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是如何防止重複裝填的?

limali


迫擊炮結構簡單,是戰場上極為普遍的武器,它直接通過往炮筒中前裝彈藥擊發。也正因為如此,迫擊炮在發射時會出現很多意外,比如“重複裝填”。

當迫擊炮的炮彈在發射時,如果遭遇了藥包因受潮、質量問題、擊針工作失常、遲發火等故障,炮彈便不會被髮射出去,它們會留在炮筒內,形成“卡彈”。如果卡彈沒有被注意到,那麼裝填手便會繼續裝入下一發炮彈,這稱為“重複裝填”。

重複裝填對迫擊炮組來說是相當可怕的事情,輕則失去戰機,重則導致炮彈爆炸,摧毀迫擊炮、殺傷到自己人。

迫擊炮重複裝填的事件非常多,老兵、新兵中都會出現。在訓練和戰場上,因為慌亂或轟鳴的戰場氛圍,許多士兵都會在迫擊炮裝填上出現失誤,當出現卡彈或遲發火現象時,他們沒有注意到炮彈是不是打了出去,從而造成悲劇。

比如2007年,印度邊防部隊在克什米爾進行訓練時,因迫擊炮重複裝填,造成2人死亡。2005年,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訓練場進行實彈射擊時,因為重複裝填炸膛,造成3人死亡,8人受傷的慘劇。2013年,美海軍陸戰隊在內華達州霍索恩兵站訓練時,發生迫擊炮事故,7人死亡,7人受傷,五角大樓直接發佈禁令,要求評估出結果前,禁止美軍使用迫擊炮。

最近一次發生在2016年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舉辦的國際軍事比武中,在“炮兵射擊大師”項目上,安哥拉迫擊炮組操縱120mm迫擊炮時發生事故,因炮彈重複裝填造成整個炮位爆炸,9人受傷,弗朗西斯科·喬治等6名士兵喪生,此時也導致了安哥拉退賽,為軍事交流蒙上了陰影。

迫擊炮屢屢出問題,這種火炮雖然足夠簡單,但依靠人的部分過多,稍不注意,就會發生難以收拾的後果。為此,人們設計了一系列規章和器械,以達到避免士兵們錯手重複裝填的目的。

一般來說,在發射迫擊炮時,會有一個規章動作,即觀察手負責查看炮彈的發射情況,需要在發射時將手放到炮座上,並觀測火炮的出膛情況,如果未感受到震動,亦不能查看到炮彈發射的情景,則需要提醒其它人查驗炮彈。

但是呢,在濃煙滾滾、炮火喧天的戰場上,士兵們面對高強度的作戰壓力,再加上疲勞、恐懼、慌亂、思維混亂和互相的配合問題,往往依靠人的觀測,做不到牢靠的觀測炮彈發射情況,所以為防止重複裝填,還得依靠機械。

目前迫擊炮的防重複裝填裝置類型相當多,根據各國的研究傾向和歷史發展,側重點各不相同,大體可分為“機械式”、“電磁式”、“光電式”三種,使用的手段也從炮口活動阻鐵,變化為電子燈光、顯示屏、狀態欄等機構,總體發展很快。

機械式防重複裝填裝置出現的最早,當年蘇聯因為“大清洗”後遺症,許多素質低劣的官兵屢屢發生重複裝填的錯誤,搞得蘇軍一開始還以為“德軍炮打的準”,發現問題後哭笑不得。

1943年,蘇聯工程師米尼古拉·哈伊爾·阿凡納西耶夫受命於國防工業委員會研製迫擊炮防重複裝填裝置,他在繳獲的德軍34型80mm迫擊炮上獲得了靈感,設計出了82mm和120mm的蘇式迫擊炮防重複裝填保險器,於1944年廣泛應用於蘇軍82迫和120迫上。

給予阿凡納西耶夫靈感的德國迫擊炮裝置,是個用於冷炮試射和教學訓練的拉發器,它卡在炮口上,裝填前打開拉發器的擋彈扳榫,然後可以使炮彈卡在炮口不下落。當炮手拉開拉繩後,擋彈扳榫就會釋放,讓炮彈落下去。蘇聯人正是在這種機構上獲得了防炮彈重複裝填的點子。

