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话剧团助演 旧战场实拍 老片《地雷战》是如何成为传奇经典的

“鬼子偷地雷啦!···”,每逢看到老电影《地雷战》中,鬼子工兵渡边化装成农妇偷地雷,“回去研究研究”这一画面时,观众都会发出开心的笑声。

而那句“不见鬼子不挂弦”,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民间流行词。

部队话剧团助演 旧战场实拍 老片《地雷战》是如何成为传奇经典的

五十多年过去了,老电影《地雷战》给观众留下的记忆仍然那么新鲜。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军教片《地雷战》,于1963年初被当作故事片在全国放映,不料却倍受欢迎,连续演了十多年,产生巨大影响。

影片取材于山东海阳县民兵群众用自制的土炸药制造地雷抗击日寇的故事,成功塑造了英勇不屈的中国民兵形象。在第14届维也纳电影节上,《地雷战》荣获纪念奖。

片中的民兵队长赵虎原型,是山东海阳抗日老英雄于化虎,女主角玉兰的原型,是山东海阳的民兵女英雄孙玉敏。

《地雷战》最初是按军事教学片拍摄的,如果从故事影片的艺术角度评价,可能有些欠缺。但从科教和资料性的角度看,却不乏极高的历史价值。

影片编剧任旭东、徐国腾、王俊益、潘云山等人颇具匠心,把这样一部反映苦难战争岁月乡村的抗战故事,设计的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色彩。

记得这部电影的梗概剧情是:抗战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村庄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经常遭日伪军的袭击和“扫荡”,损失惨重。

为此,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依靠群众,想出了对策。他们一方面把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联防,壮大武装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锁附近的日伪据点,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为对付地雷阵,日军中队长中野特地从青岛搬来了工兵,从而攻入赵家庄,大肆烧杀抢掠。赵家庄的民兵总结了教训,开始改进地雷技术,使日军的工兵再也无法轻易起雷。

麦收季节,日伪军乘联防民兵抢收麦子的机会,又一次偷袭,掳走一部分村民。他们让被俘村民在队伍前踩地雷,再次进攻赵家庄。

赵虎领导民兵巧摆地雷阵,用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碎石雷、铁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各种各样的土造地雷打击敌人。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解救了被俘的群众,全歼进犯之敌。

可以说,《地雷战》采取了教学与叙事双重叙事的创作技巧。剧情朴实、生动、感人,既严肃认真又诙谐幽默。

导演以海阳民兵在威震敌胆的地雷战中大显身手的史实为素材,安排人物和矛盾冲突质朴而灵活。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挠与日寇的狡诈、凶险和残酷形成鲜明对照。影片还较好地烘托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胶东农村的地方风貌。

部队话剧团助演 旧战场实拍 老片《地雷战》是如何成为传奇经典的

从历史记载中可知,中国敌后抗日战场上地雷战的兴起,是由群众自发和我党组织领导相辅相成。

山东海阳县民兵在实战中发明和制造了数十种地雷。由于当时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枪支,民间容易制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击日寇的主要武器。

海阳县的地雷战,在胶东抗日根据地颇具盛名,它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令敌人谈雷色变。抗战时期,海阳军民靠地雷战共毙死毙伤敌人1025人。

1943年5月,海阳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从行村出来抢小麦的日伪军5名,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1943年年秋,赵疃村民兵队长赵同伦从区武委会先后领来了两颗大号地雷。回村后,他同赵守福等民兵凑在一起研究出拉线、绊线等埋雷方法。10月初的一天,赵同伦率领赵守福等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埋设绊雷两颗,炸死炸伤伪军5名。

文山后村民兵得知行村的敌人到河崖、寨头、小纪一带“扫荡”,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村爆炸组,在野虎山埋设地雷两颗。“扫荡”的敌人从小纪转回来,刚到虎山便踩响了一颗地雷,四五个鬼子被炸飞上了天空。敌人慌作一团,转到前山坡,又踩响了另一颗地雷,再令三个敌人见了阎王。其余的敌人吓得胆颤心惊,狼狈逃回据点,

部队话剧团助演 旧战场实拍 老片《地雷战》是如何成为传奇经典的

(剧照)

初期地雷战的成功实践,大大鼓舞了海阳县民兵的抗日斗志,地雷战开始由点到面,在全县普遍展开。

地雷战兴起后,地雷供应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文山后村民兵于化虎、李树梓、于希水、于进湖等民兵骨干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研究造雷技术。他们经过反复试验,先后研制出了石雷、绊雷等多种地雷。此后,赵疃、“五虎村”、栾家、夏泽等村民兵也创造了石雷。

