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丧偶式”育儿,妈妈无言的痛!

抱怨的妈妈,消失的爸爸,这种“丧偶式”的育儿模式,已经引起了妈妈们的反抗。自古以来男人狩猎,女人繁衍照顾幼儿的家庭模式,已经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了。

无奈的“丧偶式”育儿,妈妈无言的痛!

现如今,要成为别人眼里的中国好妈妈你得:有体育健将般的身体,哄得了熊娃、下得了厨房,面对待洗的衣服、脏乱的客厅、成叠的缴费单据还能“乱云飞渡亦从容”,不但要担起大师兄打怪的职能,还要把猪师弟沙师兄白龙马的洗涮挑担也扛起来;有万事通般的生活技能,文能为娃找培优,武能带娃去旅游,上可登高换灯泡,下可俯身修马桶;有心理学博士的情商,在婆媳关系的阴云笼罩之下,克服产后忧郁症,在贤惠懂事的儿媳、温柔可亲的母亲和美丽可爱的妻子之间不停地变换角色,难度有如踩在圆木桶上面抛着三个小球的杂技师,哪一个都不能掉下。

无奈的“丧偶式”育儿,妈妈无言的痛!

中国素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家庭中往往又有上一代人的大包大揽,加上妻子的不放心、不放手,这些因素都导致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尴尬模糊。当然,也有男性因为自身成长不足,疏于或逃避责任。也就是说,父亲角色的缺失有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成因。 而当父亲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家庭中的隐形人后,金刚妈咪就被催生出来。

但是,别忘了,再坚强的金刚妈咪们,也是女人,也有脆弱的时候,一旦降低了对婚姻的期待、失去了与老公的互动,家庭关系失衡,难保一个家庭能够永远和睦美满。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段子。一个男人得意洋洋地在网上发帖炫耀:我老婆,可自己在家睡,可自己去逛街,可自己去旅游,可自己做饭,怀孕自己去做体检,自己带小孩,你们敢在她面前自称女汉子?有网友冷冷地回复:在我们村一般管她叫寡妇。

着实佩服这些段子手,如此毒辣而精准地描述了中国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的状态,简直不能再赞同了。此外,段子手还总结了类似的几个词汇——“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如此四个词,辛辣而准确地概括了一个中国传统型女人悲催的一生。

媳妇正在家做家务,老公翘着二郎腿躺沙发上玩手机。孩子突然说:爸,你真厉害,我真佩服你!爸爸问:为什么?孩子说:你真有本事,娶了个这么好的老婆,会做饭,会做家务,又能赚钱,长的又漂亮……一顿好夸。爸爸正得意呢,孩子抬头对妈妈说:妈妈你就不行了,你看你嫁了个什么玩意儿……

无奈的“丧偶式”育儿,妈妈无言的痛!

在中国,很多女人是在当了妈之后,突然领悟了什么是父爱如山——如山一般杵在那里啥也不干!很多爸爸每天回到家就是喊累,除了吃饭就是看电视、玩游戏、上网。

经网友诉说,点妈做了一个分析:消失的爸爸分三种,第一种是自己还没长大,不能负起责任,热衷玩乐,没有心更不想出力。第二种是投身于工作,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或者衡量一下要付出的成本太大了,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力。第三种是也想现身,就是不给现身的机会,做什么都嫌做不好,只好消失。

第一种,自己给孩子选的爸爸,结果没选好。在大概率上,很多人不会因为有了孩子就改变自己的习性和作风。一直倡导妈妈们不该为了孩子而失去自我,这部分的爸爸不用倡导,自动的“一直做自己”。

第二种,特殊的职业,特殊的岗位,有的是要牺牲小我,为了大我,不得不选择在工作岗位上,比如警察,医生,军人等等等等。还有一些在普通的职场中打拼,每加的一次班都是在给孩子堆砌向上的阶梯。

第三种,当孩子到来,父母带着无限的爱心入驻小家庭,随着爸爸一起消失的还有爸爸的爸爸,剩下婆媳,两个妈妈的操持和拉锯战。

无奈的“丧偶式”育儿,妈妈无言的痛!

在电影《春娇与志明》系列中,主人公张志明一路大男孩似的幼稚下去,觉得小朋友可爱就说想生小孩,但实际上却像余春娇吐槽的那样:“每次一到了最紧张的关头,你就会抛弃所有的东西,牺牲所有的东西,满足你自己,成全你自己。”而张志明也说:“我从国中后就没长大过。”这样的男人,怎么敢期望他能做个好父亲?幸好,在最新的一部《春娇救志明》里,他终于长大了。但是现实中,有多少年轻的爸爸们是需要你等着他长大的“志明”呢?

曾经有饱受“丧偶式育儿”之痛的妈妈提出,要是能有火眼金睛,在婚前看出一个男人是否能够参与深度育儿就好了。言下之意,希望将之放入择偶条件中。所以与其期望早筛选不如早行动,在怀孕期间就开始让爸爸们参与到育儿中来,逐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爸爸多陪伴孩子,和孩子游戏,做孩子的倾听者,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有一天能够骄傲地说:“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作品。”

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不同的情况,养育孩子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基于自己的客观情况,去发挥调整爸爸妈妈的角色,让孩子知道,不仅妈妈在家,爸爸也在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