總的來說,蘇式的機械防重裝保險原理很好理解,無非是在炮口設置了一個阻彈板限制器,這個限制器在迫擊炮發射時,會由於氣流作用衝開阻彈板。如果炮彈不發射,也就不存在氣流,裝填手想再塞一枚炮彈進去時會被卡住。

不過呢,這種機構其實並不如人們所想的那麼好用,它的可靠性較差,連續發射時一樣會出現阻彈板失誤的故障,影響到炮彈出膛。而且,炮口多出一截的裝置等同於改變了火炮的物理結構,讓彈道發生了誤差,會嚴重影響到射擊精度和測算。因此,機械式的阻彈板保險在華約各國都沒有什麼好名聲,部隊更願意用嚴格的訓練來彌補問題。

歐美其實也進行過機械式的防重複裝填研究,但一直也沒得到什麼好的應用,他們更青睞於通過光敏元件和光電監測來製造警報器。比如在炮口設置個光傳感器,炮彈塞進來的時候,傳感器會起反應,如果炮彈出膛了,那麼它迴歸原位,如果炮彈未出膛,又有新炮彈進來,它則發出呼叫,提示覆裝危險。

這種設計結構比機械式還簡單,只是個小電子元件罷了,但它的毛病比機械式的一點也不少。問題主要集中在光敏元件的戰場可靠性上,尤其是複雜惡劣的野戰條件,傳感器誤報屢屢發生,甚至還會因為誤報,讓本來沒事的情況變成有事。有時候迫擊炮彈在烈日下的反射矢量光也會影響傳感器,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多安裝幾個傳感器,但這樣會造成更頻繁的誤判和更低的可靠性。晚上使用也是個大問題,漆黑一片的戰場上你怎麼光敏?

電磁式防重複裝填裝置與光電式其實差別很小,也是一種示警而非保險裝置,區別只在於光電式通過光敏元件監測,而電磁式通過電磁感應來完成監測。此外,這類採用了電訊號的示警裝置,往往還搭配了振動傳感器、速度傳感器等設備,一般步兵小、中口徑迫擊炮仍以簡單、可靠為主。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件事分兩頭說吧。

迫擊炮防止重複裝填首先是有操作規則的。

一般的情況下迫擊炮至少有兩個人操作,射手和裝彈手。裝彈的人負責裝入炮彈。但射手呢?射手負責發號施令。

上面動圖裡面左邊就是射手,在他喊出reload的口令後,裝彈手裝入迫擊炮炮彈。

注意下射手的手,他始終扶著迫擊炮的炮架,這倒不是說迫擊炮沒有架穩當,而是射手要用手感知迫擊炮的震動,以確定迫擊炮將炮彈打出去了。

所以如果射手沒有感到震動是不會喊reload的。


這種感知迫擊炮的發射可以用手扶著也可以用眼睛看。


上圖的射手就是用眼睛看的,死死的盯住炮口。如果炮彈沒有打出去。那麼所有的人就要撤離了。

撤離後派一個倒黴蛋再去發射炮彈。

如果炮彈發射不出去,那麼就倒出來。

按照這樣的規程來說,迫擊炮是不會重複裝填的。



其次,的確有一些炮口裝置來限制迫擊炮重複裝填。

例如俄羅斯就有一種防止重複裝填的炮口裝置,這個裝置在炮彈放入炮口的時候會卡住炮彈炮彈並不會下落,當按下上面的釋放按鈕的時候炮彈下落擊發。而炮彈在經過炮口的時候撞擊防止重複裝填的裝置復位。這時就可以裝入下一枚炮彈了。