1943年5月,文山后村民兵队长于化虎带领民兵埋了70余颗石雷,全部按设计爆炸开花,先后炸死日伪军17人。

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5月19日,日军纠集500余人侵入“五虎村”。但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仅走了不足5里路,就踩响地雷20多颗。

5月26日下午,索格庄据点日伪军600余人,分三路南撤。文山后村民兵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速埋地雷阻敌。伪军200余人先抵村西,接连踏响三颗地雷,再不敢挪步。日军200余人随后赶到,也在村西北头踏响一颗地雷,又在河边踏响连环雷,死伤数十人。日军见四周皆布有地雷,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只得抬着四十多个死伤者绕路逃回据点。

1945年6月,胶东区武委会授予海阳县“战斗模范县”光荣称号。

“地雷战”大显神威,胶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群众亲切地把地雷叫做“铁西瓜”。百姓编的顺口溜说“铁西瓜威力大,炸得鬼子飞上天,炸得汉奸可地爬”···

《地雷战》片中的民兵群众,更是自豪地宣称:“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打又挨炸,一个人影看不见。”

部队话剧团助演 旧战场实拍 老片《地雷战》是如何成为传奇经典的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地雷战》剧组直接来到山东海阳,在当年让日寇尝尽尽苦头的地雷战发生地实景拍摄。

如今,当年拍摄电影的山后中涧村前,已经被开发成一个旅游景区。电影中的鬼子黄村据点,真实史实是行村据点,拍电影时,剧组把其移植于五间房村,现在这里也被改造为景区的一部分。不远处还设有地雷战实景演出剧场和地雷战展览馆等景观。

部队话剧团助演 旧战场实拍 老片《地雷战》是如何成为传奇经典的

《地雷战》这部影片中的大部分演员,都来自当时的解放军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话剧团。

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玉兰的演员鲁在蕴回忆,当时,她正和团里的战友们在排演话剧《红鹰歌》。

八一厂的编导在看了他们的演出之后,就将影片《地雷战》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确定由《红鹰歌》中的三位主演担任。让鲁在蕴扮演女民兵玉兰,白大均扮演男主角赵虎,张长瑞扮演武委会雷主任。

因为八一厂是在拍内部的“军教片”,上级要求前卫话剧团所有人员全部协助拍摄,包括当时在服装科担任管理员的杨雅琴也被选中,由她在片中出演女民兵田嫂。谁也没想到,这无意中的选择,把杨雅琴造就成了后来的电影明星。

为了真实演好《地雷战》,鲁在蕴、白大均、张长瑞、杨雅琴,以及扮演女民兵二嫚的田芝侠、扮演民兵大勇的张汉英、扮演石大爷的吴健海等话剧演员,按剧组要求一起到胶东老区体验生活。他们与当地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跟乡亲们的密切接触中,大家们对剧中人物的机智、勇猛和顽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随后在电影拍摄时,人人都极快快进入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奠定了基础。

部队话剧团助演 旧战场实拍 老片《地雷战》是如何成为传奇经典的

(鲁在蕴)

片中饰演女民兵的几位青年演员都十分敬业,表演也朴实无华。尤其是女民兵们东一枪、西一枪,将敌人迷惑得团团转的那一幕,令观众大呼过瘾。

在实拍这场戏时,几个女演员都处于忘我的状态中。当时的外景地山坡特别陡,在奔跑过程中很容易摔倒受伤,但按照导演的要求,几位女演员即使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也没人耽误拍摄。

现今,已经成为旅游景区的拍摄地,还设有一处以电影中人物二嫚命名的“二嫚瀑布”。

《地雷战》在全国热映后,片中的女民兵“玉兰姑娘”迅速引起了各方面关注。

“玉兰姑娘”的真实原型孙玉敏,1970年被提拔为海阳县民政局副局长。走上领导岗位后,孙玉敏更加热心地教育下一代不忘抗战历史。她不仅时常给人们讲述过去的战斗故事,还多次走进学校,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教育。离休后,孙玉敏还协助有关部门整理了《海阳抗日战争歌曲100首》,在海阳当地广为传唱,

《地雷战》中“二嫚”的原型之一陈桂香,是海阳县纪家店村人。她1941年参加民兵,1943年担任村妇救会青妇队长,在抗日游击战中多次参加埋地雷打鬼子战斗。解放后,陈桂香担任过青岛市市北区妇联干部、市北区人民法院审判长、庭长,市北区人大常委会常委等职,直到1983年12月离休。

谈及老电影《地雷战》,陈桂香饶有兴趣地回忆,当年她差点上阵去饰演“玉兰”。她回忆说“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来采访我,海阳县武装部发邀请信叫我回去,当时想拍真人,叫我请假。我那时在市北区法院,我就请了假。后来,来信又说不用回去了,不拍真人了。《地雷战》中的‘二嫚’,我就是原型之一···。”

