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東西只給女兒,兒子喊“不公”。老人反問:你知道我們想要啥


家裡東西只給女兒,兒子喊“不公”。老人反問:你知道我們想要啥

【1】相互信任的老兩口

向大爺有倆孩子,一兒一女。在兒子看來,向大爺老倆的思想跟很多家庭相反:別人家老人都偏心兒子,他們家正相反,老人疼愛女兒更多一點。

向大爺家經濟條件不錯。向大爺是個很外向的人,喜好交往,有不少老朋友。

退休在家之後,朋友們經常來往,家裡來人經常不斷。一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家裡經常有人送東西。東西不一定多值錢,都是一些日常用的著的,什麼蔬菜、水果之類的。其實就是個禮尚往來。

孩子們小的時候,向大爺和老伴兒對他們要求很嚴格。向大爺和老伴兒分工明確,男主外女主內,平時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主要都是老伴兒管的多。

向大爺的老伴兒,賢惠又有責任,把家操持的特別好。要說都是“嚴父慈母”,他們家正好反過來了。孩子們在母親的嚴厲督促下長大,對母親反而更敬畏一些。也正常,小時候的時候,都在母親的“嚴厲”教育下長大。

家裡東西只給女兒,兒子喊“不公”。老人反問:你知道我們想要啥

向大爺每個月掙的錢,都原封不動的交給老伴兒管。老伴兒心細,每筆賬都記得清清楚楚,有時候也開玩笑:

“我得記清楚,省的你爸偷偷藏私房錢。”

向大爺經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我是稀裡糊塗的,別讓我管,管著管著就亂了,讓你媽操心吧。”

雖然貌似“監視”、“甩鍋”的話,體現的是老倆之間的深厚感情,體現的是彼此的信任。

【2】女兒顧家,兒子重“錢”

倆孩子大學畢業之後,工作都回了本地。

女兒參加工作的比較早。她那個時候,大學生畢業找工作不算太難,自己就解決了。等兒子畢業的時候,大學生已經“滿大街”都是了,向大爺託了一些關係,算是幫兒子把工作問題解決了。

孩子們上班之後,向大爺對倆孩子說:

“你們參加工作了,我和你媽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今後工作好壞,就拼你們的本事了。爸媽的能力,也只是給你創造一些機會。想當初我和你媽那會兒,不都是從最基層最苦、最累的活開始做起的?

我們不求你們有多大成就,都平平安安的就行。

小的時候養育你們,當然你媽付出的更多一些。工作了,閨女的事兒我們沒怎麼管,兒子算是爸媽給你出了點兒力。至於說今後工作上乾的怎麼樣,全看你們自己。

我和你媽快退休了,也想好好享幾年清福了。”

女兒是家裡老大,對小時候爸媽打拼掙錢、養活家用的印象和感受更深一些,這種“耳濡目染”,讓女兒從小對家有特別深的感受。

兒子跟女兒不一樣。兒子小的時候,家裡多數家務活都讓姐姐分擔走了,乾的少。加上後來真正懂事之後,家裡的生活條件就沒那麼差了,所以一直覺得,“有錢真好”。

家裡東西只給女兒,兒子喊“不公”。老人反問:你知道我們想要啥

這種對家的感受上的差異,體現在工作上就是:女兒沒什麼“野心”,按部就班的,工作處理好了,多數時間就回來陪陪爸媽。兒子“心比天高”,一直想著往上爬、多掙錢,很少回來看望老人。

【3】讓老人省心的女兒,讓老人操心的兒子

老倆退休之後要“享清福”。理想挺好,跟現實還是有些差距。

兒子一直不讓老人省心。

按理說參加工作之後,自己多努努力,哪怕拓展點人脈多交往,都對自己今後的事業發展有幫助。兒子則不是,工作能力不太強,一直都在“傍”著父親這顆大樹。

向大爺雖然嘴上說不管,但是到自己孩子的事情上,又有些心疼,典型的嘴硬心軟。兒子提出需要幫助的時候,向大爺多數還是“出手相助”。次數多了,向大爺也煩,每次都教訓兒子“這是最後一次”。兒子是滿口答應,過不了一段時間又提要求……

