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哪個的歷史意義更大?

子楓蓁蓁


清朝的歷史意義更重要,因為它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正處於新舊思想之間激烈的交鋒時期,對於國家的轉型處於非常關鍵的時期。


海角94581031


中國的歷史朝代都是一種傳承和延續,明清是中國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他們都對歷史有很大的貢獻,而且都具有正反性。

比如清朝存國296年,清末飽受列強欺侮,簽訂了N多不平等條約,即便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無比的窩火,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一些進步意義。

正因為清末清政府的極度腐敗懦弱和無能,才湧現了眾多的積極求變的分子,維新派,革命黨等等;還包括清朝時期農業的發展以及文學的發展,比如番薯被全面的官方的推廣《紅樓夢》、《儒林外史》、《四庫全書》等著作,都對我們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裡我們就摘選大明朝的部分進步意義的表現來說說吧。

大明朝的高光時刻

01 軍事

剿滅叛亂,內鬥什麼的就不說了,說說明末數次擊敗日本以及西方殖民列強,維護國家主權的戰爭。

a 屯門海戰,又稱珠江口海戰。發生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對象,葡萄牙;結果,明軍獲勝,收回葡萄牙非法佔領幾年的“屯門海澳”地區(今深圳后海灣、內伶仃島及香港青山一帶)。

b 西草灣海戰。發生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對象,葡萄牙;結果,明軍完勝,俘虜葡軍指揮別都盧在內的數十葡軍,押送京師,梟首示眾;至此葡軍放棄武力侵略明邊境的野心。

c 2次抗倭援朝戰爭。發生於1592至1598年,以明軍為主的中朝聯軍,將日本侵略者趕回了老家,奠定了朝鮮半島以後300年的和平局面。

d 澎湖海戰。發生於萬曆三十年(1602年),對象荷蘭,結果,荷軍敗退,明朝收復澎湖列島。

e 料羅灣海戰。發生於崇禎六年(1633年),對象荷蘭,結果,荷軍慘敗,明朝水師成為東南亞海域的絕對老大,荷蘭放棄武力打開明朝海關的念頭。

02 經濟

明朝當然還是小農經濟為主,但是

在明中後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糧食產品呈現專業化和商業化。商業的稅收成為了明政府收入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業從業者地位提高,有的商人把資本直接投入生產,僱傭大量平民百姓進行生產,這不就是如今社會僱工的雛形嗎?

並且聞名中華的以“晉商,徽商,粵商”為首的商幫也於此蓬勃發展。

03 文化

明朝的大思想家一大堆,我個人認為尤其以王守仁為最,“致良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王守仁,字陽明),是當時的主流學說,即便現在都仍有影響。

在文學著作類,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三出自於明朝,《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加上《金瓶梅》並稱為當時的“四大奇書”,當然最後一個因為題材問題,成為了禁書。

“三言二拍”之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以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在科學著作類,徐光啟著作的《農政全書》以及他和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合譯的《幾何原本》;宋應星著作的被稱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的《天工開物》;鄭和的《鄭和航海圖》;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李時珍的醫學典籍《本草綱目》;吳有性創立了“瘟疫學說”的《瘟疫論》。(電影《大明劫》裡的主角之一“吳又可”就是“吳有性”)

在戲曲方面崑曲的長足發展,以至於出現了極負盛名的湯顯祖的《牡丹亭》。

在繪畫方面“吳門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還有嘉靖年間的徐渭都是繪畫大家,其實他們很多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比如唐寅,不僅很會畫畫,書法也很好;徐渭,在電視劇《抗倭英雄戚繼光》裡的那個徐渭就是這個人,會畫畫,會戲曲,會軍事。

在建築方面,最大的一個例子,現今的故宮就是明朝時期的底子。

結語

明清合計572年,在此期間,他們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方方面面,農業,商業,工業,科技,地理,醫學等等等等無所不及,清朝承繼的明朝,很多方面有突破也有很多方面有倒退,但無論怎樣,同屬於中華文化,這種文化延續就表明了他們對歷史的貢獻不能被獨立分割!



