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1999年,為了迎接千禧年的到來,美國著名作家約翰·布羅克曼決定對公元以來2000年間影響全人類的重要發明做一次問卷調查,他選擇了一百份答案最後輯成了《過去2000年最偉大的發明》一書。


印刷機,蒸汽機,因特網,計算機,蔡倫紙,內燃機,電動機,電視機……列入該書已是意料之中。唯獨一位名叫卡爾·薩巴格的電視製片人,他給出的答卷獨樹一幟——認為 “椅子”是兩千年中的一項重大發明!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中國人本來沒有椅子。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開壇講學,大都是席地而坐的。直到東漢時期,靈帝好胡床,上行下效成為了一種風尚。


唐宋之後,帶靠背高坐具開始逐漸流行,於是靠背椅、圈椅、交椅、官帽椅之類陸續出現,到了明代,就形成完備的高坐傢俱體系。


今天,我們談談中國人的椅子,對各種椅子分而述之,探尋其源流、故事與情懷。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交 椅

/


交椅出現於宋元時期,為野外郊遊、圍獵、行軍作戰所用。後隨著其功能的消退,進入廳堂時,四足已經成為直立形,從而演變為圈椅。 交椅在過去是比較有地位的人才能使用的。古人有“第一把交椅”之說,可見交椅是排位中的第一名。


明代黃花梨交椅存世極少,最樂觀的估計,全世界範圍內也不會超過幾十把。 蘇富比、佳士得兩大甩賣行近20年拍賣過數把,最低拍出的價格也要50萬美金。難怪有人說過,如果能收藏到一把好椅子,就相當於“坐擁”了天下。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宋人張端義在《貴耳集》中有載:“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樣……”“校椅”即為交椅,“栲栳樣”即為圓後背交椅,等級要高於直後背交椅,普遍被認為是彰顯特殊身份的坐具,多設於中堂顯著地位。這也是俗語所稱“第一把交椅”的由來。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燈 掛 椅

/


燈掛椅,是古代最為常用和常見的椅具,特點為有靠背而無扶手,搭腦出頭。其名稱據說來源於搭腦兩端出頭形似掛燈的燈架,但這種稱呼不知源於何時何處,可查證的清代典籍中多稱為“單靠椅”或“靠椅”而鮮有燈掛椅的說法。


燈掛椅相較於有扶手的椅具等級較低,但適用範圍非常廣泛,搬動輕便自如,使用起來也非常隨意。一直延續到如今的茶館甚至麵館裡,都廣泛的存在,簡潔實用賦予了它長久的生命力。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單靠椅產生於唐代,到了北宋已經大量普及,其大體制式與後世已經非常接近,但北宋椅具靠背多為後柱間以橫棖的形式,不夠舒適以及牢固,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狀態。椅盤底下牙板也是唐代以來似斷非斷的角牙式壼門。


到了南宋,椅具上從搭腦直通到椅盤的背板形式開始普及。這種形式的背板結構十分科學且倚靠舒適,因此得以延續千年。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禪 椅

/


在古中國,椅子的誕生與普及是和佛教東漸息息相關的,而僧人們作為受到影響最早的一批群體,其所用的的禪椅,或許是椅子的最早形態中的一種。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傢俱萃珍》中提到的:“宋椅的靠背扶手三面平齊,禪椅的扶手稍稍下降,至玫瑰椅而再度下降。宋椅、禪椅靠背扶手之內都任其空敞,不加飾件。”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至唐代,靜坐參禪也不再只是僧人們的專利,而是已經開始參與進了文人逸居山林、修身養性的日常活動之中。

摩詰居士王維,一生幾度隱居後一心學佛,《舊唐書》裡記載他“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而到了明代,禪椅更是普及,不僅是高僧逸士、隱者幽人藉以靜坐、超脫世俗的道具,而是有了更實用化、生活化的場景需求。


我們或許可以想象,一位或許在當年再尋常不過的匠人,對著宋畫,遙想著宋代坐具自然而然的簡潔,用材質足夠堅硬的黃花梨,任性地做出一把“不合常規”的椅子,一直減而再減,直至空靈。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圈 椅

/


長期以來,明式圈椅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刊登於世界各地的媒體中,這種天圓地方的天人合一思想,彰顯中國博大的文化精髓。明式圈椅代表著中國文化被廣為傳揚著。


明式圈椅獨特的木作工藝,使其結構的結合精妙且不失實用性起。明式圈椅多用三至五根木材,木材中間採用楔釘榫連接的辦法。這個做法既可以節省木材,又能增加椅圈各部分間連接的強度,不失為一種“妙方”。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有了弧形的椅圈,坐靠時整個手臂都可以有所承託、自然垂放在椅圈上。與垂直的扶手椅相比,圈椅更能夠讓人感到適當的放鬆,卻又不至於放鬆到沒有精神。而說到天圓地方形,許多說法都稱其如何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圓圈式樣的椅具,具體到了圓圈的圓度,也就聯想起中國的太極八卦,生生相息,生生相剋。再者,古人的意識裡認為宇宙是博大的圓,而人類只存在於一方寸土之間,圓和方也就相應的襯托起來。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官 帽 椅

