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想“泰山封禪”究竟多難?為何歷史上只有六位皇帝獲此殊榮?

張天承


“泰山封禪”是古代皇帝的最高榮耀,是帝王進行天、神、人之間的溝通!

什麼是“泰山封禪”,又為什麼要選擇泰山?

大家常常聽說“泰山封禪”,但是什麼是“泰山封禪”呢?在古代,人們把祭天叫做“封”,把祭地叫做“禪”,所以“泰山封禪”說白了就是在泰山祭天祭地,那麼為什麼要選擇泰山呢,別的山不行嗎,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泰山是最高的山,是人們認為人離天最近的地方,也就是人和天能夠交流的地方,帝王乃是天之子,所以要到泰山進行封禪,與天進行交流。



歷史上為什麼僅僅有六位皇帝進行“泰山封禪”?

由於在古時,“泰山封禪”是被認為很神聖的,所以不是誰都可以去的,就像是普通人光宗耀祖一直,得是有成就了,如做大官了,發大財了,才會來到祖祠,祭拜祖宗,炫耀一下自己的功績。皇帝也是如此,自認為是天之子,自己覺得自己有成就了,才會向他的父親天去祭拜,炫耀自己的功績。而皇帝不如普通人,如何才算作是成功呢?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寫出了一個標準,一是國家必須統一,這個條件是必然的,國家如果都不統一,相當於自己家族的家產都被人搶走了,家產都守不住還有何臉面對列祖列宗啊;二是在位帝王政績卓著,要國泰民安、國富民強,這個也好理解,如果僅僅是國家統一還不夠,最起碼也得足夠富有啊,如果整個國家的百姓都很窮,意味著國家窮,這麼窮怎麼好炫耀啊!;三是天降祥瑞,這個現象意味著老天對在位的天子表示認可,所以帝王可以進行封禪了,這個條件說難難說簡單簡單,因為可以人為啊!


歷史上那六位皇帝進行了“泰山封禪”!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帝王有數百個,但是進行“泰山封禪”卻僅僅有六位,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在這六位皇帝當中我認為嬴政和漢武帝最有資格,一個是中國第一個皇帝,掃六合,一統天下,史稱始皇帝;一個是武帝,征戰匈奴,掃除禍患。而劉秀、李治、李隆基則資格稍顯不足,之所以會進行封禪,主要是國家當時還算強大。至於趙恆則在差一籌,因為國家還屬於動盪時期,雖然經濟比較富有,但是軍事能力不行,還常常挨欺負呢!


“泰山封禪”是古代皇帝的最高榮耀,但是雖然如此,實際上不過是一個虛名罷了!進步進行封禪既不會使國家更加強大,也不會使國家變的弱小,會有改變的僅僅是一個虛榮心罷了!歷史上也有很多帝王是有資格進行“泰山封禪”的,但是卻並沒有,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知道這那是什麼天、神、人合一,只不過是滿足一顆虛榮心罷了!弄不好還要受後人嘲笑。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歷史上“泰山封禪”的皇帝

歷史上封禪泰山的六位皇帝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


封禪的意義

①強調受命於天、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宣示皇權的合法性;

②展示功績的重要手段,通告天下自己取得的重要政績,或者告訴天下治理天下的決心。

封禪的條件

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②皇帝賢明,政績顯著;

③天降祥瑞,天下歸心。


歷史上,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實現全國的大一統,自然有資格泰山封禪;漢武帝劉徹國家富強,對匈奴作戰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自然也有資格封禪;漢光武帝劉秀結束王莽新朝統治,光復大漢王朝,也有資格泰山封禪;唐高宗李治、武則天時期,唐朝經濟社會繁榮,長安成為天下中心,自然也有資格泰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再次實現唐朝中興,君臣同心,泰山封禪也沒有詬病。

這前五位皇帝泰山封禪,其功績受到後世君王和史家的認可,因此,封禪泰山是歷代帝王追求的一個標杆。

而宋真宗趙恆的泰山封禪一下子拉低了封禪的檔次,之後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宋真宗時期,北宋經濟雖然繁榮,然而國力不強,與遼國簽訂每年供給“歲幣”的澶淵之盟;宋真宗本人沉迷於方術,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廣建宮觀,勞民傷財。此時的北宋內憂外患,而宋真宗的封禪泰山確實有點給自己臉上貼金了,難怪後世君王都不恥於泰山封禪了。


