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西遊記》中悟出了什麼為人處世的道理嗎?

鬥姐說影視


一、找個靠山很重要

《西遊記》中的唐僧在取經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妖怪,沒有靠山的妖怪基本上被打死了,有靠山的最後只是被帶回到仙界繼續原來的工作,受沒受罰都不好說。

現實人生也是如此,說文雅點,我們把“靠山”稱為“貴人”,最後不過是看誰的後臺硬而已。

二、團結就是力量

單憑唐僧一人之力是無法到西天取經的,但他依照觀音指示,懂得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於是他收了三個徒弟,不管有沒有能耐,能耐大不大,只要有可以利用的長處,就可以加以改造,成為取經路上的有利因素。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有時候一個人是無法完成一項工作的,需要團結團隊的一切有利因素。

三、多交朋友

孫悟空就是朋友多典型的代表,別看孫悟空神通廣大,但還是有很多妖怪,他鬥不過,幸虧他平時有事沒事喜歡去仙界串串門,交了不少仙界的大神,鬥不過妖怪沒事,他還可以求助仙界朋友,有時候碰到某個大神的坐騎下凡作怪,他還能賣個順水人情。

為人處世,也是這個道理,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得饒人處且饒人,多交朋友總是好的,但那些狐朋狗友除外。

四、堅持就是勝利

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並不是一帆風順,也是歷盡千辛萬苦,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的。

做人做事也不能一步登天,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步子邁大了容易扯到蛋。


當然,以上僅是個人悟到的幾點見解,作為一部經典,裡面還有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值得我們學習。歡迎關注探討


洞古鑑今


1、成功需要決心和毅力。唐僧雖然是如來二弟子,被選為取經人,但如果不是有超人的意志力,是很難成功的。剛出長安城的時候,還有幾個壯士為他牽馬,但後來壯士有的摔死,有的被殺,只剩下他自己,手無縛雞之力,仍要繼續前行,之後才能遇見劉伯欽,繼而遇到孫悟空。所以,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地強大。

2、有什麼目標,先做起來,再找隊伍。孫悟空不是開始就跟著唐僧的,豬八戒是後來收的,沙僧也是在路上遇見的。所以,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可能沒有完美的開局,或多或少都不完美,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先做起來,之後才會有朋友、有團隊。

3、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要組隊,要團結。孫悟空個人能力再強,最終也是被人打趴下五百年。但加入團隊之後,不僅最後成功了,而且中途也沒有費多大力氣,而是這邊請救兵、那邊求菩薩。

4、減肥的要控制住嘴。看八戒一路吃素到頭來還是個胖子,原因就是吃得太多了,鍛鍊也沒用。

5、如果你現在是個新人,那就少說話,因為說了也沒人聽,挑好自己的擔子就行了,到最後好處肯定少不了。這點沙僧就很明白。


那年清陽


我本世俗人,俗人有淺見,說與眾位聽。遙想當年,花果山上有一塊石頭,日夜受天地孕育變化,


忽然有一日山石崩裂有一個石猴蹦出。石猴看到身邊的猴子不斷地老去,自己萌生了出海學藝的打算。歷經千山萬險,終於學成長生不老術歸來,其實他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一樣,上了十多年學,大學畢業後給人去打工,但是不同的是他沒有安於現狀,老想獨霸一方,稱王稱霸。其實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多硬的後臺,都要學會識時務。而猴哥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識時務。儘管在【西遊記】這裡頭他乾的事最多、做的貢獻最大,可他卻得到的最少,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不識時務。

大家看唐僧,啥也不會,隔不住人家命好,唐僧也確實有恆心、有毅力,其實大夥沒有看明白一點的是,其實唐僧的職業別人都不惜的去幹,或著都有這樣那樣的慾望,不想遁入空門。因此,唐僧反而是物以稀為貴,同時唐僧也就最容易成功。


至於八戒,就是一個犯錯誤的老幹部,他啥都明白,他就想混到西天拿該得的,就像我們現在歲數大了的公務員,高升進步沒有希望,乾脆明哲保身混退休吧。

至於沙僧他曾經是玉帝的心腹,他是活明白了,他覺得不在體制內混,生活沒有保障,混的太好了,跟領導走的太近了,一旦領導哪天瞅自己又不順眼了,又容易讓領導一腳踹下去,不能吃公務員的俸祿。他的想法就是混到西天弄個小公務員幹,生活既安逸又不至於招惹那麼多是非。其實沙僧更像公務員隊伍中的大多數人一樣,無職無權就是給領導幫忙的。這種人多數就是領導讓幹啥就幹啥,既無能力也無背景,就是圖一個安逸穩定的生活,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唐僧師徒四人就是犯了錯的幹部,他們就是在懶政幹部學習班重新培養一下,然後領導再量才使用而已。我個人的體會是,你無論有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學會低調、夾著尾巴做人。

至於劇中的如來觀音等大人物們,他們都是主管一方的諸侯,
這種人是我們遙不可及的,我們只要不太出風頭,不招惹他們,他們是不會把我們怎麼樣的?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教誨,鄙人在此。謝謝了


君發劉軍


讀過《西遊記》,我從中悟出了一些很有用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切忌盲目自信,要認清自我,不要做與自身實際不符的夢。