史海浮沉假行僧


清朝是比較強大的,時代在進步,清朝也在進步,不斷吸取前人的經驗。到了清朝開始還是可以的,但是後來的皇帝就實行閉關政策,使得我們和西方國家的距離越來越遠,到最後被別人侵略。

至於清朝末年被帝國主義列強欺負,那是封建統治的必然結果,趕上什麼朝代都好不哪去,清朝為此已經揹負不少罵名了。

根據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觀點是:適者生存。從朝代先後順序來看,清朝是在明朝之後,按理說,清朝各方面都會比前朝還要發達和強大。

到了清朝,每一次和列強的交鋒都是以中方落敗而結束,為何兩個隔得這麼近的朝代軍事實力卻懸殊如此之大呢。這主要得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一方面,明朝水軍吃過一次虧後就“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研究敵人的火器,發展軍事武器和科技。再加上明朝水軍水上交戰經驗豐富,自然能贏得戰爭的先機。但清朝一味故步自封,完全否定了外來的一切。

滿清時期,最為陰暗的舉措便是閉關政策,這是促使滿清與世界隔斷的一大原因,封閉落後的思想讓人民看不到生活希望,經濟文化自然也是固守自封。另外,由於滿清統治者的愚昧,竟然把明朝研發的各類超級武器給燒掉、埋掉,技術的中斷,也是導致滿清後期被外敵入侵的時候無力反抗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統治者的無能奢靡,驕奢淫逸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前有慈禧太后,後有傀儡溥儀,才學之人皆是報國無門。滿清統治者自私、貪婪的特性,活生生的斷送了清朝的國運





近代史探索


中國歷史上明清兩朝,對中國歷史貢獻還是挺大的,雖然比不上漢唐,但論其影響,也有其顯著的特點。要說明和清其實對中國的貢獻各有千秋。

究竟誰對中國好的影響大呢?

1、明朝雖比不上漢、唐,但可以與之相媲美。

中國的近代科學是在明朝中後期產生的,出現了一批所謂的“科技精英”,比如徐光啟等人。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明朝的科技可謂達到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高峰(清末“洋務運動”時期已經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特別是明朝的火槍火器和紅衣大炮等,都已經成建制裝備部隊。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特別是在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時間可以確定為嘉靖年間,也就是1530年左右。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而西方國家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為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也就是1760年!當時明朝的科技是絕對領先西方國家的!整整比我大明朝晚了二百多年!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2、明朝在貿易和海外聯繫上,經過了鄭和七次下西洋,貿易得到了極大發展,同時布威於四方。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3、文學發展上雖比不上唐宋,但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文人騷客,比如著名的“明四家”:文徵明、唐寅(唐伯虎)、沈周、仇英。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曹雪芹寫的《紅樓夢》,飽含的無不是對明朝的思念。縱觀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就其作者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而言,無不與明朝息息相關。

4、在軍事上,明朝打敗了盤踞中原的蒙古人,屬於把漢人的江山從蒙古人手中奪了回來。基於當時的民族感情,可以說振奮了民族精神。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5、民族氣節方面。明朝奉行對外不和親、不納貢、不配款、不割地、不稱臣。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明朝皇帝的家傳密旨,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事後證明,他們做到了這一點。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明朝拒絕了瓦剌的種種要求,寧可換個皇帝,也絕不低頭。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崇禎皇帝寧可在京城吊死殉國,也不肯南下。更不可能向農民起義軍和皇太極稱臣。

6、延續了漢唐時期的威武血性。清朝入關後,雖然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日”,但是人們抵抗異族的血性越來越高漲,即便雞蛋碰石頭,也在所不惜。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1、清朝拓展了中國的疆域。當時清朝的疆域從康熙時期的600多萬平方公里,通過西入外蒙,一統疆藏,達到1200多萬平方公里。就地盤來講,比元朝的疆域還要大。

2、在財政方面,自從大清入關開始到清朝滅亡的280年間,幾乎都處於盛世時期。相對於前朝,經濟上基本沒有出現衰退。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3、“洋務運動”奠定了近代中國的工業基礎。通過“洋務運動”,中國的工業基礎得到了極大改善,可以說從無到有,由弱變強。

要知道,即便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主力部隊裝備的還是1895年大清定型的漢陽造步槍。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中國的第一艘萬噸巨型輪船,1918年出廠於大清遺留的江南造船廠。直到四十年後,國產第二艘萬噸級輪船才在大連造船廠下水。

4、清朝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多個第一。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中國的第一臺蒸汽機,1862年生產於安慶機械所,黃鵠號;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中國第一艘輪船,1865年生產於安慶機械所;

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1869年生產於馬尾造船廠;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中國第一艘1800馬力軍艦,1872年生產於江南製造局。排水量達2800噸。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中國第一艘自主研發的潛艇,1880年生產於天津製造局,當時也是世界第一艘十字舵尾漿水滴型潛艇。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

……

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

講到這裡,你才發現,真的不能妄下結論。

仔細的閱讀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你就會明白,中國人的歷史朝代,缺一不可!

