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因沂水縣之南而得名——沂南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沂水縣之南而得名——沂南

沂南地圖

【地名由來】

沂南,史載:"陽都,臨沂之上游,英賢輩出,煙水之勝,軼於江南",因在沂水縣之南而得名

沂南縣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地名,1939年置南沂蒙縣,1940年改稱沂南縣,距今只有80年的歷史。

沂南是山東省下轄縣,地處臨沂市北部的地區,東鄰,西接,南鄰市區,北接。沂南是山東省臨沂市北部以和山水生態為特色的次中心城市。

齊魯地名探究——因沂水縣之南而得名——沂南

沂南風光

沂南古屬陽都,是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的出生地和成長地,也是唐代大書法家的祖居地。境內文物古蹟、人文景觀眾多,漢代古蹟有近百處,素有"齊魯"之美譽;史載:"陽都,臨沂之上游,英賢輩出,煙水之勝,軼於江南"。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省級民主政權誕生在沂南,陳毅、徐向前、羅榮桓、粟裕等都曾在沂南戰鬥和工作過。


齊魯地名探究——因沂水縣之南而得名——沂南

沂南在山東的位置

【尋歡文史】

陽都與諸葛亮


齊魯地名探究——因沂水縣之南而得名——沂南

陽都是臨沂市的古名,故址在今山東磚埠鎮孫家黃疃、裡宏、大小汪家莊一帶。

公元前221年,秦設立陽都縣,東晉廢。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置陽都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陽都為寧都。東晉初僑置,屬,南朝宋大明五年(461)省入僑縣。

陽都是我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一代賢相的出生地和少年成長地,也是唐代大書法家的祖居地。境內文物古蹟、人文景觀眾多,其中漢代古蹟近百處,被譽為"齊魯敦煌"。

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出生在陽都古城,十四歲時,跟叔父諸葛玄去豫章(今江西南昌),後流寓荊州。27歲出山輔佐劉備,南征北戰,匡扶漢室,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諸葛亮的少年時代在這片土地上度過。降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諸葛亮,凝聚靈氣的山川賜予他靈秀,書香門第的薰陶和發達齊魯文化啟迪了他的智慧,東漢末年的國破家難冶煉了他義無反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日後成為了一個"大名垂宇宙"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歷史的諸葛亮不是完人,但千百年來封建帝王把他視為值得推崇的範臣,歷代官員把他視為學習的楷模,平民百姓把他視為智慧的化身。這種古今、中外、朝野共讚譽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是少有的。諸葛家族中不僅諸葛亮名垂青史,其兄諸葛瑾、族弟諸葛誕也是權重一方,名震一時,影響一帶。諸葛瑾少遊京師,學習《毛詩》、《尚書》、《左氏春秋》,後仕於東吳,官至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是東吳屈指可數的軍事將領,一生深受孫權信任和重用。諸葛誕仕魏,明帝時累遷御史中丞尚書,後受封山陽亭侯、高平候。兄弟三人,官仕三方,各忠其國,政績斐然,時人譽為"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

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澱,諸葛亮已形成了罕見的文化現象,不論歷史的諸葛亮,還是藝術形象的諸葛亮以及諸葛亮文化現象,是沂南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歷史沿革】

(公元前 21世紀~前 16世紀),今沂南地屬東夷。

(公元前 16世紀~前 1027年),今沂南地屬人方。

(公元前 1027~前 221年),西周時期,今境西部屬魯國,東部屬莒國。春秋時期,部分地域為之陽國。戰國時期,楚滅莒、魯後,今境交替為楚、齊所有。公元前 223年,秦滅楚,今境東部屬秦國,西部仍屬齊國。

(公元前 221~前 206年),今境屬琅琊郡莒縣。

齊魯地名探究——因沂水縣之南而得名——沂南

西漢(公元前 206年~公元 25年),今境大部地域屬兗州城陽國:南為陽都縣,北為東安縣,東北部屬莒縣,西北部屬盧縣("盧"一作"慮")。此外,南石門鄉全境及雙堠、青駝兩鄉鎮西部屬兗州泰山郡華縣,今境南部和東部少數地域屬徐州的琅琊郡、東海郡:大王莊鄉南部、蒲汪鄉大部屬新山縣,葛溝鄉南部屬魏其縣,青駝、高裡、磚埠 3個鄉鎮的南部屬臨沂縣,葛溝鄉西南部屬開陽縣。

