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古县城古时地位堪比北上广,如今因《水浒传》更是家喻户晓


说起河北的大名府,不知各位网友是否有印象呢?大名府,在唐朝为天雄军治,唐德宗建中3年改称大名府。北宋时期设大名府为北京,宋仁宗庆历二年建陪都,史称“北京”,为宋朝的陪都。

当时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而对于这样的一处古县城,更多人知道可能就是从古代的戏剧和小说里获知的,尤其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在里面就多次提到这里。在水浒传的一百二十回中,就有十八回都提到了大名府,而小说中,不少水浒好汉如杨志、索超、卢俊义、燕青等人没少在大名府溜达。

据资料显示,在《水浒》是这样描绘大名府的,“城高且地险,堑阔且濠深”;“人物极尽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从资料可以看出这个千年古县城,在北宋时期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地位显赫,而且大名府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北宋的五京之一,全称是北京大名府。


或许说到这里,大家对于这个地方曾经的概念有些模糊,历史上的大名府,在千年之前是北宋的五座京城之一,也就是开封的其他四个陪都之一,在今天的河北邯郸。如果拿现在评定城市的标准来看,那么大名府就相当于过去的北上广。这样子的形容,相信大家对这座县城的古时辉煌有了大概的了解吧。

据记载,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就是说,这里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如果失去了大名府,那么,当时宋朝首都开封府就要受到可怕的威胁。

大名府地处河北邯郸大名县。往前继续翻阅资料,你会发现在宋代之前,这个地方也是非常的有名气,大名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公元前661年距今有2640多年春秋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卜偃从“魏”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这里是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现境内更是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耒熹写经碑、


现在走进这个古县城里,还是能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历史气息,千年已过,繁华已去,这里成了历史的见证者。而历史车辆如何的转动,这里的故事还是记录着这里的兴衰,曾经大名府经济繁荣的时候,可谓是名人辈出。单就宋朝,就有寇准、王钦若、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名臣在这里相继供职。

而如今,让很多人对这座城市有印象的肯定是《水浒传》了,在小说中,蔡京的女婿梁世杰梁中书镇守于此,手下天王李成、杨志、索超等强将如云。卢俊义、燕青出身此地。《水浒传》里的卢俊义就是大名府人氏;另外还有《水浒传》中的“大闹大名府”也是发生在这里。

现在我们从航拍角度看到的古城,其实是明朝所建,如今的大名府是明洪武年间在艾家口重建之后的大名府,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为过去的古城曾经因为自然灾害所消失,明朝建文三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水位高过城墙,城内淤泥1丈多深,城毁。一场大洪水淹没了大名府,结束了大名府一千多年的风云历史。


《水浒传》中曾多次提到的北宋大名府,后来被洪水淹没。整个北宋大名府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其遗址坐落在河北大名县城东北。以大街、御营、双台三村为中心,占地约36平方公里。现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大名指挥使吴成在当时的艾家口镇北部重新修建大名府城,即今址。

航拍镜头下,你能看到明朝时期的古城墙依然屹立在这里,保护着古城。而这座城墙也是何等的壮观。城池呈方形,周长9里,十字大街。城外均修有瓮城,城河环护,联通支漳河和引河,四季长流,四门外有四座石桥。但你可能更不知道的是这古城里的每块儿砖头都是大有来历的,大名府的城墙用特别的长方砖和长方石修建,在冀、鲁、豫一带有“大名府好城墙”之说,可与西安、平遥的古城墙媲美。

走进古城里,你会有种穿越感,一切的生活都是充满历史文化蕴涵,孕育着独属于这里的文化故事。从唐到清,这里的地位和声名都可谓是远赫的。如今,站在大名的城墙上,看到的只是平静的护城河。千年的繁华早已变成了平淡,如果你懂得欣赏时间的沉淀,历史的厚重,你才能透过历史的尘烟如白驹过隙那般的轻快。当年,繁华如如今北上广一般的城市,如今已褪去繁华外衣,在时光的深处,在人们记忆的桑田矗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