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話劇團助演 舊戰場實拍 老片《地雷戰》是如何成為傳奇經典的

“鬼子偷地雷啦!···”,每逢看到老電影《地雷戰》中,鬼子工兵渡邊化裝成農婦偷地雷,“回去研究研究”這一畫面時,觀眾都會發出開心的笑聲。

而那句“不見鬼子不掛弦”,也成了那個時代的民間流行詞。

部隊話劇團助演 舊戰場實拍 老片《地雷戰》是如何成為傳奇經典的

五十多年過去了,老電影《地雷戰》給觀眾留下的記憶仍然那麼新鮮。

1962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軍教片《地雷戰》,於1963年初被當作故事片在全國放映,不料卻倍受歡迎,連續演了十多年,產生巨大影響。

影片取材於山東海陽縣民兵群眾用自制的土炸藥製造地雷抗擊日寇的故事,成功塑造了英勇不屈的中國民兵形象。在第14屆維也納電影節上,《地雷戰》榮獲紀念獎。

片中的民兵隊長趙虎原型,是山東海陽抗日老英雄于化虎,女主角玉蘭的原型,是山東海陽的民兵女英雄孫玉敏。

《地雷戰》最初是按軍事教學片拍攝的,如果從故事影片的藝術角度評價,可能有些欠缺。但從科教和資料性的角度看,卻不乏極高的歷史價值。

影片編劇任旭東、徐國騰、王俊益、潘雲山等人頗具匠心,把這樣一部反映苦難戰爭歲月鄉村的抗戰故事,設計的充滿革命樂觀主義色彩。

記得這部電影的梗概劇情是:抗戰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蕩”,損失慘重。

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依靠群眾,想出了對策。他們一方面把幾個村莊的民兵組成聯防,壯大武裝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鎖附近的日偽據點,從而有力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

為對付地雷陣,日軍中隊長中野特地從青島搬來了工兵,從而攻入趙家莊,大肆燒殺搶掠。趙家莊的民兵總結了教訓,開始改進地雷技術,使日軍的工兵再也無法輕易起雷。

麥收季節,日偽軍乘聯防民兵搶收麥子的機會,又一次偷襲,擄走一部分村民。他們讓被俘村民在隊伍前踩地雷,再次進攻趙家莊。

趙虎領導民兵巧擺地雷陣,用子母雷、連環雷、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髮絲雷等各種各樣的土造地雷打擊敵人。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終於解救了被俘的群眾,全殲進犯之敵。

可以說,《地雷戰》採取了教學與敘事雙重敘事的創作技巧。劇情樸實、生動、感人,既嚴肅認真又詼諧幽默。

導演以海陽民兵在威震敵膽的地雷戰中大顯身手的史實為素材,安排人物和矛盾衝突質樸而靈活。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撓與日寇的狡詐、兇險和殘酷形成鮮明對照。影片還較好地烘托了上世紀四十年代膠東農村的地方風貌。

部隊話劇團助演 舊戰場實拍 老片《地雷戰》是如何成為傳奇經典的

從歷史記載中可知,中國敵後抗日戰場上地雷戰的興起,是由群眾自發和我黨組織領導相輔相成。

山東海陽縣民兵在實戰中發明和製造了數十種地雷。由於當時民兵武器裝備極差,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槍支,民間容易製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擊日寇的主要武器。

海陽縣的地雷戰,在膠東抗日根據地頗具盛名,它在艱苦的抗戰歲月,令敵人談雷色變。抗戰時期,海陽軍民靠地雷戰共斃死斃傷敵人1025人。

1943年5月,海陽小紀區瑞宇村民兵副隊長於鳳鳴在瑞宇、東村莊之間公路上埋下兩顆地雷,炸死炸傷從行村出來搶小麥的日偽軍5名,揭開了海陽地雷戰的序幕。

1943年年秋,趙疃村民兵隊長趙同倫從區武委會先後領來了兩顆大號地雷。回村後,他同趙守福等民兵湊在一起研究出拉線、絆線等埋雷方法。10月初的一天,趙同倫率領趙守福等在村西南山棗埠頂附近埋設絆雷兩顆,炸死炸傷偽軍5名。