齊魯地名探究——因沂水縣之南而得名——沂南

東漢(公元 25~ 220年),今境大部地域屬徐州刺史部琅琊國,為陽都、東安、莒縣、開陽、臨沂等縣地,少數地域屬兗州刺史部泰山郡:西北部屬蓋縣,西南部屬費國(侯國,縣級 )。

三國 ·魏(220~ 265年),今境大部屬徐州:南為琅琊國陽都縣、臨沂縣地,北屬東莞郡東安縣;東部湖頭、大王莊、蒲汪一帶屬青州城陽郡莒縣;西南部屬兗州泰山郡費縣、華縣。

晉朝及十六國(265~ 420年),西晉,今境大部屬徐州琅琊國:今境中心地區為陽都、東安兩縣地,南部少數地區屬華縣、費縣、臨沂縣。東北部屬青州城陽郡莒縣。自327年始,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政區設置均沿用西晉制度。

南北朝

(420~ 581年),南朝劉宋時,今境分屬徐州東安郡發乾縣、東莞郡莒縣、琅琊郡費縣。北魏時, 435年屬東徐州東安郡發乾縣,東莞郡莒縣,北徐州琅琊郡即丘縣、臨沂縣、費縣。大部地區為發乾縣地。 498年(太和二十二年)東徐州改稱南青州。今境大部地區於 534年後屬東魏南青州東莞郡,

572 年後屬北齊南青州東安郡。

(581~ 618年),583年(開皇三年)廢郡設州,今境分屬莒州東莞縣、莒縣和沂州臨沂縣、費縣。 584年(開皇四年),東莞縣改稱東安縣。 596年(開皇十六年),東安縣改稱沂水縣。 607年(大業三年)改州為郡,現境屬琅琊郡的沂水、臨沂、莒縣、費縣。

(618~ 907年),621年(武德四年)置沂州,今境南部屬之,分隸臨沂、費縣。次年,今境中心地區屬莒州:大部屬沂水縣,東部屬莒縣。 634年(貞觀八年)撤銷莒州,沂水縣改屬沂州(琅琊郡),東部隨莒縣改屬密州(高密郡)。沂州、密州均屬河南道。至德年間廢道,今境屬兗海觀察使沂州。

五代

(907~ 960年),政區建置基本上沿襲唐制。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今境均屬沂州,為沂水等縣地。

北宋(960~1127年),屬京東東路。大半屬沂州:今境中心地區屬沂水縣,南部屬臨沂縣、費縣。東部屬密州莒縣。

南宋(1127~ 1279年),1128年起,今境屬金山東東路莒州(大部屬沂水縣,東部屬莒縣)和沂州(青駝一帶屬臨沂縣、費縣)。1130年,金立劉豫為齊帝,今境屬齊。 1137年,劉豫被廢,今沂南地仍屬金。 1218年, 紅襖軍一部的首領李全投南宋。次年,李全攻下青、莒等州,今境屬南宋的京東路。 1227年(宋寶慶三年),李全降蒙古,今境屬元。

(1206~1368年),1227年始,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沂水縣、莒縣和沂州臨沂縣、費縣:今境大半屬沂水縣,東部屬莒縣,南部屬臨沂縣,青駝鎮西部屬費縣。

(1368~1644年),1368年(洪武元年),今境分屬山東行中書省青州府莒州和濟寧府沂州:大半屬莒州沂水縣,東部直屬莒州,今青駝鎮東部及高裡鄉直屬沂州,青駝鎮西部屬沂州費縣。 1376年(洪武九年)山東行中書省改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沂州於 1372年(洪武五年)改屬濟南府, 1374年(洪武七年)改屬青州府, 1385年(洪武十八年)至明末屬兗州府。

(1644~1911年),清初,今境分屬山東省青州府莒州和兗州府沂州。 1724年(雍正二年),沂州升為直隸州。 1730年(雍正八年)莒州升為直隸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沂州升為府,並設附郭蘭山縣,莒州及所領沂水、日照、蒙陰 3縣歸沂州府。1735年(雍正十三年),降削莒州所領 3縣。至此,今境大半地域屬沂水縣,今東張家哨、湖頭、大王莊、蒲汪 4鄉的全境及蘇村鎮的楊家官莊、姚家官莊,庫溝鄉的蔡家窪,辛集鄉的高家屯、李家屯,葛溝鄉的黃家屯屬莒州,高裡鄉全境及葛溝、磚埠、青駝、雙堠等鄉(鎮)的部分村莊屬蘭山縣,青駝鎮西部屬費縣。

