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英國為何最終放棄舟山選擇香港?

沙漏遺愛


我是老泰迪,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導語

舟山可以說是非常的富裕,再者它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以說這個地方是非常的富裕了,可為何英國人佔領舟山後要放棄舟山轉戰一文不值的香港?是無奈還是另有原因?且往下看!

英國人對舟山“抓與放”

由於舟山的區位優勢和港口優勢,舟山有可能成為亞洲最早的貿易基地,所以英國人認為佔領舟山能在建立軍事基地的基礎上為自己帶來巨大的收益,因此他們急迫於佔領舟山

很快廣東禁菸,英國有了藉口,隨即爆發了鴉片戰爭,次日佔領了定海城,而為什麼英國人第一次提出退還舟山?原因有三:

1.眾志成城

英軍因為是遠道而來的侵略,所以並沒有準備足夠的食物,定海城民眾不斷的往外轉移食物,所以英軍得不到新鮮的食物。其次定海城居民往溪水裡投放濃藥,使英軍得不到乾淨的飲用水。而且當地還有民間武裝組織虎視眈眈的望著英國人。

2.疫病

英國人由於遠道而來,所以水土不服,再加上食物匱乏。不算上治好的人,當年因病死去的人佔了北上英軍的八分之一,這使英軍開始左右為難。

3.人數太少

事實上,舟山及沿海領域戰線過長,控制舟山需要大量的財力,大量的時間,大量的人馬,而在華英軍數量太少了,以至於英軍高層開始懷疑佔領舟山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戰略。

結合著前兩個原因,出於形勢所迫的英軍不得已開始轉換戰線,很快矛頭便指向了香港!

再次佔領舟山

放棄了舟山後,英軍以武力佔領了香港,結果英國高層認為香港太過於貧瘠,放棄舟山是個愚蠢至極的決定。

很快英國高層便重新委任在華英軍領導者,並強烈要求重新佔領舟山。

1841年10月1日,英軍再次佔領舟山!

再次歸還

在英軍宣佈舟山為自由貿易港的同時,英國方面突然又有了不一樣的聲音,新任英國外交大臣阿伯丁認為如果只是單純將舟山作為合約性通商口,必定會對英國造成巨大的財政支出,同時英國還有可能與清政府鬧僵,影響對華貿易。

沒錯,英國政府迫於無奈,再次歸還了舟山。

然而這一次歸還有了條件,啥條件呢?那就是將舟山作為質押物,換句話而言,質押期間舟山還是我的,待你清政府賠款付清,我才能退還舟山,其次我歸還了舟山,你的香港必須給我。

那麼很快就到了歸還舟山的時刻,英國一方又開始眼紅,舟山這一塊大肥肉自己吃不上也不能讓別人白吃,沒錯!英國人再次和清政府簽署合作,直白的說就是,你的舟山除我之外不能給任何國家,如果有國家要侵略舟山,那麼由我來保護你舟山!這叫啥,自己吃不到也不允許別人來吃!

結語:

英國人放棄舟山的猶豫不定,昭示了舟山地區的地理優勢,但最後不得不放棄舟山,轉戰香港,一方面來自於舟山民眾的眾志成城,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無奈!


老泰迪講歷史


舟山地理位置應該是比較優越的,他處在浙江沿海,離寧波和杭州非常近,哥中國自古以來最富有的地方南京上海也是不遠。如果可以的話,英國人自然想把舟山佔著,這樣就方便他們侵略中國。

只不過舟山人民奮起反抗,根本就不允許英國人在那裡立足。英國人來了之後,舟山的人民很多都跑了,舟山成了一座空城,即使有少數沒走的,也時刻想著趕快逃走。而且有人在英國的水源地下毒,英國人在舟山待下來之後不久還發生了一場瘟疫,最後不得不撤走。

鴉片戰爭本來是從廣州開始打起來的,所以英國人就想著在廣州附近弄一塊地方,後來他們就看中了香港。香港離當時南邊最富有的城市廣州比較近,所以地理位置還是非常優越的。同時廣東人也經常跟外國人打交道,不至於像舟山人民那樣排外,因為旁邊的澳門已經和葡萄牙人打了好幾百年的交道了。