文山後村民兵得知行村的敵人到河崖、寨頭、小紀一帶“掃蕩”,指導員李樹梓和分隊長於化虎帶領村爆炸組,在野虎山埋設地雷兩顆。“掃蕩”的敵人從小紀轉回來,剛到虎山便踩響了一顆地雷,四五個鬼子被炸飛上了天空。敵人慌作一團,轉到前山坡,又踩響了另一顆地雷,再令三個敵人見了閻王。其餘的敵人嚇得膽顫心驚,狼狽逃回據點,

部隊話劇團助演 舊戰場實拍 老片《地雷戰》是如何成為傳奇經典的

(劇照)

初期地雷戰的成功實踐,大大鼓舞了海陽縣民兵的抗日鬥志,地雷戰開始由點到面,在全縣普遍展開。

地雷戰興起後,地雷供應不足。為解決這個問題,文山後村民兵于化虎、李樹梓、於希水、於進湖等民兵骨幹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討研究造雷技術。他們經過反覆試驗,先後研製出了石雷、絆雷等多種地雷。此後,趙疃、“五虎村”、欒家、夏澤等村民兵也創造了石雷。

1943年5月,文山後村民兵隊長於化虎帶領民兵埋了70餘顆石雷,全部按設計爆炸開花,先後炸死日偽軍17人。

抗戰勝利前夕的1945年5月19日,日軍糾集500餘人侵入“五虎村”。但從上午10點到下午3點,僅走了不足5里路,就踩響地雷20多顆。

5月26日下午,索格莊據點日偽軍600餘人,分三路南撤。文山後村民兵隊長於化虎帶領爆炸組速埋地雷阻敵。偽軍200餘人先抵村西,接連踏響三顆地雷,再不敢挪步。日軍200餘人隨後趕到,也在村西北頭踏響一顆地雷,又在河邊踏響連環雷,死傷數十人。日軍見四周皆布有地雷,陷入進退兩難境地,只得抬著四十多個死傷者繞路逃回據點。

1945年6月,膠東區武委會授予海陽縣“戰鬥模範縣”光榮稱號。

“地雷戰”大顯神威,膠東抗日根據地民兵群眾親切地把地雷叫做“鐵西瓜”。百姓編的順口溜說“鐵西瓜威力大,炸得鬼子飛上天,炸得漢奸可地爬”···

《地雷戰》片中的民兵群眾,更是自豪地宣稱:“鬼子少了咱就幹,鬼子多了咱就轉,躲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鬼子捱打又挨炸,一個人影看不見。”

部隊話劇團助演 舊戰場實拍 老片《地雷戰》是如何成為傳奇經典的

1962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地雷戰》劇組直接來到山東海陽,在當年讓日寇嚐盡盡苦頭的地雷戰發生地實景拍攝。

如今,當年拍攝電影的山後中澗村前,已經被開發成一個旅遊景區。電影中的鬼子黃村據點,真實史實是行村據點,拍電影時,劇組把其移植於五間房村,現在這裡也被改造為景區的一部分。不遠處還設有地雷戰實景演出劇場和地雷戰展覽館等景觀。

部隊話劇團助演 舊戰場實拍 老片《地雷戰》是如何成為傳奇經典的

《地雷戰》這部影片中的大部分演員,都來自當時的解放軍濟南軍區政治部前衛話劇團。

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玉蘭的演員魯在蘊回憶,當時,她正和團裡的戰友們在排演話劇《紅鷹歌》。

八一廠的編導在看了他們的演出之後,就將影片《地雷戰》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確定由《紅鷹歌》中的三位主演擔任。讓魯在蘊扮演女民兵玉蘭,白大均扮演男主角趙虎,張長瑞扮演武委會雷主任。