明朝和清朝,到底誰對中國歷史貢獻大,其實不一而足。




寰宇世界歷史地理姿勢


距離我們越近的朝代,其歷史意義越大。

清朝的滅亡,讓皇帝永遠成為了“歷史”。這在表面上,是一項跨時代改變。之後,雖然很多人都想當皇帝。但是,都沒成功。家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向北擴大了疆域,也是在歷史上做出了積極貢獻的。而且,之前的中原漢族王朝對邊疆地區控制很弱。清朝推行中央集權,讓邊疆更加穩固。尤其是清朝對東北、蒙古、新疆、西藏的統治,對於現代中國版圖的確定意義重大。

清朝在社會經濟發展上也有貢獻,也是在清朝,我國人口猛增到4億。

當然,清朝的軟弱,讓國人忍受百年屈辱。這件事的反面教育意義,也是前無古人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我認為兩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相對來說,我覺得清朝貢獻更大一點。

第一,清朝奠定了我國現在的歷史版圖。明朝時期,我國實際控制的版圖也就是關內漢地。整個西南,西北,在東北,頂多是我們的實力範圍,談不上版圖,清朝時期,我國版圖達到1300多萬平方千米,首先,清朝入關本身就是帶著“嫁妝”入關的,這個嫁妝就是東北。第二,乾隆時期,消滅了長達七十年的老對手準格爾汗國,也就是歷史上的西域,這是自唐末以來西域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長達一千年。第三,西藏,清政府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統一管理西藏大小事務,有效的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從領土上講清政府是合格的。

第二,清朝的皇帝普遍個人素質高,可以說清朝的“人禍”少一點,明朝的皇帝大多很奇葩,不是喜歡道術就是喜歡木匠,很個性,上層的奇葩導致下層老百姓經受人禍,清朝皇帝普遍很勤政,幾乎沒有昏君,從這點講清朝比明朝要好。

第三,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有其先天性的不足,再加上與以往朝代相比國際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人正在進入工業社會,然而清朝它故步自封,輸在“勢”上,沒有順勢而為,但清朝還是在艱難的維繫著帝國的統一,所以我認為清朝比明朝要好一點。


駝陽古道


明朝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被合稱為“明清”,因此經常被許多歷史愛好者拿來作對比,雙方吵得喋喋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

我們今天就從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外戰成績、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這5個方面,來看一看,鼎盛時期的清朝和明朝,誰更厲害一些。

國土面積

王朝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國土面積。

明朝剛剛建立時,只是一個南方政權。朱元璋經過連年征戰,消滅了各地割據政權,將元朝統治者趕回蒙古。朱棣即位後,繼續征伐北元。此外,還在東北方向不斷擴充明朝的疆域。因此,永樂時期,明朝的國土面積達到最高峰值——據《中國曆代疆域面積考》記載,當時明朝的國土面積為997萬平方公里,已經超過了漢朝和宋朝。

明史記載:“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清朝在關外興起時,僅是一塊彈丸之地。在與明朝的對峙中,清朝不斷蠶食明朝的土地,得以逐漸壯大。1644年,清朝入關,取代明朝成為新的大一統王朝。隨後,清朝消滅了大順政權、大西政權、南明政權等,統一了全國。清朝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4朝100多年的不斷擴張,到1820年,國土面積達到最高峰值——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為1316萬平方公里,是漢朝的2.16倍,是唐朝的1.06倍,是宋朝的4.7倍,是明朝的1.32倍。

不過,在那以後,清朝的國土面積就不再增加。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隨著一次次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包括香港、臺灣等在內的國土被割讓給西方列強,到1908年,清朝國土面積已經縮水至1135萬平方公里。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時候清朝國土面積依然遠超明朝。

從國土面積來看,清朝強於明朝。

人口數量

只有足夠發達的經濟實力,才能支撐足夠多的人口數量。所以,人口數量也是衡量王朝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

