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见你》谈谈: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

想见你: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 思维实验


从《想见你》谈谈: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思维实验

作者公众号:顾而言之 (id: whatGsay)。更多思维干货定期分享中,欢迎关注我。


周末看完了热播的《想见你》,我的一个感受是:这似乎是关于灵魂伴侣的故事。


两个灵魂穿越不同时空,在相貌相同的载体之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彼此能够透过躯体看到内在不一样的灵魂。


就好像女主黄雨宣第3次穿越失败,被她穿越身体的女二陈韵如把黄雨宣灵魂关进了水晶房子,只能看女二冒充自己的时候,却被男主李子维通过言谈举止的不自然而识别出女二的骗局。


于是很多评论说:这一场爱情故事从来都只是李子维和黄雨萱之间的故事,似乎给存在灵魂伴侣这个结论做了更好的呼应。


我一开始也为这个故事感动,但后来想想:如果李子维只是通过对方一些不自然的举动、对待事情不一样的关注点、和笔迹的不一致而猜出对方不是黄雨宣,那真的能说明他们是灵魂伴侣吗?


于是我有了以下三个问题:

1. 什么是灵魂伴侣?

2. 人们是怎么有灵魂伴侣这个概念的?

3.灵魂伴侣真的存在吗?


从《想见你》谈谈: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思维实验


那我们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才是灵魂伴侣


我简单归纳了一下:灵魂伴侣是可以无视肉体的存在,彼此心心相印,完全能够互相理解,并且相爱的两人,或者说是能看到对方灵魂的人。


上面的定义好像还是不够精准。


在一种常见的分类法中,一个人包括肉体,心灵,和灵魂三要素。如果可以无视肉体的存在,那除了肉体,至少还有心灵和灵魂中一种需要是不变的,不然无法识别。


心灵代表的是人的情绪模式,比如说面对一个挫折,陈韵如可能会沉默不语,甚至感到压抑和灰心丧气,而黄雨萱可能则让情绪更快的过去。


这种面对同样的事物却产生不同的情绪的反应的情况,在这个剧里展现的是非常明显的,也因此会有陈韵如内向阴郁,而黄雨萱乐观开朗这样子明显充满对比意味的评价。


剧中的李子维以及莫俊杰之所以能分辨出陈韵如和黄雨萱之间的差异,也是源于两者的行为举止,以及基于这些行为举止抽象出来的性格。


可惜这类性格的描述是属于情绪类描述,指的是不同的人在应对同样事物产生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在这里,这个剧情所区别出来的两者之间的差异其实是在心灵层面的,是人的情绪模式。


而至于考试的笔迹不一样,这只能算作物理层面的情况。如果黄雨萱穿越到一个跟自己长得完全不一样的人身体里,那就会出现肉体不一样但是灵魂一样的情形,也就是说笔迹不一样灵魂也有可能一样,因此笔迹不足以成为区别灵魂的证据。


那么,下个问题是:什么是灵魂?


从《想见你》谈谈: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思维实验

在宗教概念里,灵魂是超越人类意识或者超越自然规律(即生死)的存在。


在古埃及和一神教里,灵魂是永存的,但不是永生的,灵魂不会覆灭,但是在人死亡之后,他可能会沉寂一段时间,到恰当的时候再能够复生,因此不是永远生活着的。


印度佛教里其实是没有灵肉二元分一说,释迦摩尼最早对是否有灵魂并没有做任何说明,因果轮回里描述的只是业力而非灵魂


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慢慢的就出现了灵魂一说,但即便如此,南传佛教依然不承认会有灵魂。这是因为佛教教义的核心是没有永远不变的物体,那么如果灵魂是永远不变的,就不会有基于这种定义的“灵魂"。


基督教义的各个主流学派是相信有灵魂一说的,因为在人死以后,他的灵魂会受到上帝的审判。但是对于灵魂是如何形成的却有不一样的说法,有的是说上帝创造的,有的是说源自父母,还有的说,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有灵魂了。