因為八一廠是在拍內部的“軍教片”,上級要求前衛話劇團所有人員全部協助拍攝,包括當時在服裝科擔任管理員的楊雅琴也被選中,由她在片中出演女民兵田嫂。誰也沒想到,這無意中的選擇,把楊雅琴造就成了後來的電影明星。

為了真實演好《地雷戰》,魯在蘊、白大均、張長瑞、楊雅琴,以及扮演女民兵二嫚的田芝俠、扮演民兵大勇的張漢英、扮演石大爺的吳健海等話劇演員,按劇組要求一起到膠東老區體驗生活。他們與當地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跟鄉親們的密切接觸中,大家們對劇中人物的機智、勇猛和頑強,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為隨後在電影拍攝時,人人都極快快進入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奠定了基礎。

部隊話劇團助演 舊戰場實拍 老片《地雷戰》是如何成為傳奇經典的

(魯在蘊)

片中飾演女民兵的幾位青年演員都十分敬業,表演也樸實無華。尤其是女民兵們東一槍、西一槍,將敵人迷惑得團團轉的那一幕,令觀眾大呼過癮。

在實拍這場戲時,幾個女演員都處於忘我的狀態中。當時的外景地山坡特別陡,在奔跑過程中很容易摔倒受傷,但按照導演的要求,幾位女演員即使摔得青一塊紫一塊,也沒人耽誤拍攝。

現今,已經成為旅遊景區的拍攝地,還設有一處以電影中人物二嫚命名的“二嫚瀑布”。

《地雷戰》在全國熱映後,片中的女民兵“玉蘭姑娘”迅速引起了各方面關注。

“玉蘭姑娘”的真實原型孫玉敏,1970年被提拔為海陽縣民政局副局長。走上領導崗位後,孫玉敏更加熱心地教育下一代不忘抗戰歷史。她不僅時常給人們講述過去的戰鬥故事,還多次走進學校,對孩子們進行傳統教育。離休後,孫玉敏還協助有關部門整理了《海陽抗日戰爭歌曲100首》,在海陽當地廣為傳唱,

《地雷戰》中“二嫚”的原型之一陳桂香,是海陽縣紀家店村人。她1941年參加民兵,1943年擔任村婦救會青婦隊長,在抗日遊擊戰中多次參加埋地雷打鬼子戰鬥。解放後,陳桂香擔任過青島市市北區婦聯幹部、市北區人民法院審判長、庭長,市北區人大常委會常委等職,直到1983年12月離休。

談及老電影《地雷戰》,陳桂香饒有興趣地回憶,當年她差點上陣去飾演“玉蘭”。她回憶說“1962年,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採訪我,海陽縣武裝部發邀請信叫我回去,當時想拍真人,叫我請假。我那時在市北區法院,我就請了假。後來,來信又說不用回去了,不拍真人了。《地雷戰》中的‘二嫚’,我就是原型之一···。”

影片的男主角趙虎,不僅作戰英勇機智,而且還是研製地雷的高手。他不斷髮明創造新型地雷,一次次給鬼子予以迎頭痛擊。

這個角色的扮演者白大均,憑藉成熟自然的表演,以及矯健靈活的身手,成功地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抗日民兵英雄的美好形象。 

部隊話劇團助演 舊戰場實拍 老片《地雷戰》是如何成為傳奇經典的

在《地雷戰》影片中,趙虎為研製新型地雷,傻呵呵地來找玉蘭姑娘要頭髮絲那一場,頗具喜劇特色。

片中,不知他要頭髮有何用意的玉蘭,羞澀地不肯給。結果趙虎佯裝離去,趁玉蘭不備,從她背後拔下一根頭髮絲飛快逃走。後來,玉蘭知道了趙虎的目的,毅然把美麗的秀髮都剪下來送給了他。