還有一點,香港地處華南和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新加坡等地相對距離要近一些,也方便幾個殖民地之情互相呼應。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明明已經佔領了舟山群島,那麼後來為什麼會放棄這麼一個得天獨厚的地方。要知道舟山遠遠要比當時的香港要富饒,而且土地也比香港肥沃。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更多的還是與當時中國社會結構和風土人情有關。

廣東沿海地區自明朝時期就有與西方人進行商業貿易,對於西方人沒有恐懼感,但是舟山的百姓普遍對西方人懷有敵意。

廣東早在明朝的時候就有來自西方的荷蘭,西班牙,葡萄牙(也就是弗朗機人和紅毛人)遠到中國來進行貿易的習慣,而到了幾百年後的清朝時期,廣東地區的人對於西方人早已經是見慣不怪了,甚至有一些西方人都能夠融入到中國的社會中去。

而舟山向來就是很少與人高馬大的白種人接觸,有接觸的也是個子比較矮小的日本人,而且對於日本人我們我們向來都是蔑視他們的,而突然間冒出個未知的白種人,再加上當時的白種人武力值確實是世界上最強的,所以舟山的百姓處於一種內心的恐懼感,因此對這些白人十分敵視。況且這些外來人是來侵略,來掠奪的,所以這激起了舟山百姓的極大反抗。

在英國人佔領舟山了,舟山原住的百姓紛紛出逃,沒有及時逃走的,反抗也是很激烈的,比如給英國人的水源下毒等等。最重要的就是,英國人上岸後出現了一種疾病,導致死了很多人,後來才決定撤兵的。



當然除此之外,舟山相比於香港,距離英國人在亞洲的殖民老窩(據點)印度更遠。


這個歷史很正


舟山群島是位於浙江東海水域內的群島,共有大小島嶼1390個。這片群島的地理位置極佳,極具戰略價值。

因此,英國從18世紀末馬戛爾尼訪問中國時起,就對舟山群島垂涎三尺。

這種覬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英國一直以佔領舟山群島作為目標,希望將其發展為英國的貿易據點,進而賺取利潤。

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後,英國的艦隊先是封鎖珠江口,第二步就是奔赴浙江,佔領了他們夢寐以求的舟山群島。

但問題就在於,此後英國並沒有打算長期佔領舟山,而是將其退還給了中國。這就是1841年義律和琦善簽訂的《穿鼻草約》的內容。

雖然這份條約總體來說後來淪為一紙空文,但是,舟山確實是退還給了清朝,英國並沒有準備真正佔領那裡。

英國為什麼放棄了舟山呢?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舟山群島過於龐大。

英國並不準備對中國的舟山進行軍事性管理,他們是希望將其發展為貿易據點。

但是,如果據點過於龐大,就需要派出龐大的兵力駐紮在那裡,其成本費用過高。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發現香港也是一處不錯的地方,於是就在《南京條約》中重新選擇了割佔的土地。

總而言之,英國放棄舟山選擇香港,其實還是利益的考慮。


HuiNanHistory


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國起初佔領的是舟山,舟山那個地方可謂是地理環境非常的優越,如果能夠佔領舟山的話,那麼就可以對中國當時最富有的江南一地實行滲透,這對英國的殖民者來說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英國剛開始的時候是想佔舟山。



只不過江浙那一帶是中國非常傳統的地方,他們對外來的侵略者是非常的排斥。當英國侵略者到達舟山的時候,江浙的反抗者可謂是路易佈局,甚至有人暗中在英軍的水源中下毒。還有一些人甚至偷偷的逃離舟山,一些來不及逃離的也是採取不合作的態度,讓英國方面感到非常為難。