安定郡小書生


都別搶,我來答。

封禪,所謂封就是祭天;禪就是祭地,古人認為泰山最高,所以就跑到最高的地方去給老天爺彙報工作。

封禪是古代君王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豐功偉績,同時也是向上天彙報工作,表示自己受命於天的一種舉動,但是封禪確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資格,其中還是有一些條件。

關於這個封禪的細節,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寫的很清楚,其中的要求是:

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為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鳳皇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

這段話是當年齊桓公稱霸以後,準備封禪泰山,管仲連忙站出來勸說他不要這樣說,理由是“皆受命然後得封禪”,就是說要天命所歸才能到泰山去封禪。

這時候的齊桓公還沒有統一全國,而且人家周天子還在,所以說齊桓公去封禪是不合適的,畢竟你只是一個諸侯,但是起初齊桓公不聽。

於是管仲就說了上面一番話,就是說凡是能夠到泰山去封禪的,除非盛在祭器裡的是鬱山上的黍和北里長的禾,鋪在地上作為墊席的是江淮之間特產的三脊茅草。東海送來比目的魚,西海送來比翼的鳥。

還有很多上天降下來的祥瑞,但如今鳳凰麒麟不現,農作物都長的不是很好,雜草倒是長的很快,兇鳥也經常在天上盤旋,這種情況下怎麼能夠封禪呢?怎麼會是天命所歸呢?

沒辦法,齊桓公最好只好打消了封禪的念頭。

其實從管仲的這番話裡,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封禪所需要的一些條件,那必須是國泰民安,天降祥瑞才行,不過其實按照這個標準,很多皇帝都可以到泰山上去封禪,譬如像李世民、永樂、康熙這些皇帝都是可以去封禪的。

但是他們偏偏沒有,我國曆史上一共有7位皇帝進行過封禪,這個人數可以說是相當稀少的,他們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

秦始皇並不是第一個舉行封禪的皇帝,早在三皇五帝時代就已經有了封禪泰山的儀式,《史記·封禪書》有云: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不過由於缺乏相關的資料,所以這種說法還是引起不少人的懷疑。

封禪是一件大事,不是皇帝想去就行,如果資格不夠是要受到天下人的嘲笑的,譬如秦始皇封禪時,由於恰好遇到暴風雨,於是天下的老百姓都說“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

封禪在秦漢時代似乎還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推崇,到了後面這些皇帝們似乎都不再關係這種儀式感,其實這既可以說是禮崩樂壞的表現,也是人們對大自然的看法產生了一定變化。


圍爐談史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君王想泰山封禪一點都不難,只要組織好人、組織好一切事宜想去就去了,只不過在泰山封禪結束之後,你可能要遭到普天下黎民百姓的怒罵,以及史官對你橫添了幾筆,在之後的幾千年裡面你都抬不起頭來。

事件回顧

封建王朝當中只有6位皇帝泰山封禪,最後一位叫宋真宗,今天我們單純的講講宋真宗。

宋仁宗的確是非常可憐的,因為他在活著的時候被普通的老百姓罵了無數遍娘。

原因很簡單,因為宋真宗曾經參與過一次戰役,那場戰役之後簽訂了一個條約,那個條約叫澶淵之盟。只不過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的時候,手下的大臣告訴他,不要緊,我們就是賠點錢能夠讓天底下的老百姓安居樂業,有什麼比這個還要好的呢?

宋真宗非常開心,畢竟這點錢對於宋朝來說實在是算不上錢,於是錢賠了,緊隨其後,宋真宗就天天等著,等了兩天、等了兩個月、等了兩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竟然沒有百姓來表揚自己。

於是宋真宗再也坐不住了,讓自己身邊的太監趕緊去民間問一下,為什麼沒有人來表揚自己簽訂這樣一個偉大的協議呢?

