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古縣城古時地位堪比北上廣,如今因《水滸傳》更是家喻戶曉


說起河北的大名府,不知各位網友是否有印象呢?大名府,在唐朝為天雄軍治,唐德宗建中3年改稱大名府。北宋時期設大名府為北京,宋仁宗慶曆二年建陪都,史稱“北京”,為宋朝的陪都。

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而對於這樣的一處古縣城,更多人知道可能就是從古代的戲劇和小說裡獲知的,尤其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在裡面就多次提到這裡。在水滸傳的一百二十回中,就有十八回都提到了大名府,而小說中,不少水滸好漢如楊志、索超、盧俊義、燕青等人沒少在大名府溜達。

據資料顯示,在《水滸》是這樣描繪大名府的,“城高且地險,塹闊且濠深”;“人物極盡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從資料可以看出這個千年古縣城,在北宋時期是多麼的重要,可以說地位顯赫,而且大名府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北宋的五京之一,全稱是北京大名府。


或許說到這裡,大家對於這個地方曾經的概念有些模糊,歷史上的大名府,在千年之前是北宋的五座京城之一,也就是開封的其他四個陪都之一,在今天的河北邯鄲。如果拿現在評定城市的標準來看,那麼大名府就相當於過去的北上廣。這樣子的形容,相信大家對這座縣城的古時輝煌有了大概的瞭解吧。

據記載,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這裡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如果失去了大名府,那麼,當時宋朝首都開封府就要受到可怕的威脅。

大名府地處河北邯鄲大名縣。往前繼續翻閱資料,你會發現在宋代之前,這個地方也是非常的有名氣,大名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公元前661年距今有2640多年春秋晉獻公十六年時,掌卜大夫卜偃從“魏”中測解出來的,說它是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這裡是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現境內更是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耒熹寫經碑、


現在走進這個古縣城裡,還是能感受到這裡濃厚的歷史氣息,千年已過,繁華已去,這裡成了歷史的見證者。而歷史車輛如何的轉動,這裡的故事還是記錄著這裡的興衰,曾經大名府經濟繁榮的時候,可謂是名人輩出。單就宋朝,就有寇準、王欽若、呂夷簡、韓琦、歐陽修等名臣在這裡相繼供職。

而如今,讓很多人對這座城市有印象的肯定是《水滸傳》了,在小說中,蔡京的女婿梁世傑梁中書鎮守於此,手下天王李成、楊志、索超等強將如雲。盧俊義、燕青出身此地。《水滸傳》裡的盧俊義就是大名府人氏;另外還有《水滸傳》中的“大鬧大名府”也是發生在這裡。

現在我們從航拍角度看到的古城,其實是明朝所建,如今的大名府是明洪武年間在艾家口重建之後的大名府,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因為過去的古城曾經因為自然災害所消失,明朝建文三年,漳衛兩河齊發大水,水位高過城牆,城內淤泥1丈多深,城毀。一場大洪水淹沒了大名府,結束了大名府一千多年的風雲歷史。


《水滸傳》中曾多次提到的北宋大名府,後來被洪水淹沒。整個北宋大名府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其遺址坐落在河北大名縣城東北。以大街、御營、雙臺三村為中心,佔地約36平方公里。現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大名指揮使吳成在當時的艾家口鎮北部重新修建大名府城,即今址。

航拍鏡頭下,你能看到明朝時期的古城牆依然屹立在這裡,保護著古城。而這座城牆也是何等的壯觀。城池呈方形,周長9裡,十字大街。城外均修有甕城,城河環護,聯通支漳河和引河,四季長流,四門外有四座石橋。但你可能更不知道的是這古城裡的每塊兒磚頭都是大有來歷的,大名府的城牆用特別的長方磚和長方石修建,在冀、魯、豫一帶有“大名府好城牆”之說,可與西安、平遙的古城牆媲美。

走進古城裡,你會有種穿越感,一切的生活都是充滿歷史文化蘊涵,孕育著獨屬於這裡的文化故事。從唐到清,這裡的地位和聲名都可謂是遠赫的。如今,站在大名的城牆上,看到的只是平靜的護城河。千年的繁華早已變成了平淡,如果你懂得欣賞時間的沉澱,歷史的厚重,你才能透過歷史的塵煙如白駒過隙那般的輕快。當年,繁華如如今北上廣一般的城市,如今已褪去繁華外衣,在時光的深處,在人們記憶的桑田矗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