所以後來英國斟酌了好久之後,決定捨棄了舟山,而最終選擇了香港。畢竟廣東一帶長期和外國人進行通商交流,所以香港那邊的人對英國人並不是很排斥。最後英國人就決定佔領香港,而且在香港附近的澳門,一直是被葡萄牙佔領的。



還有一點原因,就是當時的香港處在東南亞,離英國的殖民地新加坡和印度都非常的近,那就非常便於殖民地之間的互相協作和幫助。對於中國統治者來說,香港的重要性遠遠不如舟山,所以英國取香港而舍舟山對於統治者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滿清最高統治者很快就答應了。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這個問題,應該從鴉片戰爭之前的態勢和國情說起。

清朝自雍正朝加強了閉關鎖國。國策要求沿海均封閉開放。大型船隻被封存或損毀。

但留有廣州一處作為全國唯一允許對外貿易的口岸,即“廣州十三行”。

英國工業革命後,經濟、生產力、軍事等飛速發展,開始拓展海外市場,傾銷商品。尤其是成立東印度公司專門負責東亞地區貿易。

然而由於東印度公司做的一些貿易侵犯中國利益,清政府要求林則徐禁菸,這是鴉片戰爭的導火索,也是中英之間第一次正面較量。

然而落後的中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那麼為什麼不選面積更大的舟山呢?

因為1.舟山當時所處的附近大陸對外經濟貿易基礎不完善,上海還不是後來的大上海,還是個小漁村。

2.香港對岸是廣州,對外貿易非常頻繁,政策、基礎設施相對符合英國的貿易要求。

3.香港距離大陸,距離東印度公司控制的東南亞及馬六甲海峽、印度等地最適宜,方便英國商隊之間的補給和貿易往來運輸。

4.就是當時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目的了,英國當時並沒有吞併和佔領中國的大想法,只是為了貿易更加順暢,讓中國的大清政府順從英國的貿易政策。所以,還沒有妄想佔領太多領土。

綜上所述,英國選擇香港更多的考慮是促進和有利於自身貿易發展。若從佔領中國的角度考慮,舟山就是首選了。


南胡對面北山娃


舟山群島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側,共有大小島嶼1300餘處,其中最大的島嶼是舟山島(中國的第四大島,定海城位於該島的南端)。舟山不僅擁有富饒廣闊的江南腹地,而且是南北海運交通的要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

英國對舟山覬覦已久,早在17世紀末就有英國商船在該地活動。18世紀末馬戛爾尼來華時曾提出“將舟山的一個島嶼讓與英國”的請求,但沒有獲得乾隆帝的准許。鴉片戰爭前夕,為了建立一個侵華軍事基地,進而不斷地侵擾中國,英軍把佔有舟山作為侵華的首要目標。

在英方看來,若想取得戰爭的勝利並進佔中國內地,必須建立一個穩固的軍事集結站和行動根據地,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在海軍部第二號機密文件中即明確指出:“舟山群島的中心位置在廣州與北京的中段,接近幾條通航的大河河口,從許多方面來看,能給遠征軍設立司令部提供一個合適的地點。”不僅如此,舟山優越的地理位置還可以為英國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並建立與日本的貿易聯繫奠定基礎(因為中日貿易的中心乍浦即靠近舟山群島)。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的進軍路線便是按照上述構想進行的。

1840年6月28 日,除留下部分軍隊封鎖珠江口外,其餘大部向舟山進發。7 月5 日下午2 時,英軍向定海發起攻擊,於次日凌晨佔領定海。英軍之所以選擇在6、7 月份發動進攻,主要是考慮到夏季風(有利於艦隊北上)的影響。讓侵略者沒有想到的是,一旦踏上舟山群島這塊土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將告別人世,去“天堂”報到。這一情況一度讓英國政府感到驚恐。