太監去得快,來得更快,第2天的時候太監就直接告訴宋仁宗:大事不好了,民間百姓正在罵你娘呢。

這個時候宋真宗才意識到上當了,這個澶淵之盟自打簽訂開始宋仁宗就已經受到了很多詬病。怎樣能夠把自己的這些人生汙點通通去除呢?如果按照清朝或者明朝的統治手段來看,那就是通通殺乾淨就好了,老百姓敢說你的壞話殺掉就可以了呀。

但是宋真宗沒有,宋真宗想了一個他自認為非常好的主意,那就是泰山封禪。

後面的事情不說大家也曉得了,泰山封禪之後,老百姓罵他罵得更歡了,與此同時,在此之後的所有封建王朝的皇帝哪怕有著很大的功勞,也都不敢泰山封禪了,因為宋真宗的泰山封禪拉低了身份。

沒錯,這就是事實

什麼叫泰山封禪呢?這有一個更加古老的傳說,那就是皇帝是天子。

於是我們繼續問道,什麼是天子呢?答案是上天的兒子。

既然是上天的兒子,就需要時時刻刻向老天爺彙報自己的情況,比如今年自己吃的什麼、喝的什麼、玩的什麼、鬧的什麼、今年哪哪怎麼樣了、自己和幾個小妾生了幾個孩子等等等等。

只不過老天爺畢竟也很忙呀,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候著等你彙報,所以就慢慢的有了這個傳承,只有一定能力,並且身份地位達到一定狀態的皇帝才可以泰山封禪,比如秦始皇,比如漢武帝。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這泰山封禪這可是每個帝王的終極夢想,但自打秦始皇開創皇帝這個職業開始,咱大華夏地頭上經歷了四百多位皇帝,但夠格跑泰山這塊進行封禪的,也就六、七個。

說道這裡估計有哪些個小夥伴要吧嗒嘴:“這老梁又開嘴炮了,六個就六個,還整六七個,這到底是六個,還是七個?”

這不能怪俺,因為封泰山這塊,一共有六個男皇帝,還有一個跟著自己老公湊熱鬧的女皇帝——武則天,這不就成了六七個嗎?

這不後來武則天,想要自己個搞一個封禪,這就感覺自己個和老公已經去了一趟泰山了,這再去一趟他也不合適,所以武則天后來一個人就去了嵩山封禪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好奇,這究竟是那六個大牛,敢跑泰山封禪,俺就給大傢伙數數,這頭一個秦始皇嬴政,第二個漢武帝劉徹,第三個漢光武帝劉秀,第四個就是帶著老婆武則天來的唐高宗李治,接著就是前半生把大唐王朝又帶了個小高潮,後半生又把大唐王朝扔到陰溝裡的唐玄宗李隆基,最後一個一般人這都沒咋聽過的宋真宗趙恆。

說實在的,咱前三這沒有啥爭議的。

秦始皇,這壓根就是皇帝中的大牛啊,雖然他創立的朝代短點,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啥的,整的那些個事情,把咱大華夏的根給牢牢的栓在了一起。

就算是擱現在,天南海北的人湊一起,各說各話,都覺得對方說的是啥牛犢子鳥語,壓根就聽不明白,但上手寫方塊字,就沒有不認識的,同是一片天的人啊!

修的那秦直道,將整個大華夏的土地緊緊的聯繫到了一塊,讓後來的皇帝都明白,這天下您沒統一了,這就是罪過,你壓根就不是啥好皇帝。

所以之後的皇帝不管是啥有能力的還是能力欠缺的,心心念唸的都喜歡把這土地霸到自己的懷裡。

所以秦始皇這就當之無愧啊!

再有漢武帝,咱大華夏地頭上數得著的皇帝,把個匈奴人打的屁滾尿流,一個多米諾骨牌效應,直接就幹翻了遠在西方的羅馬帝國。

一個大大的漢字這就烙到了咱大華夏人的腦門上,這都多少年過去了,這字都成了咱的姓氏,這也是一牛人。

漢光武帝,雖然有著劉邦的血脈,到他這裡都稀薄了,蹲在大華夏地頭那已經是平民的身份,最後愣是結束了王莽的新朝統治,恢復了大漢王朝。

咱大華夏地頭上,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外加定鼎帝王稱號的皇帝。他的中興說道根子上,是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只不過沿用了漢的稱謂罷了。