只不過這種東西影響精度。咱們也有類似的裝置,用光電信號檢測的。

不過,這些裝置都做不到絕對的安全,所以,打迫擊炮這玩意還是按照當年祖師爺定下的行規來辦就好了。

Double loading(雙裝填)永遠僅僅是使用迫擊炮能夠遇到的“其中一種”故障而已。


軍武數據庫


迫擊炮,這種百年步兵支援火器,即便美國陸軍這般非常現代化的軍隊,民間常說的“60炮”(60毫米迫擊炮)這樣的小炮,照樣還在繼續裝備,並參與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治安戰,每個連隊都配備有數門60毫米迫擊炮,用於步兵的火力支援。
作為一種具備曲射能力的火炮,迫擊炮的彈道比較彎曲,可以從山頭的這一邊,打到山頭的那一邊,這個炮彈翻山越嶺的本領,是迫擊炮的強項。
最小的60毫米迫擊炮,具備結構簡單,機動性強,發射速度快的特點,可作為步兵隨伴武器或用於遊擊和特種作戰等。
迫擊炮的發射非常簡單,直接將炮彈從前端炮筒內塞進去即可自行發射,迫擊炮彈塞進去以後,一般都會自動發射出去。
只要是炮手在認真操炮,重複裝填的事極少會發生,除非腦子壞了,塞進去的炮彈未發射出去,再塞進去一發, 不出災難事故才怪。
防止迫擊炮如何重複裝填最好的辦法,就是操炮的人按常規操作就行了,將炮彈塞進去砰地發射出去,如果不幸遇上啞彈(不能排除這個概率),就按迫擊炮操控教材的要求來處理就行了,根本就不可能發生重複裝填的毛病。
一旦發現塞進炮筒的炮彈沒打出去,說明遇到了啞彈,此時,操炮手就必須卸開炮尾,端著炮管往外倒炮彈;然後重新裝上炮尾,就可以繼續發射迫擊炮彈了。
如果出現塞進炮膛的迫擊炮彈未射出,又將第二發迫擊炮彈塞進炮筒,就及其危險了,非常有可能引發炸膛事故,即便兩發60毫米的迫擊炮彈也足以將5-6人迫擊炮班給炸飛了,導致人員傷亡事故的悲劇。
因此,一些國家開發了防止迫擊炮重複裝填的裝置,來避免戰場上由於戰鬥激烈或炮手疲憊狀態下有可能發生的迫擊炮彈重複裝填(重複裝填現象是迫擊炮特有的,其他常規火炮均無此類現象),這種裝置就叫迫擊炮防重複裝填裝置,也可稱迫擊炮防重裝保險器等。
目前,防迫擊炮重裝裝置有以蘇俄軍隊的機械式、歐美國家軍隊的光電式和中國軍隊的電磁式三種為代表。
蘇德戰爭時,由於蘇軍士兵缺乏訓練,軍事素養低,戰時炮手緊張,火炮勤務狀態不佳等原因,發生過重複裝填,時有炸膛慘劇發生,導致整個炮班被自身的炮彈給一鍋給端了;於是,阿凡納西耶夫發明製出了機械式防止迫擊炮重複裝填的保險器。
炮口重裝保險器由本體、螺環、半圓環、擋彈鈑、擋彈鈑軸、槓桿、扭壓彈簧和護罩組成,其原理是利用火藥燃氣壓力和運動彈丸壓力來驅動保險機構工作,以實施允許或阻止下一發炮彈的裝填,由圖拉機械廠投入大規模生產,解決了蘇軍迫擊炮重複裝填的殉爆事件發生。
光電式重裝保險顯示器,在歐美國家軍隊中有少量應用,是利用光電信號來顯示膛內有無彈丸的一種重裝彈顯示裝置;但電子器件在高溫、高壓、衝擊震動的環境下工作,壽命和可靠性會受到一定影響。
我軍使用電磁式重裝保險器,在炮身外設置、不改變火炮性能、不影響火炮射擊精度、不影響火炮操作,特別是第三代重裝報警顯示器可解決炮彈滯留在膛內任意位置上的報警,當炮彈為啞彈或滯留卡彈,報警器開始報警,提醒炮手檢查啞火問題。
儘管迫擊炮有機械式、光電式、電磁式三種防重裝裝置,但各自都存在有弊端,不能完全防止重裝發生;因此,唯有炮手嚴格按操炮要求來操炮,才不會發射重裝事故,責任心強、不違章操炮,依然是最重要的。

