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葛坳的名胜古迹一一九板廊桥

九板廊桥又名九股桥,位于于都县葛坳乡葛坳街往北一华里处,(原葛坳老街下侧),始建于清代中期,地处南来北往(南通于都北通宁都)的交通要道。

于都葛坳的名胜古迹一一九板廊桥


早在清光绪年间,葛氏四修族谱主修葛其清先生为之作赋“西涧水流东涧去,南衢客往北衢通”,后人无不为之赞叹!

1984年,于都县人民政府为之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2012年在上级拨款村民捐献的情况下,在原址按原貌修建。

相传初建该桥时,石板(每块吨余)从兴国水运至曲洋后,顿时大雨倾盆,曲洋至葛坳的小溪陡涨大水,船顺势而入,该石块直接运至目的地,而后船走水退。原购十块红条石因下船不小心损坏一块,只剩九块了,九股桥因此而得名。九板廊桥坚固美观,如一乘衙轿挺立其间,上走车马,下通流水,为古时葛坳的交通要道,凡葛坳的老一辈人都清楚九板廊桥的来历。

于都葛坳的名胜古迹一一九板廊桥

附:【印象葛坳】廊桥旧梦 现世安好

导读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每一座古廊桥都承载了许多重要角色:它们是休憩场所、是祭祀宗庙,是交易市场、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更是传播文化的长廊。在咱葛坳就有一座著名的廊桥——九板廊桥。

九板廊桥又名九股桥,位于于都县葛坳乡牛颈村上屋组,始建于清代中期,地处南来北往(南通于都北通宁都)的交通要道。早在清光绪年间葛氏四修族谱主修葛其清先生为之作赋“西涧水流东涧去,南衢客往北衢通”,后人无不为之赞叹!

于都葛坳的名胜古迹一一九板廊桥


一九八四年于都县人民政府为之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2012年在上级拨款村民捐献的情况下,在原址按原貌修建。

“九板廊桥”始建于清康熙廿一年(1682年)左右,桥长9米,宽4.5米,高4米,桥面用九根长6.5米,宽0.9米,厚0.7米的红色麻石砌盖而成,桥面建有一亭,呈长方体形,长6.48米,宽4.43米,高6.25米,两边护着栏杆,四角呈飞龙状,青砖绿瓦(现已改建成金碧辉煌的红砖琉璃瓦),远看如一顶漂亮的花轿。桥下河水清澈,水潭浪花弥漫,风清气爽,壮丽美观。

于都葛坳的名胜古迹一一九板廊桥


说起“九板廊桥”还有不少故事呢!

先说建桥的过程,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要将重达近吨重的麻石,一根根安装在桥面上那是何等的艰难。传说当时有一个晓通天文地理的人士,在给桥面上红麻石的时候选择到一个百年一遇的好日子,那天恰好涨大水,桥面上的红麻石就是利用洪水经曲洋、大田用船运回来的,当时运来十根,搬吊时损坏一根,所以恰好用上九根,“九板廊桥”也就由此得来。卸完麻石,船工们未来得及喝口水,便趁退水之际勿勿返回,恰好赶到曲洋时,小河的水就退掉了,其悬可见一斑!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其次是地理设置,“九板廊桥”是古驿道中的南北通道,桥的两头绿树成荫,走在石街路中使人心旷神怡,从桥往北(宁都方向)设有十八级台阶到达古代的“街上”(驿站),现在还有古代“街上”店铺的遗迹,传道“九九麻雕十八塅(音)塅塅有一罐”,据说台阶上还有古藏呢,到现在这事还是个“谜”。

于都葛坳的名胜古迹一一九板廊桥


再有个传说是说这做桥建桥的日子好,桥位的风水好,传说桥下曾出现过“金鸭子”,古时曾有贪玩的人从桥上摔到桥下竟平安无事。当然这可能是巧合,游玩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于都葛坳的名胜古迹一一九板廊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