這也算一個。

這唐高宗李治,說真的感覺有那麼一點缺的,但人家好歹是繼承了李世民的衣缽,這大唐王朝到他手上也算鼎盛,萬邦來朝。加上還有個一代女皇武則天,這也夠格。

唐玄宗李隆基,這人前半生還可以,畢竟人家還有個唐朝中興的功績,雖然這後半生沉迷奢侈的生活,一個楊玉環就把他給扔到了陰溝裡去了。

說真的,唐玄宗李隆基這真缺了那麼點意思,但這資格還是有的。

最後這位宋真宗趙恆,這整個就有點扯,直接就拉低了帝王封禪泰山的水準。

您這唯一能拿上面的就是經濟能力,這強的那可不是一星半點兒,有倆糟錢,可您自己個瞅瞅,整個大華夏您還沒統一到一塊呢?

人家封禪的頭一個條件就是國家統一,您這第一條就缺了。

再有就您這實力,年年的給人家整歲幣玩納貢的,這壓根就矮人家一截不說,您這天天的擱那方術,天書裡邊找出路。

這第二條賢明這塊可夠不上啊!

這也不知道是那顆大牙撐出來,想起給自己個臉蛋子貼金了。

第三條天降祥瑞,天下歸心,這塊俺咋瞅著您這也不夠啊!

這不從他這開始,就沒有帝王到泰山封禪了,丟不起那人。

要俺說,這後邊最有資格擱泰山這塊封禪的就是人家朱元璋了。一傢伙就結束了亂糟糟的元朝統治,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

別的不說,就說人家整的那法律條款,擱到現在都在使用,一個人就把宰相這制度給總結扔到了歷史的塵埃當中去了。

以後其他的皇帝,這都不夠格。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封禪”泰山是古代君王們非常熱衷的一件事,不過歷史上真正完成“封禪泰山”殊榮的卻只有六位君王,他們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

【注:武則天和唐高宗一起封禪泰山時,並不是皇帝,她登基後,封禪的是嵩山。】

封禪的六位君王中,前五位沒啥爭議的,宋真宗通過偽造天書,給自己找封禪泰山的理由這件事,讓他成了史上六位封禪君王中被認為是最恥辱的一位。

《宋史·真宗本紀》點評他: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籲,可怪也。

一、“封禪泰山”有多難

《史記·封禪書》開頭便點明瞭封禪的難度: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自古以來受命於天的帝王們,何嘗不封禪?大概沒有降下祥瑞,就去行封禪之事的人大有人在,我未曾見過有出現封禪的祥瑞而不去封禪的君王。

有的人承受了天命但他的功績達不到封禪的標準,有的人功績達到了封禪的要求,而他的道德水平不夠,有的人道德水平和功勞都達到標準了,但他卻無暇顧及封禪,所以從古自今,得以實行封禪之事的君王很少。

由此,咱們總結出來,封禪的前置條件有四條,其難度也是相當高的:

1、君王需要立下巨大的功勞;
2、君王需要上天降下的“祥瑞”作為封禪的許可證;
3、封禪需要巨大的財力和穩定的國家局勢;
4、君王的德行需要得到“上天”的認可。

簡單說來,一位君王要想能夠在泰山上舉行一次封禪的大典,需要名氣、功績、金錢、穩定的國際環境,以及上天賜予的不知名的祥瑞。

二、君王們為何想要封禪泰山

關於君王為何熱衷“封禪”這件事,漢代班固的《 白虎通義 》解釋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封禪”實際上是藉助於君權天授的觀念,將君權與神權相統一,好藉此賦予君王特殊的權力地位。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君王們希望封禪泰山的三條理由:

1、表明自己是上天授命的君王,具有合法正統的統治地位;
2、為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對國家做出的貢獻很大;
3、為了向神靈祈福,希望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真宗之後,封禪泰山的習俗便名存實亡了,後世的君王們都只祭祀,不封禪了。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我也來參一腳[微笑]每個人的看法不同答案不同。我只想說要想泰山封禪有很多必要條件。比如此人必須是當時的天下霸主(共主地位更高),此項措施勞民傷財,還有古時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有的好天時那個週期之長自己去了解吧。還有古時的天地君親師,你細品。身為天下第一人還有誰比他大,他還在追求什麼,我也不知道說實話[來看我]