當侵略者踏足舟山群島之時,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細節一 那就是夏秋兩季也正是蚊蟲肆虐、各種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他們雖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了定海,但卻遇到了強大的“看不見的敵人”病原菌。這種病菌所引發的各種傳染病,導致了英軍大規模的非戰損失。英國隨軍記者奧塞隆尼曾在《對華作戰記》書中對1840年7月13日一12月31日英軍在舟山的疾病狀況作了詳細記錄,據不完全統計(僅有陸軍部分,缺少海軍記錄),英軍因病死亡448人,其中死於痢疾者為218人,死於間歇性發燒者91人,死於腹瀉者70人,其餘的為各種不知名的疾病致死者(可能是交叉感染,症狀複雜,不易判定為何病)。

英軍剛剛佔領舟山後,由於對“外人”的恐慌,舟山人民大多逃走,使得英軍缺少新鮮的食物,導致免疫力下降,給各種疾病以可乘之機。同時,不清潔的用水亦是英軍在舟山遇到的一大難題。定海的水質條件本來就差,而且當地人還不時地“向井中投毒”,使得英軍不得不從稻田的排水溝中取水,這為病菌的大肆擴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此外,惡劣的居住條件也為疾病傳播提供了溫床。

出於籠絡人心的目的,英軍當局規定部隊不能佔用定海城中的民房、公房甚至寺廟做營房。於是乎,英軍各支部隊基本都住進了帳篷。帳篷白天要遭到烈日的暴曬,晚上還要受到來自潮溼發臭的土壤、稻田、水溝裡的有害氣體的燻蒸。這樣的居住條件,人不患病才不正常!


心島未晴TEL


1830年之後,中英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當時英國政府便將舟山群島作為想要武力佔有的對象,47名英籍賣鴉片的商人們於當年12月一同上國會建議,提出了“採用同英國相符的決議,佔領中國沿海一個島嶼,確保英國對中國展開的貿易得到保護。”英國政府認可了這份建議,起初他們並沒有奪取侵佔的目標,先是確定了舟山,後來卻又變成了香港,這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一、英國選擇舟山為首要目標的原因

當英國政府打算在中國領土範圍內奪取一個島嶼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比較確定的目標,備選的主要有這麼幾個選項,臺灣、舟山、廈門、福州這幾個地區。

1、英國人首先排除了面積大的臺灣,因為當時的英國海軍部次長巴羅認為,臺灣面積過大,英國的兵力並不能形成長期佔有,而且想要長期佔有全臺,就需要得到島上居民的支持,這個難度太大了。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傾向於廈門,而印度總督奧克蘭卻認為廈門、福州等離中國首都太遠,位置有些靠南,沒有足夠的威懾力。

2、舟山成為了英國人眼中的最優選擇。當時舟山的地位日漸突出,來往於廣州的英國商人,傳教士們都強烈建議佔領舟山。英國駐華海軍上校、商務監督義律在1839年4月3日時寫信海軍少將梅特蘭這麼闡述了佔領舟山的優點:

“舟山群島良港眾多,靠近近也許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當然還擁有一條最宏偉的河流和最廣闊的內陸航行網。”

“其腹地江浙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絲茶葉的主產區。如果把舟山闢為自由港,它將成為‘大不列顛的商業中心’,該中心不但面對中國,而且面對日本,所以舟山不久便會成為亞洲最重要的貿易場所,也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基地之一。”

3、英國各方勢力廣泛認可了義律提出的意見,並且在戰略和政治上,英國認為,想要向當時的清朝政府施加一定的壓力,首先就要佔領舟山。

要能做到確保安全停泊船隻,還能抵禦清帝國的攻打,同時還可以依據形勢的需求長期佔領,舟山群島中的某個島可以符合上述條件。作為位於北京和廣州中段的舟山群島,不但可以滿足水路交通的要求,還可以為英國遠征軍建立一個防守有效的據點。

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舟山群島都成為當時英國各方面廣泛認可的佔領據點,因此,1840年2月底,英軍開始對中國沿海發動武裝攻擊,首先封鎖珠江口,之後主力攻打併佔領了舟山,將舟山變成軍事大本營,最後是向天津白河口進行了攻擊。

1870年7月6日,英軍佔領舟山時,《泰晤士報》十分興奮地報道:“英國國旗第一次在中華帝國的一部分土地飄揚,舟山於7月5日星期天落入英國人手中,英國政府在遠東又增加了一塊殖民地。

