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縣:1個農場帶活6個村

這幾天,大王鎮宋璩村迎來一樁“喜事”——該村利用“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在後稷家庭農場投資建設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獲得了每年5萬元的項目分紅。村黨支部書記宋新政趕緊召集會議,與村“兩委”其他成員一起商議接下來要做的“民生實事”:文化廣場建設、道路溝渠清理、村莊環境美化……“我們村人口少、村集體經濟薄弱,蔬菜種植以小戶零散種植為主。現在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之後,可以為村民多做點實事好事,讓大家的生活過得更好。”宋新政高興地說道。

與宋璩村一樣,同時獲得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分紅的還有該鎮葉璩村、黃店村、韓璩村等其他5個村。原來,大王鎮通過“抱團聯建”的方式,發動周邊6個村莊與后稷家庭農場開展合作,共同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將“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收益最大化。“每村每年村集體經濟至少增收5萬元,同時,后稷家庭農場提供種植技術和就業崗位,帶動了村民共同致富。”大王鎮黨委組織委員蔣濤說。

在大王鎮后稷家庭農場蔬菜種植基地,一排排整齊的蔬菜大棚分立田間,蔚為壯觀。走進新建的兩個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內,一株株西葫蘆、西紅柿等幼苗茁壯成長,孕育著希望。

沿著大棚中央300米長的中軸線,兩條細長的軌道貫通南北,這是採摘蔬菜時用到的運輸車軌道。“這兩個大棚的科技含量都比較高,大棚頂上鋪蓋防風防水棉被,大棚裡面配套了自動溫溼度控制系統和高效水肥一體化設施,光這兩項就能節省人工費5萬餘元,節省水肥6萬元,比過去傳統的人工管理增產達20%,西葫蘆的畝產能達到4萬斤!”后稷家庭農場負責人韓軍自豪地介紹道,大棚內還安裝了遠程監控系統,實現了對蔬菜生產的智能化管理。科技含量高,投入自然也就大。據韓軍介紹,這兩個大棚總共投資260餘萬元,其中,240萬元來源於6個村的“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如今,后稷家庭農場建有蔬菜大棚53個,其中3個高標準現代化日光溫室大棚,而新建的這兩個大棚每年可為農場增收40餘萬元。

隨著農場規模的擴大,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來自韓莊村64歲的韓桂鳳正戴著口罩對西紅柿植株進行吊蔓,已經在農場工作了三個月的她很滿意現在的生活。“離家很近,既能靠勞動掙錢,又兼顧了家裡的事情。”韓桂鳳說,在農場上班一天8個小時,工資平均130元,過節還給發福利。

與韓桂鳳一樣在農場內打工的還有40多人,他們都是附近村莊的村民。韓軍為他們每名工人配備了口罩,並每天進行體溫測量和消毒工作。現在農場每天能收穫一萬多斤蔬菜,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蔬菜銷售的問題也得到解決,每天上午濟南、東營等多地的蔬菜經銷商會駕車來到農場,將新鮮的蔬菜帶到當地超市,供應市民們的“菜籃子”。雖然當前受疫情防控形勢影響,農場建設暫時不能開展,但是阻擋不住韓軍發展壯大農場的信心和決心:“6個村的錢都投在了農場上,咱就要對得起大家的信任。今年在對老舊蔬菜大棚進行升級改造的同時,再建設一座冷庫、包裝車間和土壤檢測室,對土壤進行精準施肥,提高蔬菜品質和價格,帶動周邊更多的農戶增產增收。”

無獨有偶。在大碼頭鎮東河口村的廣饒舜耕蔬菜專業合作社,社員任文廣正在自家租種的蔬菜大棚裡採摘西紅柿。“要是自己建大棚,一個棚就得二三十萬元,投資大,壓力也大。現在只要拿出3萬塊錢就可以租種一個大棚,我一下租種了5個。”任文廣口中的“租種大棚”是怎麼回事?原來,大碼頭鎮東河口村流轉了150畝土地,利用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的好政策,把全鎮8個村的320萬元資金集中投入到廣饒舜耕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設了10個冬暖式高溫棚、4個溫室大棚,有意願的村民只需交納3萬元的“租金”就可以租種大棚。這個項目每年可以為村集體增加收入4萬元。

如何破解“窮家難當”這一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我縣在政策驅動、資金撬動、人才帶動、組織推動上出實招、解難題。以園區項目建設和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為重點,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優質糧食、設施蔬菜、特色花卉苗木、工廠化食用菌、生態畜牧五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黨建+產業”工程,進一步優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佈局,依託產業振興、項目建設,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等方式,把黨建融入產業,推動集體經濟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加快富民強村。同時,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重點,實施支部評星定級晉檔提升,持續深化薄弱村集中整治。連續兩年利用市縣兩級財政扶持資金,建設10個產業項目,共涉及45個村,每村撥付資金40萬元,用於試點村集體經濟發展,拓寬了村集體經濟增收路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發動村幹部積極參與到項目建設管理運營中,鍛鍊了幹部隊伍,提升了履職能力。(譚芳 李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