劉魯傑


泰山封禪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禮儀,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封禪書中就有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

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的第三年,始皇帝東巡郡縣,把齊,魯兩地的儒生博士召集起來,一起去了天下第一山—泰山的腳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確認自己統一六國後稱皇帝的正統性,此所謂受命於天。

之所以封禪行為成為歷代帝王的心頭好,是因為封禪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泰山毗鄰黃河,而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根據《史記》的記載,上古先王伏羲氏,神農氏等都曾祭拜過泰山,所以效法先王祭拜泰山,也就是後世帝王的不二選擇。

漢代班固所著的《白虎通義》中就曾講到,所謂是

“王者受命,異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飲”。

表示帝王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天的庇佑表示答謝。這也就讓封禪有了溝通天人,協調天,地,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出現了數百位帝王,但能於泰山封禪的帝王其實只有六位而已,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宋代以後就再也沒有封建皇帝對泰山進行封禪,一方面是元朝對畢竟是湖人正確對中原的風尚行為並不感冒。

而到明清兩代,朱元璋下造書廢去了泰山自古以來的“東嶽天齊仁聖帝”的稱號,從此絕了封禪泰山之路。


是阿維啊


泰山算不得是中國最高的山,但卻是有著皇權威嚴的特殊地點。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亙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

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餘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臥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而相傳,盤古死於此處,東嶽大帝為盤古五世孫,而東嶽大帝又叫泰山神。從戰國到漢代,都到泰山封禪。

《管子.封禪》裡面就有‘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


作為第一位統一華夏的帝王,始皇帝是第一位泰山封禪的皇帝,也是最有資格的一位,並在泰山勒石以記事。

後世皇帝也以泰山其特殊地理位置,傳說,始皇帝遺蹟為準,大有作為,一統天下的帝王封禪。

這個極大的榮耀,也只有六位帝皇享有。

第一個就是始皇帝嬴政,第二個是漢武帝劉徹、第三個是漢光武帝劉秀,第四個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個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六個則是宋真宗趙恆。

封:堆起祭臺

禪:掃出淨土祭祀

也是封禪的內容所在,看似簡單,有這個資格的帝王不多。


尋料


01.是“封禪泰山”還是“泰山封禪”

封,是指祭天;禪,是指祀地。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

意思是說在泰山之上,築土為壇、用來祭天,皇帝向天彙報功德;在泰山之下的小山,如梁父、社首等,積土以祀地,皇帝向地彙報功德。

所以,一般說法是“封泰山、禪梁父”或“封泰山、禪社首”。大禹封禪的時候,是“封泰山、禪會稽”。

所以,標準的說法就是“封泰山”。

但是,《史記》中有“封禪泰山”一說,所以,有的說是司馬公筆誤,而後世以訛傳訛;有的說是把“封泰山、禪梁父”給合併論之了,泰山和梁父也很近。

語言的發展過程,也可以看作是病句、病詞的逐步大眾化和正確化吧。所以,也無需糾結這些了。

如果是“封禪泰山”,就理解成在天山祭天好了;如果是“泰山封禪”,就理解成在泰山祭祀天地好了。不規範用詞再進一步發展:直接理解成泰山祭祀,也就可以了。

因為我們不是搞學術的,沒必要那麼標準。所以,只需要明白:封是祭天、禪是祀地,到了泰山一般是封,就是在山頂上祭天。

02.歷史上有多少位皇帝封禪泰山

始皇帝之前的不算,因為皇帝這名號是從始皇帝之後才有的。所以,什麼神農、大禹等十二家就不統計了。

封禪泰山的皇帝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這麼七個皇帝。也有說六個皇帝,估計是直接把秦二世直接給消滅了,因為這個亡國之君真沒啥資格封禪泰山。

始皇帝之所以封禪泰山,主要是因為秦戰國攻滅六國、統一天下。這是個大事件,甚至,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超越三皇五帝了。人間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怎麼也得向上天彙報一下。