明朝鼎盛時期的人口數量,歷來說法不一。

趙文林、謝淑君在《中國人口史》中提出,明朝於1626年達到人口最高峰值,實際人口約1億人。王育民在《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中則認為,明朝在萬曆年間達到人口最高峰值,實際人口在1.3億人至1.5億人之間。曹樹基在《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中提出,明朝在1630年達到人口最高峰值,實際人口大約有1.9251億人。葛劍雄在《中國人口發展史》認為明朝在1600年約有1.97億人。

綜合而論,明朝人口最高峰值在1億人至1.97億人之間。

清朝入關後,經過一段時期的復甦,再得益於美洲作物番薯等引進中國,使得人口數量呈急劇上升的態勢,超過了明朝。曹樹基在《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記載,清朝在18世紀末,人口數量就突破了3億,到晚清時期,更是突破了4億。

1901年,李鴻章奉命與西方列強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在《辛丑條約》中,西方列強出於羞辱中國的意思,就按照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罰金”的標準,索賠4.5億白銀。這就是說,當時中國人已經達到了4.5億,是明朝人口數量的2倍多。

從人口數量上來看,清朝再得1分。

外戰成績

明朝對外戰爭的數量不多,影響比較大的有5次。

一是明成祖朱棣遠征安南(越南),以碾壓式的勝利結束了戰爭。二是1521年——1522年與葡萄牙之間的一次戰爭,一戰屯門,二戰西草灣,均戰勝了葡萄牙。三是1592年——1598年爆發的萬曆朝鮮戰爭,明朝軍隊跨國出戰,在朝鮮半島擊敗了來勢洶洶的日本軍隊,使得日本在300年間不敢染指朝鮮半島。四是1633年與荷蘭進行的料羅灣大海戰,明朝軍隊在鄭芝龍的幫助下,擊敗了荷蘭與海盜的聯軍。五是1637年,明朝軍隊在廣州擊敗了侵入中國內河的英國船隊,迫使英國賠償白銀2800兩。

這5次外戰中,除了第5次規模較小外,其餘幾次外戰規模都比較大,超過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明朝軍隊取得了全勝的驕人戰績。特別是第4次和第5次,都發生在明朝末年。明朝統治搖搖欲墜之下,竟然還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由於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朝晚期發生的對外戰爭特別多,而且輸得很慘。為公平起見,我們就不記錄這些外戰,只記錄清朝“康乾盛世”時的外戰。

從1685年到1792年,清朝一共舉行了雅克薩之戰、清緬戰爭、清攻安南阮惠之戰、廓爾喀之役4次對外戰爭,作戰的對手分別是沙俄、緬甸、安南(越南)、廓爾喀(尼泊爾)。除了沙俄是大國外,其餘3國都是小國。在這4次外戰中,雅克薩之戰、廓爾喀之役是名副其實的勝仗,清緬戰爭、清攻安南阮惠之戰都打了敗仗。特別是清緬戰爭,清朝軍隊4次出擊,均傷亡慘重,3任雲貴總督劉藻、楊應琚、明瑞,要麼因謊報大捷自殺,要麼因錯誤指揮戰死疆場。就連乾隆皇帝晚年時都不得不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徵緬這樁不算成功。”

以外戰成績而言,明朝強於清朝,拿到1分。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被稱為“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歐洲資本主義能夠迅猛發展,得益於文藝復興運動。明朝和清朝的思想文化如何呢?

明朝時期,湧現了王陽明、李贄、顧憲成、高攀龍、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儒學大家。以東林書院為代表的書院,衝擊了官學的壟斷地位,並帶動了自由探討辯論的學風。在明朝,讀書人的地位很高。只要中了秀才就入了士的行列,中了舉人一生吃穿不愁,中了進士則前途一片大好。許多宰輔之臣,直接就是學富五車的大儒,如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等。朝廷很尊重讀書人,能容納他們的過錯,甚至出現了罵皇帝越狠,升官越快的現象。

在比較寬容的環境下,明朝文化繁榮發達,產生了四大古典名著中的3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著名的《金瓶梅》《牡丹亭》等小說戲劇作品。同時,書法、詩文、繪畫等領域名家輩出,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流傳至今。

清朝入關之初,就掐斷了明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思潮。所謂的“康乾盛世”,也是文字獄最慘烈的時期。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就動輒得咎。甚至皇帝懷疑文字有譏訕清朝的內容,哪怕純屬捕風捉影,也會大興牢獄之災,讓無數讀書人家破人亡。