女兒工作之後,沒有對老倆提出過任何需要幫助的地方,讓老倆特別省心,而且經常回家陪著父母做做飯,聊聊天。

時間一長,在老倆心裡,倆孩子之間的“地位”有了差距。

有一天,倆孩子晚上回家陪老人吃晚飯。臨走的時候,向大爺指著一盒雞蛋,對女兒說:

“閨女,你把這盒雞蛋拿回去,今天我一個老夥計的兒子來看我,帶過來的。”

女兒對老倆說:

“爸媽,你們留著吃吧,我那裡有。”

向大爺來了一句:

“沒事,讓你拿著就拿著。我和你媽也吃不了。”

兒子聽到,半開玩笑的對著老人說:

“爸媽,也給我一份唄,你們看給我也拿點啥?別老偏向我姐啊。”

向大爺一聽這話就來氣了,不管兒子是不是開玩笑,一直以來心裡都有火:

“你要的還少?之前就跟你們說過,不是爸媽不幫你們,但是能幫你們一輩子?別說爸媽不管你,家裡就數管你管的多。

你說,有多少次‘最後一次’了?從小就跟你們說過,一家子人是要相互幫襯,但是也要區分出哪些事兒自己扛吧?

從小你媽督促著你們學習,給你們買菜做飯洗衣服,現在都大了,也工作了,是不是該自立了?工作上的事兒是不是也得自己努努力了?

我和你媽不是當什麼甩手掌櫃、對你們的事兒什麼都不管。但是,你要知道,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我和你媽說要享清福,說心裡話,我們也知道那也只是個願望而已。我們心裡有你們,有能力、有條件,該幫襯你們的我們一定盡力。

但是,今天正好話說到這兒了,咱們一家子人不容易,到現在這種條件更不容易。爸媽不向你們索取什麼,但是我們也希望有人陪,一家人能經常在一塊兒。

兒子,不是爸媽偏心。你應該多跟你姐學習,我們說了,從來不指望著你們有多大成就,就是希望咱家人一直都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

聽完老人的話,兒子沉默了。

父親、父母從來沒有跟自己說過這些話。之前自己也一直都沒有往這方面想過。可能從初心上來講,並沒有想著給老人找麻煩,甚至都想著哪天混好了再好好孝敬爸媽。但是,這是老人的願望麼?

自己父母都退休好幾年了,依然給父母找麻煩,是不是有點用親情“綁架”父母的味道了?……

看著兒子的反應,向大爺也是心疼。打心眼裡,他並沒有因為兒子“事兒多”對他有什麼偏見,只是希望能夠相互理解……

“好了,別瞎琢磨了。反正爸今天的話就說到這兒了,你好好琢磨琢磨。那,這個你拿回去。你放心,你和你姐,在爸媽心裡,都一般沉。”

【4】應該要學會,知道“對方想要什麼”

家裡東西只給女兒,兒子喊“不公”。老人反問:你知道我們想要啥

家庭關係,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相互理解。“理解萬歲”誰都知道,但是,這話說的還是有些“空”。

在家庭中,所謂的理解,其實做到一條就可以了:學會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

兒子向老人多次的“最後一次求助”,是想著自己能混好一些,但是並不會想到給老人找多少麻煩。老人再有本事、人脈再多,也是求人的事兒,至少都會搭著人情,兒子這是在“消費”老人。

我們做一個不恰當類別:在做交易的時候,一定會知道雙方能夠得到什麼。那麼,放到家庭關係中,是不是也要有這樣的“交易”思維?

子女向父母的“索取”,能回報回去的,是什麼?

像很多朋友提到過的,養老靠女兒,家產給兒子。老人是否想過,女兒想得到的“回報”是什麼?要讓兒子“付出”什麼?

所有關係,包括家庭關係,處理的好與不好,全是雙向的。所以,子女們也不要奢望老人一直無條件的付出,老人也不要奢望無條件的付出一定能得到回報——交易是公平的,家庭關係的得與失,也得是建立在公平前提之下。


99%以上的家庭都會面臨繼承問題!請關注“一紙家書”頭條號,持續為您講述身邊的遺囑、繼承故事,為您系統講解遺囑、繼承專業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