這只是表面解釋,深層一點的解釋有兩個:一個是始皇帝在求賢訪藥,就是尋找長生不老藥,與神最接近的泰山當然要去,在今天看來這是迷信,但在古人看來這是大事;另一個是始皇帝得向天下彰顯皇帝威儀和大秦天命,所以需要搞封禪的大儀式,用現在的話說教鞏固合法性。

秦二世之所以封禪泰山,就是因為他老子封禪了,所以他也要封禪一把,老爹去過的地方、這個兒子也要去,同時也得向上天彙報一聲:人間換皇帝了。

漢武帝之所以封禪泰山,有說是文景之治而成的漢武盛世,所以該封禪一下。但是文帝、景帝都沒封禪,漢武帝封禪什麼?所以,也沒那麼多規矩,就是漢武帝想去封禪,而且跟秦始皇有一樣的目的,就是找神仙、求不死之術。

漢光武帝之所以封禪泰山,是因為東漢讖緯之說廣為流行。而且,劉秀也有感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形勢嚴峻,所以想通過一次封禪泰山、壯壯國運。

唐高宗之所以封禪泰山,是因為武則天鼓動的,而且封禪泰山的時候,武則天也參與其中,並擔當了重要的儀式角色,目的當然是鞏固自身的權力地位,讓自己這個皇后當的穩一些。

唐玄宗之所以封禪泰山,也是為了鞏固自身的皇帝地位。在武則天后期,李隆基通過宮廷政變上臺,所以帝位來得不是太正。因此,需要通過封禪,鞏固自身統治。

宋真宗之所以封賞泰山,就是臭不要臉,跟契丹人打仗被揍了、受了窩囊氣,然後回家非要搞個封禪、裝大象。你大遼是打過我了,但我大宋才是正統,我能封禪泰山,你們能嗎?這傢伙就是不要臉,真是對泰山的侮辱,他都不如秦二世。

03.其他皇帝為啥不搞封禪泰山

封禪泰山,是件大事。你可以不搞,要搞就是大動靜。禮儀儀式得根據前朝往事、重新編纂,因為封禪泰山本就不是什麼規定動作。而且,封禪的過程,不僅皇帝難受,國家也得跟著難受。如宋真宗搞封禪,就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根據史書記載,簡要梳理一下封禪泰山的儀式:

齋戒:從皇帝到隨員都得搞,一般得提前三天;先封后禪:泰山之頂祭天、梁父社首祀地;金冊玉牒:就是皇帝寫給皇天后土的信;謝牛:就是犧牲以祭天;其他還有刻石記功、宣佈改元和天下大赦等。

這些只是歷代封禪泰山的時候,實施過的封禪動作。但具體怎麼封禪,都得重新編排。始皇帝第一次封禪的時候,就是“絀儒生”、自定封禪儀式。這幫儒生討論半天也沒討論出個章程來,最後還是始皇帝乾綱獨斷的封禪儀式。

以後歷代次封禪泰山也皆是如此,都是得從理論到儀式、做全面的準備工作。所以,不愛折騰的皇帝,一般不會搞這種儀式。

另外,就是封禪泰山一般都是在文治武功足以褒揚的時候,才會去做。因為畢竟是向天彙報工作,怎麼也不能天下大亂的時候去彙報吧?燒報紙糊弄鬼,總不能封泰山糊弄天吧。但是,宋真宗是個例外,連天都敢欺,老趙家這皇帝也沒誰了。

還有,就是一些歷史原因。魏晉至南北朝,甚至到隋朝,基本上就沒法搞封禪了,不僅天下大亂,而且根本搞不清楚個統序。就是南方的正經統序政權想封禪,也沒轍,因為沒了泰山。還有就是宋朝,南宋以後就別想封泰山了。而北魏、元朝,甚至把清朝也包括在內,他們都是草原政權,雖然接受了中原文化,但是他們的神不在泰山,而是在草原,所以也別指望他們封泰山了。

再有,就是封禪祭祀,是一套宗教化的儀式,但是中國的無神論思想一直很強。我們一直說中國是多神信仰,但實際上對上天、對上帝沒啥敬畏。除了始皇帝和漢武帝這兩個人是真心想找神仙,其他人對於神鬼之說,也就那麼回事。所以,沒啥政治需要,也就沒有哪個皇帝沒事去封禪泰山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