影片的男主角赵虎,不仅作战英勇机智,而且还是研制地雷的高手。他不断发明创造新型地雷,一次次给鬼子予以迎头痛击。

这个角色的扮演者白大均,凭借成熟自然的表演,以及矫健灵活的身手,成功地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抗日民兵英雄的美好形象。 

部队话剧团助演 旧战场实拍 老片《地雷战》是如何成为传奇经典的

在《地雷战》影片中,赵虎为研制新型地雷,傻呵呵地来找玉兰姑娘要头发丝那一场,颇具喜剧特色。

片中,不知他要头发有何用意的玉兰,羞涩地不肯给。结果赵虎佯装离去,趁玉兰不备,从她背后拔下一根头发丝飞快逃走。后来,玉兰知道了赵虎的目的,毅然把美丽的秀发都剪下来送给了他。

据说,影片中原本还有这样一幕戏:玉兰和赵虎两人从城里执行任务回来途中,与鬼子相遇。情急之下,他们赶紧往山上躲避,结果跑到了悬崖边。这时他们互相凝视着对方,然后两人拥抱在一起,顺势滚下了悬崖···。但这个战地浪漫的情节,后来被剪掉了,留下了一个遗憾。

演员白大均的个人资料在网络上极少。仅有记载说,1990年他曾在影片《民国特大谋杀案》中扮演了何应钦这一角色。

片中扮演日本鬼子工兵专家渡边的隋鸿祺,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很深。

电影中大家不会忘记的一个画面是:渡边穿着村妇花衣服、戴着头巾坐在毛驴上,窈窕的身姿让人误以为是个乡村小媳妇。结果他一转身,露出了那张狰狞的脸,让所有观众都忍俊不禁。

据说,为了拍好偷地雷这段戏,隋鸿祺从毛驴上被摔下来无数次,弄得全身都是皮外伤。

《地雷战》片中反派一号人物,是鬼子黄村据点的日军中队长中野。

扮演他的演员叫董元夫。中野在片中台词较少,而且只说日语,极像一个真鬼子。

片中,有一次中野带领大批人马偷袭赵家庄。狡猾的中野派人前去探路,把地雷一个一个挖了出来。可他没想到,已在无形中进入了民兵设下的圈套。民兵们用真假雷、子母雷以及碎石,把鬼子炸得人仰马翻,中野也被炸伤。

部队话剧团助演 旧战场实拍 老片《地雷战》是如何成为传奇经典的

为了对付抗日军民设计的真假雷,中野煞费苦心,特地找来探雷器,把民兵埋的地雷全部挖出,最终闯进赵家庄,杀人放火。

董元夫扮演的另一个反派角色,是电影《苦菜花》中王官庄里的暗藏特务宫少尼。这部戏里,董元夫的戏份较少,影片没到一半时,他就被“灭口”除掉了。

网络上关于董元夫的资料也鲜见,但他的艺术形象已经留在了经典的作品中。

在《地雷战》中扮演石大爷的吴健海,当时年龄其实很年轻,但他却成功塑造了一位农村老汉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和乡亲们一起引诱敌人进入地雷阵的那场戏,着实令观众为捏了一把汗。

《地雷战》的导演唐英奇,也是一位经历过战争烽火考验的军人导演。

部队话剧团助演 旧战场实拍 老片《地雷战》是如何成为传奇经典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唐英奇放弃了北平大学学业,毅然南下投身抗日队伍。先后在解放军华北军大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北陆军军官学校、第六高级步兵学校任宣传干事、俱乐部文艺指导员。期间曾立大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多次。

1956年,唐英奇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导演和参与导演了《进攻战中的37公厘高射炮兵连》《郑州铁路民兵》《居民对原子、化学、细菌武器的防护》《平津战役》《奇袭武陵桥》等8部军事教育片。

他执导的《地雷战》及参加编剧的《地道战》两部影片,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地雷战》还于上映十年后的1974年,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纪念奖。

在影片《地雷战》进行导演创作时,唐英奇经过现地采访、座谈、试验,并征得剧作者同意,对剧本结构、情节、人物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改动,使教学片内容更生动,层次更清楚,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一部故事样式的教学片。

1962年,唐英奇在军教片创作会议上发表《试谈表现方法》一文,认为把军教片单纯地看作是形象化教材或教具是不全面的。

他提出,在创作上,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影艺术特性,以加强效果。并说:“松树不是花,制成盆景不亚于花”。

1999年7月,唐英奇导演不幸因病逝世,享年82岁。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