據說,影片中原本還有這樣一幕戲:玉蘭和趙虎兩人從城裡執行任務回來途中,與鬼子相遇。情急之下,他們趕緊往山上躲避,結果跑到了懸崖邊。這時他們互相凝視著對方,然後兩人擁抱在一起,順勢滾下了懸崖···。但這個戰地浪漫的情節,後來被剪掉了,留下了一個遺憾。

演員白大均的個人資料在網絡上極少。僅有記載說,1990年他曾在影片《民國特大謀殺案》中扮演了何應欽這一角色。

片中扮演日本鬼子工兵專家渡邊的隋鴻祺,給觀眾留下的印象很深。

電影中大家不會忘記的一個畫面是:渡邊穿著村婦花衣服、戴著頭巾坐在毛驢上,窈窕的身姿讓人誤以為是個鄉村小媳婦。結果他一轉身,露出了那張猙獰的臉,讓所有觀眾都忍俊不禁。

據說,為了拍好偷地雷這段戲,隋鴻祺從毛驢上被摔下來無數次,弄得全身都是皮外傷。

《地雷戰》片中反派一號人物,是鬼子黃村據點的日軍中隊長中野。

扮演他的演員叫董元夫。中野在片中臺詞較少,而且只說日語,極像一個真鬼子。

片中,有一次中野帶領大批人馬偷襲趙家莊。狡猾的中野派人前去探路,把地雷一個一個挖了出來。可他沒想到,已在無形中進入了民兵設下的圈套。民兵們用真假雷、子母雷以及碎石,把鬼子炸得人仰馬翻,中野也被炸傷。

部隊話劇團助演 舊戰場實拍 老片《地雷戰》是如何成為傳奇經典的

為了對付抗日軍民設計的真假雷,中野煞費苦心,特地找來探雷器,把民兵埋的地雷全部挖出,最終闖進趙家莊,殺人放火。

董元夫扮演的另一個反派角色,是電影《苦菜花》中王官莊裡的暗藏特務宮少尼。這部戲裡,董元夫的戲份較少,影片沒到一半時,他就被“滅口”除掉了。

網絡上關於董元夫的資料也鮮見,但他的藝術形象已經留在了經典的作品中。

在《地雷戰》中扮演石大爺的吳健海,當時年齡其實很年輕,但他卻成功塑造了一位農村老漢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和鄉親們一起引誘敵人進入地雷陣的那場戲,著實令觀眾為捏了一把汗。

《地雷戰》的導演唐英奇,也是一位經歷過戰爭烽火考驗的軍人導演。

部隊話劇團助演 舊戰場實拍 老片《地雷戰》是如何成為傳奇經典的

1937年七七事變後,唐英奇放棄了北平大學學業,毅然南下投身抗日隊伍。先後在解放軍華北軍大第二高級步兵學校、華北陸軍軍官學校、第六高級步兵學校任宣傳幹事、俱樂部文藝指導員。期間曾立大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多次。

1956年,唐英奇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先後導演和參與導演了《進攻戰中的37公釐高射炮兵連》《鄭州鐵路民兵》《居民對原子、化學、細菌武器的防護》《平津戰役》《奇襲武陵橋》等8部軍事教育片。

他執導的《地雷戰》及參加編劇的《地道戰》兩部影片,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地雷戰》還於上映十年後的1974年,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紀念獎。

在影片《地雷戰》進行導演創作時,唐英奇經過現地採訪、座談、試驗,並徵得劇作者同意,對劇本結構、情節、人物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有益改動,使教學片內容更生動,層次更清楚,最終成為影響深遠的一部故事樣式的教學片。

1962年,唐英奇在軍教片創作會議上發表《試談表現方法》一文,認為把軍教片單純地看作是形象化教材或教具是不全面的。

他提出,在創作上,應充分利用和發揮電影藝術特性,以加強效果。並說:“松樹不是花,製成盆景不亞於花”。

1999年7月,唐英奇導演不幸因病逝世,享年82歲。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