至此,舟山成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中英雙方爭奪最重要的地區之一,戰後,又一度成為中英兩國外交的癥結所在。

二、英軍撤出舟山並選擇佔據香港的原因

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向廣東沙角進攻,在沙角得手後,以香港碼頭和海岸調換為條件,答應從定海撤軍。琦善擅自做主,以英軍歸還舟山為條件作出重大讓步。到了20日,義律單方面公佈了《穿鼻條約》(琦善並沒有在條約上簽字,清政府也沒有批准這個條約),條約規定了清政府賠償600萬兩白銀,割讓香港,開放廣州等為條件,英軍則撤出定海。

1月26日,英軍強佔香港。2月25日,英軍撤離舟山。那麼,英國政府為何突然放棄了佔領的舟山,並且將目標轉向了與廣州相鄰的香港呢?

1、傳染病給英國繼續佔領舟山造成了巨大阻礙。

從1840年下半年開始,定海的英軍中開始流行嚴重的瘟疫,一支不超過4000人的軍隊中,住院治病的英軍就有5329人次,死亡人數達到了488人。從1840年7月13日至12月31日,英軍在舟山病死的人數是其兩年內在戰爭中死亡人數的5倍。而1841年1月舟山駐軍為1762人,平均每人住院次數就在3次以上。嚴峻的傳染病直接威脅著英軍士兵的健康問題,而以當時的醫療水平,英軍對此沒有多少有效的控制辦法。

與此同時,舟山的群眾們在英軍佔領期間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在水源中投毒,拒絕給英軍提供新鮮事物,甚至組織鄉民對英軍進行襲擊,這些都讓駐守在舟山的英國軍隊膽戰心驚,英軍也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十分不利於英軍長期佔領。

2、清政府不割舟山的態度十分堅定。

1840年8月3日,琦善在與義律的談判中強調“皇上不可能割讓一個島嶼”給英國。談判最初階段,清政府只同意賠償英國鴉片貿易損失的500萬,並分十年償還,一口拒絕了其他要求。琦善十分硬氣地表示,如果英軍繼續佔領舟山,那麼雙方不會有和平的商業往來。

清政府並沒有弄清楚英國發動戰爭出於何種目的,但他們對領土割讓的要求予以拒絕,主要以中斷雙方貿易為要挾。之後的談判中,琦善在領土方面寸步不讓,強調“割讓領土是天朝迄今為止從未有之事,這一情況是無論如何行不通的。”至多釋放舟山被俘虜的英國人,再多開放一個口岸。

雙方之間談判還集中在增開商埠問題上,並且都以歸還舟山與否作為必要條件。清政府在舟山問題上的堅持,最終迫使義律退而求其次,將談判要點轉移到增加開放除廣州以外的北方口岸。到了8月30日,義律只能提出“佔領舟山是為了不對行動方便和需求,這是因中國官員的暴行而引起了”,並且表示“英國女王經常佔領別國的領土或島嶼,也常常歸還,如果中國政府能夠作一些讓步,歸還舟山也不是做不到的。

割讓島嶼對於當時的英國來說,並非唯一目標,相比較開放貿易,增加更多商埠,這才是當時英國急需打開中國龐大市場的終極目標。

三、割讓香港,舟山成為英國“保護地”。

義律為了爭取開放更多商埠放自作主張放棄舟山後,英國國內興起了一片反對熱潮。當時的英國人認為《穿鼻條約》中“看不見實現了女王陛下政府在去年派遣龐大軍隊前往中國公開宣佈企圖達到的任何一項重大目的。

外交大臣巴麥尊對義律十分不滿,很快就終止了義律在中國擔任的一切職務,並且召開內閣會議,作出了停止廣東談判,擴大侵略戰爭的決議。

當時英國國內有這麼一種很微弱的聲音,實際上早在戰前,就有英國商人提議將香港作為英軍長期佔領的首要目標。理由是香港的面積不是很大,利於長期佔領,易攻易守,水源充足。所以後來義律才轉而求其次,派兵佔據了香港。但當時的香港只是一個偏遠荒僻的小島嶼,英國高層對此不削一顧。