在伊斯兰教里,所有的灵魂都是阿拉真神所创造的。而在印度教和耆那教里,灵魂 (jiva) 存在于大地上的每一个生物,不光只是人之中。一束草,一木皆有灵魂。


从《想见你》谈谈: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思维实验


从哲学的体系上来说。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人的内在主导的人一切的思想行为,是可以不断重生的。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灵魂的实用性功能,他认为灵魂的作用就是组织一切事物来帮助人完成他自我实现的目的,比如说完成吃饭呼吸,或者是创作思考等行为。亚里士多德流派关于灵魂是否是永恒这个话题有很多争议的说法,没有通用的结论。


康德则认为:没有办法证明是否有永恒的存在,也没办法证明没有永恒的存在。我们只能说的是,在物质层面上无法断定灵魂所具有的属性和特质。


科学家也做过很多实验来确定是否有灵魂的存在。


其中最有名的,是1901年一位名叫邓肯的医生做的一个关于灵魂有多重的实验,虽然他得出结论是灵魂有21克重,但这个实验因为后续实在没有办法重复,而且所用的样本只是一个病人,从而无法作为科学实验得到验证。


现在的脑科学能观察到的是:根据人的不同思维活动情绪状态,大脑中会有不同的区域联动或者独立的发生变化,但这些依然无法证明是否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存在。


既然从宗教从哲学从科学上都无法很确切的定义灵魂是什么,那么灵魂伴侣这个词语到底是哪里来的?


从《想见你》谈谈: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思维实验

根据维基百科上记载,灵魂伴侣指的是一对有非常强烈的连接,其强度远超于其他人的伴侣。


灵魂伴侣的英文词语(soulmate)最早出现于英国诗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在1822年写的一封信中。


随后有一些宗教流派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诠释。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派:


根据神智学的理论,上帝最早创造了同样有男性和女性特征的灵魂,然后因为业力(有些地方指过错)灵魂被分成了两半,各自会寻找另一半,当所有的业力都清除以后,灵魂就会重新团聚。


新时代运动的领导人先知伊丽莎白·克拉尔则说,灵魂伴侣是指两个一起曾经度过很多辈子的人。而每一辈子他们的关系可能是恋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合作伙伴,关系非常亲密,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


梳理了那么多,我大致可以知道我为什么会形成对灵魂伴侣的概念了:


“脱离肉体羁绊“这一点是源自于各类宗教的影响;“心心相印,互相理解”这一点则是源自于新时代运动所推广开来的一些文化影响; 在这些社会和文化影响下加以一些罗曼蒂克的想法,再把探讨的范围加以缩小到恋人关系里,也就形成了我脑中的灵魂伴侣的定义。


弄清楚来源和定义以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它真的存在吗?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我当然是希望有灵魂伴侣的存在,因为那样就意味着一种独特性和亲密感。


独特性是在于你知道居然有一个人跨越了很多时空,依然是和你在一起。而亲密感也正是源于这多生多世的相伴而积累的。这些都是为了解决人对于生存是为什么的困惑,以及自我孤独感的满足。


更深度的挖掘一下,灵魂伴侣这个概念给的人一定很大程度上的安全感。安全感在于你知道有人会对你不离不弃,你也知道无论多么困难,总会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人等着你,而和这个人的相处似乎不需要你做任何努力


也就是说,我的很多缺点能被包容,我可以做我自己,无论这个自我有多么不好。 在剧中,这刚好也是女二陈韵如的底层心理诉求。


但是如果抛开美好的个人愿望,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上来思考一下,灵魂伴侣在实操上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从《想见你》谈谈: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思维实验


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想见你》。


在这个剧里,理论上黄雨萱和李子维是多次循环中的灵魂伴侣。如果从多生多世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的确满足了这个条件。


但是你也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并没有达到心心相印的状态:在第1次轮回中黄雨萱会因为自己想要去上海工作而主动提出分手。


也就相当于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决定会对当时已经穿越过一次的李子维造成多大的痛苦。这就从某个角度反驳了灵魂伴侣这个概念隐藏的一个重要内涵 ---彼此会非常相爱不放弃。


