關區及時發出獻血倡議,鼓勵機關黨員幹部行動起來,在做好個人防護前提下,積極“擼起袖子”義務獻血,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抗疫助力,為生命接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楊晟途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