國平軍史


迫擊炮誕生113年間一直是作為支援和伴隨步兵作戰的一種有效的壓制兵器而存在,作用極為重要。主要原理是依靠炮口裝填下滑所獲得的的能量,撞擊擊針後強制迫發,射彈飛行中由尾翼穩定。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彈道彎曲,在步兵分隊的作戰任務區內能靈活支援,隨叫隨到,幾乎不存在死角。既能在預定陣地發射,又能隨機佔領臨時發射陣地直接放列射擊。

2013年美國一名女攝影師在阿富汗拍攝60mm迫擊炮訓練時發生炸膛事故,包括女攝影師在內的7人死亡7人受傷,比塔利班打一個月的戰果都多。

蘇聯人把二戰炸膛的迫擊炮做成了一個藝術品,不過上面每個炸膛都意味著一個炮組的掛掉

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我軍就湧現出了一大批迫擊炮神炮手,目估距離,扶著炮就開幹,連炮架、座板、瞄準具都不用,這樣的簡便射擊堪稱解放軍的看家絕活。

但是操作迫擊炮也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炙熱催命的戰場上迫擊炮班最怕就是裝填手急了眼,急促射口令一下就不管不顧,第一發還沒出膛,第二發就又進了送進了炮管。

迫擊炮發生重複裝填,重則炸膛,一人懵逼全班昇天;輕則雙雙不發火,留膛聽天命。我軍同樣是在對越作戰中出現過類似事故,整個炮班夜間射擊,直到炮彈堵滿了炮管才發現問題,真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倒炮彈的動作要領一是要慢,二是要穩,怕的就是待炸彈引信保險意外解脫。

迫擊炮彈留膛後怎麼辦?部隊有一句順口溜就是操作方法:“迫擊炮,胡屌鬧,打不響,往外倒。”一般的操作先分離座板,然後抬高炮尾使炮管向前傾斜,接炮彈的炮手要雙手作環狀在炮口接握。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感覺卻很酸爽。當一回兵很難遇上一次,遇到了就自求多福。很多經歷過的老兵都說,大冬天的都能讓倒炮彈的人汗流浹背。特別是遇到從炮口倒不出來的更是心裡萬馬奔騰:前傾猛了怕炮彈掉出觸發引信,恢復原樣怕炮彈落回觸發底火。如果膛裡有2發沒發火的炮彈那就更不得了,還要保證它們不發生相互碰撞。

既然重裝炮彈這麼危險,那麼除了格外小心那一定還有技術手段。這就是迫擊炮防重裝裝置。這類裝置大概可以分為機械式、光電式和電磁式。

機械式誕生最早,由前蘇聯在二戰期間裝備。主要原理是在炮口加裝一個類似鎖釦的裝置。迫擊炮連續發射中,炮彈出膛瞬間動能可以帶開鎖釦,第二發就能成功裝填,裝填下落能量同時又帶回鎖釦。若上一發為留膛彈,那麼下一發炮彈就無法裝入。這種裝置結構簡單,便於安裝,但需要改在炮口,而且影響射彈動能造成射程和精度下降。

其次是光電式,主要原理是炮彈裝填和發射時遮擋炮口預設光源,通過光電轉換裝置用電信號記錄顯示提示射手膛內是否有彈。類似現在有些店鋪使用的“電子迎賓器”,奇數次“歡迎光臨”,偶數次“歡迎再次光臨”。不足之處是需要裝填手經常查看顯示面板,在戰場上很容易被忽略。其次是光電感受器比較脆弱,在高溫、高壓、衝擊震動下很難可靠工作。

最先進的是電磁式,而且是我軍獨家,官兵最愛。通過電磁感應原理,將炮彈裝填和發射的特有震動轉換為磁場能量變化,磁能變化又生電流產生控制信號。當接受到裝填信號但未接收到發射信號時,蜂鳴器就一直處於報警狀態,時時提醒裝填手注意安全。

良好的火炮勤務保養,訓練有素的炮手,設計精巧、動作可靠的高性能引信,都可以大幅度降低重複裝填導致炸膛悲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