中華民國(1912~1949年),1912年(民國元年),行政區劃沿襲清末舊制。 1913年(民國2年)廢府、州,沿用道制,今境屬岱南道的沂水、莒縣、蘭山、費縣。是年,蘭山縣改稱臨沂縣。1914年(民國3年)岱南道改稱濟寧道。 1925年(民國14年),今境屬琅琊道。1928年(民國17年)裁道,各縣直屬山東省。1936年(民國25年),各縣屬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7年(民國26年(蘆溝橋事變後,分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沂水、莒縣、臨沂及第十五行政督察區費縣。 1947年(民國36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沂水、莒縣、臨沂、費縣。 1948年,今沂南全境解放。

1938年,中共中央派幹部來山東,開闢抗日革命根據地。1939~ 1949年,今境各地曾先後分別隸屬於沂南、沂中(後改稱沂水)、臨沂、臨費沂邊聯縣 (後改稱沂臨邊聯)、蒙陰、費東、沂東、莒縣、莒中、莒臨邊聯等 10縣。以下只介紹沂南縣的建置沿革: 1939年(民國 28年)10月,建立中共南沂蒙縣委。12月,建立南沂蒙聯防辦事處(相當於縣政府)。1940年(民國 29年)3月,南沂蒙聯防辦事處改稱沂南行署,直屬山東分局。 1941年(民國 30年)2月,屬沂蒙專署。 1942年(民國 31年)6月,屬魯中區行政聯合辦事處。1945年(民國 34年)7月,屬魯中行署。8月,省戰工會改稱省政府。1948年(民國 37年)7月,屬魯中南行政公署第二專署。 1949年 (民國 38年)3月,屬山東省人民政府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 年10 月1 日 成立),建國初,屬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1950年 5月,屬沂水專區。 1953年 8月,屬臨沂專區。1958年I1月撤銷,1961年8月再置。縣政府駐地界湖鎮。革命戰爭年代,沂南成為沂蒙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被譽為 山東的"小延安"。1994 年 12月 17日 ,臨沂市撤地設市,屬臨沂市。1997年12月26日,撤銷雙堠鄉,設立雙堠鎮(魯政函民字[1997]48號)。

2000年,沂南縣轄15個鎮、13個鄉。總人口869535人,各鄉鎮人口: 界湖鎮 113308、岸堤鎮 37045、孫祖鎮 22006、雙堠鎮 28222、青駝鎮 37193、張莊鎮 44518、磚埠鎮 38118、葛溝鎮 36239、楊家坡鎮 28401、大莊鎮 42454、辛集鎮 25568、蒲汪鎮 31733、湖頭鎮 26688、蘇村鎮 53763、銅井鎮 44686、依汶鄉 22792、朱家裡莊鄉 25409、馬牧池鄉 30240、中高湖鄉 13496、代莊鄉 17479、南石門鄉 12341、高裡鄉 19249、河陽鄉 14550、庫溝鄉 27652、大王莊鄉 20621、東張家哨鄉 20025、魯莊鄉 12992、獨樹鄉 2274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銷獨樹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界湖鎮;撤銷河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大莊鎮;撤銷高裡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青駝鎮;撤銷中高湖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岸堤鎮;撤銷南石門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雙堠鎮;撤銷代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孫祖鎮;撤銷庫溝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辛集鎮;撤銷大王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蒲汪鎮;撤銷東張家哨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湖頭鎮;撤銷魯家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銅井鎮;撤銷朱家裡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依汶鄉(魯政函民字[2000]91號)。即沂南縣由15個鎮、13個鄉調整為15個鎮、2個鄉:界湖鎮(獨樹鄉)、岸堤鎮(中高湖鄉)、青駝鎮(高裡鄉)、張莊鎮、大莊鎮(河陽鄉)、葛溝鎮、湖頭鎮(東張家哨鄉)、辛集鎮(庫溝鄉)、蒲汪鎮(大王莊鄉)、依汶鄉(朱家裡莊鄉)、馬牧池鄉、楊家坡鎮、雙堠鎮(南石門鄉)、孫祖鎮(代莊鄉)、蘇村鎮、銅井鎮(魯家莊鄉)、磚埠鎮。(括號內的為被撤併的鄉鎮)。

2002年3月22日,省政府批覆同意:沂南縣撤銷依汶鄉,設立依汶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轄16個鎮、1個鄉。2011年1月葛溝鎮併入臨沂市河東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