義律放棄舟山佔據香港的消息傳到國內,巴麥尊認為東南沿海的島嶼並不是在中國發展貿易的最佳趨於,香港在貿易上一點價值沒有,即便要在華南地區開展貿易,也只能是廣州,與香港毫無關係。香港距離中國經濟、政治中心太遠,唯一的價值只是在貿易淡季的時候為英國商人提供房屋居住。

擔心香港被英國政府拋棄的商人們開始了“香港是無可取代的貿易區”的宣傳,同時,印度總督奧克蘭雖然對撤離舟山不認可,但並沒有捨棄香港的意願,遂指出香港“擁有合適停船的港口,氣候適宜,軍事價值較強,對英而言保留香港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在各方的說服下,1841年5月31日,巴麥尊對義律的繼任者璞鼎查指示香港不必放棄,該島在許多方面具有有利條件,可以成為英國對華貿易的一個據點。但巴麥尊依然沒有放棄舟山,讓璞鼎查重新佔領舟山,於是10月1日,英軍重新佔領了舟山。

然而沒多久,巴麥尊就下臺了,接替他的阿伯丁的對華政策是貿易至上,也就是在於擴展貿易和獲得與此相關的權益,而不在於割取中國領土,暫時佔領一些島嶼,比如舟山和香港,作為對華戰爭的軍事基地是必要的,但他不贊成永久佔領,因為這會加大英國政府開支,且會加深清政府的怨恨,不利於對華貿易的發展。到了1842年1月,英國外交部對璞鼎查正式下達了命了,停止建設香港地區的所有非軍事建築,把舟山作為要挾砝碼,迫使清政府做出最大程度地讓步,同意不平等條約。這時候,英國政府似乎想放棄在華奪取佔領領土的政策。

最終1842年8月,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中方向英國賠償2100萬兩銀子,開放五口通商,而舟山成為了擔保,即在1846年1月前,中方付清所以賠款並開放港口後,英軍歸還舟山。

到了1846年,中方付清所有賠款,並開放五口通商後,英國方面遲遲不肯撤出舟山,雙方就歸還舟山的種種問題,又展開了40多次談判。最終在4月29日時,英國代表戴維斯擬定《英國退還舟山條約》,條約之三規定:英國在舟山撤軍後,清朝永遠不能把舟山等島嶼割讓給其他國家。第四條規定:如果舟山等島嶼遭受其他國家侵略時,英國應當保護其無恙。

1846年7月23日,即違約6個月後,英軍終於撤出了舟山,英國在舟山與香港之間的選擇最後定局。

結語

鴉片戰爭期間,舟山對於中英雙方來說,都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地方。英國選擇舟山原因有二,其一是在舟山建立軍事基地,對北京形成威脅;其二在舟山建立大不列顛亞洲商業中心,控制中國經濟命脈——長江流域。

戰爭爆發後,英軍兩度攻佔舟山,在被佔領的5年時間裡,舟山實際上成為了自由貿易港,1846年7月,清政府以割讓香港為代價收回了舟山,舟山成為了英國在中國的一塊“保護地”。英國之所以退出舟山,不僅因為手中已經有一個雖然在當時看起來不太理想的代替地香港,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英國政策適時而變的調整,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畢竟英國不可能與中國發生長期戰爭,這不合符英國貿易至上的原則,在軍事上,英國也根本承擔不起一場在遠東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江畔初見月


最主要是舟山民眾反抗過於猛烈,英國義律感覺實在招架不住,最後迫不得已退回舟山進而換取香港。畢竟那時候的香港還沒有怎麼開發,相對比較落後,民眾反抗沒有舟山那麼激烈。


商海問道


舟山戰略位置重要,不同於荒島香港。而且英軍駐舟山期間疫病流行,最後放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