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最大的古代石橋衡水安濟橋復工 預計今年6月底竣工

3月5日,全國保護文物單位衡水“老橋”——安濟橋整體修繕工程恢復施工,預計6月底完成。

河北省最大的古代石橋衡水安濟橋復工 預計今年6月底竣工

衡水安濟橋又名衡水石橋或衡水老橋,衡水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勝利東路,東西橫跨滏陽河上。東西走向,於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公元1766年)建成,乾隆賜名“安濟”,取保水安濟蒼生之義。此橋是一座七孔聯拱石橋,橋身全長116米,兩側各有望柱58根,每根柱頂有形態各異的石獅;望柱之間有石頭攔板。橋東西兩頭,南北兩側各有一隻較大石獅。由河水、石橋、獅子、明月等元素構成的“衡橋夜月”美景,曾是古衡水八景之一,可以和聞名全國的“盧溝曉月”相媲美。

河北省最大的古代石橋衡水安濟橋復工 預計今年6月底竣工


安濟橋的傳說

安濟橋剛修好時,曾有縣官邀請他的母親到橋上參觀剪綵,他的母親是一位有見識的老人,她查看了橋的走勢與高低,當面對他兒子說:“兒子,你可要捱罵了,你把橋造低了,要給衡水人留後患了,將來衡水出不了相(宰相)了,要出匠(泥瓦匠)了。”此話是真是假,無從考證,反正63年發大水,橋面上過了水,是不應該的。常說“水大漫不過橋去”就是這個道理,造橋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最大過水高度,也就是流量,看來此橋起碼有這個缺陷。 縣官母親的話是否應驗,已經無從考證,但是,解放前後,北京前門南邊的西小市、東小市崇文門一帶,衡水的工匠特別多,有木匠、瓦匠、紙匠、花匠、銅匠、鞋帽匠等等,很多小作坊都是衡水人開的,這雖不能說明與安濟橋的高低有什麼關係,但是這種現象與傳說卻很相吻合…

河北省最大的古代石橋衡水安濟橋復工 預計今年6月底竣工

河兩岸,是故鄉,安濟橋附近的河兩岸,每年河運開始後,上游的煤砟、缸瓦、瓷器、石料、山貨,下游的食品、雜貨、五金、煤油、捲菸、百貨、布匹、木材、蘆葦……紛紛運抵碼頭,大批的糧食、油料、燒酒、蔬菜等地方產品,又由河路運往天津等城市。從南華河岸、箆子市河岸到集賢街河岸,貨物堆積如山,大小木船密佈安濟橋南北,船桅杆如林,商賈、小販、腳伕、搬運工們人來人往;大小車輛熙熙攘攘;橋頭上的大小飯館、小吃攤叫賣聲不絕於耳......。箆子市街、木廠街、集賢街、隆慶街、通商街、觀瀾街、問津街上人滿為患,摩肩接踵。入夜,船上、河岸、橋上燈火通明,各類生意仍在繼續。

1940年,石德鐵路竣工,次年2月通車運營。此後一段時間,滏陽河成了死河,1947年後它才重又煥發生機。我們或聽到或讀到親歷者的回憶:從衡水碼頭起運去天津的有食用油、芝麻、小麥、粉條、紅棗,以及轉口外銷的核桃、元棗、柿餅、桃仁、羊毛、花椒、蜂蜜等山貨;上游運來的有峰峰的煙煤、缸瓦瓷器、白灰、石料、各種山貨乾果,特別到秋季,柿子上市,在石橋南北河灘堆積如山,搬運工人和商販呢,絡繹不絕,整個碼頭宛如一個新興市場。冬季,“南起南華街,北至集賢街北頭的整個東河坡上,上岸待修和各種船隻比比皆是,大至百噸對槽,小至幾噸魚船,每年都在二三百戶之多。

老衡水人還記得,當年的安濟橋,中間走大車,兩側是各色各樣的小吃攤點,據說有五六十家之多,什麼燒餅、果子、煎餅、老豆腐、豆腐腦、雜麵、餛飩、饅頭、大餅、兔肉、滷煮肉呀,什麼二嫫的雜麵、槐林的包子、魏大王八的扁食、李三振的羊頭羊肚、香利的白茬滷煮雞呀……各種美食。

1946年,衡水縣設衡水城關區,下設4門:東門口、西門口、南門口、北門口;8街:東隆慶、北仁街、南華街、東明街、阜豐街、集賢街、親仁街、問津街……

衡水城明屬深州,清屬冀州,1947年建衡水市,1949年成為河北省衡水專區城關區;1962年設衡水專署,1964年城區成為了衡水鎮;1982年,以衡水縣衡水鎮的行政區劃為基礎建立衡水市。

1948年到1960年,登記在冊的船隻在300只以上,1956年的一項統計說,衡水港擁有木船283只,從業人員達2088人。然而1978年之後,曾經養育衡水城的滏陽河漸漸乾涸了。

1982年後,銜接安濟石橋的木橋拆除,改為鋼筋水泥結構,橋下已無船隻往還,衡水的城市中心又移向了河西……

1983年撤縣併入縣級衡水市,市政府建在人民西路的路南,從此“衡水縣”名稱不再使用(衡水縣名稱運用了1487年之久)。

1996年衡水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市改為桃城區。 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區市區向西擴進,主要街道向西延伸:和平、新華、人民、勝利、永興等東西街道;榕花、紅旗、中心、中華、育才、前進等南北街道。新集貿商場、大型超市:紅旗、百貨、吉美、保龍倉、萬德福、商貿城相繼建立。原來河東的街道、勝利商場、百貨商場、恆利商場、大地商場、衡水影劇院、文化宮影院、燈光體育場、圖書館、閱覽室、早晚門市部、滏陽樓中國銀行、兒童醫院等皆相繼退化、轉移、消失……河東的老百姓無不感嘆和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