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齊平:西方失勢


石齊平:西方失勢

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圖源:新華社)

2月中旬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安全會議,主題是“西方失勢”(Westlessness),主辦單位認為世界變得越來越不“西方”,西方正面臨著嚴峻挑戰。從主題即可看出,西方世界普遍存在著日增的焦慮感。

焦慮感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以法國總統馬克宏為代表,他公開指出300年來西方統治世界的時代即將結束;另一種以美國為代表,華盛頓一再妖魔化中國為“威脅”。在非理性的焦慮下,可以看到的反應就是反撲,美國幾乎從全方位的角度遏止與打擊中國。

這些反撲真能消滅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焦慮嗎?

未必!

且不說中國早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其最深層次的焦慮,恐怕還是在對於美國一貫自恃的、認為是全球最卓越的“美國模式”,是否在與他們一向貶抑的“中國模式”交鋒時仍能取得上風。

必須從兩個角度同時觀察。

先看美國模式。

這個在1990年代被美籍日裔福山教授高度評價為世界最優的“華盛頓模式”,看來禁不起時間的考驗,不僅在經濟、社會、政治體制的運作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以至於連福山教授自己都不得不一再修正其原本的理論,而且,長期以來以美國為強大國力為後盾的美式帝國霸權主義,在國際間也面臨了越來越強大的質疑與反抗,後者甚至開始出現於西方陣營內部以及美國的盟友之間。奇怪的是,美國自身似乎還未見有足夠的自覺與反省,只是一味地把它們的挫折與焦慮,藉著打壓中國、妖魔化中國來進行對沖與發洩。

其次,換個角度,看中國。

一段時期以來,世人看中國,總是聚焦於中國在經濟上的非凡表現,當然也會同時看到在亮麗指標後面存在的諸多發展問題,包括貧富、環境生態、法治等等不足之處。但如果看得更長、更廣、更深,就會發現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不僅來自相對低廉的勞動成本,它也來自政府部門的效率及民間部門的創新;也會發現曾幾何時,中國早已走出了山寨階段,而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從追跑、並跑,開始出現領跑現象;也會赫然發現,中國竟然如期在這麼短的期間內實現大規模的脫貧。

這樣的現象其中必有道理,我認為,其中的硬道理或許就是“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也許是一門有待更多專家深入探討的新專業,但以我個人觀察,核心不外三個部分:

一、國家治理體制;

二、社會主義(關注公平)市場經濟(追求效率)運作機制;

三、有短中長期的國家發展戰略與佈局。

未知福山教授以為然否。

(此文曾刊於中國時報)

石齊平:西方失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