/


所謂官帽椅,據考成型於宋代,因椅子搭腦很像宋代官員帽子,所以叫“官帽椅”。《明式傢俱研究》解釋“南官帽椅”,屬官帽椅的一種,而另外一種叫“四出頭官帽椅”。


官帽椅在構成中所體現出的美是極其豐富的,它蘊涵著豐富的傳統美學思想。而且,它的內容涉及到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百工等諸多領域,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因此,官帽椅的構成美是“百川歸海”的產物。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王世襄先生《明式傢俱研究》一書中盛讚一套四具明 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稱其為“紫檀傢俱中的無上精品,更是極少數可定為明前期製品的實例。”著名中國傢俱藏家安思遠,也有一套四件的紫檀南官帽椅。其靠背板上,分別有後人仿祝允明、文徵明、周天球和董其昌的題識,是傢俱中極少見的有名人題識的款。


官帽椅作為中國明式傢俱的經典類型之一,它具有明式傢俱線條洗煉、造型舒展、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的特點。官帽椅的形態典雅、端莊,它蘊涵了一種儒雅的文人氣質,它形似官帽也正是“樂觀入世”的思想表現。同時,官帽椅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它在構成中所體現出的美更是意味深長。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玫 瑰 椅

/


在中國傢俱中,有著這樣一把椅子,藝術魅力迄今為止仍令人歎服,“美若瑰玉”的它像一個謙遜“君子”,雖不像交椅、圈椅、官帽椅擁有大名氣,但相較於一般的靠背椅和四處頭,外形纖細秀美,極具靈秀之氣,既小巧又簡約,既樸實又不失優雅。


玫瑰椅是各種椅子中較小的一種,用材單細,造型小巧美觀,故予人一種輕便靈巧的感覺。它的造型方正,椅背通常低於其他各式椅子,和扶手的高度相差無幾。背靠窗臺平設數椅,不致高出窗臺,配合桌案陳設時,不高出桌沿,正是由於這種與眾不同的特點,使得玫瑰椅頗為流行。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玫瑰椅還有一名叫“文椅”,因其也是古代小姐閨房的御用座具,也稱之為“大小姐椅”。


王世襄的《明式傢俱研究》中講到,雖然有傳言說玫瑰椅是內室女眷使用的座具,但故宮大臣上朝、頤和園等候歇腳處留有成排,現存晚清客廳客座處多有此類安置。可見人們對玫瑰椅的喜愛,並不因為其地位而改變。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寶 座

/


傳統傢俱中一種體型寬大的坐具,亦稱“御座”。明以後,隨著皇權制度的強化,寶座成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詞,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宋代時,寶座製作工藝就已相當成熟,至明清達到頂峰,既可置於皇宮中日常使用,也可於皇家園林、各地行宮陳設。大多擺放在宮廷正殿明間的中心或顯要位置,格外尊貴、莊嚴。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在明清的古典傢俱系統中,寶座是屬於大型椅子類,只不過在普通的大型椅子上還添加了更加華麗、複雜的雕刻、裝飾等等,以此來彰顯帝王的絕對權力和無上地位。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一般來說,寶座都是會有著非常繁複的祥雲、神龍等雕飾,而且還有塗上金漆,十分華貴。但是寶座的坐面很大,坐在上面時,無法接觸到靠背和扶手的,無法得到支撐,長時間坐在寶座上會很疲累的,不過寶座的設計理念就不是為了舒適,而是要彰顯出皇帝的威嚴。


伴隨著王朝更迭,戰亂與動盪,珍存下來的古代寶座數量不多,且多為清代所制,藏於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及各大博物館等機構,在民間市場上並不易尋。如今,還有因種種原因散失至海外公私收藏中的寶座,還只能在原本不屬於它們的地方隱隱散發著不容忽視的威嚴。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鹿 角 椅

/


鹿角椅,顧名思義,乃用鹿角製成的座椅。取材於獵物,按明式圈椅的結構和造型製作而成,並能體現滿族遊牧民族豪爽粗獷的氣質,它與漢文化孕育出的具有文人氣質的明式圈椅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是兩種文化交融的典型產物。


鹿角椅是清朝的“特產”。清朝本身“以弓矢定天下”,更把騎射武功作為家法、祖制,保持居安思危之狀。鹿角椅所用的鹿角取材於獵物,按明式圈椅的結構和造型製作而成,但又與圈椅的文人氣質有著截然不同的遊牧氣息。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清太宗皇太極制鹿角椅(刻乾隆御製詩)瀋陽故宮藏


關於鹿角椅的製作技藝,曾有紀錄片說道:“製作好一把兩隻鹿角椅大概需要5副鹿角,從底部開始慢慢向上打磨,週期大致需要三到九個月。鹿角椅的對稱性要求非常嚴格,所以鹿角的相似度一定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最具“中國味”的八大名椅

清康熙 鹿角椅(中貿聖佳2018秋拍LOT 3109拍品)


結 語

/


坐具與世相皆難免變遷,但所不變的,或許便是中國文明眼中的那種樸素之道和“上古天真”,而這實際是一種人情的溫暖,雖說來話長、無可把捉。


這大概,才是中國文化中真正的“坐”與“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