《西遊記》裡的妖怪是非常多的,但總會有一部分妖怪,他們整日念著要吃唐僧肉。明知道唐僧是取經人,明知道唐僧背後有如來,但他們過於迷信自己能力,認為只要努力夢想就可以實現。看到別的妖怪捉唐僧,自己也蠢蠢欲動想試試,殊不知有些妖怪其實是天庭派下來做做樣子的。所以呢,有些土生土長沒什麼背景的妖怪,也學別人去捉唐僧,最後唐僧沒吃到,自己反被打得灰飛煙滅,永世不得超生。



在實際生活中,總會做這個做那個夢。有時看到別人成功了,看著別人說的白手起家成功之類的神話,加上所謂的勵志類偶像劇看多了,於是心裡蠢蠢欲動甚至真的幹起來。有時完全沒有認清自身實際,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過度迷信別人行我也行這類話,往往是被殘酷的現實給打擊了還不甘心。



自己有時就像那些想吃肉的妖怪,迷迷糊糊不知天高地厚。讀了《西遊記》,看了這些妖怪的下場,可真是給自己上了一課。


戴草帽的小老鼠


《西遊記》作為眾所周知的中國古典名著,被大眾所熟知,唐僧師徒四人,為取真經,歷盡千辛萬苦,徒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修成正果。

本人讀後受益匪淺,從師徒四人的性格上,有所感悟,孫悟空能力是沒的說,但性格直率,不會變通,得罪人不少神仙,換著現在的一句話就是:能幹的不如會幹的。



豬八戒好吃懶做,能力不強,但長了張好嘴,會見風使舵,討好領導,最後得了個淨壇使者的美差
沙和尚勤勞懇幹,話語不多,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老好人,即得不到實惠也不會受到排擠。

唐僧是他們的師傅,也是領導,天資聰穎,做事沉穩,具有極高的領導才能,最後成功取得真經,親們,現實中的你願意成為哪種類型?


了凡四訓誦讀解析交流


讀了《西遊記》,我感覺最好不要和體制對抗。孫悟空本領高強,但最後還是被天庭請來的助手如來降伏。

但他皈依我佛後,天庭和佛教的人脈資源他就可以享用。雖然給取經搗亂的,有不少是天庭和佛教的人,但只要找到上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就這樣,有前科的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後來都回到體制內,孫悟空還榮任鬥戰勝佛。



愛碼字的草根


《西遊記》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做人難,他們師徒四人性格是人性的真實寫照,這就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先說沙和尚,老好人,誰也不得罪,少說話,多幹活,在現實生活中明哲保身之人。豬八戒,巧嘴,喜歡挑事好打小報告,好吃懶做,好色之徒,背後論事非,俗話說,有點不地道,孫悟空聰明能幹,出力不討好,雖說會七十二變,但是沒有後臺,吃虧的總是他,孫悟空之人更難做。再說唐僧,偏聽偏信,六神無主,好歹不分,這樣的領導也夠雷人的,一部古典文學它不只是寫的神話,更體現了萬象人性,三界人妖神,一併論綱常。

如果想平安度日,不與他人論短長,那就選沙僧吧!!!


用戶愛在他鄉的季節


西遊記這部影視作品,可以說是陪伴了我這個80後的童年時光。小時候喜歡看熱鬧,喜歡看孫悟空的72變,喜歡看他取經路上的各種捉妖。但是真正的道理確是從來沒有去思考過,也沒有去考慮過。

後來上了中學,讀了原著,看到了影視作品中很多沒有的情節,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六小齡童主演的西遊記要勝過原著作品。可能他陪伴我走過了童年,也可能是先入為主的想法在作怪吧。

走入了社會,參加了工作,偶爾在電視劇裡還會看到西遊記,這時候的我經歷了人情世故,也見到了很多世態炎涼,再看西遊記就有了許多思考。就以主角孫悟空為例吧,孫悟空無疑是西遊記的主角,他原本是一個佔山為王的山大王,因為本領強大,又遇太白金星這個貴人的一路提攜,終於走上了為天庭效力的仕途,但是其桀驁不馴,不思進取,不遵守天庭的各項規章制度,釀成大禍,惹來了500年的牢獄之災,後幸得觀音大士指點,在成佛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終於修得正果。孫悟空的經歷現在看來,打鐵還需自身硬啊,是人才總會有貴人賞識,總會有伯樂識用,但是要遵守社會的規則,如果恃才傲物,不遵守規則,即便有通天之能,也會被社會所不能容。

正所謂順勢天下,乘勢而起,造勢而雄。人最先要做的,也是必須要做的,就是應該懂得順勢,順天下之大勢,先立足自己,讓自己活下來才是硬道理。然後乘天下之大勢而發展自己,待到實力和時機成熟之時,造勢而雄起,成就自己。這樣可以少走彎路,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成就自己,實現自我的價值。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有背景的妖怪都被接走了,沒有後臺的都被孫悟空一棒子打死了,其實有背景何嘗不是實力的一種,這也是人脈啊,孫悟空沒有一意孤行,把有背景的妖怪一棒子打死,何嘗不是懂得了順勢而為,再也不是那個我行我素桀驁不馴的齊天大聖了。


文如絲


深悟必空,空而取經。


用戶2204907401523


人上有人天上有天誰都不知道天有多高,所以誰都不是霸主[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