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道》說女人是生育工具?歷史的解答很殘酷

近日,很多女性朋友聊的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

你罵沒罵《娘道》?

一面倒的差評,導致了該片雖然在雙臺收視率第一,卻豆瓣評分僅僅2.6,遠不及知名大片《抗日奇俠》的3.5。

《抗日奇俠》是什麼劇,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在頭條搜索一下各位大神們的解說,相信會受益匪淺。

而然這兩個故事的背景,一個發生在民國年間,一個發生在抗戰時期,年代接近。

坦白說,如果觀眾能夠接受改編成《抗日奇俠》這樣的抗戰故事,卻無法接受真實還原民國曆史的《娘道》,是不是有些矯情了?

《娘道》說女人是生育工具?歷史的解答很殘酷
《娘道》說女人是生育工具?歷史的解答很殘酷

甚至於,代表了廣大婦女權益的“中國婦女報”官方微博,也點名鄙視了一次該片,毫不客氣的指出,《娘道》所表達的內容是毒瘤

《娘道》說女人是生育工具?歷史的解答很殘酷

而網絡評論的主流觀點,更是紛紛站在了臭罵《娘道》的一方。

《娘道》說女人是生育工具?歷史的解答很殘酷

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一部“爛片”,才能夠激起全網的公憤呢?

簡單總結一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把封建糟粕作為鮮花宣傳。

第二,女人被物質化,無法接受。

第三,女人必須生男孩,無法認可。


看到這裡,筆者不禁也有一些話想說,個人就拋磚引玉,回答一下以上幾個問題。

第一,封建糟粕是否應該拿出來,給大眾觀看?

如果你希望並且敢於去了解陰暗的歷史,那就應該去看,去思考。並且還要多看。

打開史書,你會發現,人類的歷史本就是一部鬥爭史,其中,人與人之間的鬥爭佔據了主要內容。

在鬥爭中,你會發現,所謂的封建糟粕可遠遠不止男尊女卑這一點,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下,人權的缺失,讓絕大部分低層百姓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處於水生火熱之中,其中的黑暗可謂罄竹難書。

魯迅先生早就看明白了,因此他說,封建社會就是“吃人”的社會

,意指於此。

簡單說,不僅是女人被“吃”,當男人被“吃”的就少嗎?

再憤怒,能改變歷史嗎?

《娘道》說女人是生育工具?歷史的解答很殘酷

有人看了我國的封建社會,就認為,歐美的思想很美好、很先進。人權、女權、平等、自由。

可是知道今天所謂的人權,是建立在什麼前提下嗎?

歐洲各國列強佔領美洲大陸後,北美原住民被屠殺97%,大量殖民者掠奪了土地,從非洲運來黑奴開墾,進而逐漸成為了一個新的國家。

先衝到你家,把人基本殺光,搶佔資源,回頭再跟你分析,我們應該人人平等,我有權利保護我的私有(搶來的)財產。

故而,黑暗就是黑暗,若想去了解黑暗,就必須承受黑暗,這與鮮花,有何干?

第二,女人物質化,讓人很難接受?

事實上,在民國以及民國之前的上千年時間裡,特別是戰亂年代,大多數女人,本就是物質化、工具化的。

連皇帝的女兒——公主,被作為政治工具用來聯姻也並非奇聞。更何況生活艱辛的普通家庭?

舉個古時並不罕見的例子。

少數民族侵犯中原百姓,亦或是山賊洗劫村莊,基本上都是如此套路:

搶錢,搶糧,搶牲口,搶女人,殺男人。

再比如,官渡之戰曹操滅袁紹,靖康之恥金兵屠城,成吉思汗征服亞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男人殺光女人帶走。

這是因為,當時的女人作為一種“物質”,還有被搶的資格,而男人作為“有生力量“,只有被消滅的份。

有人不禁要問,這些女人被搶回去,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花前月下嗎?為了自由戀愛嗎?為了保護女權嗎?

對不起都不是,如果要聽實話,那些女人的作用就是:繁衍人口,生育工具。

因而,絕大多數歷史故事中,女人物質化,才是合情合理。

而受到熱捧的甄嬛傳、延禧攻略這類宮鬥劇,這些“勵志”劇情,真的是編劇為了讓大家看著YY比較爽,才這麼寫的。

話又說回來,宮鬥就不侮辱女性了嗎?

皇帝后宮三千,就叫合情理,士兵打仗搶女人生孩子,就侮辱女性?

第三,女人憑什麼必須生男孩?

這個問題問得好,但這不是一個人、十個人、一百個人所決定的,這是歷史的選擇,社會的選擇,家庭的選擇。

分享一個老輩講的案例,還是在爺爺奶奶這一輩年輕的時候,約1930-1950年前後。

村裡有5個兒子的家庭,就可以橫著走,話語權極大,處處佔便宜,而村裡沒有兒子只有2.3個女兒的家庭,處處吃虧受氣,被強x都不能討回公道,甚至還不得不搬家以逃避

這還是有相比古代更民主的民國政府在上面罩著的年代,依舊如此,試想一下,再往前幾百年,又將是怎樣一幅畫面?

如此社會背景,家庭背景,需不需要生男孩?

從歷史角度分析,動亂年代,男人大批量死亡。例如,漢朝巔峰5000萬人口,到了三國時期,經年征戰,只剩500萬人,十室九空。

死於戰場的人中,99.9%是男人,花木蘭(且當她的故事是完全真實的)這種案例,兩千年有幾個?

如此歷史背景,若不生男人,種族何以延續?


總結:

現代人看電視是為了放鬆自己,為了滿足一下自己的幻想,這些都無可厚非。

對於不愛看的、太過沉重的歷史,可以選擇不看,不喜歡史書的人,也可以一輩子不讀。

但是不能因為有人說出了實話,還原了歷史,就對其大肆辱罵,扣上各種帽子。

要知道,不論中外,很多歷史本就是毀三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