直到她因为李子维飞机失事以后,过了两年生不如死的生活,才在无意的一次次穿越中下定勇气,去珍惜并改变过去。


因此我觉得这个剧很实在的一个地方,就是并没有美化所谓的灵魂伴侣的概念,而是让你看到,之所以可以把他们称为灵魂伴侣,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和争取才慢慢形成。


那样子的痛苦让黄雨萱懂得更好的珍惜面前的李子维,也让李子维从最早一个特别自恋自大的男孩成长为愿意为爱默默奉献16年、承受着守着心爱的人而不能相见的痛苦、甚至搭上一般明知道永远不回去的飞机也无怨无悔的成熟男人。


而这样的设定从人性上来说才是对灵魂伴侣更好的诠释。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找到一个人,你说什么他都能明白。你要做什么他都能理解。时间长了以后。他的这些善解人意、心心相印的举动,你也就习以为常了。你也许反而就会要去追求那些更加刺激,或者更加容易起矛盾的人和事物了。


这就是人在亲密关系中因为人性造成的最常见的误区。


张爱玲有段文字对这种心态描写的特别贴切: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有解决办法吗?


李子维:19岁的他经历了陈韵如的死亡,从而失去了黄雨萱,后来又经历了车祸,了解到最好朋友的惨痛死亡,才能够在穿越之后,终于下定决心不顾一切追求黄雨萱来改变曾经的过去。


而在剧中这样子的轮回发生过了好多次。每次虽然都不能改变过去,但是有趣的是每一次轮回中的李子维,都比上一个轮回中要更加勇敢,也更加懂得珍惜。


这样糅合着生与死一次次轮回,伴随希望的升起与破灭的情形,才是能够打破那白玫瑰与红玫瑰诅咒的唯一方法。


从《想见你》谈谈: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思维实验


人性是需要变化的,人性是会变化的,这也是事物无常的法则。佛教里虽然没有说灵魂这个概念,但却包括了对于生生死死、变幻无常这样世界法则的理解。


我不知道这是人性为了适应这世界的无常,而发展出对于变化的渴望;


还是世界的无常,本来就是人性无常的一个外在投射。


所以当你对一个人一见倾心,觉得自己是遇到了灵魂伴侣的时候,也许你看到的只是17岁的李子维看到黄雨萱的一部分。


这些部分不是黄雨萱的全部,也不能预测她未来的变化,因此它不能解释27岁的黄雨萱会为了一份上海的工作而提出和多年的恋人分手;也不能解释第四次穿越回去的黄雨萱,会为了挽救其他两个人的性命、打破这轮回,而牺牲她与李子维不易的恋情。


无论是李子维黄雨萱还是陈韵如,都是一个个复杂的多面体。每个人不可能100%了解另一个人。即便当下可以, 17岁的他、27岁的他、和37岁的他也会有很多的不同。


这些不同是由后来的经历所塑造而成的。所以除非你能够保证你和你的灵魂伴侣在以后的岁月里会按照同样的方向去发展,不然必定会有对方更多复杂的面相呈现出来,更多不同的发展路径呈现出来。


这些会导致你们之间彼此的不理解和争吵,从而失去了灵魂伴侣的感觉。


我们很多时候对灵魂伴侣的渴望,更多的是一种:我不需要努力也能获得一份独特只属于我的爱情的渴望。


而这个不用努力的前提就已经能毁掉灵魂伴侣存在任何可能性


因为你真正在斗争的对象,是你的人性和世界无常的事实。


就像陈韵如最后理解到的:并不是这世界对她不好,而是她对这个世界期望过高


因此,没有所谓的灵魂伴侣,有的只是经历过一次次失而复得以后的珍惜,和在这种珍惜中才能凝萃出来的一份恒世不变的感情。


所以,请珍惜你身边的人。


从《想见你》谈谈: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思维实验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baidu,sina,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联系我:[email protected]

作者公众号:顾而言之 (id: whatGsay)。更多思维干货定期分享中,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