文字獄的盛行,在思想文化領域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乾隆皇帝編撰一部《四庫全書》,又毀掉了數量更多的古籍,形同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幸運的是,一部《紅樓夢》流傳下來,成為清朝思想文化成就的一個標誌。

從思想文化上來看,明朝勝於清朝,再得1分。

科學技術

明朝時期,農學、醫藥學、金屬冶煉、建築與造園技術、造船與航海技術、機械工程技術等方面有了極大發展,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出現了一批獻身科學的傑出科學家,如李時珍、朱載堉、徐宏祖、宋應星、徐光啟、李之藻等。如朱載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他主動放棄了王位,專心攻讀音律、歷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樂器。

盤點一下明朝時期科學技術上的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白猿獻三光圖》記載了132幅雲圖,是世界上第一張雲圖,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李之藻製作的《坤輿萬國全圖》,是當時世界上最詳細、最準確的世界地圖……

難能可貴的是,面對西學東漸,明朝沒有當作洪水猛獸,而是吸納融合。徐光啟、李之藻等中國科學家還與利瑪竇、熊三拔等西方科學家進行合作,翻譯出版了一批西方科技著作,如《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測量法文》等。

清朝時期,受文字獄和閉關鎖國的雙重影響,科學技術加速衰落,是不爭的事實。其實,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科學技術的愛好者,如康熙皇帝就對西方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在皇宮建立實驗室,親自動手為子女接種牛痘。可是,他們只是將科學研究當作自己的個人興趣和愛好,禁止西方科學技術在民間流傳。因此,在整個清朝,西方科學技術只能享受“奇技淫巧”的待遇。

在科學技術上,明朝再得1分。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科技與文化成就》《細說大明大全集》《中國文明史·清代前朝》等】


把我早安晚安給了誰


我認為是明朝。有很多歷史學家研究歷史都喜歡研究明朝。比較流行且著名的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當然還有一些小說,也是體現了明朝的風俗和社會狀況,最著名的當然要數《金瓶梅》。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明朝後期其實已經滋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個資本主義的萌芽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到了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又將這種萌芽扼殺在搖籃裡。以至於八國聯軍打進來,人家拿著槍和大炮,我們甚至都沒見過。

從政治的角度看,明朝最有意思的就是上層統治者中皇帝,大臣和太監的爭權問題。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和朱棣除外,他們的子孫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大臣的監管。再加上後來的太監掌權,像不像美國的三權分立。這裡我要說一句,其實三權分立本質和中央集權並沒有什麼區別。這個可以留給讀者自己思考。

從文化的角度看,清朝實在是沒什麼大思想家。拿的出手的可能就是曹雪芹,那也是清朝初期的。但是你要說到明朝,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王陽明。影響力實在太大,感興趣的可以去查查。可以這麼說,他就是明朝的孔子。

從社會體制的角度看,明朝實在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朝代。有歷史學家形容他們的體制是雙軌制,也就是說下層的百姓和上層的官員們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擾。百姓甚至不會發覺有官府的存在。雖然當時官員腐敗,但是這種境界於當時的百姓不得不說是一種幸事。

說了這麼多,你覺得呢?歡迎留言討論。


xx名宿李小牙


明朝我認為意義更大。明朝時期農學,醫藥學,金屬冶煉,建築與造園技術,造船與航海技術,機械工程技術等方面有了極大發展,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然而在清朝時期,受文字獄和閉關鎖國的雙重影響,科學技術加速衰落,是不爭的事實。思想文化上,明朝文化繁榮發達,產生了四大名著中的3部等小說戲劇作品。清朝文字獄的慘烈時期,讓無數讀書人家破人亡,形同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正恩先生


清朝在於穩定疆域的意義更大~明朝皇帝集權沒有達到頂峰,有內閣分權。嘉靖、萬曆長時間不上朝國家也沒有發生大的動亂,內閣制承擔了不小的責任,有條不紊的推動國家機器的運轉!明朝對疆域還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狀態,只有雲南沐王府在傳統意義上確定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而清朝皇權集中達到了頂峰,皇帝更是說一不二的權威,對國家疆域更是有了初步的界定,《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更是體現了界約的重要性,更有西藏、新疆叛亂的平定中國現有疆域正是因為清朝的基礎而留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